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致良知四合院被推倒風口浪尖,自媒體及官方媒體紛紛發聲。致良知四合院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助力民族復興,反遭網絡浪潮聲討。作為陽明心學的「愛好者」,一些個人的看法與大家分享。致良知四合院中提倡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同時也反對「妄議聖賢」。以下個人觀點,讀者吸收有用的,讀者摒棄錯誤的。
首先,個人對致良知四合院的使命和願景是高度認同的,以中華傳統文化,喚醒民眾,助力民族復興,這樣的事業是偉大的、崇高的,也是值得關注的。對於致良知四合院為什麼會遇到如此大的社會反抗聲音,很多是值得深思的。不能客觀面對這一客觀現象,將頭埋在沙子裡或者通過公關手段可能都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
個人不希望大家持有絕對的、片面的看法,致良知四合院體系裡面,從個人角度有很多好的東西,比如通過自我反省和反思,來總結個人成功失敗的原因;通過關注國家大政,提升人 的視野格局;通過提升人的使命感,發現人生的更多意義感;通過喚醒他人,幫助人們擺脫一些負面習慣的操縱、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等等。
但是,對於致良知四合院的有些做法和觀點,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也希望致良知四合院及學習企業能夠對這些問題加以思考。
首先,以變相強制的方法,讓學員或者通過企業老闆讓員工去完成「建立微信群、做三小時工作坊、發展和邀請他人、分派群人數、工作坊數量、賣書數量」等任務。
這是此次遭遇聲討最大的原因之一。同時,在四合院以及致28企業中,以上述任務作為評價『』心靈品質」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指標,如果沒有做工作坊、沒有完成招生任務、沒有完成賣書任務,便是心靈品質不夠高。相反,如果熱火朝天的去發展學員、去做工作坊、去賣書,就是心靈品質高。致良知四合院號稱喚醒人們的大愛之心,但是如果將這些硬性任務指標強壓給學員、員工,員工和學員無法感受到這種愛。陽明心學中,任何事物都是修心的途徑,而外在行為事物反而是表象,稻盛和夫強調工作職場是最好的修心途徑。上述的做法,顯然與陽明先生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最終,這樣的企業很可能也是主業下滑。
第二,企業員工被迫或變相被迫犧牲自由時間讀書學習。
這是網絡支持反對聲音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很多企業參與學習後,員工每天晚上要寫作業心得、上班前要寫家書、完成《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讀書等任務,而這些大多又都是要求以8小時之外完成,很多企業命令禁止使用上班時間。雖然多數企業號稱自願,但是在一個組織中,對於老闆大力強調重中之重的事情,有多少希望在職場提升的人又敢於不跟隨和擁護呢,更不用說有些企業採取扣款、罰款、樂捐的形式。但是,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與陽明先生的心學修習路徑建議是背道而馳的,最終,員工可能會身心疲憊,一旦有機會和出口,就會爆發出來。
第三、道德是比法律更高的要求。
法律是最低限要求,道德是在法律底限基礎之上的要求。但是如果對勞動法都沒有概念、沒有敬畏,五險一金都不能足額繳納、加班補助的法律規定都做不到,片面強調道德,就很容易讓員工對企業推行致良知的目的產生懷疑,引起員工內心的牴觸和反感。
第四,聖賢不容置疑,不容不同聲音,絕對追隨聖賢。
在這一點上,與陽明先生的精髓思想也是不一致的。在古代孔子也好,陽明先生也好,大量的思想都是在回答別人的問題甚至不同觀點,不會不允許提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教學相長是教育的基本規律。陽明心學中,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以及反求諸己等,這些思想的一個方面,就是不盲目的崇拜聖賢,而是遵循天理,而遵循天理,主要的途徑又是反求諸己。陽明先生強調在行中體證,而不是盲目信仰某一個人,如果是盲目追隨,陽明先生也就難以對程朱理學、佛老之說進行發揚而自成一派。
