湖湘文化,荊楚文化,屈原到周敦頤,為何出現長達一千年的斷代?

2020-12-23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就形成了與中原文化完全不一樣的文化體系,這就是荊楚文化,也可以說是湖湘文化的雛形。

《詩·小雅·採芑》說:「蠢爾蠻荊,大邦為讎?」《詩經》中說爾等蠻夷小楚,竟敢與我泱泱大國為敵?一句話將中原諸侯國對楚國的蔑視揭露無遺。《史記·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楚國國君熊渠也說過:"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你不是說我是蠻夷嘛,我就蠻給你看,我就耍無賴,你們能把我咋樣?這樣的話,讓中原諸侯們大為驚詫,也就留下了「楚蠻子」形象。

楚王兩次都說自己是「蠻夷也」,中原諸國也稱呼楚國為「蠻荊」,充分體現了楚人楚地的荊楚文化與當時的華夏正朔文化——中原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

楚國由於其地理所在的局限性,無法與夏商朝代產生直接聯繫,所以楚國只能將自己立國的正統性向前追溯到傳說中的祝融,乃至更早的人類始祖之一的顓頊,不僅否認了周朝,甚至同為中原文化的夏朝和商朝的正統也被否定掉了,以此來確定自己與中原王朝的並立的情況,來確立自己獨特的正統性。

屈原就說了,咱們楚人是高陽氏(也就是顓頊)的後人(帝高陽之苗裔)。顓頊的後代吳回,擔任當時的火正,也就是夏官,被賜為祝融氏,也就是炎帝的火師,自己的祖宗比中原諸侯國們的祖宗一點都不差,也是炎黃子孫的直系後人。

據記載,楚人的直系先祖季連就是顓頊的後代吳回的親孫子,也屬於祝融部落的一部分,是正宗的中原人。後來,因為中原戰火連天,變得太危險,祝融部落的一部分不得不舉族南遷,從中原大地輾轉遷徙近千裡才到達如今的荊楚大地的。

於是楚王決定不經過周天子的冊封,而自稱為王,並將楚國先祖分別追尊為文王、武王,以抗衡中原地區夏商周時期的至尊霸主地位,自視自己為與中原國家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大國,這也說明楚國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與眾不同。

還有荊楚文化集大成者就是屈原和以他的詩歌為主的《楚辭》。(賈誼雖然也是荊楚文化的代表,但他畢竟是中原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楚人)

而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就是《詩經》與《楚辭》。

如果說《詩經》代表的是華夏北方地區的文化,那麼《楚辭》代表的就是華夏南方地區的文化。

這更一步說明了荊楚文化的確與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異。

而荊楚文化的繼承者湖湘文化的形成卻是由宋代周敦頤開始的,經過胡安國、胡宏、張栻等代代相承,最後在明末的王船山身上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文化體系,這套以心憂天下、敢為天下先、經世致用、包容開放、實事求是和那種執拗的犟脾氣等等好的壞的精神內涵的思想文化體系,影響了荊楚大地世世代代的湖湘人,培養出了曾國藩、左宗棠、魏源、郭嵩燾、譚嗣同、蔡鍔等等一系列的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

咋一看,從屈原到周敦頤,從戰國時代到宋朝,中間上千年斷層了,但是真實情況如何呢?

其實湖湘文化從未斷過層,只不過有階段性的高峰期,而高峰期的代表人物之間相差千年而已。

屈原是楚辭的主要創作人,而他的作品比如《離騷》《九歌》《天問》等都是吸收荊楚文化中獨特的神話巫風創作而成的。

周敦頤是儒家道學宗主、理學開山祖師。他不僅是荊楚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湖湘文化的開創者,更是湘學的奠基人。

屈原是文學的祖師爺,周敦頤是理學的祖師爺,這兩位雖然相差千年之久,卻都是荊楚大地出生、成長的傑出代表,他們之間有著一種血脈的傳承而引發的文化傳承的密切關係。

這個就要從楚辭這種獨特風格和韻味的詩歌說起。

屈原、宋玉之後,楚辭這種荊楚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一直都在流行,甚至比北方正統的詩經流傳更廣。

