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愛蓮不愛菊:儒者不會選擇隱逸,但卻可以與隱士心靈共鳴

2020-12-23 青於墨

周敦頤,字茂叔。是孔孟之後重要的大儒,向來被視為理學發展的先驅、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少喪父,主要由舅舅負責教育。他天資聰穎,5歲能辨五星懂五行,14歲築室於月巖悟得太極,為官三十多年官職雖然不高,但奉行惜民愛民的為官之道。

不過,他更為知名的還是因為那篇在20歲左右時寫下《愛蓮說》。

賞荷、詠蓮佳句不在少數——

王昌齡《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王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詩人所看重的,大多是蓮在外在形象上的美麗、輕柔。

而周敦頤愛蓮的理由卻是,「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它是花中君子,它潔身自好、周敦頤愛的是蓮的內在品質。以蓮自況,立志做潔身自愛的正人君子。

此文是周敦頤在衡州舅舅家寫的,當時也不過二十歲上下。

蓮,有許多理由讓周敦頤心嚮往之。

儒、釋、道三教思想影響下的「愛蓮」觀

成長於北宋時期的知識分子周敦頤,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各家思想。在北宋,思想界是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的。這可以看作文人思想的成熟,在不同階段、不同境遇中用不同的觀念調節自己。

儒家鼓勵人積極入世,救濟蒼生,但現實中難免會遇到種種挫折,這時道家思想往往可以作為一種調劑。道家提倡順應自然、清淨無為,如果政治理想難以實現,那麼避世歸隱也不失為一條道路。此外,佛家禪宗推崇的隨緣任運,幫助人化解入世與避世的糾結。

周敦頤的思想體系就是很複雜的。

禪宗思想:

禪宗思想在唐朝就很流行,士大夫參禪成風,他們大多是用參禪的頓悟來觀照自身生活。這種風氣宋代更甚,周敦頤自然也難免其俗,他時常與蘇軾、黃庭堅等人參禪問道,甚至被人稱為「窮禪客」。

蓮本就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味,是聖潔的象徵。蓮根植於淤泥而不染,並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就很明顯地體現了佛教倡導的忍辱負重、自我犧牲、保持本心的基本教義。

理學思想:

根據前文介紹,周敦頤的身份標籤正是因「儒者」成立的,作品中也會不可避免地蘊含著一定的理學思想。他在《愛蓮說》中表達個人對蓮花的喜愛時使用了一個「獨」字(「予獨愛蓮……」),這個「獨」字中滲透出一種儒生應有的堅守,一種對自身品格與為人處世姿態的自律態度。

寫《愛蓮說》時,周敦頤不過20歲左右,可以視為正值青春年少就給自己人生做了規劃。事實上,他後來也的確是這樣做的,即使涉身官場,也從未忘記自己的本心與堅守;他還科學授課,講授君子品格,以蓮花的品格感染和薰陶了一代代青年學子。

道家思想:

《愛蓮說》又帶有一定的道家色彩,畢竟,周敦頤本人對隱居是有想法的。正如好友黃庭堅的評價:「茂叔雖仕宦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終在丘壑。」

從唐代開始,文人士大夫們開闢了一種新的隱居方式,「吏隱」或者說「中隱」,即「邊仕邊隱」。白居易淪落九江時,就明確提出「中隱」說,詩道:「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白氏《中隱》詩)

「中隱」既讓儒生們實現治國的抱負,又能滿足隱居的理想。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更解放了許多知識分子。學會「吏隱」的儒生靈活地遊走於「吏」與「隱」之間。 (關於「中隱」,之前仔細討論過,詳情見文末連結。)

周敦頤同樣接受了吏隱思想,趙《寄永州通判茂叔虞部》中說:「詩筆不閒真吏隱,訟庭無事洽民情。」

而像白居易等人的「吏隱」是對俸祿是有留戀的(其實留戀俸祿也沒啥,人畢竟要恰飯),而周敦頤卻一直以廉潔的形象立世,《愛蓮說》之「蓮」,也就是廉潔的象徵。周敦頤在廬山建屋隱居時,特將門前小溪命名為「濂溪」,隱居之屋稱為「濂溪書堂」,意在表明自己廉潔的品質。

如果人生終究不能徹底地做一次隱士,那麼為官出仕,則當如蓮,做個君子。

儒者不會選擇隱逸,但卻可以與隱士心靈共鳴。

周敦頤列舉三種花卉:牡丹、菊、蓮。他說他不喜歡牡丹,很好理解,因為牡丹自李唐以來,成為了榮華富貴與功名利祿的代名詞。而菊從陶淵明那裡有了「高潔」的意義,且諸如元稹詩曰「此花開盡更無花」寫菊的傲霜,肯定了菊堅強的品格。

