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功成弗居)美、惡的觀念產生蘊含了什麼道理?

2020-12-14 武說文化速來評判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如何理解?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麼惡的觀念產生了。天下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麼不善的觀念產生了。那我們來思考一下怎麼同時就有了。通過表象進行對比知道的。通過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宇宙間的事物或現象通過比較,在表象上都可以分為兩個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方面。老子在這裡講得和陰陽學說中的陰陽互根很相似:事物和現象中對立的兩個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的聯繫。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也,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恆也。」如何理解?

有無互相產生,難易互相促成,長短互相形成,高下互相豐滿,音色互相和諧,前後互相接著,永恆的。老子在這裡講得和陰陽學說很相似。講明了同一事物或現象的對立的兩方面的變化發展的基本規律。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如何理解?

老子在這裡講明了有道之人為人處事的方法。這是老子的基本的行為主張:無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表達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只有不佔有功勞,所以不會失去。

重點講一下最後一句,不居功,功勞才不會離開自己,為什麼?

1任何事物都是相伴而生的,有功也有過,秦始皇開始實現了大一統但是卻使得民不聊生。你在居功的同時也把錯誤攬過來了。

2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歷史上許多人物,因為大功引得了別人的記恨,下場很慘。

總之居功自傲,功績可能會抹殺掉,下場可能會很慘。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也,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相關焦點

  • 自作聰明的有為與順應自然的無為,從道德經第二章講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養身第二
    《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道德經》養身第二《道德經》養身第二天下皆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 「致良知四合院」層次感|《道德經》第二章解讀
    爭論之所以產生,往往是因為站在不同的層面上,看到了不同的「是」與「非」。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經》第二章總體呈現出的是一種「層次感」,即,人與人心靈品質不同,呈現的格局與境界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幾句是老子相對論的闡述。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困難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長和短互相比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這是永遠如此的。如此美的韻律排比句,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朗朗上口,字字珠璣。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
  •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每晚5點和9點更新,請大家多多指教哦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我們以什麼樣的標準,什麼樣的立場來分別美醜,甄別善惡呢。千人千面,何必一心?矛盾的雙方卻能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無一不在向我們指出「辯證」二字。「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白話解說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帛書版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道德經》的第一、二、三章應該劃分為一個大的段落,同屬於上篇道經的重點。原文第二章(傳世版本):【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2】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能悟出《道德經》中「功成而弗居」的人,商以致富,名成天下!
    用這首讚譽範蠡的詩開始,被古人尊為「商聖」的範蠡,對老子的思想研究的非常透徹,對《道德經》中的「功成而弗居」這五個字,可以說是奉為座右銘。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多字,文言雖然簡意,但從古至今,被國人稱為聖籍,在世界範圍內,更是名享海外,被譯成多國語言並發行。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總字數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從文章開頭看到結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有一種寂兮寥兮、空曠寂靜的感覺。「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傾,音聲相和,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作家鄭淵潔說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艱苦樸素、慈善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良」是所有美德中層次最高的,然而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卻被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歪曲使用。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 平生不讀《道德經》,縱稱英雄也枉然;君不見假燕窩之事呼?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摘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此話是一面之詞,但確有洞見卓識。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或者是說,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側重點,官場之人可能讀出了治國之道,講究道法自然的則是領悟了修身之法,智慧的人領略到了為人處世之道,總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麼,老子的《道德經》究竟是寫什麼的呢?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道德經》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怎麼理解?
    《道德經》第二章首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下:一、美終會變成為不美事物都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最早大哥大手機出現的時候,只有暴發戶才值得擁有,可現在呢,早成老古董了,只能用來「砸核桃」了!美女明星年輕的時候各個光彩照人,是多少人夢中的情人,可上了年紀,皮膚粗糙、容貌醜陋,恐怕再沒有人願意在牆壁貼上她們的照片了!一切的美豔最後都會成為過眼雲煙,所以那些追求聲色的朋友們,該醒醒啦!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若要正確理解這兩句話,須跳出以人為中心的觀點來理解。
  • 《老子》第二章(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