第五、不能因材施教,一本紅書,一套方法,適應幾乎所有學員。
致良知四合院知行合一學習法,一方面號稱讀原文悟原理,但是其主要教材,是一本書《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因材施教,是古今教育的基本規律,在致良知四合院,紅皮書是最主要的教材,心道德事四部曲是唯一的路徑,五大要點是全部的根基,無論學員是初中沒有畢業還是博士研究生,是門衛還是大學老師,是學生還是養老院的老人,是在為拿不到畢業證而苦惱的大學生還是不知貧窮為何物的富二代。想把所有的人用一套方法,刻成一個模子,在當今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組織強依賴性越來越弱、尊重個性的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六,心道德事四部曲的不同看法。
在知行合一學習法中,四部曲是主線。但是,對這個提法,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現代心理學的動機、意識、情緒、行為已經有大量經過數據檢驗的結論,也更容易傳播推廣。四部曲的提法,在高深同時變得可能更加晦澀。尤其是其中的「道」,老子也好,陽明先生也好,「道」都是更高層面的東西,放在「心」之上,也容易產生很大爭議,至少也應該是一個層面上,而在知行合一學習法,「道」是心決定的,「道」又被經常解釋為「格局與境界」、「眼神就是道」、「起心動念就是道」,更容易讓人產生糊塗。個人才疏學淺,尚不清楚這是出於「聖賢思想」,還是致良知四合院老師們的繼承性發展。
對致良知四合院的幾個參考性建議:
1、理解民心
真正理解和體會大量普通員工的痛點、渴望和需求。引領民心,但不是硬性或者藉助第三方變相硬性灌輸其所不需要的東西。如果因為致良知,很多員工被迫離職、工作幸福感下降、敬業度降低,也是我們的需要加以反思的,尤其是很多企業家明確強調不支持致良知就離職。
2、真正喚醒民心,而不是硬性或變相硬性要求「發展學員人數、工作坊、讀書、寫作業和賣書」這些外在指標
陽明先生的心學的心,根本上是一顆「遵循天理之心」,而事事物物背後底層只有基於這顆心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就是形式,就不是致良知。有多少員工做這些事情只是為了滿足領導的需要?有多少真的是內心認同和從中得到獲得感?後者會有,但實際可能會只是一部分人。如果不考慮員工內心的真實感受,以「發展學員人數、工作坊、讀書、寫心得、賣書」作為硬性要求,最終可能會適得其反,違背基本規律,埋下風險的根源。
3、工作是最好的道場
按照知行合一學習法,心靈品質的層面分為士人、能人、君子、賢人、聖人。而士人,就是腳踏實地、終於職責。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沒有做好,連本職崗位的業績都不能達標,如果一個企業家,連自己的企業的發展風險都解決不了,連合規和勞動法都遵循不了,連滿足員工基本的生活物質需要都解決不好,卻投入大量精力以「發展學員、做工作坊」去「喚醒」他人,最終這些企業可能難以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對於大多數企業家,首要責任,是基於自身的企業使命創造社會價值,滿足被市場和客戶所接受的社會需求,讓自己的員工幸福、有尊嚴、有獲得感,這是企業履行使命責任的基本,也是人才競爭時代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當這一點做好的基礎上,我們如果能夠在道德上去推動和承擔更多,才能從優秀走向卓越,否則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4、敬畏和謙卑
陽明先生說,千罪百惡皆從熬上來,在致良知四合院,這句話也經常被提起。謙,是去病良藥,但是,很多學員在致良知四合院卻沒有感受到「謙」。敬畏民心、敬畏科學、敬畏前輩,方能長足發展,畢竟,在心學的道路上,我們學習時間最長的也不不過十年左右,而致良知四合院3.0戰略,也遠遠沒有能夠被時間和歷史所檢驗,對心學、管理學領域那些前輩們我們還是應該心懷敬畏,始終保持一顆虛懷若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