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關鍵在這「3個詞」,看完就明白

2020-12-11 知往鑑今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縱馬定乾坤」,用這句話來形容王陽明,應當是十分合適的了。他雖然是中國文官,卻被評為「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一生參拜,連「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以及日本首任首相伊藤博文都是他的信徒。

而在國內,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王陽明的思想中有所受益。近代梁啓超甚至說,「中國五千年來只有兩個半聖人」,這其中一個就是為王陽明。

王陽明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創建了「心學」,那麼這個「心學」究竟有何強大的力量,能影響這麼多的人呢?其實王陽明的心學,主要內容可以用這關鍵的3個詞語概況: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

心即理

王陽明認為,天理就存在於人的心中,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因為,理就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因為我們總是通過心來認識外界萬事萬物的,這就是「心即理」,即人內心深處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

王陽明曾經說過,「到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就跑到外邊去了。至善,本就是心的本體,只要你通過明明德,不斷擦亮自己,到達至精至一的地方,到達了精神的極致,便是至善之地。

其實,有什麼事是你自己心裡不明明白白的呢?只是因為有了私心,就心不正,意不誠,從而自欺欺人地找藉口、裝糊塗罷了。

知行合一

王陽明曾經說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在陽明心學的理論中,知行是不能分開的。如果把知行分開,有「一念不善」,卻因未曾「行」,就不去禁止。王陽明認為,「一念發動」,就是行了。發動處有一絲不善,就要把這個惡念克制掉,而且要徹根徹底,不留一絲不善之念在胸中。

結合王陽明「心即理」的思想,所謂「知行合一」,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惡念,因為要是把知行分成兩半,心裡有了惡念,但是我還沒有去做,那就不是惡,我們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實這恰恰是惡的開始。

致良知

儒家思想中有「修身以敬」的說法,講求誠意正心。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字,它不僅僅是指的客觀規律,更是屬於哲學範疇,通俗的講叫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價值觀。

心學當中的「致良知」,就是要將這些古人認為優秀的價值觀內化於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從內心裡把關於「惡」的念頭徹底掐滅,不斷的強化以及認識心中的「良知」,不被外界的欲望所感染。這就是「致良知」。

