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養身第二

2020-12-14 伊尹柒方

《道德經》流傳兩千年,其中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曲解,早已經驗證了老子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歷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場,宗教,觀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讀,呈現了眾多的說法。

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第二章又是如何被誤解的。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經典流傳又怎能被輕易地放過?

《道德經》養身第二

《道德經》養身第二天下皆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故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這段文字在當代也有著不同的解讀,更多的人理解中的解讀是這樣的:當所有人都知道美是什麼樣子,醜就誕生了,知道善是什麼樣子,惡就現形了。對比產生認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這樣通過對比來顯現。所以聖人用無為的態度處事,不用言語教育人,創造而不擁有,作為而不倚仗,成功了而不居功,因為不居功,所以功不會失去。

乍一看,沒毛病,嚴格的按照文字解讀。但是仔細深入思考一下,發現問題多多。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義和照本宣科的解讀法。

我們來看,老子說「知美則惡」,沒有說醜的事啊。那知道醜是怎麼來的?今人因美和醜是反義詞,所以給腦補上去的。老子說的是惡,那現在的理解,善的反義詞是惡,可是老子又為什麼說「知善則不善」,而沒說惡呢?

此外,你說有無,長短,高下,前後,甚至美醜,因為對比產生尚能理解,那音聲是什麼鬼?也是反義詞嗎?貌似現在的理解也不是的吧?所以,這樣的望文生義,肯定會產生巨大的歧義,把人的思想帶到溝裡去。

我們來說第一個歧義的產生,來自於對文字古今理解的不同。美之為今天的美麗的意思,是在後世形成的。而春秋時期美是與好相連的。美是非常好的意思。所以我們到今天也經常能看到美好,美意,這樣的詞語。同時也有人為修飾的意思,所以才有美化,美言這樣的詞語。所以單純把美聯想出醜來,是思維的狹隘表現。而善惡之別,也是後人理解附加的,春秋時期,「善」經常用於口語,表達的是一種形容和肯定的態度。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非能也,善假於物也」等,還有一個類似於今天的口語普通話裡的「好的」北方人口中的「行」河南人常說的「中」,周杰倫說的「哎呦,不錯哦」。

看一下這段古文: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看這裡的善,兩個善的意思,都並非是現在理解的善……跟惡相對的意思。前面的善射是指擅長於,誇他射箭的功夫太好了。後面的類似於誇獎讚嘆說,哇塞,太棒了,你可以教我嗎?

所以,老子這段文字,天下人知美則惡,知善則不善,講的都是一個意思,叫做——物極必反。

世界要保持一個多樣性,即使思想也是如此。任何一個想普世的價值觀,最後造成的都是災難。

而後面的六個詞,有無相生講的是道,難易相成講的是事,長短相形講的是物,高下相傾講的是勢,音聲相和講的是情,前後相隨講的是位。這一段在道家佛家都有一個詞來表達,道家叫感應,佛家講因果。有所感必有所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而上有所好,下必趨之,所以聖人不以自己的判斷和喜好去幹涉,不以說教去要求別人,做該做的事,用行動去改變和影響,從而實現德化之境。

創造而不以此為功,謂之生而不有。比如一個企業家,開創了企業而並不把他當成自己的私產。比如馬雲曾說過:「錢對我沒有太大意義,那只是數字。財富是社會交給我們進行管理和使用的,最終也要用於社會。誰要是以為那錢是自己的,那他就開始要倒黴了」。這話就很有生而不有的境界。

不因為自己做了什麼而要求別人反饋,叫做為而不恃。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父母對孩子說,我這麼做,我受了這麼多苦,我這麼努力等等,都是為了你呀。有沒有發現,這樣的說法並沒有贏得感恩,換來的只是無盡的煩怨。自己不開心,別人也很頭痛。

所謂聖人為因,凡人為果。因為覺得應該做去做,就是聖人,不會計較回報。為了回報去做的,最後大多都會生怨。因為慾壑難填,人都會得隴望蜀的。

而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這個解讀就更加的誤導人了。你不居功,功勞就不會失去?誰說的,歷史泱泱幾千年,被搶功篡功的例子少嗎?老子又不傻,怎麼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我們之所以說聖人為因,正是因為聖人考慮事情跟凡人不一樣。這個不去,並不是功勞在不在自己,而是自己不會因為這個功勞在不在自己而生煩怨。因為聖人的心不在結果上,他在考慮接下來他該做什麼。春秋的範蠡,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輔佐勾踐臥薪嘗膽復國之後,帶著西施飄散而去,行商天下,成為後世傳頌的商聖陶朱公。

大明的劉伯溫,也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辭官歸隱,遠遁江湖。真正的聖人是為了理想而努力,功成則身退。因為有大功者,必有大權,甚至特權。很容易被特權所影響,昏了頭腦,走到自己的理想的對立面去。

從西柏坡到北京,出發前毛主席曾說過一個進京趕考論。「敵人的武力不能打敗我們,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證實。可是腐敗會成為糖衣炮彈。我們不能成為李自成。」

從大漢的推恩令,到大宋的杯酒釋兵權,再到大明的血洗朝堂,都說明,人性的弱點永遠都存在。那些曾經為了反壓迫而反抗的為理想奮鬥的人,一旦成功後,很容易成為他們曾經反抗的勢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我一不小心就活成了我曾經鄙視的樣子。

所以,不躺在曾經的功勞裡享受特權,而是繼續為新的理想而努力向前,這才是聖人該有的樣子。

治國與修身,殊途同歸,在這一章裡,老子留給我們的智慧是:

物極必反,福禍相依。前途未卜,請君保重!

