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就形成了與中原文化完全不一樣的文化體系,這就是荊楚文化,也可以說是湖湘文化的雛形。
《詩·小雅·採芑》說:「蠢爾蠻荊,大邦為讎?」《詩經》中說爾等蠻夷小楚,竟敢與我泱泱大國為敵?一句話將中原諸侯國對楚國的蔑視揭露無遺。《史記·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楚國國君熊渠也說過:"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你不是說我是蠻夷嘛,我就蠻給你看,我就耍無賴,你們能把我咋樣?這樣的話,讓中原諸侯們大為驚詫,也就留下了「楚蠻子」形象。
楚王兩次都說自己是「蠻夷也」,中原諸國也稱呼楚國為「蠻荊」,充分體現了楚人楚地的荊楚文化與當時的華夏正朔文化——中原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
楚國由於其地理所在的局限性,無法與夏商朝代產生直接聯繫,所以楚國只能將自己立國的正統性向前追溯到傳說中的祝融,乃至更早的人類始祖之一的顓頊,不僅否認了周朝,甚至同為中原文化的夏朝和商朝的正統也被否定掉了,以此來確定自己與中原王朝的並立的情況,來確立自己獨特的正統性。
屈原就說了,咱們楚人是高陽氏(也就是顓頊)的後人(帝高陽之苗裔)。顓頊的後代吳回,擔任當時的火正,也就是夏官,被賜為祝融氏,也就是炎帝的火師,自己的祖宗比中原諸侯國們的祖宗一點都不差,也是炎黃子孫的直系後人。
據記載,楚人的直系先祖季連就是顓頊的後代吳回的親孫子,也屬於祝融部落的一部分,是正宗的中原人。後來,因為中原戰火連天,變得太危險,祝融部落的一部分不得不舉族南遷,從中原大地輾轉遷徙近千裡才到達如今的荊楚大地的。
於是楚王決定不經過周天子的冊封,而自稱為王,並將楚國先祖分別追尊為文王、武王,以抗衡中原地區夏商周時期的至尊霸主地位,自視自己為與中原國家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大國,這也說明楚國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與眾不同。
還有荊楚文化集大成者就是屈原和以他的詩歌為主的《楚辭》。(賈誼雖然也是荊楚文化的代表,但他畢竟是中原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楚人)
而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就是《詩經》與《楚辭》。
如果說《詩經》代表的是華夏北方地區的文化,那麼《楚辭》代表的就是華夏南方地區的文化。
這更一步說明了荊楚文化的確與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異。
而荊楚文化的繼承者湖湘文化的形成卻是由宋代周敦頤開始的,經過胡安國、胡宏、張栻等代代相承,最後在明末的王船山身上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文化體系,這套以心憂天下、敢為天下先、經世致用、包容開放、實事求是和那種執拗的犟脾氣等等好的壞的精神內涵的思想文化體系,影響了荊楚大地世世代代的湖湘人,培養出了曾國藩、左宗棠、魏源、郭嵩燾、譚嗣同、蔡鍔等等一系列的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
咋一看,從屈原到周敦頤,從戰國時代到宋朝,中間上千年斷層了,但是真實情況如何呢?
