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我的祖先來自於三湘大地道縣樓田村,祖上是大名鼎鼎的道學宗主周敦頤。對於周敦頤,我原本是陌生的,但是他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很早就出現在電視上,我對此也毫不陌生,直到讀初一時在課本上學習了《愛蓮說》,才對周敦頤其人其事有所了解,後來偶然在族譜上發現了先祖周敦頤的名諱,我這才知道自己是周敦頤的後人。自那以後,隨著我對周敦頤事跡的深入了解,我對周敦頤的崇敬之情也是愈來愈深,無論是他的為人處世,抑或是他的修學理政,處處皆存聖賢之風,實在令我敬仰不已。
一、他是理學的開山祖周敦頤,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在他的筆下,不但有像《愛蓮說》、《拙賦》這樣傳頌千古的華章,還有像《太極圖說》、《通書》這樣洞測宇宙的奇文。周敦頤通曉儒、佛、道三家精義,對於宇宙運行、變化的規律瞭然於胸,通過對宇宙規律的觀察和總結,最終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學術理論,並由此開創了以「理」命名的學派,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之前,中國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橫行,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哲學思想,所以自秦漢至宋初,中國幾乎沒有一位哲學家;直到周敦頤在北宋文化繁榮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總百家之偉說,成一家之學問,並不斷將其發展、完善、弘揚,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周敦頤開創的理學,經過程顥、程頤、侯師聖、楊時、遊酢、呂大臨、謝良佐、張栻、呂祖謙等人的繼承和發展,最後由朱熹集為大成,成為當時之顯學,也是後來宋、元、明、清四朝八百多年的官學。由於周敦頤為中國道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歷朝歷代對其均有恩榮——宋政和六年,追封宣奉大夫;宋嘉定十三年,追諡元公;宋淳佑元年,追封汝南伯;元延祐六年,追封道國公;明景泰七年,封其十二世孫周冕為世襲五經博士,延至清末四百餘年共有十三位五經博士;歷朝入祀孔廟,各地學宮均有神主。千百年來,有無數大家給周敦頤予以崇高的評價。黃庭堅:「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張栻:「道冠群儒,太極亭前春不老;名垂後世,光風臺上月常明。」朱熹:「千年道學興吾宋,萬世宗師首此翁。」胡宏:「今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王夫之:「自堯舜禹湯文周孔之傳,漢董唐韓,總未窺先生項背;讀詩書易禮樂春秋之旨,張銘邵數,無非參太極根源。」黃宗羲:「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
二、他是湘學的開創者湖湘大地,鍾靈毓秀;湖湘學派,源遠流長。湖湘學派,是湖南地區學術圈的別名,即湖南自古以來所有與學術有關的先賢都屬於該學派,而周敦頤,就是學術界公認的湖湘學派開創者。作為湖南歷史上第一位研究宇宙規律並卓有成就的哲學家,作為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在湖南歷史上的地位十分崇高,他被公認為湖南學術第一人,他的哲學思想被公認為湖湘學派思想的淵源。在兩宋時期,理學分為濂、洛、關、閩四大學派,即指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張載的關學、朱熹的閩學,而四大學派當中又以濂學最為古老、正宗、鼎盛,其餘三派均是從濂學濫觴出來的;而濂學又得名於周敦頤故鄉的濂溪,周敦頤又號濂溪先生,兩者都是從湖南發源的,所以說周敦頤開創的濂學實際上就是湖湘學派的源頭。周敦頤的哲學造詣非常崇高,他撰寫的《太極圖說》和《通書》都是千古以來人們研究宇宙運行、變化的參考書,是宇宙規律的體現,至今韓國的國旗也是參考周敦頤的太極圖及八卦理論創造出來的。由於周敦頤對湖湘學派的開創有著偉大的貢獻,所以歷來人們將其尊為「北宋五子」之首、「湖湘十傑」之首、「石鼓七賢」之列,與湖湘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的首任山長周式並為湖湘文化之光。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為表彰周敦頤對學術作出的貢獻,專門為其頒發御書「學達性天」牌匾,至今牌匾被懸掛在嶽麓書院;至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表彰周敦頤開創的理學,專門為其頒發御書「道南正脈」牌匾,至今牌匾扔懸掛在嶽麓書院;至嘉慶初年,嶽麓書院山長羅典為紀念周敦頤,故在書院中建濂溪祠祀奉周敦頤,祠廟至今仍存。清朝末年,湖湘大儒王闓運先生到四川講學,川中學子為試探王闓運才學,便問其學術淵源出自何處,王闓運為挫學子傲氣,便順口吟出一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王闓運語畢,四座皆驚,無不為之折服。
