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縱馬定乾坤」,用這句話來形容王陽明,應當是十分合適的了。他雖然是中國文官,卻被評為「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一生參拜,連「日本企業之父」澀澤榮一以及日本首任首相伊藤博文都是他的信徒。
而在國內,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王陽明的思想中有所受益。近代梁啓超甚至說,「中國五千年來只有兩個半聖人」,這其中一個就是為王陽明。
王陽明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創建了「心學」,那麼這個「心學」究竟有何強大的力量,能影響這麼多的人呢?其實王陽明的心學,主要內容可以用這關鍵的3個詞語概況: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
心即理
王陽明認為,天理就存在於人的心中,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因為,理就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因為我們總是通過心來認識外界萬事萬物的,這就是「心即理」,即人內心深處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
王陽明曾經說過,「到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就跑到外邊去了。至善,本就是心的本體,只要你通過明明德,不斷擦亮自己,到達至精至一的地方,到達了精神的極致,便是至善之地。」
其實,有什麼事是你自己心裡不明明白白的呢?只是因為有了私心,就心不正,意不誠,從而自欺欺人地找藉口、裝糊塗罷了。
知行合一
王陽明曾經說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在陽明心學的理論中,知行是不能分開的。如果把知行分開,有「一念不善」,卻因未曾「行」,就不去禁止。王陽明認為,「一念發動」,就是行了。發動處有一絲不善,就要把這個惡念克制掉,而且要徹根徹底,不留一絲不善之念在胸中。
結合王陽明「心即理」的思想,所謂「知行合一」,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惡念,因為要是把知行分成兩半,心裡有了惡念,但是我還沒有去做,那就不是惡,我們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實這恰恰是惡的開始。
致良知
儒家思想中有「修身以敬」的說法,講求誠意正心。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理」字,它不僅僅是指的客觀規律,更是屬於哲學範疇,通俗的講叫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價值觀。
心學當中的「致良知」,就是要將這些古人認為優秀的價值觀內化於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聽從自己的內心,從內心裡把關於「惡」的念頭徹底掐滅,不斷的強化以及認識心中的「良知」,不被外界的欲望所感染。這就是「致良知」。
為什麼說王陽明的心學為何能給人強大的力量?因為心學立足於人的內心,是一種讓人內心強大的哲學。
人之所以會焦慮,主要就是來源於人的欲望和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只有收拾好內心,安定自己的內心,你才能達到古人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境界,才能夠在這混亂複雜的社會中,找到一處能使內心安寧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