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的理解,希望你能在評論區寫下來,大家一起學習。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斯惡已」是一句當時的口語:「那就糟糕了」。當天下人對美有了固定的標準,那就糟糕了。美跟醜都是必然存在於世間的東西,美對於每個人來說有不同的標準,這是自然的現象,如果人為地給美設定一個固定的標準,那麼所有人都會想方設法往美的這個標準去靠。現實生活中的整容臉就是這麼個道理。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不善」是指不好的行為或者是假裝的善。如果善有了固定的標準,那每一個人都裝模作樣去符合這個標準,那他就成了善人了,之後就可以偷偷在底下做壞事了。《笑傲江湖》中的嶽不群就是典型代表,他表現出來的形象符合社會主流的對君子的標準,被稱為「君子劍」然後私底下偷偷做壞事。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說的六種自然現象(有無、難易、長短、高低、音聲、前後)。有跟無都是道的一部分,他是相生的,而不是對立的;難跟易是相比較的,有易才能襯託出難;長要靠著短,低要靠著高,我們才能比較出來;聲音需要調和;前和後是相輔相成的,當你一個人走在路上,就無所謂前後之分了。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在整個道德經中頻繁出現,代表了人間最高的理想人物。「處無為之事」和「行不言之教」是聖人的兩個原則。「無為」不能理解成不做事,無所為,不做事那跟死人有什麼區別?人是一定要做事的,尤其是「聖人」,他天天都在做事。因此「無為」應該理解成無違,你要做事,但是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胡作非為。「行不言之教」是說言教不如身教,有時候你說再多也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萬物都在不停地產生、發展,可是「道」從來不離開萬物,「道」對於萬物都是一視同仁,「道」永遠在創生,但是他不佔有任何東西。取得成就之後,不會說這是因為我能幹,這是我的功勞。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去」指的是不朽,永遠存在。正因為你不居功,所以你的功勞永遠在,你永遠都有功勞。而當你爭取功勞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打擊你。生活中這中這種現象經常可以看到:做完事情,你說我沒有功勞,人家都說是你辛苦了;你說我有功勞,人家都說你那點功勞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