三、他是官吏的好榜樣周敦頤活了五十七年,仕途生涯就有三十一年,所以說他一生的大半時間都是在官場中度過的,這也是他為民辦事的歷程。終周敦頤一生,其所任官職非常多,如知縣、知州、知軍、通判、提刑官、虞部郎中等等,任所遍布大江南北。周敦頤雖然身為朝廷命官,但是他卻從不擺官架、講官腔,踏踏實實地為民辦事,總以清廉樸素自律,每到一地任官都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周敦頤愛蓮,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自許,堅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精神,達到「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境界。在周敦頤只任小吏的時候,他就敢於與專橫的上司對抗,說出了「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的千古名言,並且扔掉笏板打算辭官歸裡,結果反而感動了上司,上司又向其上司推薦周敦頤,周敦頤由此得到了提拔。當周敦頤官至一省最高法官時,又每每以洗冤澤物為己任,他不像大多數高官一樣深居寓所,而是經常巡察偏遠地區,訪問當地的百姓,詢問他們的冤情,並且親自主持審判當地多年無果的公案,使得當地冤案了結,百姓也多頌其政。比如有一年,周敦頤作為當時廣東最高法官,巡視到端州,發現端州知州杜諮欺壓百姓,獨吞端硯,使得當地民怨沸騰,人稱「杜萬石」;周敦頤惡其與民爭利,遂上書朝廷,彈劾杜諮,並奏請朝廷規定今後到端州任官者購買端硯不得超過兩方,保證了端州百姓的共同利益,由是「端人甚德之」。所以說,一個人能夠一輩子堅持正直、不受名利誘惑,那絕對是很難做到的,而周敦頤就做到了這點,他用他的一生闡述了聖賢的風範。周敦頤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同時又是偉大的一生,他的人生歷程告訴了後人一個道理: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其長短,而在於其是否能夠體現出生命的價值。周敦頤的一生,恰可以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一句詩去概括。
四、他是親友的薄情人周敦頤雖然對百姓仁至義盡,但是他對於自己的親友,卻是相當「薄情」,從來不以感情用事。當周敦頤在舂陵任官的時候,他家鄉的子侄就到他的任所去探望他,並且希望能通過他的關係謀取一官半職,結果周敦頤絲毫不念及私情,斷然拒絕了子侄的請求,只在自己的俸祿中取出一些銀子送給子侄,並讓他把自己寫的一首詩帶回家鄉,遍示父老鄉親,這首詩就是《任所寄鄉關故舊》,詩云:「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筯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慾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在詩中,周敦頤闡述了自己的為官理念,表達了他不慕錦衣玉食、但求粗茶淡飯的精神,由此也說明他不會徇私枉法、廢公就私,打破了某些鄉親想拖關係的幻想。所以說,周敦頤對於自己的親友,是十分的「薄情」;當然,周敦頤不但對親友「薄情」,對他自己也是「薄情」。有一次,周敦頤病重,他的朋友得知後就去他家探望他,只見他家是家徒四壁,只有一些破舊的家私,還有一些不值錢的瓶瓶罐罐,其餘就什麼都沒有了,周敦頤躺在床上也沒錢治病;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因為周敦頤為官多年,不說大富大貴,就是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又怎會如此落魄呢?後來,經過周敦頤家人解釋才得知,周敦頤為官多年的俸祿全部用在周濟窮人故舊以及開辦教育事業的方面上了,而給自己留下的生活費用卻是少得可憐,也就勉強可以維持生活,遇到疾病時就毫無費用醫治了。周敦頤的朋友聽到周敦頤家人的解釋後,倍受感動,十分敬佩周敦頤的精神,於是幾個人湊錢幫周敦頤治病,周敦頤這才度過了難關。所以說,這就是周敦頤的「薄情」,這也是親友們眼中的「迂腐」;但是周敦頤卻並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一生都在堅持這種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精神,在他眼裡,這種精神比起他的生命、親情、友情、仕途都要珍貴得多。正是有著這種精神的驅使,周敦頤才發出了「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的千古聖嘆,這也成為後世所有為官者的一致追求。由於周敦頤生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所以在他身後得到了全國各地人民的敬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各地均建有紀念周敦頤的濂溪祠、濂溪書院,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僅次於孔子、關公的官民崇祀。
周敦頤,是千古一賢,終其一生,雖然因為他堅持正直而顯得特立獨行,但是他並未因此而追求消極的「出世」,相反,他由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正因為有人生價值觀的驅使,他才不斷積極地參與世務,在頻繁的事務中實現他的人生價值,而在波譎雲詭的政壇中,他絲毫沒有被官場大染缸所汙染,而是始終如一、廉政愛民,這正是他所說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啊!所以說,我為有這樣的一位祖先而感到自豪,此後,我也將不斷地修為自己,傳承濂溪公的精神,為世界大同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周業鋒
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