最典型的就是漢賦,現在學術界公認漢賦就是根據楚辭改造而來的一種文體。

這個論點在古代就有,比如著名學者劉勰、宋祁、 章學誠、 劉熙載都認為漢賦來源於楚辭。

漢朝開國國君劉邦和自己的小夥伴們大多數都是楚人,而且根據漢朝立國法統的重要來源就是張楚法統(楚人農民軍首領陳勝建立的政權)和楚懷王法統。

張楚法統將自己從芒碭山流亡農民集團轉變成體制內的沛縣政權,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地;然後根據楚懷王之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從而成為漢王,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可以說漢朝繼承的是楚國的法統,漢朝自然而然有著濃重的荊楚文化。

劉邦對「書楚語, 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宋黃伯思《翼騷序》 )的荊楚文化十分重視,也有意識的宣傳它,特別是詩歌上的體現。

《漢書·禮樂志》 也記載: 「高祖樂楚聲。 」比如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句式、節奏、文辭上都有明顯的楚辭文風特色。

再比如項羽的《垓下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帶有典型的楚辭文風。

當然這和劉邦和項羽都是楚人有很大的關係。

太史公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肯定屈原不屈、反抗、批判的精神,將屈原從一個模糊的形象變成一個有著愛國情懷的具體的精神榜樣。

屈原發憤抒情,乃賦《離騷》 ,司馬遷忍辱負重寫下了《悲士不遇賦》以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從這個方面上看,司馬遷也得到《離騷》的精髓,也屬於荊楚文化的粉絲。

而漢朝另外一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離騷序》中這樣認為《離騷》「 然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 ; 其英華, 則象其從容。」

其實班固對屈原有很深的偏見,但是就算有很深的偏見依然對屈原抱有很大的敬意。比如他評論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沈江而死,亦貶潔狂狷景行之士」 , 對屈原的一些高尚的品行進行了高度評價,特別是眷戀君主懷不能己的納忠之心表示十分的讚賞。

而《楚辭章句》更是將荊楚文化的重要載體——《楚辭》廣泛普及,尤其是以屈原精神在漢代人中的傳播,使屈原的愛國情懷變成一種漢朝獨特的家國文化情懷的精神內涵,這擴大了荊楚文化的思想內涵,也將屈原的形象升華為殉國者,成為中國君子氣節的精神符號,深深地嵌入於漢代及後世文人的潛意識之中。

漢朝以騷體賦為代表的各種辭賦創作極其出名,所謂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屬於中華文化上的璀璨明珠。比如漢賦中《吊屈原賦》 、《哀時命》 、《九嘆》等都和屈原那種遺世獨立、舉世獨醒和濃厚的家國情懷的精神內涵一脈相承。

而其他的漢賦比如《洛神賦》、《長門賦》、《歸田賦》、《酒德頌》、《秋興賦》、《恨賦》等等都是傳世名篇。

可以說整個漢代乃至於魏晉時期都深受荊楚文化的影響,而且影響巨大且深遠。

到了東晉時期,衣冠南渡,荊楚文化更是大受歡迎,騷體賦再一次復興,當時最權威的經典《昭明太子文選》裡面大篇幅的記錄和介紹了騷體賦,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對賦都是十分喜愛,這種對於賦的愛好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才逐漸被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所抵制。

但是就算到了宋朝,賦文依然是社會上主體文章之一,比如杜牧的《阿房宮賦》、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等。

以《楚辭》為代表的荊楚文化已經與中原文化進一步融合,開始為下一次的文化高峰做好準備。

雖然此時的荊楚文化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文學方面,思想精神方面主要是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忠君思想。

然後到了周敦頤,荊楚文化已經積極吸取融合了很多中原文化,形成了獨特又不脫離中華文化的湖湘文化,開始從思想和精神上影響整個中華民族。

所以,屈原到周敦頤之間,湖湘文化一直沒有斷層,其他人比如賈誼、班固、楊雄甚至陶淵明都對湖湘文化有所繼承,只不過他們不算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罷了。

