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2020-12-22 思維精進課堂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陽明心學之《傳習錄》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王守仁也叫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儒家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明穆宗曾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

這本書是由他的弟子在王陽明死後自發組織編寫的,書中全面的記錄了王陽明同弟子之間的一問一答,語言接近於白話,通俗易懂,可以說是後人學習陽明心學的第一素材,《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

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

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他們的出現都是來源於古人對於儒家早期經典理解上的分歧。比如北宋的程顥、程頤兩兄弟,儒學主張就是這樣一個從心偏重尊德性,另一個從物主張道問學。

在王陽明出現之前,朱熹理學的社會影響是完全壓制性的。

一方面是因為朱熹治學能力很強,取得了官方的認可,由朱熹審定的四書五經成為了科舉考試的必考書目。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宋陸九淵陸九齡提出的,心學確實存在著許多的漏洞,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不能夠自圓其說,但是自從王陽明出現之後,這形勢就完全逆轉了。

由於王陽明提出的心學相對於陸家兄弟有著較大的進步和完善,以至於理論上就可以充分的解釋儒家《詩》《書》《禮》《易》《樂》《春秋》中愛那些懸而未決和有爭議的部分。

從此心學開始走紅明代士大夫階層,成為了當時儒學的主流。那麼心學到底在講什麼?心學是唯心主義嗎?這個問題有點難以直接回答,這裡不妨調出《傳習錄》一段經典的對話。

據說有一次王陽明和朋友同遊南鎮,朋友就指著山中的花樹就問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一何相關。」王陽明就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然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表面上看王陽明這一觀點像極了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你看見花的時候,感覺到了花就存在,沒有看見的時候,感覺不到花就不存在,這是一種絕對的唯心主義。

可是王陽明真是這個意思嗎?其實王陽明在這裡強調的是人心對於花的感應,而不是強調花的是否存在的問題,也就是說此花不在你心外,其實是指心是發生意義的源泉,人心沒有去感應外在世界,儘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

花是否客觀存在不是心學關注的重點,心學的重點是研究人心與外界的感應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陽明心學即使在唯物主義假定下也是不存在根本衝突的,所以心學也就談不上什麼唯心主義觀之類的西方哲學概念。因為中國哲學的研究思路從根本上就同西方哲學有著很大的差異。

二: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很多人理解錯了

第一部分分析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的問題。這一部分將解讀心學中的著名概念,知行合一。

網絡很多地方都充斥著知行合一的概念,似乎提到心學就必須要提到知行合一,似乎懂得了知行合一就能夠融匯心學的核心。從我們一般的生活體驗來說,知道同做到直觀上確實不是同一個概念,那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說的是什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傳習錄》中的一句闡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這裡所謂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意識和思想的意念,行主要指人的實際行動。

因此知行的關係也就是指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知行合一,思想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陽明認為知行合一是它就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換句話說,一個人假如有了所謂全新的認識和意識,就必然會做出相應的新的行動,如果不去行動,就不能算是真的懂得了新的認識和意識。

了解了知行合一的概念,再來進一步說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出知行合一,先對照傳習錄的原文,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做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這段話很直接的表達了作者的意圖,那就是提醒知行合一,就是為了提醒以儒學理論作為修身目標的人,提醒他們儒家修身功夫的關鍵就是從念頭上修,否則知道的再多把聖賢開示倒背如流,但是卻不懂得修心,這樣就是「行」的缺失,是實戰修行中的懦弱和不給力!

念頭一發動你就要行動了,把這個邪念給斷掉。修身功夫必須有實戰修行中的執行力,不能僅停留在理論的研究上,理論研究必須結合鍛鍊實踐,這樣才能夠越修越好。

最後我們來回答知行合一是否是心學的核心的問題。從上一段的闡述,可以知道「知行合一」其實是一個標準,一個衡量修行是否得當的標準,它本身並沒有真正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一句知行合一就像是一句口號,如果王陽明就靠這一點就能夠抗衡大儒朱熹,取得明朝士大夫的認同,那我們這些現代人也未免太小瞧古人的智商了。

在學術上來說,心學真正的厲害之處是能用所謂的良知的理論去把四書五經中的爭議部分全部的發散闡明,並且能自圓其說。這一點在《傳習錄》裡面已經體現得很明顯了。這本書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獻經典概念,然後作為讀者的我們最大的樂趣就是看王陽明如何去破解和升華這些爭議。

三:致良知,藏在你身上的偉大力量

心學中的核心致良知,要討論這兩者,首先我們得知道良知它到底是個啥?

作者在《傳習錄》裡說:「良知,心之本體。」其實就是指無念而清醒狀態,純粹的感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指念頭。

關於本體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參考《雪獅的藍綠色鬃毛》裡第30個故事,諾西的10項啟蒙,諾西隆多是華智仁波切的大弟子,有一晚華智帶著隆多在野外修行,仰臥著凝視天空,遠處有佐欽寺的狗在叫。

華智對諾西隆多說:「親愛的朋友,你聽到狗的叫聲了嗎?」「有!」隆多回答他。「那就對了!」上師大叫道。他又問:「你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嗎?」隆多肯定的回答了。華智叫道:「就是這樣,那就是本然具足的覺醒的名佛佛性,不要看別的地方。」

大道至簡簡單到不可思議,從這個故事我們能看得出,純粹的覺知就是望向星空時只是純粹的看,沒有任何念頭的狀態,認識到良知指的就是人的本體之後,致良知就呼之欲出了,大意就是要時刻保持清醒的狀態。

王陽明為什麼要提倡致良知呢?埃克哈特託利之前說過,本體才是真正力量的唯一源頭,所以我們才應該時時致良知。知道什麼是致良知之後,我們來看看《傳習錄》中致良知的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先生曰:「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它多少邪思枉念,這裡一決都自消融,真箇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作者給我們斷念的方法就是「覺」,這一覺就是最快的刀,念起即覺,覺之既無!這就是最高的斷念的實戰功夫,只一覺念頭就消融了。