但周敦頤卻沒有明確表示他愛菊,他偏愛的,是蓮。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蓮代表的品格與周敦頤的人生理念不謀而合:隱逸之菊與富貴牡丹都不及像君子一般的蓮。

隱逸之菊,顯然與為官三十餘載的周敦頤的生活是有距離的。我們該記得儒家思想是提倡知識分子積極入世的,陶淵明的那種遁世生活在周敦頤這樣的儒士看來看來未必就是最佳選擇,「隱逸」的行為稍顯消極的。他要做的是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俗世人間保持初心。

有人認為周敦頤對陶淵明持有批判態度,墨醬不能認同。儒家雖然一直以來強調「學而優則仕」,但它最終目的卻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儒家一直強調「孔顏之樂」,被許多儒生視為一種超越富貴利達的享受。

周敦頤雖然不能像陶淵明一樣做「花之隱逸者」,但也絕不是否定這種處世方式的。他明確表示:愛菊者只有陶淵明,在其之後便罕有聽聞。(「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從這裡可以體會到:一來隱居的生活方式並不能成為歷代社會的主流,而實事求是地說,完全歸隱對於一個人的生存來說的確有不小的難度;二來周敦頤也並不排斥做「隱逸者」,甚至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慨,因為「愛蓮者」同樣不多。(「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不論是徹底的「隱居」,還是「吏隱」,菊與蓮花,都是隱中君子。一則藏在東籬下,一則立於汙泥中。

同樣是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在這一點上,周敦頤這個正直的儒者與所謂「消極遁世」的隱士在思想上是有共鳴的。

相關閱讀:

