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2020-12-12 取經之途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的理解,希望你能在評論區寫下來,大家一起學習。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斯惡已」是一句當時的口語:「那就糟糕了」。當天下人對美有了固定的標準,那就糟糕了。美跟醜都是必然存在於世間的東西,美對於每個人來說有不同的標準,這是自然的現象,如果人為地給美設定一個固定的標準,那麼所有人都會想方設法往美的這個標準去靠。現實生活中的整容臉就是這麼個道理。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不善」是指不好的行為或者是假裝的善。如果善有了固定的標準,那每一個人都裝模作樣去符合這個標準,那他就成了善人了,之後就可以偷偷在底下做壞事了。《笑傲江湖》中的嶽不群就是典型代表,他表現出來的形象符合社會主流的對君子的標準,被稱為「君子劍」然後私底下偷偷做壞事。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是說的六種自然現象(有無、難易、長短、高低、音聲、前後)。有跟無都是道的一部分,他是相生的,而不是對立的;難跟易是相比較的,有易才能襯託出難;長要靠著短,低要靠著高,我們才能比較出來;聲音需要調和;前和後是相輔相成的,當你一個人走在路上,就無所謂前後之分了。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在整個道德經中頻繁出現,代表了人間最高的理想人物。「處無為之事」和「行不言之教」是聖人的兩個原則。「無為」不能理解成不做事,無所為,不做事那跟死人有什麼區別?人是一定要做事的,尤其是「聖人」,他天天都在做事。因此「無為」應該理解成無違,你要做事,但是不能違反自然的規律,胡作非為。「行不言之教」是說言教不如身教,有時候你說再多也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萬物都在不停地產生、發展,可是「道」從來不離開萬物,「道」對於萬物都是一視同仁,「道」永遠在創生,但是他不佔有任何東西。取得成就之後,不會說這是因為我能幹,這是我的功勞。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去」指的是不朽,永遠存在。正因為你不居功,所以你的功勞永遠在,你永遠都有功勞。而當你爭取功勞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打擊你。生活中這中這種現象經常可以看到:做完事情,你說我沒有功勞,人家都說是你辛苦了;你說我有功勞,人家都說你那點功勞算什麼。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短短21字,卻蘊含無盡玄妙,可以這麼說:這幾句話你要是徹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麼,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這兩句話到底有何玄妙?弱者道之用,郭店楚墓竹簡裡是弱者道之甬,甬是通道的意思,也就是說保持柔弱的狀態是向道而行的通道,更具體、更形象。用,更通俗。
  • 道經道書之太平經
    現傳《太平經鈔》中的第一章,即有人認為是後人竄入的;又如 《太平御覽》(據涵芬樓影宋本及清人鮑廷博刊本)卷六百六十六 所引《太平經》中的神仙方士傳記競涉及到魏晉南北朝人,更顯 然地看出其中有混亂之處。《太平經鈔》即是《太平青領書》的節本,不過因為《太平 青領書》流傳日久,散失不全,在後來編纂道藏的時候,便將兩 者合而為一了。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道德二字為此書的總綱,也是萬事萬物之根本。道是隱形的,德是顯現的,德不能離道,道更不能離德,無德不能現道。道為體,德為用,即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的思想,有以下十大特性!虛無 自然 清淨 無為 純粹 素樸 平易 恬淡 柔弱 不爭尹喜:師傅的道德學說真是至深至奧,玄之又玄呢!
  • 《道德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第九章最後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告訴我們一個明哲保身的方法,歷史上很多大智慧的人應用這個方法,才沒有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唐朝的郭子儀,功滿天下,曾一個人深入敵軍,不僅沒有被殺死,同時還將敵人轉化成盟軍,獲取了戰爭的勝利,可是在勝利後不久,就藉口自己年老病衰,於是解甲歸田,足不出戶,不再和以前的同事來往,即使皇帝派人去探望,也要裝出一副馬上快死的狀態
  • 道醫學堂丨道經道書之太平經
    現傳《太平經鈔》中的第一章,即有人認為是後人竄入的;又如 《太平御覽》(據涵芬樓影宋本及清人鮑廷博刊本)卷六百六十六 所引《太平經》中的神仙方士傳記競涉及到魏晉南北朝人,更顯 然地看出其中有混亂之處。《太平經鈔》即是《太平青領書》的節本,不過因為《太平 青領書》流傳日久,散失不全,在後來編纂道藏的時候,便將兩 者合而為一了。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這一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解釋起來蠻費勁的。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
  • 道德經:陰陽之道,就是處世之道,陰陽平衡,就會一生太平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經》陰陽觀認為,天地與人無不包含看似矛盾的陰陽雙方,一切事物無不處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一陰一陽之謂道表現在自然界之中為:日與夜、寒與暑、春夏與秋冬、潮漲與潮落,都是一盈一虛,一消一長。人世間也是如此,人心的一憂一喜,人事的一治一亂,都在體現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齊善鴻說:「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個容器;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往裡面裝生命;命運的秘密,就是你裝進去生命,你就會成為什麼!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老子開創的只是道家學派,並非道教這一宗教組織。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道德經》:高明的領導,深諳一個用人之道,普通人卻難接受!
    《道德經》是領導學,那些高明的領導,和大企業家他們的言行無不暗合《道德經》;其中,最為人們廣泛推崇的是「用人之道」,《道德經》中被高明的領導者深諳,並踐行的「用人之道」,普通人卻很難接受。但實際的情況是,這個「用人之道」不僅是作為領導必備的一種素質,同時,它也是一種人人必備的素質,在人際交往中,即便是普通人,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並在人際關係中踐行,也會人氣爆棚,做事順暢。那麼,這個「用人之道」究竟是什麼?
  • 《道德經》中說道法自然,那麼自然之道是怎樣的呢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道經》第二十五章的一段話,是說「道」是先於天地而存在的,是虛無幽深,超然獨立,永恆不變,循環往復永不停歇的,是天地的本原,萬物的母親。
  •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循著孟子的思路,一個人能否成就道德,主要視其是否真實誠心,這叫「誠」身。畢竟道德的依據在於內心,如能對己之內心真誠不二,一切隨心而動而定,不打絲毫折扣,不生半點雜念,於反身體認中發覺世間所倡導所公認的德行標準,皆恰如吾心之所欲,又恰為吾心所固有。如此,個體便感到內外如一,外界一切良善和德行,符合我的心境,真實不虛,即「反身而誠」。經歷此番過程的人,自然對得住親人、朋友、上級、百姓,堪稱無愧於心。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通行本的修改是失敗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本章的主題改沒了;二是把本章的主體改錯了。文 | 楊吉德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娛)之也。問:帛書甲本寫為:「故曰:為道者。」乙本為:「古之為道者。」王弼本和通行本:「古之善為道者。」哪種說法更接近原義呢?
  • 《道德經》第一章 可道非道
    中國人的根與魂,華夏文明的最早源頭,是三皇五帝,黃老莊之學。天、人、權三道,是華夏文化的核心。故謂道、儒、法三家同源一體。《道德經》是我們正本清源的第一本典籍。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的《道德經》一書中,道在他不同的語境下,具有不同的含義。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道德經21章:道分天道和人道,德有物德和人德,厚德載物天之道也
    上一期我們講了悟道者寬容豁達的思想境界以及大智若愚的生活狀態,並且老子最後畫龍點睛指出悟道者之所以能異於世人,是因為貴食母,老子用母來比喻道,而把遵道而達成的這種境界和狀態叫做德。我們今天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