第二個方法,先生曰:「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作者這段是講斷念貴早,念頭方萌之時就要立刻斷掉!必須夠快夠狠,千萬不可讓邪念發展壯大,不能讓他得勢。

相關焦點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原名叫王守仁,因創辦了陽明書院而被尊稱為陽明先生。我們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他的父親希望他學習儒家的仁愛精神,做儒門中人。事實上,王陽明雖然接觸過佛家等思想,但他的一生信奉的還是儒家學說,雖然後來他強烈反對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外心以求理」的哲學,建立了系統的心性一體的一元論體系,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 《知行合一王陽明》|研習陽明心學,做有行動力的人.
    王陽明為什麼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為什麼能成為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靈導師?後世無數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什麼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輝煌事業?這是因為他們無一例外地掌握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利器——陽明心學。王陽明的哲學稱陽明心學。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聖」通常被用來形容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領域做到極致的人。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稱得上聖人這個稱號的,只有兩個半。其一就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其二就是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陽明心學粗略一看有點唯心主義又好像佛道儒都有關聯,可越是鑽研越感到博大精深,經天緯地,用白話解說可真是需要謹慎避免曲解!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
  •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文/無計讀書1508年,這是一個神奇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很多的事情。36歲的王陽明在貴州的龍場悟出了心學的真知,後人稱這件事為「龍場悟道」。他所創立的心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受到他的心學的薰陶,發動「明治維新」;曾國藩、康有為、毛澤東都把他當作精神上的偉大導師。到底心學有什麼樣的作用,能讓人如此著迷,下面我們來揭開心學的神秘面紗。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
  • 明代大家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到底講了什麼,能影響中外學界
    王陽明估計所有朋友都認識。王陽明是中國明代著名思想家,一生文有「心學」,武有平定寧王叛亂。這樣一位全才,他所講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取幾點了解。 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他在下面兩段話中說得更清楚,「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今人卻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
  • 王陽明能夠創建「心學」,離不開他經歷的這些!
    在貴州龍場是一個偏僻蠻荒之地,王陽明在棲霞山的溶洞居住,研習易經。苦苦追憶思索的某一刻,王陽明終於幡然醒悟,原來他孜孜以求的道就在自己的心理。這就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一切向外求聖求道的路都是行不通的,只有體察遵從自己的內心,才是成聖之道;只要在與世間萬事萬物接觸的時候,用心體悟,便可以悟道,而道就是萬物之理。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王守仁)平定寧王叛亂之後,個人威望也達到最高峰,追隨者眾多,然而對他的非議同時也達到了頂峰,朝廷上下很多官員對王陽明的心學大加批判,甚至連考題都以批判王陽明心學為題目。"回到我們的話題,知行合一明顯的是把"知"、"行"劃到一起,如果你只有"知"沒有"行",很可能導致事情一直拖延無法完成,如果你只有"行"但是沒有"知",做事情就沒有目標,沒有前進的動力。因此,"知行合一"無論是對於古代官場的御人有術,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非常適用,因此被當時的統治者廣泛的推崇。
  • 王陽明丨那些知行合一的至理名言,總是讓人振聾發聵
    幾千年以後的明朝,有一位思想家卻同樣讓人敬佩。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留下的很多語錄,足以成為座右銘。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你看不見花的時候,雖然花還在,但是並不存在於你的眼中;當你看見花的時候,才會發現它的存在。簡樸而真摯的「格物」道理,卻被人有所誤解。
  • 每日一句心學名言,通曉知行合一大智慧
    而陽明心學的核心,便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種實用的學說,它能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智慧和力量,找到做好每件小事的方法。《2021王陽明心學日曆》音頻節目已經在喜馬拉雅FM正式上線了!每日一句心學名言,通曉知行合一大智慧!(長按下圖二維碼即可收聽!P.S.文末有福利,請看到最後哦!)
  • 王陽明心學是成功學?不要過度神話
    但知道王陽明的故事,你就能知道王陽明的成功是什麼嗎,是心學嗎?那應該不是,他立功是帶兵平叛,帶兵平叛一般人能學嗎?今天這幫人這麼吹捧王陽明,是因為近十幾年江湖學者們把這個人神化了。王陽明是聖人不假,但他不是神,那就只能過度解讀了。最早給王陽明玩過度解讀的是日本人。
  •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創立了陽明心學,影響很大
    王陽明的本名是叫王守仁,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王守仁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王陽明還寫了很多詩詞,也是精品。
  • 惹誰都不要去惹王陽明,為什麼?因為王陽明的「套路」防不勝防
    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在兩方面都做到極致的卻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他的出現,才能讓奇蹟真正產生。他就是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他印證了那首「神曲」:不要瘋狂地迷戀哥,哥就是一個傳說。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因為王陽明對朱熹的質疑,對心學標新立異的註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二、派系。王陽明在正德年間是兵部尚書王瓊的人,而王瓊跟內閣首輔楊廷和勢如水火。明朝的文臣就是這樣的,好鬥且貪。所以楊廷和多次阻止王陽明的升遷。其實如果一個楊廷和也沒關係,但其實楊一清也是這個態度。有一次嘉靖問楊一清,王陽明能不能用。  楊一清沒說話。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如果不是從小立下爭當聖賢的理想志向,如果沒有獨立人格,如果缺乏勇氣和膽識,如果不能在逆境之下咬定青山百折不回,他的創新之路就可能隨時夭折,也就不可能取得後來的成功。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說的既是學習,也是行動;既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自己的要求。他一生都身體力行踐履這一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