相關焦點

  • 荊楚(湖湘)文化及其源流
    狹義的荊楚文化又有兩層意義,即考古學意義的文化和歷史學意義的文化,前者是指體現在考古遺物上的文化;後者是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廣義地講,它是自先秦至近代楚地、楚人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徵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是長江中遊地區的古代文化。主要為湖南、湖北地區。荊楚文化又稱湖湘文化、荊湘文化或兩湖文化。
  • 悠悠湖湘文化、千年馬王堆漢墓,探秘湖南省博物館
    對於長沙這座城市,估計很多90後、00後是從看芒果臺才知道的,而文藝小青年對坐落於長沙的嶽麓山或許更加的熟悉,畢竟有千年書院——嶽麓書院,就在那裡呢。我雖對長沙早已嚮往,之前卻沒有機會,2019年當北方進入蕭瑟的冬季時,長沙,我來了。
  • 靜者濂溪先生(上)——周敦頤千年紀念
    想像一下,千年前的湖湘大地,會是什麼氣象呢?屈原、賈誼,早已遠逝,在湖湘大地深深烙下「傷心」二字。載著杜甫的小船,在湘江上漂來漂去,聽完詩聖悲楚的絕響後,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劉禹錫把他直上碧霄的詩興,放飛在湘西天空;而在湘南,他的詩友和難友柳宗元,正在愚溪細數水中的遊魚。然後,湖湘大地復歸寂靜。
  • 讀《湖湘文化經典百句》:賞心悅目 啟人心性
    近日,由李躍龍先生主編的《湖湘文化經典百句》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好在何處?我意有三。一曰選句經典。該書共選句113條,正如本書所名,每一條都是經典。這些經典名句,只要讀者認真去體悟,都能啟人心性,提升境界。我們知道,湖湘文化雖是一種地域文化,但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人物典籍浩如煙海。
  • 我的先祖周敦頤
    對於周敦頤,我原本是陌生的,但是他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很早就出現在電視上,我對此也毫不陌生,直到讀初一時在課本上學習了《愛蓮說》,才對周敦頤其人其事有所了解,後來偶然在族譜上發現了先祖周敦頤的名諱,我這才知道自己是周敦頤的後人。自那以後,隨著我對周敦頤事跡的深入了解,我對周敦頤的崇敬之情也是愈來愈深,無論是他的為人處世,抑或是他的修學理政,處處皆存聖賢之風,實在令我敬仰不已。
  • 湖湘文化你了解多少?帶你了解14個地市州的別稱
    是中華文化中獨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脈 人文湘楚,山水湖南 十四個地市州,貫穿千年時光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湖南14個地市州的「古名稱」 湘 東 篇
  • 湖湘文化的市州拼圖
    由湘學研究院組織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湖湘文化區域精粹》叢書,從地域文化理論視域研究湖湘文化的主要內容、基本特徵、歷史演變、現實狀態,並對湖湘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意義無疑是重大的。《湖湘文化區域精粹》叢書,把湖湘文化按照行政區劃分塊,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進行了發掘、收集、整理、歸納、提煉和綜合研究。
  • 熟識湖湘,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語文成績了!FM971學習
    今人修築的圍牆,雖然保護了這座千年庭院的容貌,但卻割裂了它本應傳承的思想。像嶽麓書院這樣的千年庭院是不需要圍牆保護的,因為它本身的使命就是守護,守護一個部落文化,守護一部分文明圖騰。伴隨著千年漫長的守護,它逐漸形成一種「根」的力量,一種在泥土中掙扎的力量。有人說這正是湖湘文化的「根」,它給了人們一種文化歸屬感。
  • 周末去哪兒丨常寧有個周敦頤後裔村,茶花朵朵盼君訪
    2014、2015年平安村分別被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和全國「生態文化村」。今年2月13日,平安村被授予湖湘文化示範基地,該村將大力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打造全國性的湖湘文化、國學文化傳播基地和產業基地。
  • 永州或又將新添一國家級項目
    2002年,道縣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龍船之鄉」;2006年,「道州龍船賽」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道州龍船源遠流長,傳承千年不息,規模盛大,賽事精彩,龍船工藝精美,已發展成為一項集紀念、健身、娛樂、交流等為一體的群眾性文化健身活動,民俗色彩十分濃鬱,其主要特點有:歷史悠久
  • 周末百姓劇場:傳承湖湘文化 衡陽湘劇《龍舟會》重歸舞臺
