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王陽明強調靜坐?不是為了放空,看完解釋才知是為了破「賊」

2021-01-14 小白白說教育

為何王陽明強調靜坐?不是為了放空,看完解釋才知是為了破「賊」

「靜坐」是現代人常會進行的一種休閒方式,特別是在瑜伽中被廣泛應用。人們會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再拿上一件坐墊,就此閉上眼睛和外界「隔絕」。靜坐也成為了當代人調節身心的一種方式。它還被運用經脈的疏通上,成為人們調理身體機能的一種治療方式。

靜坐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明朝的哲學家王陽明也提倡靜坐。不過他他對於靜坐有他自己的理解。

王陽明認為靜坐可以調節自己的身心,但不是為了放空

王陽明是「陸王心學」的代表人之一。王陽明所信仰的就是「守心」,相對於外界的事物,王陽明更重於自身心性的修養。正所謂「格物致知」,萬物終歸於本心,本心所想,便是萬物之態。王陽明認為,人的心是身體的主人,人外世上所會做的一些行為歸根結底都是有自己的「心」主導的。心中有所思,就會有所觸動,進而通過肢體給表現出來。「心」是萬物之本源。就像是外界的一棵樹,它本身是不動的,然而當你的內心覺得它動了的時候,那它就真的動了。這便是心學。

王陽明受「存天理,滅人慾」思想的影響,克制人慾在他的心學中也有所表達。而王陽明認為可以克制「人慾」的一種方式就是「靜坐」。

王陽明說道:「靜坐能是心清淨收斂,從而向人慾發動攻勢,客服自我私慾產生」,王陽明覺得人在靜坐的時候,不是完全的放空,如果只是放空那就跟一塊死木頭一樣,即便「靜坐」得再久也沒有用處。因此,「靜坐」的時候要有所思。也就是思考,當你閉上眼睛、全身心放鬆的那一刻起,也就是你開始自我反省的時候。王陽明提倡在思考的時候「要向人慾發起攻勢」,即要克制住自己私慾,克制住自己人性中感性的部分,而留下其中理性的部分。這就是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王陽明認為,這樣才可真正地領悟到「真理」的含義,方可真正得道。

王陽明心學:「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王陽明認為人一生中最大的敵人正是自己的內心。其實這句話是挺有道理的。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困難,其實並不是外界給予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其中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詩來總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我們處在自己的身體裡,所以我們很難認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在哪裡,所以那藏於我內心的「敵人」就成了此生最難打倒的對手。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醍醐灌頂,將敵人趕出身體,那到時也是我們真正取得勝利的時候。

王陽明的這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說的就是他心學中的一個真諦。

王陽明認為人慾會影響人的言行,所以應該克制。而「靜坐」就給人們克制自己的「人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方式。雖然王陽明的「心學」還有些不足的地方,不過「靜坐」放在現在來看還是大有用處的。就連郭沫若也曾著書表明自己喜歡「靜坐」,他也認為「靜坐」可以調理身

如今王陽明雖然已經遠去,但他創建的「陽明心學」卻風靡海內外,影響至今。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經深入眾人之心,並且當代的名人、大家也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

王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的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良好的指導思想。

人這一輩子,就應當讀讀王陽明。

每個中國人都應讀一讀王陽明。為什麼?

我最喜歡讀王陽明,因為他能教給我修心,能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出路,能讓我學到很多人生的智慧,不至於活了大半輩子什麼都得不到!

王陽明的心學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人,都是他的「門徒」,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在這兩本書中,你可以看到在官場披荊斬棘的王陽明,也可以看到在戰場有勇有謀的王陽明,更可以學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R

王陽明的思想折服了張居正、曾國藩、梁啓超、章太炎、以及西鄉隆盛、稻盛和夫等無數中外名人。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加起來才75元,也就是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

人生早一點讀王陽明,也就少走一段彎路!

