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2020-12-14 明洋澈心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

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

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劍柄~心即理

討論的就是我們認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場修行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皆備於我,對個體的「我」而言,與我關聯的世界因「我」而存在,世間發生的一切都與我心產生互動,就像王陽明所講「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就像現在量子物理學中薛丁格的貓原理一樣,所以悟透心即理,你會重新定義世界觀,擁有一個獨立、自尊、崇高的人生。

劍刃~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核心的價值觀。是判斷事物的標準,是把握這個世界的原則。而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做到「事上練」,通俗的講就是當你知道一件事情該怎麼做時你已經是開始行動之初,當你按照你所想去把事情做完就是「知」的結果,所以「知」和「行」是分不開的,是混元一體,仿佛太極圖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劍鋒~致良知

陽明心學」致良知」心法如一把鑰匙,打開了「儒釋道」玄奧無窮的正眼法門,從而為眾生開啟內心「良知」提供了一條光明大道,致良知還是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又是內於人卻又超越萬物的宇宙本原。具有既內在又普遍,既平凡又神聖的特徵。

致良知的功夫給了太多解釋太多方法,用最通俗的話說致良知就是覺察良知和行良知。覺察良知就是致的意思,行良知就是知行合一了。

可以把良知想像成一個無處不在並永恆存在的『』宇宙能量的WiFi『』,而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wifi的密碼。致良知,就是輸入密碼的過程,從而與宇宙能量wifi連接,進而生生不息地獲得所需要的宇宙能量!

用簡單的話解釋如何做到致良知。做比如說你在腦海裡想像有一面鏡子,你在做任何事之前都站在鏡子面前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初心是不是光明的?有沒有私慾?有問題就把他格掉。當然平時也要多擦擦鏡子,蒙上灰塵就看不清了(心即理)。慢慢養成習慣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相關焦點