相關焦點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白話敘說道德經序言
    當然,關於老子的姓,也有姓老、姓張之說,我們研究道德經,也不能執著於到底這個人是姓李、姓老或者姓張。又因為道德經原名為《老子》,所以我們就順遂世俗的說法,把道德經的作者認定是老子。其實,當你認真閱讀了作者的《白話敘說道德經》後,你也可以認為道德經的作者是尹喜,是尹喜把老子關於道和德的論述整理並記載下來,流傳給後世,當然這只是作者的觀點。
  • 《道德經》的世界性
    結合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美國經典中的〈道德經〉:文本、傳統與翻譯》(2017)文後提供的《道德經》英譯目錄與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學者邰謐俠(MishaTadd)整理的「《老子》譯本總目」(2019),通過對孔夫子舊書網、亞馬遜圖書網和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文獻聯合檢索確認,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類《道德經》英譯本(全譯本、節譯本、改寫本以及借《道德經》之名進行的創作本)562種。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塵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大多數人能通過第一層就改變很多了,都不用到第二層。霧滿攔江終於使出殺手鐧,不僅告訴你怎麼讀書,還直接告訴你讀什麼書。就像把上帝的骰子提前透露給你。推薦了古書《道德經》。為什麼是《道德經》。比如《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新東方英語創始人俞敏洪對於《道德經》,在文章中或者演講中信手拈來,也強烈推薦大家要背下來。霧滿江攔首先也是要求《道德經》這本書背下來,能夠做到倒背如流,要用的時候隨時能調取。必定這本書並不長,全文才五千多個字。能夠背下來還不行,《道德經》可不是白話文,並不好理解。
  • 《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道德經的智慧,懂得道德經就懂得管理的精髓
    於是老子就在函谷關住下來了寫了這一本書《道德五千言》。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經。易經當中講的核心思想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我經常開玩笑的時候問學員:你們認為這個世界上是男人厲害還是女人厲害?很多學員都會回答說:男人厲害。我說:不一定正確。中國傳統古人的哲學觀點認為:女人厲害。為什么女人厲害呢?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道德經》中的名言名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再大的樹木,也是從一顆小樹苗開始長起來的;再高的塔臺,也是用泥土一點點堆積起來的。——《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道家經典《道德經》裡的八個觀念
    老子離我們遠去已兩千多年,但是,他踐行道德的做法則成為傳統文明被人們傳 承沿襲至今。那簡約的《道德經》已成為經典,不僅為中國百姓,乃至世界民眾提 供了人生之法寶。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之作,但是如今的人們卻早已看不懂《道德經》所寫的內容,以及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這就需要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為我們詳細解讀《道德經》,《齊善鴻將道德經》就是一本刪繁就簡,幫助我們領會道教精髓的書籍。
  • 如何學好《道德經》
    學好太極功夫,需要學習《道德經》,然而怎麼才能讀懂它,學好它呢?建議大家可以到喜馬拉雅收聽羅大倫博士講讀的《道德經》。近一段時期我將羅大倫博士講的《道德經》系統聽了一遍,感覺有很大啟發,看問題角度有了變化,心情非常好,明白了許多道理。
  • 道家文化:《道德經》的世界性
    結合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美國經典中的〈道德經〉:文本、傳統與翻譯》(2017)文後提供的《道德經》英譯目錄與南開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學者邰謐俠(Misha Tadd)整理的「《老子》譯本總目」(2019),通過對孔夫子舊書網、亞馬遜圖書網和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文獻聯合檢索確認,截至2020年4月共有各類《道德經》英譯本(全譯本、節譯本、改寫本以及借《道德經》之名進行的創作本)562種。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道德經》第二句給了我們身心靈修持非常好的啟示!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發現人們中「有」的毒時間太長、程度太深了!所以特意在《道德經》第一章第二句裡面告訴大家:「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致良知四合院」層次感|《道德經》第二章解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道德經》第二章總體呈現出的是一種「層次感」,即,人與人心靈品質不同,呈現的格局與境界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愛美,但若貪戀別人的讚賞,則是一份虛榮心的投射。
  •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宜戒輕躁
    投稿郵箱:13870090001@sina.cn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zaò)君①。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zī)重②。雖有榮觀③,燕處超然④。奈何萬乘之主⑤,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⑥,躁則失君。 ①躁(zaò):這裡有動的意思。②輜(zī)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服裝等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