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這幾句是老子相對論的闡述。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困難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長和短互相比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這是永遠如此的。
如此美的韻律排比句,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朗朗上口,字字珠璣。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相對而產生的概念。人生從生命一開始到最終走向墳墓,從來沒有終止過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享受幸福和喜悅,還是體驗迷茫和無奈,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即是如此,面對榮辱,得失,成敗,哀樂,愛怨為何不能坦然處之?
其實,矛盾的產生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有了知識的概念。大道無言,大道無際,它孕育了天地萬物,並使天地萬物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巨大威力,但人們始終無法對其進行準確的描述,任何概念和範疇都是牽強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侍,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是老子的政治論,他主張「無為而治」。老子口中的」聖人「所說是有道的人。聖人明白大道的絕對性,所以他們才能拋棄和超越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採取順應自然的態度來對待人和事,這種無所作為的處世哲學,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真正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對人類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
今天看來,人們似乎已經接受了「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在磕磕絆絆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事,真的非人力所能改變,人和自然只能和諧共處。所謂的「無為」,恰恰如同太極的四兩撥千斤,教導人們在順勢而生中避免做許多無用功,其實蘊含著大智慧。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聖人行不言之教」的,我的理解是默默身教作為而無需言傳。雖為「不言」,但身體力行去做就是一種時時存在,潛移默化的教導,這種教導比言傳更加有效且效果根深蒂固。
在我們日常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無論學校做了如何的教育,子女身上舉止言行總留有「家長的影子」,這就是家庭環境中家長行為的影響。即便很多並非言傳,卻已「身教」。身教的榜樣力量永遠勝過言傳。我們雖做不了聖人,但一定要有一顆向聖人學習的決心,很多事就能更加看得開,看得準了。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取得一點點小成績就驕傲自滿,若是真正懂得了得到和失去,只是一種相對轉化的概念,就不會再有居功自傲的幼稚心態了。」功成而弗居「,恰恰因為不居功,那一點點功績才更值得尊重而不會失去。
懂得了這個道理,也就學會了謙遜與內斂,無論為政為人都是優秀的人生品質和處世哲學。在這一點上,曾國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例子就很值得人們思考。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讓萬物興起而不加倡導,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看似「無為」,實則「有道」。只有通達大智大慧的人,才有如此開闊的心胸和視「有」「無」為一體的無私無欲的做法。一般人真的很難達到這種境界,所以才為「凡夫俗子」,所以才難理解「聖人」的人生高度。
收穫: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順其自然的生活。「功成而弗居」,學懂悟透謙遜內斂,工作生活中永遠不可居功自傲,才能讓自己活得踏實、幸福。
【 歡迎關注「雪蘭日誌」,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