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如何理解老子的「功遂身退」

2020-12-22 鴻儒講壇

功遂非功遂,

身退非身退。

若知存亡理,

何須深山歸。

功遂身退是道家所倡導的入世出世觀,每逢亂世都有道家人物濟世救人(入世),到了盛世則退隱山林(出世)。我們所熟知的道家人物如姜太公、張良、#三國#諸葛亮、劉伯溫等,莫不如此。即便在抗日戰爭期間,也有很多道家人物出山,抗日殺敵,救國救民。

道士下山劇照

功遂身退這一觀點最早見於《道德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一觀點自從提出來後,就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批判,認為這是老子以及道家消極避世、明哲保身思想的具體體現。然而這個評判實在是冤枉了老子,也冤枉 了道家。

老子——功遂身退

與人們的理解正好相反,功遂身退恰恰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

完整的「功遂身退」包括著功遂、不爭、身退、非退這四個層面的含義。人們之所以批評功遂身退的觀點,並認為道家消極避世,不過是由於只看到了「身退」,沒有看到「功遂」,更沒有看到「身退非退」罷了。

在老子看來,「功遂」是身退的前提。

「遂」是完成、圓滿的意思,功遂就是功業圓滿,其本質是前進,是入世,直至前進到極致圓滿的境界。老子從不鼓勵那種半途而廢的身退,而是一定要先建功立業,然後才能考慮身退的問題。

不過,何時才算是功遂?這個回答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不同位置、不同場合下,對功遂的判斷是不一樣的。

那麼有沒有一個通用的判定標準呢?

老子嘗試著列出了四種情況,分別是持而盈之、揣而銳之、金玉滿堂、富貴而驕。其中的關鍵詞是盈、銳、滿、驕。

攲器(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

易經中有物極必反的說法,陽至一陰生、陰至一陽生,當名利財富已經滿得要溢出了、兵器銳利得已經快要卷刃了、人富貴得快要驕橫了、職業發展已經要到頂了,或者說當我們在某個位置上已經快要達到這個位置所能達到的極致了,就是功遂,這個時候就需要考慮身退的問題了。

但這個功遂不是絕對的,也不是唯一的,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多個功遂,每次功遂就如同我們的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一樣,在一個階段發展到了極致後必須身退才能發展到更高階段,否則假若我們永遠停留在初中三年級這個位置不動,那還有什麼發展呢?

只有生命終止時的那個功遂才是此生最後的功遂,人才會真正地身退到某個神秘的空間。

為什麼功遂必須要身退?如果不退又會如何?

縱覽人類的歷史,功遂身不退的危害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叫做死於安樂。

人們在功遂之後,由於已經沒有了上升空間,所以只能在原地踏步,再也無法提升自己,人也就慢慢變得萎靡了。

有句成語叫做「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講的這種情況,在有憂患、有上升空間時,我們會朝夕惕厲,保持生機;而當憂患消失,沒有空間時,就會無所事事、耽於享樂,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滅亡。

第二種叫功高震主。

由於功勞太大,名望太高,讓上級領導感覺到威脅,擔心你有一天取代他,因此會對你打擊報復。

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白起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將領,曾親自指揮長平之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並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且居四大名將之首,但最終由於功高震主被秦昭王所殺。

秦將白起

秦朝宰相呂不韋被秦王嬴政尊稱為亞父,也是由於功高震主,被罷免遷居蜀地後,嬴政仍不放心,最後被迫飲鴆自盡。

第三種叫兔死狗烹。

功遂之後上級會覺得你的利用價值已經被榨乾,又佔著位置不騰出來,阻礙了後來人的道路,所以也會想方設法把你淘汰掉。

孫武與伍子胥輔佐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後,孫武急流勇退,歸隱山林,而伍子胥卻被夫差賜死。

伍子胥

範蠡和文種輔佐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後,範蠡也急流勇退,帶著西施隱居江湖。而文種最終則被勾踐賜死,勾踐賜死文種的寶劍正是夫差賜死伍子胥的那柄。

有個成語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講的就是這一段歷史。

當年的宋太祖趙匡胤弄了個「杯酒釋兵權」,以和平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夥計們沒有兔死狗烹這麼悲慘,但仍逃不掉鳥盡弓藏的結局。

杯酒釋兵權

現在很多企業的創業元老就往往面臨著這個窘境,元老們在公司內身居高位,但由於能力和知識結構已經無法適應公司的發展,對企業的價值貢獻越來越小,最終會落得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場。

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時候並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當自己已經功遂卻又無法身退的時候,該怎樣保全自己,避免良弓藏走狗烹的下場呢?

