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第二章又是如何被誤解的。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典流傳又怎能被輕易地放過?
《道德經》養身第二天下皆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故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這段文字在當代也有著不同的解讀,更多的人理解中的解讀是這樣的:當所有人都知道美是什麼樣子,醜就誕生了,知道善是什麼樣子,惡就現形了。對比產生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這樣通過對比來顯現。所以聖人用無為的態度處事,不用言語教育人,創造而不擁有,作為而不倚仗,成功了而不居功,因為不居功,所以功不會失去。
乍一看,沒毛病,嚴格的按照文字解讀。但是仔細深入思考一下,發現問題多多。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和照本宣科的解讀法。
我們來看,老子說「知美則惡」,沒有說醜的事啊。那知道醜是怎麼來的?今人因美和醜是反義詞,所以給腦補上去的。老子說的是惡,那現在的理解,善的反義詞是惡,可是老子又為什麼說「知善則不善」,而沒說惡呢?
此外,你說有無,長短,高下,前後,甚至美醜,因為對比產生尚能理解,那音聲是什麼鬼?也是反義詞嗎?貌似現在的理解也不是的吧?所以,這樣的望文生義,肯定會產生巨大的歧義,把人的思想帶到溝裡去。
我們來說第一個歧義的產生,來自於對文字古今理解的不同。美之為今天的美麗的意思,是在後世形成的。而春秋時期美是與好相連的。美是非常好的意思。所以我們到今天也經常能看到美好,美意,這樣的詞語。同時也有人為修飾的意思,所以才有美化,美言這樣的詞語。所以單純把美聯想出醜來,是思維的狹隘表現。而善惡之別,也是後人理解附加的,春秋時期,「善」經常用於口語,表達的是一種形容和肯定的態度。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非能也,善假於物也」等,還有一個類似於今天的口語普通話裡的「好的」北方人口中的「行」河南人常說的「中」,周杰倫說的「哎呦,不錯哦」。
看一下這段古文: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看這裡的善,兩個善的意思,都並非是現在理解的善……跟惡相對的意思。前面的善射是指擅長於,誇他射箭的功夫太好了。後面的類似於誇獎讚嘆說,哇塞,太棒了,你可以教我嗎?
所以,老子這段文字,天下人知美則惡,知善則不善,講的都是一個意思,叫做——物極必反。
世界要保持一個多樣性,即使思想也是如此。任何一個想普世的價值觀,最後造成的都是災難。
而後面的六個詞,有無相生講的是道,難易相成講的是事,長短相形講的是物,高下相傾講的是勢,音聲相和講的是情,前後相隨講的是位。這一段在道家佛家都有一個詞來表達,道家叫感應,佛家講因果。有所感必有所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而上有所好,下必趨之,所以聖人不以自己的判斷和喜好去幹涉,不以說教去要求別人,做該做的事,用行動去改變和影響,從而實現德化之境。
創造而不以此為功,謂之生而不有。比如一個企業家,開創了企業而並不把他當成自己的私產。比如馬雲曾說過:「錢對我沒有太大意義,那只是數字。財富是社會交給我們進行管理和使用的,最終也要用於社會。誰要是以為那錢是自己的,那他就開始要倒黴了」。這話就很有生而不有的境界。
不因為自己做了什麼而要求別人反饋,叫做為而不恃。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父母對孩子說,我這麼做,我受了這麼多苦,我這麼努力等等,都是為了你呀。有沒有發現,這樣的說法並沒有贏得感恩,換來的只是無盡的煩怨。自己不開心,別人也很頭痛。
所謂聖人為因,凡人為果。因為覺得應該做去做,就是聖人,不會計較回報。為了回報去做的,最後大多都會生怨。因為慾壑難填,人都會得隴望蜀的。
而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這個解讀就更加的誤導人了。你不居功,功勞就不會失去?誰說的,歷史泱泱幾千年,被搶功篡功的例子少嗎?老子又不傻,怎麼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我們之所以說聖人為因,正是因為聖人考慮事情跟凡人不一樣。這個不去,並不是功勞在不在自己,而是自己不會因為這個功勞在不在自己而生煩怨。因為聖人的心不在結果上,他在考慮接下來他該做什麼。春秋的範蠡,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輔佐勾踐臥薪嘗膽復國之後,帶著西施飄散而去,行商天下,成為後世傳頌的商聖陶朱公。
大明的劉伯溫,也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辭官歸隱,遠遁江湖。真正的聖人是為了理想而努力,功成則身退。因為有大功者,必有大權,甚至特權。很容易被特權所影響,昏了頭腦,走到自己的理想的對立面去。
從西柏坡到北京,出發前毛主席曾說過一個進京趕考論。「敵人的武力不能打敗我們,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證實。可是腐敗會成為糖衣炮彈。我們不能成為李自成。」
從大漢的推恩令,到大宋的杯酒釋兵權,再到大明的血洗朝堂,都說明,人性的弱點永遠都存在。那些曾經為了反壓迫而反抗的為理想奮鬥的人,一旦成功後,很容易成為他們曾經反抗的勢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我一不小心就活成了我曾經鄙視的樣子。
所以,不躺在曾經的功勞裡享受特權,而是繼續為新的理想而努力向前,這才是聖人該有的樣子。
治國與修身,殊途同歸,在這一章裡,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是:
物極必反,福禍相依。前途未卜,請君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