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丨那些知行合一的至理名言,總是讓人振聾發聵

2020-12-22 微雨憑瀾

中國的思想家最多的時候無疑是先秦時期,那時候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成就了先秦時期在歷史上和文化上獨一無二的地位。幾千年以後的明朝,有一位思想家卻同樣讓人敬佩。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留下的很多語錄,足以成為座右銘。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你看不見花的時候,雖然花還在,但是並不存在於你的眼中;當你看見花的時候,才會發現它的存在。簡樸而真摯的「格物」道理,卻被人有所誤解。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你對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從行為中看出的;而行為的正確精準與否,也反過來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這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明事理、通道理、篤行之。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聖人之志,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平民之願。可是無論身處高位,還是居於草莽,任何事兒得到的容易,沒有渾厚的積累,必然不能長久,更容易失去。

結語:

王陽明,出身在顯赫家庭,年少有為;入仕之後,卻幾經沉浮。可是他傳承自孟子並發揚的儒學自成一派,以「心學」成名,反對程朱理學的禁錮,成為當世一代大儒。他的名言名句傳承頗多,很多讓人聞之振聾發聵。#王陽明心學#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用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來解釋這件事,其實就是:一念發動即是行了。縱然你現在也沒有行,如果不扼住這些念頭,總有一天你會行。 所以,「一念發動即是行」不僅是個理論,更是一種警告。
  • 王陽明:「知行合一」是說給笨人聽的
    現在的人,一說到王陽明,便提起知行合一,一說到知行合一,便想到王陽明,知行合一仿佛就是與王陽明合一了,而反覆聲張知行合一的人,仿佛又與聖人君子合一了。其實,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實在是無奈之舉。王陽明紀念碑旁的題刻為此,他引用了古聖賢的原教旨,認為自己說「知行合一」,實屬被逼無奈,因為世間有太多的「病」人和笨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所以必說個知,
  • 新知丨丁為祥:「踐行」還是「踐形」?——王陽明「知行合一」的...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根據、先驅及其判準 作者簡介丨丁為祥,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原文載丨《哲學動態》,2020年第1期。但問題在於,人們為什麼會通過「踐行」來理解「踐形」,從而總是以朱子的知行觀來解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或強行將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歸結於程朱的知先行後觀呢?實際上,從黃宗羲的《明儒學案》起,人們就已經在朱子知行觀的基礎上來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了。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一:王陽明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凡欲深入了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那麼什麼是心學?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心學出現的歷史背景,提到王陽明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宋明600年儒學中心學一派的集大成者,當時還有與心學相對應的,以南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其實都不是某一個人單獨提出來的。
  • 王陽明: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在小事上磨練自己
    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
  • 《知行合一王陽明》|研習陽明心學,做有行動力的人.
    王陽明笑了:「糞便可以讓莊稼生長,在老農心中,它就是善的。所以說,天下的萬事萬物哪裡有善惡之分?都是人強行加到它上面的。同樣是一座大山,旅遊的人就認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認為是惡的。同樣一個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敵人心中,他就是十惡不赦的。」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聖」通常被用來形容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領域做到極致的人。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稱得上聖人這個稱號的,只有兩個半。其一就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其二就是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王陽明成功秘訣: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智慧,值得後人學習!
    跟大多數明代士人一樣,王陽明也曾經遭受過考場落地、官場失意的挫折,甚至還經歷過過被當庭杖責的恥辱,以及在流放途中被人追殺的驚險。那麼,是什麼讓他能夠在困頓中東山再起、獲得成功呢?實際上,王陽明的成功秘訣說出來特別簡單,只是一句質樸得不能再質樸的話語,那便是"知行合一"。
  • 精讀|《知行合一》: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二)
    學問思辨就屬於「知」,去實踐就屬於「行」,只有心裡合一,言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人性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1517年正月,王陽明到江西贛州剿匪。他在給弟子的一封信中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他說破山中賊易,只是為了烘託祛除人心中的「人慾」 更難。實際上,破山中賊遠不是他說的那麼容易。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是什麼意思?原來我們一直理解的都有誤
    一說到王陽明,大家都會想到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而且似乎每個人都懂是什麼意思。「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 講座預告|Harvey Lederman:重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講座預告The Introspective Model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報告人:Harvey Lederman(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主持人:胡星銘(南京大學哲學系
  • 「明朝一哥」王陽明的8句名言 帶你了解「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師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故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也稱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其主要事跡記載於《明史·王守仁傳》中。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說法讓每個人都能夠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明武宗正德三年即1508年,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在貴陽的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說法,當然,所謂的「知行不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者,主要指的是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者,主要指的是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場修行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皆備於我,對個體的「我」而言,與我關聯的世界因「我」而存在,世間發生的一切都與我心產生互動,就像王陽明所講「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就像現在量子物理學中薛丁格的貓原理一樣,所以悟透心即理,你會重新定義世界觀,擁有一個獨立、自尊、崇高的人生。
  • 「千古第一等人」王陽明,一生有三立,學會受益匪淺
    後來讀《明朝那些事兒》時,作者當年明月稱其為「千古第一等人」。不由大為好奇,開始領略他的一生,實在是令人驚嘆。很多人說,中華浩蕩文明史五千年,只有「兩個半」人能稱得上是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可見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有多深,直追孔孟。這「三立」,體現在王陽明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王陽明有多厲害?心有困惑之人的精神導師:知行合一,內心強大
    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之後,個人威望也達到最高峰,追隨者眾多,然而對他的非議同時也達到了頂峰,朝廷上下很多官員對王陽明的心學大加批判,甚至連考題都以批判王陽明心學為題目。王陽明在弘治五年和弘治八年兩次科考中就表現了他的這種剛強和清高,尤其是弘治八年落第之後的王陽明,說出了:「成大事的人,為人處世懂得知行合一,會在小事上磨練自己」。王陽明在貴州龍場三年一面勤懇為官,一面潛心體悟大道,終於認識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全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