這個時候唯有努力做到不居功、不邀功、不爭功,避免引起上級的猜疑。

「不爭」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特色,在《道德經》中多次強調這一點: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可見老子的「不爭」並不是真正的不爭,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無尤」、為了「天下莫能與之爭」。

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馮異將軍人稱「大樹將軍」,每次戰爭之後大家都在爭功,唯獨馮異一個人坐在大樹下,不爭不搶,所以才得到了劉秀的完全信任,屢屢被委以重任,建立奇功,並最終得以善終。

大樹將軍馮異

這正是不爭的智慧,因為不爭,所以無尤,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

身退就是離開原來的窘境、困境,避開物極必反的不利趨勢,這樣既不會功高震主,也不會讓自己停滯不前,還能為別人騰出位置,一箭三雕,何樂而不為呢?至少總比困守在原地被別人趕走甚至幹掉要好得多。

功遂是前進到極致,身退則是從極致抽身後退,是一進一退,一陰一陽,因此功遂身退實際上就是孔子在《周易·文言傳》中所提到的「知進退存亡之道」:

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聖人乎?

由此可見,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儒家講究入世,道家講究出世,雖然孟子提倡「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一往無前的精神,但孔子的知進退之道與老子的功遂身退異曲同工,都講究處事的技巧,而反對一味的蠻幹。

我們要辨證地看待身退。

我們前面講過功遂的本質就是達到了某個位置的極致,沒有上升空間了,身退的目的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拓展更廣闊的上升空間。

所以身退並不是一定要退隱山林,只是退出原有的位置罷了,而且更多的時候是身退非退,以退為進,要把每次功遂身退當成一次畢業、一次生命的升華。

孫武離開吳國後應該徹底歸隱山林了,因為從那以後孫武基本上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老子當年騎青牛離開函谷關也是一種身退,但這種退是退出紅塵去追尋大道,是塵退道進,以退為進。

老子出關

範蠡的身退又有所不同,他既沒有退隱山林,也沒有去追求無上大道,而是帶著西施來到齊國,務農經商成為巨富,後來又受邀做了齊國宰相。然後再一次功遂身退,交還相印、散盡家財,跑到了陶地繼續做生意,並自號陶朱公,直至後來被民間供為財神,成為中國儒商的鼻祖。

範蠡與西施

以職場為例,當你在企業內的某個部門做到了很高的位置,已經升無可升、被人惦記和厭煩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退出這家企業,跳槽到另一家企業去,這是一種身退。但你同樣還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換到別的部門,甚至升遷到更高的管理層級去,這也是一種身退,是一種更加積極的身退。

很多人剛接觸老子和道家的時候,往往第一印象就是道家消極的避世、出世,然而一旦深入去研究,你就會發現老子思想中,在表面的出世觀之下隱藏著的是更加積極、更加圓融的入世觀。

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在老子和道家眼中,入世與出世並沒有分別,都是一場修煉罷了——功遂是入世修煉,身退是出世修煉,僅此而已。