    王夫之字而農,號姜齋,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卒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晚年因隱居于衡陽縣的石船山,學者稱他為「船山先生」,是我國明清之際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哲學家,也是我國傳統學術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湖湘文化的開拓者。《龍舟會》是其緣於特定情境的觸發而創作,也是其唯一戲劇作品。
  • 逾200留學生長沙柏樂園研學旅行基地體驗湖湘文化
    逾200留學生長沙柏樂園研學旅行基地體驗湖湘文化 2017-05-13 20:15: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200餘名外國留學生齊聚柏樂園 快樂體驗湖湘文化
    昨日下午,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餘名留學生齊聚柏樂園研學旅行基地,開啟兩天一晚的「快樂的湖湘文化體驗之旅」研學旅行活動。   「太不可思議了!」來自阿拉伯的林海(中文名)看到柏樂園藝術團的噴火表演發出了嘖嘖的驚嘆。
  • 臺灣湖湘文化考察團紀行
    由湖南省湘臺交流促進會邀請的臺灣彰化縣教育界人士組成的湖湘文化考察團不久前在湖南省的嶽陽、長沙、韶山等地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參觀活動。臺灣朋友所到之處都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性地區,這些地方有著豐富的歷史以及人文景觀。那麼臺灣朋友都看到了些什麼?哪些內容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請看記者的報導。
  • 出淤泥而不染的世界文化名人周敦頤,竟出生於八步桂嶺!
    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突出一是把世界本源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即開創了理學派;二是給世人留下膾炙人口的文學佳作《愛蓮說》。桂嶺鎮地處湘、粵、桂三省(區)交界處,素有「一腳踏三省」之說,早在三國時期就是縣治所在地。
  • 東湖評論:荊楚文化品牌深入人心,美好生活充滿期待
    「鬥魚」遊向世界,知音文化漂洋過海,多維體驗劇《知音號》遨遊長江,「Transn傳神」建語聯網平臺傳遞荊楚聲音……這些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文化品牌是首屆湖北省文化產業品牌選樹的傑出代表。日前,湖北省評選出首屆湖北文化企業十強、湖北省十大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和首屆湖北省十大文化產業品牌。文以載道,文以傳情,文以植德。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 變與不變The Changing Changsha,我們一起感受湖湘文化
    從嶽麓的「瀟湘洙泗」到城南的「朱張會講」,書院對談之風行開創了中國不同文化流派之間切磋的先河,形成了「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疾風對辯、和而不同」的湘風;奠定了新湖湘文化的策源高地。如何打造湖南當代先鋒文化的策源地、新銳思潮的發聲場,傳承開放之精神、湖湘之學脈,我們邀你一起在「長沙十二時辰」找到答案。
  • 荊楚文化·湖北味道——楚菜文化節
    業內人士認為,該標準的發布和推廣,有利於規範楚菜製作與經營,使楚菜製作有章可循、楚菜質量與安全更能得到保障;有利於引領楚菜發揚光大,弘揚荊楚文化;有利於推動楚菜品牌化、產業化及國際化發展
  • 湘江入青草湖的湖口地區,為什麼會孕育出獨特的湖口文化
    數千年以來,在湘口地區產生了輝煌燦爛的湘口文化。湘口文化以湘妃文化、屈子文化為重要源頭,歷經數千年繁榮發展,其品位之崇高、成就之博大、影響之深遠,實為國內所罕見,堪稱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之一。湘口文化所孕育的憂患思想、愛國思想、和美思想,給湖湘文化、中華文化以深遠影響。
  • 湖湘文化 | 驚嘆!長沙的「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
    楚,又稱荊楚,傳說是祝融氏的後裔發展起來的一個部落。熊繹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迅速坐大。到了春秋初期,楚王野心膨脹,北伐中原,東徵江淮,其版圖不斷擴充,幾乎每天都在拓寬。春秋中期,楚國南徵獲得了空前成功,兵鋒直逼長沙。不久,楚國勢力已完全控制了長沙,楚人代替了越人,成為長沙新的主體,色彩絢麗的楚文化覆蓋了淳厚質樸的古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