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遂非功遂,
身退非身退。
若知存亡理,
何須深山歸。
功遂身退是道家所倡導的入世出世觀,每逢亂世都有道家人物濟世救人(入世),到了盛世則退隱山林(出世)。我們所熟知的道家人物如姜太公、張良、#三國#諸葛亮、劉伯溫等,莫不如此。即便在抗日戰爭期間,也有很多道家人物出山,抗日殺敵,救國救民。
功遂身退這一觀點最早見於《道德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一觀點自從提出來後,就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批判,認為這是老子以及道家消極避世、明哲保身思想的具體體現。然而這個評判實在是冤枉了老子,也冤枉 了道家。
與人們的理解正好相反,功遂身退恰恰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
完整的「功遂身退」包括著功遂、不爭、身退、非退這四個層面的含義。人們之所以批評功遂身退的觀點,並認為道家消極避世,不過是由於只看到了「身退」,沒有看到「功遂」,更沒有看到「身退非退」罷了。
在老子看來,「功遂」是身退的前提。
「遂」是完成、圓滿的意思,功遂就是功業圓滿,其本質是前進,是入世,直至前進到極致圓滿的境界。老子從不鼓勵那種半途而廢的身退,而是一定要先建功立業,然後才能考慮身退的問題。
不過,何時才算是功遂?這個回答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不同位置、不同場合下,對功遂的判斷是不一樣的。
那麼有沒有一個通用的判定標準呢?
老子嘗試著列出了四種情況,分別是持而盈之、揣而銳之、金玉滿堂、富貴而驕。其中的關鍵詞是盈、銳、滿、驕。
易經中有物極必反的說法,陽至一陰生、陰至一陽生,當名利財富已經滿得要溢出了、兵器銳利得已經快要卷刃了、人富貴得快要驕橫了、職業發展已經要到頂了,或者說當我們在某個位置上已經快要達到這個位置所能達到的極致了,就是功遂,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身退的問題了。
但這個功遂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唯一的,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多個功遂,每次功遂就如同我們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一樣,在一個階段發展到了極致後必須身退才能發展到更高階段,否則假若我們永遠停留在初中三年級這個位置不動,那還有什麼發展呢?
只有生命終止時的那個功遂才是此生最後的功遂,人才會真正地身退到某個神秘的空間。
為什麼功遂必須要身退?如果不退又會如何?
縱覽人類的歷史,功遂身不退的危害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叫做死於安樂。
人們在功遂之後,由於已經沒有了上升空間,所以只能在原地踏步,再也無法提升自己,人也就慢慢變得萎靡了。
有句成語叫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講的這種情況,在有憂患、有上升空間時,我們會朝夕惕厲,保持生機;而當憂患消失,沒有空間時,就會無所事事、耽於享樂,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滅亡。
第二種叫功高震主。
由於功勞太大,名望太高,讓上級領導感覺到威脅,擔心你有一天取代他,因此會對你打擊報復。
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白起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將領,曾親自指揮長平之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並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且居四大名將之首,但最終由於功高震主被秦昭王所殺。
秦朝宰相呂不韋被秦王嬴政尊稱為亞父,也是由於功高震主,被罷免遷居蜀地後,嬴政仍不放心,最後被迫飲鴆自盡。
第三種叫兔死狗烹。
功遂之後上級會覺得你的利用價值已經被榨乾,又佔著位置不騰出來,阻礙了後來人的道路,所以也會想方設法把你淘汰掉。
孫武與伍子胥輔佐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後,孫武急流勇退,歸隱山林,而伍子胥卻被夫差賜死。
範蠡和文種輔佐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後,範蠡也急流勇退,帶著西施隱居江湖。而文種最終則被勾踐賜死,勾踐賜死文種的寶劍正是夫差賜死伍子胥的那柄。
有個成語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講的就是這一段歷史。
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弄了個「杯酒釋兵權」,以和平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夥計們沒有兔死狗烹這麼悲慘,但仍逃不掉鳥盡弓藏的結局。
現在很多企業的創業元老就往往面臨著這個窘境,元老們在公司內身居高位,但由於能力和知識結構已經無法適應公司的發展,對企業的價值貢獻越來越小,最終會落得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時候並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當自己已經功遂卻又無法身退的時候,該怎樣保全自己,避免良弓藏走狗烹的下場呢?
這個時候唯有努力做到不居功、不邀功、不爭功,避免引起上級的猜疑。
「不爭」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特色,在《道德經》中多次強調這一點: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可見老子的「不爭」並不是真正的不爭,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無尤」、為了「天下莫能與之爭」。
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馮異將軍人稱「大樹將軍」,每次戰爭之後大家都在爭功,唯獨馮異一個人坐在大樹下,不爭不搶,所以才得到了劉秀的完全信任,屢屢被委以重任,建立奇功,並最終得以善終。
這正是不爭的智慧,因為不爭,所以無尤,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
身退就是離開原來的窘境、困境,避開物極必反的不利趨勢,這樣既不會功高震主,也不會讓自己停滯不前,還能為別人騰出位置,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呢?至少總比困守在原地被別人趕走甚至幹掉要好得多。
功遂是前進到極致,身退則是從極致抽身後退,是一進一退,一陰一陽,因此功遂身退實際上就是孔子在《周易·文言傳》中所提到的「知進退存亡之道」:
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聖人乎?
由此可見,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儒家講究入世,道家講究出世,雖然孟子提倡「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但孔子的知進退之道與老子的功遂身退異曲同工,都講究處事的技巧,而反對一味的蠻幹。
我們要辨證地看待身退。
我們前面講過功遂的本質就是達到了某個位置的極致,沒有上升空間了,身退的目的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拓展更廣闊的上升空間。
所以身退並不是一定要退隱山林,只是退出原有的位置罷了,而且更多的時候是身退非退,以退為進,要把每次功遂身退當成一次畢業、一次生命的升華。
孫武離開吳國後應該徹底歸隱山林了,因為從那以後孫武基本上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老子當年騎青牛離開函谷關也是一種身退,但這種退是退出紅塵去追尋大道,是塵退道進,以退為進。
範蠡的身退又有所不同,他既沒有退隱山林,也沒有去追求無上大道,而是帶著西施來到齊國,務農經商成為巨富,後來又受邀做了齊國宰相。然後再一次功遂身退,交還相印、散盡家財,跑到了陶地繼續做生意,並自號陶朱公,直至後來被民間供為財神,成為中國儒商的鼻祖。
以職場為例,當你在企業內的某個部門做到了很高的位置,已經升無可升、被人惦記和厭煩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退出這家企業,跳槽到另一家企業去,這是一種身退。但你同樣還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換到別的部門,甚至升遷到更高的管理層級去,這也是一種身退,是一種更加積極的身退。
很多人剛接觸老子和道家的時候,往往第一印象就是道家消極的避世、出世,然而一旦深入去研究,你就會發現老子思想中,在表面的出世觀之下隱藏著的是更加積極、更加圓融的入世觀。
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在老子和道家眼中,入世與出世並沒有分別,都是一場修煉罷了——功遂是入世修煉,身退是出世修煉,僅此而已。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