睿智奇謀,經國濟世

植根易經思想,用東方謀略與智慧解決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乃至生活中的問題。

歡迎提出您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我們會全力為您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如何用老子的智慧,而不是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的齊物論
    如果用老子的觀點來理解《莊子》,就是用老子的理念、老子的道理來讀解《莊子》,反正不管莊子說什麼都用老子的觀點去套,這樣的讀書方法相信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類似於明代智旭(蕅益)大師的《周易禪解》,憨山(德清)大師的《老子道德經解》。
  • 《道德經》|功遂身退
    道經第九章 功遂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在本章中,老子主要是圍繞「盈」字展開的。何所謂「盈」?意即滿溢、過度之意。同時,老子也提出了方法論的指導:「功遂身退」,並將其稱之為「天道」。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故而人們常說「滿招損,謙受益。」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功遂身退》
    作品:【功遂身退】道德經的第九章《功遂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章老子提出了適可而止、功成身退的忠告。一般人的心理是知進不知退,尤其是當名利正盛之時,更是趨之若鶩。
  • 為何說「儒道」思想皆源自《易經》?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一、《老子》中有「恍兮惚兮」一詞,我們現在一聽「恍惚」一詞,就理解為精神散亂,昏頭昏腦。三、我們知道《易經》是儒家「四書五經」裡的「五經」之一,歷代都是儒家學者必讀書目,孔子讀《易》都因為反覆翻看太多次導致「韋編三絕」,就是把串聯《易》這本竹簡書的皮繩翻斷了好幾次。古代的書是竹簡書,一般都用皮繩串聯起來。其實「老莊」與「孔孟」之道,追源溯流都是從《易經》的淵源而來。
  • 老子智慧-報怨以德
    真是費解啊,世界上還有這麼傻的人嘛?不只是你覺得費解,連孔子沒得道之前也很費解。孔子學生問:『以德報怨,何如?』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回答很合乎世人的理解:別人對你不好,你就不要忍讓,用正直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如果讓孔子回答耶穌的話,孔子會說:誰拿走了你的襯衣,你要立馬搶回來!誰要是送你衣服,你也要送他衣服。
  • 《易經》和《老子》為什麼都強調「變」?為什麼要「和光同塵」?
    這段話大意是說:「用人的智慧在於去掉人的奸詐。用人的勇氣在於控制人的衝動易怒。用人的仁愛在於去掉人的貪念。吃飯和男女之間的情愛,是身為人而須存有的。死亡、貧窮、困苦,這是社會上人人都厭惡卻無法消除的。想要做壞事的人,是由自己內心主導的。人人都藏著一顆心,無法測量,向善向惡都在自己的心裡,無法通過表面察覺。想要引導人一心向善,除了讓人學向善的『禮』來約束向惡的心之外我也不知道還有啥了!」
  • 易經說「潛龍勿用」,看劉備韓信如何理解?保護自己才有機會
    易經作為千年以來的奇書。自古至今,帝王將相或是文人士大夫都將它封作是「大道之本」,「智慧之源」。它涵蓋64卦,卦卦都透露出深刻的做人道理。每個卦都有6個爻辭,爻辭、彖辭又對不同的卦進行細化的闡述。由於年代久遠,語言表達和文字措辭上與今天有著很大的出入,所以今天的人再讀易經,根本無從讀起。雲裡霧裡,難免有不知所云的感覺。作為64卦的卦首——乾卦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潛龍勿用,謹慎地用乾卦是帝王之卦,君子之卦,無處不洋溢著「主角」的光環。
  • 0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原文: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 而銳之,不可長葆 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 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三秦出版社周生春老師的《白話老子》。這一章講了個啥呢?
  • 易經智慧:所有突如其來的好運,都是來自你的正向積累
    變化錯綜複雜,然而萬變不離其宗,《易經》變化的規律,總是一點一滴,從少到多,總是循序漸進,由量變到質變。《道德經》老子也講過這種規律,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易經中最智慧的3句話,你若能參透1個,就不是平庸之輩
    易經中最普通3句話,蘊含著大智慧,能參透一個,就不是平庸之輩。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其內涵博大精深,易經的思想貫穿於中國古代所有文化之中,無所不包,無所遺漏。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樞紐。被視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古往今來,都有學習易經的高手,易經不單純是佔卜、算命、看風水等,易經是大智慧學。
  • 《易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易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易經的核心思想是「一」的思想!如何理解這種「一」的思想才是真知識。六十四卦的六爻都是陽爻,坤爻的六爻都是陰爻,都有一定的性質。《易經》認為這兩個卦是各卦頭的父母卦,領先其他卦。
