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你能悟透,好運自來

2021-01-07 美食行天下呀

陽明心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並不是說先有知,而後,讓自的「行」與「知」合一,這樣理解就跑偏了。

這就直接導致一種現象——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然而卻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知行根本不能合一。

為什麼做不到知行合一?就是因為人們會把知行分成兩件事 ,知是一回事,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

《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

徐愛問王陽明,現在人都知道要尊敬兄長,要孝敬父母,但是他們往往做不到,這就說明,知和行是兩碼事。

王陽明就說,這的確是現實中存在的狀況,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就是因為人們在起了我應該「行」的這個想法的時候,已經被各種妄念和欲望來幹擾或阻止掉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知」的那個本體了。

也就是說,知和行本是一體,一念起處,已然是行的開始,如果直接按照這個開始做下去,一念不斷,就做到了知行合一;而現在的人,會把知和行分開,心裡有了認知之後,並沒有遵循這個認知,而是又另外起來一個念頭,就是「行」,

也就是說,「知」是你的真心,而有了行動的這個想法的時候,就不是真心了,而是妄心在起作用了。

看到徐愛若有所思,王陽明接著說,你平時常讀《大學》,其實大學裡面就有知行合一的論述。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聞到惡臭,不由自主就會厭惡至極,避之唯恐不及,並不是另外起來一個心念讓自己厭惡。看見漂亮的東西,本能的就會喜歡上它,喜歡它自然就有所表現,並不是另外起來一個心念要去喜歡它;

那麼,就是說啊,你本能的喜歡與厭惡,就是你知心的本體,是第一念,而這個時候,你不假思索地按照這個第一念有所表現,就自然而然的知行合一了。

但是倘若你這個時候,離開這個第一念,去思考我要做些什麼,那麼往往就會產生所做和所知不一致的情況。

這個怎麼理解呢?

我們雖然與生俱來就有對父母的愛心,對兄長的敬意,這是無需人教,自然具有,這種心意是發自本心的第一念,這才是知,只存著這一個念頭,自然而然就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長。

而一旦心裏面有了「我要去做一些事情來孝敬父母,來尊敬兄長」的想法,想要為這些想法做一些事情,就已然離開第一念,離開知的本體,已然是一種妄念,這個時候,會有無數個妄念了來幹擾甚至阻止你。

比如,馬上會轉念一想,我這個月房貸還沒有還,孩子的補課費也是一大筆開銷,實在沒有多餘的錢來給父母買東西,還是先緩一緩再說吧。

再比如說,我們對於自己喜歡的人,第一念就是不由自主的就想對她好,想為她做一些事,但是如果不能在這個第一念上延續,而是另外升起別的念頭,比如說,我的付出會有回報嗎,他得到我之後如果把我甩了,我豈不是很慘?或者,她其實根本不喜歡我,我這麼做值得嗎?

有了這第二念,第三念,接下來會出現一大堆念頭阻止你,讓你不能把「對她好」這個「知」付諸於「行」。

而實際上,之所以有第二念,還是第一念不夠真,比如說,對愛的人產生了動搖,其實還是愛得不夠純粹,不夠強烈,對於這些種現象,王陽明總結說,之所以不能行,還是沒有真正「知」。

可見,知是行的根本,行是知的表現,知行本身是一體,如果知是動搖的,行必然無果。

而事實上,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強調的就是:知和行本是合一的,是一體。而不是說,要讓行來合乎知,實際上,有了「行」的想法,已然離開「知」的本體,是第二念。正所謂:一念成佛,再念成魔。

你的認知就是一種行為,你的行為處處體現你的認知。

下面這段話出自《傳習錄》。大家一看,就清楚了。

先生曰:「此須識我立言宗旨。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件,故有一念發動,雖是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一念起,已經是行,知若錯了,則行必錯,知若對,而行有始有終,所以能為聖賢,一念起處,是非成敗已然分曉。

所以我們就要樹立正知正見,通過學習和修行,首先在認識上去偽存真,然後依照這個真心或者說初心,一念不斷,一路前行,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意義所在,能做到這一點,運氣自然變好,福氣不請自來。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75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相關焦點

