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驥
我喜歡讀書,尤其是讀好書,讀好書如飲甘泉,如賞鮮花,令人愉悅。近日,由李躍龍先生主編的《湖湘文化經典百句》就是這樣一本好書。好在何處?我意有三。
一曰選句經典。該書共選句113條,正如本書所名,每一條都是經典。這些經典名句,只要讀者認真去體悟,都能啟人心性,提升境界。
我們知道,湖湘文化雖是一種地域文化,但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人物典籍浩如煙海。從如此浩繁的湖湘文化典籍中,精選出經典百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人會說,只不過選一百句罷了,有什麼難的?那你可能並不知道箇中滋味。第一,非全面了解湖湘文化,就無從鑑別、挑選。要全面了解湖湘文化,選出經典名句,這要功夫;第二,浩繁的湖湘文化典籍中,有的是經典,有的不一定是經典,要挑選出經典名句,這要眼光;第三,緊扣湖湘文化精神,挑選的經典名句,要啟人心性,提升境界,這要底蘊;第四,時代發生了變化,如今是現代化、全球化時代,所挑選的古人的話,其價值是否符合時代精神和世界潮流,這要視野。這四點要做到就十分不容易,《湖湘文化經典百句》基本上做到了。
二曰解讀精到。本書對所挑選的每一句都有解讀。解讀主要包括作者簡介、經典名句的出處,以及對經典名句意義的解讀。把作者豐富的人生用幾十個字加以概括,這要選材,要準確,這也相當不容易。至於對名句的解讀,要做到準確,啟發人,也非易事。比如,清前期嶽麓書院山長曠敏本撰寫的嶽麓書院講堂聯,非常有名:
「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陟嶽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
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聖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雲湘水,斯文定有攸歸。」
解讀為:上聯之意是遠離世俗功利之擾,心存恬淡,親近自然,方可領悟太極之道。下聯以酬恩、立命、傳道來設問,期許嶽麓學子。
對此聯的這種解讀給人以啟發。對這副對聯,我的理解是,上聯講的是個人修為,下聯講的是社會責任。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無非是這兩件事。張栻曾為嶽麓書院確定了「傳道而濟斯民」的教育宗旨,嶽麓書院千年以來,始終堅持重視人格培養、注重務實精神的教育理念。這副對聯體現了先賢曠敏本傳承嶽麓書院的教育精神,希望培養並期許嶽麓書院學子成為具有獨立人格修養、傳道而濟斯民的人才。
解讀古人的經典名句,有時還須有考證功夫。比如,對於「中興將相,什九湖湘」這句話,大都認為出自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但解讀者認為有誤,認為應出自陳熾《庸書》內篇卷上《書院》,收入求實齋主人輯《時務經世分類文編》卷五。這種解讀就糾正了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說法,給人以準確的知識。
三曰裝幀精美。此書印刷精美,厚薄適宜。封面設計美
觀大方,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每一條經典名句,配上古畫、手稿、信札、聯語和名勝照片等插圖,圖文並茂,融為一體,令人心曠神怡。欣賞此經典名句,同時也可以領略到先賢的書畫和今人攝影作品之美,而且也豐富了我們對先賢的認識,使先賢形象更加豐滿。
比如,你可能知道晚清「曾左彭胡」,其中的「彭」指的是彭玉麟。對於彭玉麟,你可能知道他是湘軍水師的創始人,你可能還知道他講過「三不要」:「惟秉誠實無欺之血忱,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但可能你並不知道彭玉麟是畫家,畫得一手好梅花。看了他畫的梅花之後,你對先賢彭玉麟會有另一番感覺:叱吒風雲的湘軍統帥,「三不要」的錚錚鐵漢,他還是一位風流儒雅的畫家。
還有,你一定知道黃興,他是辛亥革命的元勳,他與孫中山比肩,章太炎讚譽他:「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但你不一定知道他寫得一手好書法,此書刊錄了他的信札,黃興的信札書法之美令人讚嘆,給人感覺是:黃興乃儒帥也。
有人說,一百條能反映湖湘文化全貌嗎?當然不能,一百條是無法反映湖湘文化全貌的。但作為入門書,窺湖湘文化之門徑,則是可以的。一般的讀者,也大可不必去讀那些浩繁的湖湘文化典籍,那是專家學者的事情。不過,細心的讀者,可以從此書中窺見湖湘文化的精神。比如,人們說湖南人有血性,湖南人有憂樂情懷,從該書中就能領略湖南人的血性和憂樂情懷。