白居易邊吏邊隱的「中隱」,究竟算不算一種圓滑的處世方式?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愛菊,古眾人愛牡丹,周敦頤愛蓮,我們應該愛什麼?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曾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為什麼愛菊呢?周敦頤解釋說:「菊,花之隱逸者也。」也就是說,他認為陶淵明愛菊是愛菊花的品格。周敦頤的這個看法,對當時和後代很有影響,成為一種傳統的看法。菊花在後人的心目中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
  • 人沒作品紅,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開派宗師」:周敦頤
    很多人可能已經忘了「周敦頤」這個名字,但一提起《愛蓮說》的作者就會恍然大悟,尤其是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在自古以來的詠蓮作品中無人能出其右。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 出淤泥而不染的世界文化名人周敦頤,竟出生於八步桂嶺!
    相傳桂嶺縣衙前為大片荷塘,周敦頤出生的前一年臘月, 塘裡的荷花一反夏季開放的常規,不僅開出了滿塘的五色之花,還整個冬天盛開不敗。清朝時,桂嶺縣丞周端曾撰《重建周子祠序》云:「考賀志桂嶺有周子祠,祠前有塘,塘中有蓮,先生……志有蓮池,大都本愛蓮一說。自宋迄今,塘蓮尚在。」周子祠民國時代曾作桂嶺區署址,今為桂嶺鎮糧所用房。蓮,中國早在三千多年前即有栽培。
  • 周敦頤:創造了一個理學的世界,卻以一篇《愛蓮說》被人們記住
    1、痴迷蓮花的周敦頤世人都知周敦頤的《愛蓮說》,這個對白蓮花極為痴迷的宋朝人,一次與友人遊玩之際詩興大發,眾人以詩詞接龍,46歲的周敦頤一出口就驚豔了眾人,從此《愛蓮說》成了連那三歲孩童也能搖頭晃腦念出的千古絕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隱士多飄逸,為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現象比較多
    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隱逸現象的出現了,而且還在各個領域都蠻流行的,當時人們對自身地位的確認和對當時社會的確認都對這種隱逸現象有關係。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種現象,看當時的人們為什麼喜歡隱逸。在當時隱逸這種行為是不是能夠流行,還是要看這種思想的的流行,我們能通過流傳下來的書發現到,當時這種隱逸行為是很興盛的。而在書中更多的還是這種思想的體現,這也就不難理解隱逸會很流行了。2.對自身和社會的認同:看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有沒有成熟,我們可以看有沒有產生認同感這個很重要。
  •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隱士?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隱士,規模乃是世界之最。而且,隱士的生活常常是神秘莫測的。其實,放眼望去,歷朝歷代其實都有隱士存在,這些隱士通常是因為選擇出仕,從而在一段時間裡遠離社會政治活動,而遊走於社會邊緣。
  • 《論語》中的隱逸情懷: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這群「遁世不見知而無悔」的神秘人物被稱為隱士,《論語》中的隱士遠離政治權利,卻對天下大事瞭然於胸。歸隱只是他們選擇的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仁義志士!在避世創生的根源處1.隱士參政、兼愛非攻:中國的隱士,每一位都和現實政治脫不了干係,不過以居配角輔助他人。
  • 周敦頤:仁者情懷 是養物而不傷物
    仁者善於體認天地生生之機,故能養物而不傷。相比於古代文人與生俱來的憂患氣質,北宋大儒周敦頤的隨性仿佛帶了些「仙氣」。他不除窗前草,任其生得鬱鬱蔥蔥,別人問起,他就回答:「與自家意思一般。」就是這樣一個性情恬淡如蓮的人,默默做了一輩子小官,他所在任之處,無不盡心竭力,又以治獄嚴明著稱,造福一方,深得民心。
  • 愛蓮落雪飛花:繁華的寂靜
    文/愛蓮·落雪飛花清晨的海邊一隻小鳥盤旋著嘰嘰咕咕的那陣勢像是要衝進海水太陽貼著海平面輕輕的躍出巨幅壁畫憑空展現雲彩如錦緞般熱烈 耀眼一瞬間天地連接蒼生清澈明亮作者簡介愛蓮·落雪飛花,實名吳春虹,閒時喜歡遊走在文字中,用文字記錄點滴,用文字溫暖生活,用音樂洗滌心靈,自由、隨意、懶散,於匆忙中看不一樣的風景,昨日之事不可憶,每一天都是新生。
  • 被二程「遺棄」的老師 周敦頤:三千字開創宋明理學
    今人接觸周敦頤的思想,大多是從中學課本中的《愛蓮說》開始的。花開萬種,這位周子卻偏偏只喜蓮。牡丹是俗人所愛,他不喜歡;菊花已被陶淵明佔去,他亦不喜歡。揀擇之下,只有不染凡塵的青蓮堪為入眼。文章寥寥百字,透著說不盡的孤傲,令人不禁掩卷自忖,寫下這樣文字的,該是何等憤世嫉俗的一位執拗夫子!與之形成鮮明對照,古人眼裡的周敦頤,又全然是另一番樣子。
  • 周敦頤:以蓮為師,去汙自潔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頤應邀與一群文朋詩友遊玩聚會。興之所致,大家便相約寫詩作文。周敦頤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愛蓮說》。
  • 周敦頤的《愛蓮說》家喻戶曉
    介紹宋代大儒、《愛蓮說》周敦頤老先生理學開山鼻祖、初中語文教材選編,可謂家喻戶曉。老先生自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並表達了他對表現的雄心壯志,希望自己的高尚情操乾淨。文章短小精悍,平行雙韻。閱讀和背誦都很容易。因此,它被廣泛傳播!
  • 張藝興改編《愛蓮說》褒貶不一,周敦頤想說的,其實是這些
    毒舌評審丁太昇甚至直言點評這首歌:「不倫不類的垃圾、狗屁不通、沒文化」。張藝興的這首《愛蓮說》,是改編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傳世名作——《愛蓮說》。拋開音樂創作水平不談,僅從古詩文愛好者的層面來說,我們其實是樂於見到當代明星去改編古典文學作品的。畢竟,這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隱逸的風氣:從一個失樂園,到另一個失樂園
    林逋一生不仕不娶,結廬孤山,與梅妻鶴子為伍,是為骨子裡的孤傲與清高龐德公攜妻女上鹿門山後從此採藥不返,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 在前後近四百年中,出現了諸多著名的隱士,他們各自因為所處的時期、政治環境、家庭背景及個性差異,體現出各不相同的隱逸風格。
  • 周敦頤為何寫《愛蓮說》,他的為人和蓮花有何相似之處
    別人不說,就拿那周敦頤來說吧,他就是一個愛蓮成癖的人。周敦頤可不是一個普通人,他乃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的理學思想,曾經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世人說起他的時候,總會讚揚他說是「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或許,周敦頤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如此高風亮節,富有古意,和他喜歡蓮花,也是分不開的呢。
  • 東莞特色精品示範村④|橋梓村:愛蓮文化盛,歷史名村興(附視頻)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北宋年間,蓮花池畔,周敦頤寫下了千古名篇《愛蓮說》。南宋時期,周敦頤第8代孫周德瑞創立了橋梓村,經歷代繁衍,橋梓漸成人煙稠密之村落。
  • 楊廣虎:明清關學大師與終南山隱士文化
    隱士(隱逸)文化是中國古代士人崇尚隱居,為實現個人精神獨立而形成一種特有文化形象。終南山隱士文化,是指在終南山地理、文化的背景之下而形成的隱士文化。莊周和陶淵明可以說是古代二個大隱士,「少無適俗物」的陶淵明讓我們想到了理想之中的「桃源社會」,田園牧歌。魏晉隱居之風之烈之甚,影響至今。現在我有幾個朋友在終南山隱居而生,浩浩終南,不知多少人在此而居?先官後隱也罷,半官半隱也罷,各種不同的隱居方式,都沒有完全脫離紅塵的烙印,只為尋求自己心靈的詩意棲息地,或批判社會、或修身養性、或藝術反思、或獨善其身,平靜之中躍動著一顆智慧的善心、愛心、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