王陽明心學書籍全集傳習錄知行合一無刪減精裝原版原著/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要說中國有什麼影響世界的大儒,王陽明算一個。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大敗俄國艦隊。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在眾人的一片讚譽聲中,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伏首拜陽明。
  • 王陽明:破除心中「3賊」,人生方能成大事,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說到「心」,俺就不得不提到明代「一哥」王陽明,他對「心」可是相當有研究,是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遠播海內外的「陽明心學」的創造者。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中賊」是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在王陽明看來只有破除心中這「3賊」,才有可能成就大事,否則所有努力都是徒勞。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要弄清楚知行合一的關係,我們先要搞清楚,王陽明為何要反對朱熹的學說。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人一生要遇到很多陌生人,有貴人,當然也有「賊人」,多如牛毛,而大部分「賊人」其實來自人們的內心,因為心中藏賊,看誰都像賊。因此這個世界上所謂的金錢、名譽只是神馬浮雲罷了,只有修心是最難的事情,明代的一哥王陽明早就悟透了這個道理,於是他將修心當作了一生的追求和摯愛,把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了心學。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很多人50歲以後才頓悟。
  • 王陽明4句名言,堪稱修煉強大內心的不二法門,你看過幾句?
    中國歷史上兩個半完人,一位是孔子,一位是王陽明,還有半個是曾國藩。王陽明的評價這麼高,為什麼在中國提到卻很少?反而是程朱理學火了幾百年,真叫人可惜,王陽明的學說確實被低估了。今天我們就談一談王陽明震鑠古今的4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啟發。1、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前面我們說了,王陽明的軍事能力超牛,除了評判寧王之亂,王陽明的剿匪也是一流。
  • 王陽明:男人如何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記住24個字
    王陽明一生成就斐然,不僅做到了文人的最高志願「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還和孔子並稱為「聖人」,而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王陽明第一次、第二次參加科舉都沒有通過會試,第三次他才考過。王陽明認為人在低谷時,能力不是唯一,只有做到這24字才能走出低谷成就大器。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6、嘉靖皇帝為何不重用王陽明最根本的原因——朱家不喜歡王陽明,而不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一個人。那麼造成這個結果有哪些原因呢?  一、心學。當時儒家的主流是程朱理學,王陽明提出心學後,一度被理學打入異端。因為王陽明對朱熹的質疑,對心學標新立異的註解,使得皇帝不敢用他。  二、派系。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被稱為「完人」的王陽明,有何豐功偉績?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得王陽明從小便接受了比較好的家庭教育。十三歲的時候,王陽明正就讀於私塾,一日私塾的先生問他何為天下最要緊的事,王陽明語出驚人:「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王陽明認為中舉做官不是第一等要事,第一件事是讀書做聖賢。小小年紀的王陽明從此立下要做聖賢的遠大志向。
  • 看聖者如何破煩惱障和所知障
    佛法在入世的時候,其核心是為了利益有情眾生,如果不是為了眾生,否則創造各種歡樂,在無常和因緣過完後,對解脫沒有幫助。所知障和煩惱障如何區分,就是所知障是人我執和法我執,以及身,口,意三業留下的習氣,但這個習氣不會生煩惱。煩惱障相當於酒缸中的酒味,所知障相當於酒缸倒空以後留下的殘留的酒味,是業薰習下的習氣,這個習氣影響到人。凡夫都是煩惱障起現行,不是所知障起現行。
  • 王陽明的4個人生頓悟,為何影響中國500年,看完才明白
    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人是誰,想必答案可以有許多,但是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想必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那就是王陽明。我們普通人沒有時間了解大儒的全部思想哲學,只要了解了王陽明的4個人生頓悟,就可以明白他為何影響中國500年。1、立志這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
  • 王陽明:能靜中體悟,事上磨練,方為人
    在廬陵任時,王陽明處理政事之餘,仍念念不忘弟子們的修行情況,聽說在湖南的諸多弟子比拼靜坐,有人甚至除吃拉外靜坐不動達三月,要坐成標本了。他覺得問題很嚴重。於是寫信給這些人說,我最早說的靜坐,並非是枯坐,也不是讓心靜。你們現在不要再靜坐,要把靜中體悟和事上磨練合二為一。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有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人活一輩子,會遇到很多賊,大部分是發自內心的。心裡有賊就看大家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最困難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片「浮雲」,王陽明,也是如此,他把「修心」當作自己一生的摯愛。那不是「把握過程」嗎?所以,如果我們把「把握過程,不求結果」的態度運用到生活中,以後就不會相處不好了。第三,不要問人心王陽明在他的心理學中提到:「在山中破賊容易,在心中破賊難。」俗話說,心與夫分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人心所向,不可預測,不可懷疑。
  • 王陽明:一個讀書人的逆襲典範
    王陽明能取得如此成就,與其思想密不可分。作為心學大師,他對於人心,有深刻的洞察,又強調知行合一,其事功正是其實踐的反映。他感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雖屢立戰功,但卻更關注思想和教化的巨大作用。即便在戎馬倥傯之際,也不忘廣收徒眾,希望求得「豪傑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學於天下」,以救「斯民之陷溺」。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謂之三不朽。
  • 為何說王陽明之後再無來者?開創心學解讀人性,內心躊躇時的定心丸
    「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這是青年主席曾在研習心學時,於文章《心之力》對王陽明的至高評價。發出王陽明之後再無來者的感慨。儒家歷史上曾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是至聖先師的孔夫子,一是開創心學的王陽明了。為何王陽明在世人心中有如此地位和評價呢?
  • 王陽明提醒:真正聰明的人,一生有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
    人活一輩子,會遇到很多賊,大部分是發自內心的。心裡有賊就看大家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最困難的事情,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片「浮雲」,王陽明,也是如此,他把「修心」當作自己一生的摯愛。那不是「把握過程」嗎?所以,如果我們把「把握過程,不求結果」的態度運用到生活中,以後就不會相處不好了。第三,不要問人心王陽明在他的心理學中提到:「在山中破賊容易,在心中破賊難。」俗話說,心與夫分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人心所向,不可預測,不可懷疑。
  • 讀書是為了改變思想和行為,而不是為了儲存知識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沒有掌握到讀書的精髓,讀書確實可以了解一些知識,但這不是目的,讀書的目的是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要讓這些書本上的知識變得有用。如:王陽明、陶行知等,知識只有變成行動才有其實際的意義。一些觀點認為「知易行難」,如《尚書·說命中》說:「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孔子的第46代孫孔傳也說:「言知之易,行之難「。還有一些觀點認為「知難行易」如:孫中山在《民族主義》中說過:「諸君要知道知難行易的道理「,中國古代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說法。
  • 王陽明:人生欲成大事,需要破除心中3賊,否則一切都是徒勞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要說中國有什麼影響世界的大儒,王陽明算一個。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大敗俄國艦隊。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在眾人的一片讚譽聲中,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是能力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一個人心中良知皎潔,不為外物所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自然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其戰略眼光也會高人一籌。內心的志向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的根本。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而近些年,漸有學者從經典詮釋學的角度對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所著《五經臆說》有所關注,並挑明了王陽明龍場悟道與他對《易經》《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經典的體悟直接相關3,甚至指出王陽明龍場大悟之後:「他所悟的並不是《大學》原文如何解釋的問題——陽明對《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當然有他的解釋,但那是以後的事,而龍場當時之悟道,則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說明。
  • 王陽明:一個人的成就高低,要看他內心的志向,而並非只是能力
    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一個人心中良知皎潔,不為外物所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自然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其戰略眼光也會高人一籌。內心的志向才是決定一個人是否大有出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