  • 王陽明: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而真正的知行合一,知行是一體,當你一念起處,就是知,直接按照這個心念有所表現,才能知行合一,而不是另外起一個行的心,那麼就會有妄念來幹擾你,讓你不能行動徹底。《傳習錄》裡面記載了王陽明和學生徐愛的一段對話,是關於知行合一方面的。
  • 王陽明忠告:要想成大器,錢和人脈是次要,關鍵是悟透這2點!
    人活一世,誰能保證自己一生都能順風順水呢,遇到困境是必然的,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遇到困境時的心態的做法,就能很直接地看出你與同行其他人的差距所在了。有的人在走出困境以後,便超越自我,攀登到另一個人生頂峰;而有的人卻沒能走出困境,至此被陷在泥沼裡,連走一步都艱難。
  •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沒有搞懂
    二: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很多人理解錯了第一部分分析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心學不等同於唯心主義的問題。這一部分將解讀心學中的著名概念,知行合一。最後我們來回答知行合一是否是心學的核心的問題。從上一段的闡述,可以知道「知行合一」其實是一個標準,一個衡量修行是否得當的標準,它本身並沒有真正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一句知行合一就像是一句口號,如果王陽明就靠這一點就能夠抗衡大儒朱熹,取得明朝士大夫的認同,那我們這些現代人也未免太小瞧古人的智商了。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 這3句話,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若能悟透,前程無量
    一提說心學,大家馬上就想到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他被明武宗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期間,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斷進行思想的洗滌和開悟,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即後來代表王陽明哲學思想的「知行合一」。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因此這個世界上所謂的金錢、名譽只是神馬浮雲罷了,只有修心是最難的事情,明代的一哥王陽明早就悟透了這個道理,於是他將修心當作了一生的追求和摯愛,把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了心學。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很多人50歲以後才頓悟。
  • 王陽明:男人要想成大事,能力不是最關鍵,而是要悟透這「箴言」
    王陽明就是如此,他的很多成就都是在人生最低谷時期完成的。就好比說龍場悟道。其實,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是次要的,關鍵要悟透這「一大箴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隨著社會的慢慢發展,各種各樣的競爭就如同在戰場上,而真正想要實現自我價值,所以男人就必須要擁有像王陽明那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魄,「面臨生死威脅而不眨眼」的冷靜,這樣我們才能「心不動如山」,成為最後的贏家。
  • 《周易》: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悟透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
    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於《周易》有著「封建迷信」的刻板印象,但是殊不知,周易的博大精深,豈止是國學範疇,它的包羅萬象,放眼全世界,能與之相媲美的,也是寥寥無幾。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悟透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規律一、斷時機,明厲害《周易》中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形容天的運動的很強健,對於君子來說也應該如同天一樣,對於處世應該永不放棄,自我追求人生的進步,自我的發奮向上,即使艱難險阻,也要不屈不撓。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真正含義在於行,在於知道之後去驗證求真
    說起王陽明,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他是中國的心學大師,憑藉創造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贏得了古往今來人的認可。那麼什麼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呢?今天我們來一起探討一下。1、知行合一顧名思義,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這就是我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我們來聽個故事。 在戰國後期,秦國蠶食東方六國,尤以魏國、韓國,兩國受禍最大。 公元前261年,在秦國的重壓下,韓國力屈,割讓上黨郡給秦國,希望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能力是次要,讀懂這2點,讓你少走彎路
    王陽明人生低谷的時候悟透,人心要保持純淨,一定不能雜,才能平靜淡然地過完一生。真正成功的人生不需要參謀王陽明認為,人的一生很簡單,根本不需要去研究什麼大道理,那些成功人士的經驗,終究只是一個參照罷了,想要頓悟人生哲理,就要從最簡單的方面入手。
  • 白話解說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明朝一哥王陽明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聖人,歷史上很多名人都在學王陽明,比如徐階、曾國藩、蔣介石……太多了就不一一列舉,那麼陽明心學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讓那麼多名人紛紛敬仰拜學。首先重溫下心學三大經典:把陽明心學比作一把長劍,那「心即理」就是陽明學的劍柄,「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學的劍刃,「致良知」就是這把寶劍那個直指蒼穹的劍鋒,散發寒光凜冽的劍芒直指長空,所向披靡!簡單歸納下這劍柄、劍刃、劍鋒!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智者而言,對自己的情緒要有節制,喜怒不形於色。人在憤怒和大喜時,情緒起伏波動很大,容易影響自己的判斷。更有甚者,在極端情緒下,很容易一時激動,做出令自己後悔莫及的行為。
  • 王陽明:人如果沾染了這3個習慣,不會富有,別等40歲以後才醒悟
    如果你的內心接受了一件事,誰也改變不了。其實,早在明代的時候就有人悟透了這個道理,這個人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王陽明在心學體系的建樹上可以用「絕唱」這個詞來形容,創立了響屬於自己的「陽明心學」,成為後世學習和借鑑的榜樣。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這本書中提到:真正聰明的人,一生都有三不沾,越是不沾,越能積德積福,從年輕的時候就要注意,千萬別等到40歲以後才醒悟。
  • 單板滑雪速成記,知行合一王陽明
    本作者微信公眾號:偉娓道來ing【開章明義】單板滑雪小白兩天能學會換刃麼?學滑雪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怎麼詮釋?知行合一在工作生活中怎麼用?殊不知,悟性是虛無縹緲的,有方法按部就班才是硬道理。那怎麼能快速晉級呢,我復盤捋了捋,發現還和王陽明扯上了關係。【單板第一天——知易行難】學單板,百度一下,就能知道個七七八八。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稱得上聖人這個稱號的,只有兩個半。其一就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其二就是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 明代大家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到底講了什麼,能影響中外學界
    而知行合一就是王陽明的觀點。 王陽明說:「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如果你認為是思考和實踐是有先後的話那就錯了。在王陽明看來,真正的「知行合一」是認識和實踐不可分離。只有在實踐中深刻的了解所學的知識,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用實踐來檢驗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比如曾國藩。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肯定心的地位,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只有被心認識了才有意義,否則縱然他存在,對於人來說就是毫無意義。所以,最高的最終極的理,還是在人的內心,既然理就在自己的內心,你反倒要去心外的萬事萬物上去格物,結果只能是失望,你根本就致不了知。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以,聖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個真心本性,就是那個「知」。此後,王陽明將朱熹的理論整個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慾」,完全把朱熹理學思想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觀點徹底扭轉。這又和佛教的「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