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瞻
在音樂綜藝節目《我是唱作人》第二季第二期中,歌手張藝興推出歌曲《愛蓮說》。節目播出後,引起強烈反響,網友評價褒貶不一。毒舌評審丁太昇甚至直言點評這首歌:「不倫不類的垃圾、狗屁不通、沒文化」。
張藝興的這首《愛蓮說》,是改編自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傳世名作——《愛蓮說》。拋開音樂創作水平不談,僅從古詩文愛好者的層面來說,我們其實是樂於見到當代明星去改編古典文學作品的。畢竟,這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周敦頤其實並不以文學見長,他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最大的成就,是開創了宋朝儒家理學思想。如果不是因為這篇《愛蓮說》入選了中學教材,那麼知道周敦頤的人,必定會比現在要少上許多。
即使是中學畢業很多年,許多人仍然會對文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脫口而出,可見這篇《愛蓮說》對中國人的影響之大。許多人也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處世格言。
眾所周知,周敦頤的這篇《愛蓮說》,是一篇託物言志的短文,全文僅有119個字。文章首尾均在對比描寫菊花、牡丹、蓮花,真正細寫「蓮」的,不過是中間寥寥七句。而這七句,卻又包含了君子的真正人格境界。
大概每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階段:認為自己與眾不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甚至是想當然地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在年輕氣盛的時候,我們總會標榜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當然無可厚非。
但隨著閱歷逐漸增長,再讀周敦頤的《愛蓮說》才會發現,真正高境界的君子,其實是後面的那一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這句話的本意是說:蓮花的莖,內空外直,它既不生藤蔓,也不長枝椏,它只是筆直潔淨地矗立在水中,只有清幽的香氣淡淡地向四周遠播。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所應該具備人格。
無論你承認與否,生活中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聖人,其實少之又少。這個世界的真相是,絕大部分人往往互為淤泥,相互嫌棄又相互滋養著。
人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以為,只有自己才是這世俗裡的「清蓮」,其他人都是「淤泥」——骯髒又圓滑。可真相卻是,傲慢、懶惰、貪婪是人之本性。聖人亦是如此,更何況我們?
但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就是因為聖人先做到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也就是:內心要通透清醒,行為要正直有規矩,克制私慾,不節外生枝。然後順其自然,靜靜地散發自己的美麗芬芳。既不媚俗,也不避世。
換句話說,就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也許你曾經嘗過愛情的背叛和傷害,但你依舊擁有去愛的能力;也許你體會過朋友的排擠和嘲笑,但你還能淡然處之,不會心生惡意;也許你眼看著對手因溜須拍馬而升職加薪,但你仍然腳踏實地……
你見過世界的鋒芒,也歷經世俗的圓滑;你知道所有的黑暗,但你依然相信光明;你看透了很多事,卻還是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對待……是非黑白,你都有著自己的判斷。即便身處淤泥之中,也不會沆瀣一氣。不隨波逐流,不矯情任性,在塵世之中保持自身的美好本性。
這,便是周敦頤「愛蓮」的原因,也是我們應當追求的人格。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