比如湖南人的血性:
屈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楚人屈原「九死而不悔」的血性。
呂溫:「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這是三國時長沙人「敢為天下先」的血性。
鄭思肖:「舉家自殺盡忠臣,仰面青天哭斷雲。聽得北人歌裡唱,潭州城是鐵州城。」這是寫長沙人誓死抗拒蒙古人的潭州之役的。潭州者,長沙也,古之潭州其轄鏡相當今之長沙、株洲、湘潭、益陽等地。這又是湖南人「寧死不屈」的血性。
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也。有之,請從嗣同始!」這是湖南人「變法流血從我始」的血性。
黃興:「天下事,所謂不愛錢、不要命,無不成者也。」這是繼彭玉麟講湖南人「三不要」後再說「二不」的血性。
蔡鍔:「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無望,然與其屈膝而生,毋寧斷頭而死。此次舉義,所爭者非勝利,乃中華民國四萬萬眾之人格也。」這是蔡鍔在雲南起兵反袁世凱稱帝時的心志表白。這是湖南人誓死捍衛共和、爭國民人格之血性。
又比如湖南人的憂樂情懷:
杜甫:「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陳大綱:「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以上有的並不是湖南人,但他們或是在湖南這塊土地上,或是出於對湖南山川人物的熱愛,與湖南人一起鑄就了具有血性精神和憂樂情懷的湖湘文化,而這湖湘文化又進一步鑄就了湖南人的血性精神和憂樂情懷。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文化對你的影響總是無處不在的,也是不知不覺的,可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回想當年我從學校步入社會,深感為人處世須要有一定準則,否則就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我當時湊了四句話:
以至誠對至偽,以悲憫對冷漠,
以簡單對複雜,以實幹對空談。
其實,我湊的這四句話,就是當時看到湘軍統帥胡林翼一句話受其影響而想到的,胡林翼這句話被選入了這本《湖湘文化經典百句》中:
「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馭天下之至紛者以靜。」
胡林翼身處晚清亂世,世道澆漓,人心不古,作為湘軍統帥,面對亂世風雲,何以處世?這可是人生之大事,人生之根本。他化繁為簡,用兩個字對待之:一個是「拙」,一個是「靜」。我湊的四句話與先賢胡林翼的兩句經典,無法相比:胡林翼的視野在天下,我的視野在自身,其差距不可以道裡計。不過,時代雖然不同,境界雖然有異,但就其受湖湘文化的影響而言還是一致的:面對你所處的時代,你將何以自處?
胡林翼的「拙」和「靜」的處世原則,如再往前看,可追溯到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經典名言: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毛宗崗對此有精彩的評點:
「淡泊寧靜之語,是孔明一生本領。淡泊,則其人之冷可知。寧靜,則其人之閒可知。天下非極閒極冷之人,做不得極忙極熱之事。」
胡林翼的「拙」與「靜」,諸葛亮的「淡泊」與「寧靜」,這二者何嘗沒有相承關係呢?文化總是有傳承性的,但又由於時代的變化而賦予了新的內容。諸葛亮是山東人,早年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隱居隆中,可以說成了楚國人。諸葛亮身處東漢末年之亂世,胡林翼身處晚清之亂世,兩人都懷有救世濟民之志,對此,他們二人都有一個面對時勢何以自處的根本問題,不管是「淡泊」與「寧靜」,還是「拙」與「靜」,他們的處世之道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是成功的。
讀此《湖湘文化經典百句》胡林翼之經典名句,在聯想到諸葛亮之經典名言,再聯想到自己,是否能給我們一種安身立命的人生啟迪呢?像這樣給人以啟迪的經典名句,《湖湘文化經典百句》一書中是不少的。
總之,《湖湘文化經典百句》是一本好書,賞心悅目,啟人心性,值得一讀。
(張國驥,歷史學博士,曾任湖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