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020-12-22 心法無上秘教學

遵守天道,才能長治久安,和遊泳一樣,順應水的特性,才可以遊得輕鬆,減少嗆水。《道德經》第九章最後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告訴我們一個明哲保身的方法,歷史上很多大智慧的人應用這個方法,才沒有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唐朝的郭子儀,功滿天下,曾一個人深入敵軍,不僅沒有被殺死,同時還將敵人轉化成盟軍,獲取了戰爭的勝利,可是在勝利後不久,就藉口自己年老病衰,於是解甲歸田,足不出戶,不再和以前的同事來往,即使皇帝派人去探望,也要裝出一副馬上快死的狀態,以保全身命、安享晚年,大家可以想一想,郭子儀打仗的時候,是多麼的英姿颯爽、無所畏懼,但是當戰爭勝利之後,卻不得不「藏身避禍」,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順道則昌,逆道立亡!

還有個例子人盡皆知,漢朝開國元勳韓信,才高八鬥卻能夠忍人之所不能忍的「胯下之辱」,但是在大功告成之後,卻沒有能夠嚴於律己,以至於這位在戰場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天才被幾個嬌弱的宮女用木劍刺死,真的是天大的玩笑!相信韓信要是年輕時知道他最終是這樣一個下場,那麼恐怕他寧願討飯一輩子,也不願意如曇花一現般的功成名就!可惜,悔之晚矣!

難道說天下的君王各個都是如此的「可以共貧賤而不能共富貴」嗎?非也!其實換做誰都是一樣的!這個就叫做天道!革命好不容易成功,就一定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可那些「功高震主」的人卻常會給集體的利益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歸根結底「自作自受是人生唯一不會改變的規律」!

歷史上還是有很多人「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的!除了郭子儀,像蕭何、張良、陳平、程咬金等等,都可以作為很多成功人士的楷模。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等等,都在告誡人們「高處不勝寒」,只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謹言慎行方可持續地做好人生「階段性的調整」,而非單純幼稚地以為成功了就可以放縱的享受生活了!

像韓信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願人們都能謹記「功成身退,天之道」的規律,讓自己真正可以做到「失意時不氣餒,得意時貴收斂」!

相關焦點

  • 0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原文: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 而銳之,不可長葆 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 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每晚6點和9點更新,請諸位多多指教。
  • 《道德經》|功遂身退
    道經第九章 功遂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追求的東西已經盈滿之時,應當立馬停止追求。捶打磨練金屬物以使它變得更加鋒利,反而會使它的鋒利難以得到長久保持。縱使擁有滿屋子的富貴,也不可能永遠都能守住它。在大富大貴之時驕傲自滿,這是自己給自己自己找麻煩。功名成就就已經得到時退居後位,這是長久以來保持經久不衰的規律。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 第九章
    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這句著名的「東方箴言」被一位德國人引用,用德語說出來,卻是一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熟悉貝肯鮑爾的人都知道,他對老子情有獨鍾,甚至在他的公文包裡就常年放了一本德文版《道德經》。曾任中國駐德使館參贊的李念平,有一次就告訴身邊的朋友,「假如有一天見到足球皇帝貝肯鮑爾,要有準備,他會跟你談老子」。西方人粉「老子」,其實也不是件非常稀奇的事情。要說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哪家的思想在西方社會影響最大?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為道。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虆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6、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7、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功遂身退》
    作品:【功遂身退】道德經的第九章《功遂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般人的心理是知進不知退,尤其是當名利正盛之時,更是趨之若鶩。老子以一系列生活中的現象作比喻,闡明了知進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的害處。「功成身退」尤其提得尖銳。他要求人在完成功業之後,不自恃,不據有,不鋒芒畢露,不咄咄逼人。他所說的「身退」,並非要人做隱士,而是要人不自我膨脹。
  • 易經智慧——如何理解老子的「功遂身退」
    道士下山劇照功遂身退這一觀點最早見於《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一觀點自從提出來後,就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批判,認為這是老子以及道家消極避世、明哲保身思想的具體體現。然而這個評判實在是冤枉了老子,也冤枉 了道家。
  • 開國功臣都面臨功遂身退
    在《道德經》一書中就提到了,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人在取得成功之後,往往會忘記自我,整個人說話做事都飄起來了。於是,就將容易持功而驕,目無一切。
  • 《道德經》問答81章:「信言不美」的出處
    上一篇文章中(《道德經問答80章:「小國寡民」章排序問題辨證》),探討了通行本80章「小國寡民」和81章「信言不美」的排序問題,這兩章的正確排列位置應當是70章和71章,分別對應《周易》的既濟卦和未濟卦,先在帛書本中做了移動,後又被王弼移至80章和81章。也可以說,本章是《道德經》主文的最後一章,因為72章屬於老子寫的後記,沒有主題,不應算是主文。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道德二字為此書的總綱,也是萬事萬物之根本。道是隱形的,德是顯現的,德不能離道,道更不能離德,無德不能現道。道為體,德為用,即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的思想,有以下十大特性!虛無 自然 清淨 無為 純粹 素樸 平易 恬淡 柔弱 不爭尹喜:師傅的道德學說真是至深至奧,玄之又玄呢!
  • 為什麼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裡邊講的「功成身退」。功成身退什麼意思呢?把事情做成了,做好了,不居功自傲。一個人功勞越大的時候,就像郭子儀那樣,功勞越大的時候,越感到跟平常人一樣,自己把這些東西都忘掉,才能有好的這種結果。歷史上很多人居功自傲,有的甚至功高蓋主,而不自知,結果不都是一樣嗎?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6、天長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大功告成以後,自身引退,不再做官。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道德經》中流傳千年的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而《道德經》這本書是道家的開山之作,可以說是我國智慧的瑰寶,對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態和危機,我們依然能從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來應對和解決。《道德經》裡藏著「天道、地道、人道」的奧秘,讓人實在是覺得不可思議了。大家可以看看其中流傳千年的三句話。
  • 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經之一九
    道德經共九九八十一章,九是最尊貴的一個數,也是承前啟後開啟大變革的一個數,我們把道德經分為九部分,以九九歸一,象徵著歷經苦難,終成正果。——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寶寶名推薦:10個道德經才華橫溢的男孩名,福澤深厚
    一、《道德經》中才華橫溢的男孩名1. 天驕出自《老子·道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解釋: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滿堂出自《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意思是金錢再多,也難以守住;富貴了就驕傲,會招致禍患。3.
  • 文化之母《道德經》,這50個常用成語全部出自它!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 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出處:《道德經》第十三章:「寵物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五,天長地久,上善若水
    天長地久不僅解釋了天地不仁的原因,同時也強調了道本自然的特點。從道生萬物卻又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的這些表現中,不難看出道的運行是無欲無求的。是沒有動機的,一切都本於自然。它不會因為萬物的生發而改變自己的運行,道之動也因此能周行不殆,道之用也綿綿不絕。天地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天地法道,以道的法則來運行。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道德經》主要闡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中包羅萬象,語義深奧,被譽為「萬經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