  • 無敵聖人王陽明心學的重要基石—「心即理」
    這顯然是王陽明心學的「心即理」的範疇,意思是說花是真實存在的,是唯物的,但沒有看到此花時,此花和我沒有任何直接關聯,花開花敗,對我的心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都是「同歸於寂」,但並非「同歸於無」。只是互無關係,並不代表花不存在。而當我來看花的時候,「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是因為此時我對花的形狀、顏色都看見認識清楚了。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二程3、什麼是心即理程朱理學認為「性即理」,否認「心即理」。他們認為心只不過是人心的一種知覺意識,是變化和不穩定的,容易陷入誤區而偏於自私。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其一就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其二就是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據說,陽明先生出生也是一段傳奇故事,他的母親生下他時已經超過了10個月。
  •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這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他也稱之為「本心」。「本心」就是人的「本原之心」「本質之心」。我們的心靈本質原是等同於道的,所以說「心即理」,「理」就是「道」。既然是「心即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原本就孕育著無限廣大、無限光明的道,所以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是充分具備聖人的全部本質的。
  • 如何理解和應用王陽明的「心即理」
    陽明心學好似一座大廈,大廈的地下基礎即為心即理,大廈的地上主體建築即為知行合一,大廈頂上的明亮天空即為致良知。大廈本是一個整體,沒有心即理,則心學沒有根基;沒有知行合一,則心學沒有路徑,無處下手;沒有致良知,則大廈沒有上升的空間和方向。。。
  •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
    解讀陽明心學:主旨可歸結為「良知」,與心、理、物密切相關王陽明於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的思想,這是陽明心學的發端。在平定寧王之變後,王陽明又提出了「致良知」三個字,作為自己學說的要害與主旨。他的所有學說及思想,如心外無理、知行合一等,都歸匯到「致良知」裡,得到了總結、提升和融會貫通。
  • 《知行合一王陽明》|研習陽明心學,做有行動力的人.
    由於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故事一下面這個故事極透徹地說明了這個觀點。王陽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園中除草時,付出了許多汗水,所以哀嘆道:「為什麼天地之間,善難培養,惡難剷除?!」
  • 王陽明心學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關鍵在這「3個詞」,看完就明白
    而在國內,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王陽明的思想中有所受益。近代梁啓超甚至說,「中國五千年來只有兩個半聖人」,這其中一個就是為王陽明。王陽明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創建了「心學」,那麼這個「心學」究竟有何強大的力量,能影響這麼多的人呢?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10、什麼是王陽明心學?  由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並發揚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又被稱作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聖人。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也影響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對於情慾的正面主張和看法。
  • 為何說王陽明之後再無來者?開創心學解讀人性,內心躊躇時的定心丸
    創立陽明心學,核心主張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古人一向強調立志的重要性。五歲的王陽明第一次開口說話便會背誦《大學》,十二歲在私塾讀書時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大事?」並答「天下第一等事乃為聖!」自幼立志做聖人,為之後王陽明為聖賢做出詮釋及證明。「時窮節乃現」來說王陽明再好不過了。
  • 想要理解王陽明的「心即理」,不妨先了解他所在的生活時代
    ——王陽明陽明心學包含3大理念,其中最難理解的就是「心即理」,如果弄懂了「心即理」就把握住了陽明心學的精髓。當然水有源樹有根,任何一種哲學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王陽明的「心即理」也是一樣。其實從孔孟開始,就對「心」特別重視,比如說,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篇中就提到了「本心」,意思是人的「天性」。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勇於探索、追求真知的無畏精神在王陽明生活的年代,程朱理學是官方哲學,王陽明本來也是篤信程朱理學的,但同時也看點兒「歪理邪說」,比如朱熹的學術死對頭陸九淵的心學。18歲那年,王陽明按照朱熹「格物致知」的教導,和朋友一起跑到餘姚當地官署去「格竹」,結果格了7天,道理沒悟出來,人倒累病了,從此不再信朱熹,一門心思搞他自己的「心即理」。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這一部分將解讀心學中的著名概念,知行合一。網絡很多地方都充斥著知行合一的概念,似乎提到心學就必須要提到知行合一,似乎懂得了知行合一就能夠融匯心學的核心。從我們一般的生活體驗來說,知道同做到直觀上確實不是同一個概念,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呢?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而王陽明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格竹子,一無所獲反而生了一場大病,多年的歷練之後,王陽明找到了病根:原來格物致知根本就是南轅北轍,永遠沒有結果,因為理根本就不在萬物上,而是自己的心上,所以王陽明針鋒相對地提出「心即理」「心外無物」的哲學理論。
  • 人皆可以成堯舜 三句話讀懂王陽明
    但是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據說歷史上只有二個半人:一個是孔子、另一個就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可見王陽明在我國歷史上地位之高、影響之大。王陽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等三個方面的理論,三者相互聯繫,構成了其思想的有機整體,創立了與程朱理學大相逕庭的「陽明學派」。
  •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出心即理,心外無物
    1058年,貴州龍場一個悶熱的夏夜,這一夜王陽明終於迎來了個人終結的蛻變和升華。龍場悟道的陽明心學就此橫空出世,震驚了五百多年以來的華夏文明史和思想史。那麼在農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王陽明於一個石頭棺材中領悟到聖人之道和吾性自足的真諦,又是什麼人什麼事讓王陽明淚灑農場,徹底看透了人世間的生死榮辱?話說這天傍晚啊天氣很糟糕,陰風怒號,王陽明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頭,他遠遠地透過籬笆牆的影子,就看到一個漢人帶著兩個人經過這個農場。這三個人衣衫藍縷、行色匆匆,蹙著眉頭。
  • 王陽明有多厲害?曾國藩對其推崇備至,被稱為中國兩個半聖人之一
    心學是儒家的很重要的學派,自先秦孔孟和荀子之後,儒家在宋代又延伸出了兩大學派,一個是理學,一個是心學。理學: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在宋朝大行其道,直到南宋著名的思想家陸九淵提出了「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個思想認為心即理都是永恆不變的。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 王陽明:懂得了良知二字,就掌握了心學要義,就明白了我的學說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良知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 王陽明通過出生入死的磨練,和日夜不停的苦思冥想,終於提出了良知學說,並在正德十六年(1521)左右,開始以良知學說教化弟子。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六):品德修為「致良知」
    1527年,在王陽明受命出徵廣西平亂行前,作《別諸生》一詩,「綿綿聖學已千年,兩字良知是口傳。欲識渾淪無斧鑿,須從規矩出方圓。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 在王陽明看來,只有「致良知」三字無病,是孔孟聖學的「一點骨血」,是心學的要核。而「良知」不離日用,無時無處不在,只有按「良知」行事才有光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