其實湖湘文化從未斷過層,只不過有階段性的高峰期,而高峰期的代表人物之間相差千年而已。
屈原是楚辭的主要創作人,而他的作品比如《離騷》《九歌》《天問》等都是吸收荊楚文化中獨特的神話巫風創作而成的。
周敦頤是儒家道學宗主、理學開山祖師。他不僅是荊楚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湖湘文化的開創者,更是湘學的奠基人。
屈原是文學的祖師爺,周敦頤是理學的祖師爺,這兩位雖然相差千年之久,卻都是荊楚大地出生、成長的傑出代表,他們之間有著一種血脈的傳承而引發的文化傳承的密切關係。
這個就要從楚辭這種獨特風格和韻味的詩歌說起。
屈原、宋玉之後,楚辭這種荊楚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一直都在流行,甚至比北方正統的詩經流傳更廣。
最典型的就是漢賦,現在學術界公認漢賦就是根據楚辭改造而來的一種文體。
這個論點在古代就有,比如著名學者劉勰、宋祁、 章學誠、 劉熙載都認為漢賦來源於楚辭。
漢朝開國國君劉邦和自己的小夥伴們大多數都是楚人,而且根據漢朝立國法統的重要來源就是張楚法統(楚人農民軍首領陳勝建立的政權)和楚懷王法統。
張楚法統將自己從芒碭山流亡農民集團轉變成體制內的沛縣政權,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地;然後根據楚懷王之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從而成為漢王,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可以說漢朝繼承的是楚國的法統,漢朝自然而然有著濃重的荊楚文化。
劉邦對「書楚語, 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 (宋黃伯思《翼騷序》 )的荊楚文化十分重視,也有意識的宣傳它,特別是詩歌上的體現。
《漢書·禮樂志》 也記載: 「高祖樂楚聲。 」比如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在句式、節奏、文辭上都有明顯的楚辭文風特色。
再比如項羽的《垓下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帶有典型的楚辭文風。
當然這和劉邦和項羽都是楚人有很大的關係。
太史公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肯定屈原不屈、反抗、批判的精神,將屈原從一個模糊的形象變成一個有著愛國情懷的具體的精神榜樣。
屈原發憤抒情,乃賦《離騷》 ,司馬遷忍辱負重寫下了《悲士不遇賦》以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從這個方面上看,司馬遷也得到《離騷》的精髓,也屬於荊楚文化的粉絲。
而漢朝另外一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離騷序》中這樣認為《離騷》「 然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 ; 其英華, 則象其從容。」
其實班固對屈原有很深的偏見,但是就算有很深的偏見依然對屈原抱有很大的敬意。比如他評論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然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沈江而死,亦貶潔狂狷景行之士」 , 對屈原的一些高尚的品行進行了高度評價,特別是眷戀君主懷不能己的納忠之心表示十分的讚賞。
而《楚辭章句》更是將荊楚文化的重要載體——《楚辭》廣泛普及,尤其是以屈原精神在漢代人中的傳播,使屈原的愛國情懷變成一種漢朝獨特的家國文化情懷的精神內涵,這擴大了荊楚文化的思想內涵,也將屈原的形象升華為殉國者,成為中國君子氣節的精神符號,深深地嵌入於漢代及後世文人的潛意識之中。
漢朝以騷體賦為代表的各種辭賦創作極其出名,所謂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屬於中華文化上的璀璨明珠。比如漢賦中《吊屈原賦》 、《哀時命》 、《九嘆》等都和屈原那種遺世獨立、舉世獨醒和濃厚的家國情懷的精神內涵一脈相承。
而其他的漢賦比如《洛神賦》、《長門賦》、《歸田賦》、《酒德頌》、《秋興賦》、《恨賦》等等都是傳世名篇。
可以說整個漢代乃至於魏晉時期都深受荊楚文化的影響,而且影響巨大且深遠。
到了東晉時期,衣冠南渡,荊楚文化更是大受歡迎,騷體賦再一次復興,當時最權威的經典《昭明太子文選》裡面大篇幅的記錄和介紹了騷體賦,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對賦都是十分喜愛,這種對於賦的愛好一直延續到隋唐時期,才逐漸被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愈、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所抵制。
但是就算到了宋朝,賦文依然是社會上主體文章之一,比如杜牧的《阿房宮賦》、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等。
以《楚辭》為代表的荊楚文化已經與中原文化進一步融合,開始為下一次的文化高峰做好準備。
雖然此時的荊楚文化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文學方面,思想精神方面主要是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忠君思想。
然後到了周敦頤,荊楚文化已經積極吸取融合了很多中原文化,形成了獨特又不脫離中華文化的湖湘文化,開始從思想和精神上影響整個中華民族。
所以,屈原到周敦頤之間,湖湘文化一直沒有斷層,其他人比如賈誼、班固、楊雄甚至陶淵明都對湖湘文化有所繼承,只不過他們不算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