為什麼說王陽明的心學為何能給人強大的力量?因為心學立足於人的內心,是一種讓人內心強大的哲學。

人之所以會焦慮,主要就是來源於人的欲望和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只有收拾好內心,安定自己的內心,你才能達到古人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才能夠在這混亂複雜的社會中,找到一處能使內心安寧的精神家園。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內心強大的人,在這2件事上卻很「低調」,真是奇怪
    沒料到,王陽明又再次生存下來,心學在龍場誕生,從此王陽明從人間地獄走向了萬丈光芒!王陽明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真正的內心強大的人,他一輩子都用智慧來生存,於是他成為了聖人!有人說,只要能學到王陽明的一半智慧和成就,就非常了不起了!
  • 王陽明心學: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在這2件事上很低調,多數人不知
    王陽明,是我國歷史長河中除了孔子外,被大多數人承認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王陽明不僅有著文學家、思想家和軍事家的名號,也是「王陽明心學」的創始人,「陽明心學」在亞洲其他國家都有著巨大影響力。王陽明說過,一個人,具備這兩種低調做人的「心計」,也是內心強大的表現。
  • 《知行合一王陽明》|研習陽明心學,做有行動力的人.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王陽明的哲學稱陽明心學。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2、王陽明的成就 他被稱為立德、立功、立言太上三不朽的完人。立院講學:建立書院講學,傳播王學,學生遍天下。軍事成就:軍事上戰無不勝。王陽明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江西為患數十年的盜賊。三十五天平定了南昌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平定廣西思恩、田州的叛亂。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為何王陽明強調靜坐?不是為了放空,看完解釋才知是為了破「賊」
    為何王陽明強調靜坐?不是為了放空,看完解釋才知是為了破「賊」「靜坐」是現代人常會進行的一種休閒方式,特別是在瑜伽中被廣泛應用。人們會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再拿上一件坐墊,就此閉上眼睛和外界「隔絕」。靜坐也成為了當代人調節身心的一種方式。它還被運用經脈的疏通上,成為人們調理身體機能的一種治療方式。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比如王陽明,曾國藩,立德自己是道德楷模、立言都有著作傳世、立功,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皇上沒從北京出兵,王陽明就已經把寧王捉拿了,以至於皇上覺得很不過癮。但知道王陽明的故事,你就能知道王陽明的成功是什麼嗎,是心學嗎?那應該不是,他立功是帶兵平叛,帶兵平叛一般人能學嗎?
  • 王陽明的4個人生頓悟,為何影響中國500年,看完才明白
    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人是誰,想必答案可以有許多,但是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想必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那就是王陽明。我們普通人沒有時間了解大儒的全部思想哲學,只要了解了王陽明的4個人生頓悟,就可以明白他為何影響中國500年。1、立志這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然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表面上看王陽明這一觀點像極了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你看見花的時候,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的時候,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這是一種絕對的唯心主義。可是王陽明真是這個意思嗎?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聖」通常被用來形容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領域做到極致的人。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稱得上聖人這個稱號的,只有兩個半。其一就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其二就是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 王陽明心學:老天在苦難裡埋藏了寶貝,關鍵要有能力把它們找出來
    再多的苦難也無法剝奪對生命意義的探索;3. 心無旁騖,利用一切機會積極行動。心安了,念頭也清晰了,就專注地去做。簡單來說就是3個詞:善心、善念、善行。也正是得益於這段苦難的經歷,賈伯斯潛心修煉紮根,積蓄能量,終於在1997年王者歸來,又重掌蘋果公司。至今為止,賈伯斯是絕無僅有的一個,大一都沒念完就成為美國工程院院士的人。
  • 王陽明:一個人想要做到真正的強大,不敗於人,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王陽明:一個人想要做到真正的強大,不敗於人,做到這一點就夠了王陽明被稱為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學家,他的「陽明心學」不但對我國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對一整個東亞地區都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比如在日本被稱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他的哲學理念就深受王陽明的影響,其中「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影響最大。
  • 王陽明:心理素質強大的人,都有著3個特點,讀完頓悟,終身受益
    兩個半聖人就是指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孔子、王陽明,外加曾國藩這半個聖人。能和孔子齊名聖人的王陽明是我國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對海內外諸多學者名人產生過巨大影響的「陽明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說:心理素質強大的人,都有這3個特點,讀完後頓悟,終身受益。一、不糾結過去的事王陽明說:「過去之事,思之無益,徒放心耳」?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孟子說過,「仁」與「不仁」,實則區分了「人」和「禽獸」,而「仁」和「禮」必須出自「內心之誠」。「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對中國心學發展史的作用,看千年後宋明心學本體論的發展,便可知他的「心學」思想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了。
  • 席書:王陽明的生死知己,淺析四品官為何拜未入流的王陽明為師?
    題記: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是"知行合一",注重的是"拿得起",講究的是為人要有擔當精神。王陽明在自己悟出心學之後,他整個人的處事風格都變了,變得非常尖銳。他的尖銳來自於他的氣場強大的內心,再加上他"天才"的身份,很多達官貴人都想要交王陽明這個朋友,甚至還有官位比他大,而且年齡比他大的人拜王陽明為師。
  • 王陽明:懂得了良知二字,就掌握了心學要義,就明白了我的學說
    良知學說的提出,是王陽明思想成熟的標誌,也是陽明心學形成的標誌。可以說,懂得了良知學說,就掌握了陽明心學的精髓,也就懂得了王陽明這個人。 02在動心忍性中感受良知 王陽明從小是立志做聖人的,龍場悟道後,王陽明意識到"聖人之心,心學也。"聖人之心關鍵在於修心,這就是儒家的修身養性,只有讓自己在修身中精進,才能達到聖人之境。 儒家歷來講究修身養性。孟子說:"仁心充沛才能達到崇高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動心忍性。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王陽明告誡:決定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不是金錢,也不是人脈
    我在很多文章裡說過,每一個人全部都是1個小宇宙空間,在這個小宇宙中,我們都是有能量的。生命的力量,從小就可以看出來,無論是餵奶,學步,還是其他,這些都不是成年人刻意製造的,而是我們在生命的湧動中逐漸學會的。對生命成長的渴望是我們天性中的一種力量,而這種天性也強調了這一點。
  •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文/無計讀書1508年,這是一個神奇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很多的事情。36歲的王陽明在貴州的龍場悟出了心學的真知,後人稱這件事為「龍場悟道」。他所創立的心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受到他的心學的薰陶,發動「明治維新」;曾國藩、康有為、毛澤東都把他當作精神上的偉大導師。到底心學有什麼樣的作用,能讓人如此著迷,下面我們來揭開心學的神秘面紗。
  • 為何說王陽明之後再無來者?開創心學解讀人性,內心躊躇時的定心丸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這是青年主席曾在研習心學時,於文章《心之力》對王陽明的至高評價。發出王陽明之後再無來者的感慨。儒家歷史上曾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是至聖先師的孔夫子,一是開創心學的王陽明了。為何王陽明在世人心中有如此地位和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