  • 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讀《易經的智慧1》
    記得上一本看的是快餐版的《一本書讀懂四書五經》,還的時候是想借一本詳細一點的這一類的書的,找尋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套新的《易經的智慧》,一套三本,作者是曾仕強先生,幾年之前曾看過曾先生作客百家講壇時的節目,覺得蠻有味道的,於是這次就借了其中的「1」。
  • 至簡至易的《易經》智慧
    這是孔子為《易經》所做系傳第一章中的一段。闡明了兩個道理,首先,《易經》所說的是宇宙乾坤之道。其次,《易經》所講述的道理至簡至易,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而非神秘的。《易經》在後世的研究中,之所以被「神秘」的觀念所遮擋,是因為千人看《易經》有千人的理解,中國的孔孟之道、道家老莊之學、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受到了《易經》的影響,故而不懂的人,覺得《易經》是神秘的天書;而讀懂《易經》的人,又覺得易學至簡至易。這是為什麼呢?
  • 如何理解《史記》中孔子對老子的「猶龍」之嘆
    恰當適宜這個概念,也有人稱之為中,但這個中字,可千萬不能理解為老好人、中間派、和稀泥,既不做好人也不做壞人,左也不得罪右也不得罪,這樣理解中字可就錯了。為了避免誤解,我們儘量不採用這個中字,也不把「中庸」、「致中和」的中字混淆起來。在本篇《理論闡釋》中,始終稱之為恰當適宜。
  • 《易經》:巽以從人,人無不悅,向巽卦學習高超的人事智慧
    人生中的接人待物的智慧,可以說是和一個人的成就有著很直接的關聯的,因為如何正確地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的來反饋於你。如果謙遜的對待別人,別人自然就會與你親近,如果你老子天下第一,那別人就會對你敬而遠之,你也就成為了孤家寡人,難以得到別人的幫助了,又怎麼可能獲得成功呢?
  • 易經:到底該如何理解?只需要看看這一卦的解讀過程,就全明白了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習《易經》既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從而打開智慧,又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歸納總結能力,從而提升綜合實力,還可以學會為人處世的理念,從而提高整體素質,當然還能夠提高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從而增強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 易經智慧:人一生拼到最後,不要放棄這3個制勝點!
    如何理解以「以虛得滿」?水的品質,是最謙虛的,總是往低處流,結果呢,不但匯聚成小溪,江河,最終奔騰到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還成為了百穀之王。這就是以虛得滿。在為人處世上,為了提醒自己時時做到謙虛,我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小白」,白,空白無一物。
  • 如何理解歷史人物智慧,需要掌握這三種辦法!
    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歷史人物的故事、思想、和主張,並且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麼就要修行自己,啟迪智慧,通過特定的方法和方式和歷史人物對話。比如我們了解歷史人物可以看電視劇,可以看到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場景,我們會發現,雍正並不是一個面厚心黑的人,同樣他革新吏治和改革體制的精神貫穿始終,並且,沒有殺兄殺功臣,就唯獨殺屠殺江夏鎮的年羹堯,也是年羹堯自己作死而已。
  • 「說易經」《易經》如何穩固根基,以便自強不息?
    《易經》是自強不息的,是剛健的,但是凡屬於剛健的,都需要有堅強根基的養育,沒有底氣的雄健就等於零。以下幾點是《易經》在培養基礎性條件所作出的積極努力:其一,寬厚的品德,大量容人,培養廣大的人際關係基礎。《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老子:做人要知道迂迴,成事要懂得後退
    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叫老子的人寫了一本叫《老子》的書,這本書又叫《道德經》。《道德經》只要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意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齊景公聞言笑了,說:「趕快放人,我理解了。」2做人要有水的精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譯文:最善的人如同水相同,水長於潤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感悟:在老子看來,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相同,具有道的精力:生化、利生。咱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於水。所以說,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力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