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做人要知道迂迴,成事要懂得後退

2021-01-08 第一講師的職場

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叫老子的人寫了一本叫《老子》的書,這本書又叫《道德經》。

《道德經》只要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意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道德經》推重柔弱的才智,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遂身退 、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維不僅對歷史發生嚴重影響,也是照亮咱們行進路途,指引咱們人生的大才智。

1做人要懂得迂迴的才智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譯文:曲折可以保全,受壓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於是更新;單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感悟:很多人喜愛直來直往,成果把工作辦壞了。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愛養鳥,他讓臣子燭鄒看守一隻鳥,成果燭鄒不小心,讓這隻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齊國國相晏子知道了,就說:好吧,把燭鄒殺了給大王謝罪,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著大王的面數說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

晏子命人綁了燭鄒,數說其罪,共有三條:其一,大王的鳥竟然讓你放飛了;第二,你放飛了大王的鳥,惹得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緊,但是大王為一隻鳥而殺人的工作傳出去,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和國民會笑話咱們齊國國君把一隻鳥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名譽嗎?有此三條,燭鄒該殺。齊景公聞言笑了,說:「趕快放人,我理解了。」

2做人要有水的精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譯文:最善的人如同水相同,水長於潤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感悟:在老子看來,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相同,具有道的精力:生化、利生。咱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於水。所以說,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力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水無常勢,水無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萬物爭,而天地萬物無法與道相爭。人要學水的精力,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幹事,才會如虎添翼。

3持而不盈、富有不驕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行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有而驕,自遺其咎。

譯文: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矛頭,銳勢難以堅持持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假如富有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工作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契合自然規律的道理。感悟:日中則昃日,月影則虧。必定要知道為人處世的度在哪裡。事不行做絕,話不行說盡。老子說的是不要在某個方面因為自己的特長而盈滿,說話、幹事要留有餘地,才會有開展與迴旋的空間,不要給自己留下禍患。這是處世的大才智。

4功遂身退 是一種才智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譯文:成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扶引萬物而不操縱,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感悟:範蠡不爭權勢,從王佐之才到平民百姓,泛舟四海,誠信經商,造就了自己功遂身退 的一生;屠羊說,在楚昭王逃離時一向追隨,楚昭王復國後,不求任何賞賜;王陽明平定宸濠之亂後,仍然淡定講「心學」,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功成之後不執著於無謂的尋求。實際上, 放不下那些無謂的願望,捨不得那些可有可無的蠅頭小利,也許會贏得了一時,但終究可能會輸得更多。

總結

要想做成難事,有必要從簡單的事著手,要想做成大事,有必要從細微的工作入手,都是很多工作糾纏在一起,錯綜複雜,要從簡單的地方入手;全國的大事,也都是由小事糾纏在一起,所以做大事,要從小事做起。因而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可以成就大的工業。

輕易承諾肯定難以實現,把事看得太簡單肯定會遇到太多的困難。因而聖人要把它看得困難一些,所以終究不會遇到困難。老子這幾句話,講出了事物難易、大小的辯證關係.很富有道理意味。在老子看來,關於難事,應從簡單下手的地方作起I關於大事.應先從細微處著手。他主張先易後難,逐步完善,以螞蟻啃骨頭的勁頭,一點一點擊幹。老子告訴咱們幹事的辦法戰略,值得每一個人沉思。

相關焦點

  • 說話要軟,做事要硬,做人要穩
    有些人,不說話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但只要一張口,就暴露了他修養的缺失,學識的淺薄,認知的差異;有時候,為逞一時之快,目中無人,傲慢無禮,惡語傷人;要知道,人人都是有自尊的,沒有人喜歡被槓,被訓誡,被嘲諷,被傷害,這樣的人,沒人願意跟他做長久的交往。
  • 老子: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不爭,反而更容易成事
    老子說「不爭」,很多人不能理解,他們認為只有爭取才會贏,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也說明了讀《道德經》的人很多,領悟《道德經》的人很少。老子說的不爭,不是消極態度。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真正做到「不爭」的人,反而更容易成事。
  • 老子說:做人,要想出人頭地,就要和這四個人「老死不相往來」
    我和王大爺聊起人生出人頭地的話題,王大爺拍著那本厚厚的《道德經》,笑著對我說,老子的《道德經》第80章有句非常浪漫,卻又有點無奈的名句「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句話,現在多用來形容彼此從不聯繫,從不交往。其實,我們做人,所要交往的人,不一定要很多,和能讓自己感到舒心的人交往,是我們一直要尋找的生活方式。
  • 做人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謙虛
    甚至於江山打下論功行賞的時候,他還會刻意把功勞推給別人,這種人當然是懂得聖賢之道的人,孔子有一個學生顏回,此人就是一個優點就是不伐善,不會自己誇自己是善人,絕對不自己邀功。企業裡還有一種人,喜歡自誇,特別愛表功,做了一點點吹得很大,深怕別人不知道,當著老闆當著別的員工到處去說自己做了什麼,有什麼功勞,這種人名利心特別重,當然無足道也。
  • 做人要懂得感恩的經典語錄
    緣,需要把握,更懂得珍惜。懂得珍惜,才會長久;知道感恩,才配擁有。 7、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站起來的人;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每次跌倒,不單能站起來,還能夠堅持走下去的人。 8、我們應該學會感恩,他來過,我愛過,就已經足夠。
  • 做人,要懂得悶聲發大財!
    做人,一定要懂得悶聲發大財!即便你是中了幾千萬六合彩即便你是腰纏萬貫的大老闆即便是要啥有啥的富二代越是富到漏油,越要努力「裝窮」這樣你的財富才不會「外漏」一個人能多賺的錢,為啥不慢慢賺偏要到處跟別人說不就是想讓別人跟自己搶嗎?
  • 做人要懂得無功不受祿
    不過,當她知道追求她的這個男人是個富豪時,她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做他的女朋友。七天的相處,富豪一共給了她86萬塊錢,而她拿到足夠的錢後就馬上離開了這名富豪。富豪心痛不已,他多次嘗試著聯繫這個女孩子,想問她如果離開了,把我給你的錢還給我,可是卻怎麼也聯繫不上。無奈之下,他只能委託相關方面的電臺記者幫忙,幫他要回一個公道。
  • 做人如尺 要懂得分寸、知進退、遇事停三分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學會體諒他人,尊重他人,只有懂得尊重他人,這樣你的朋友才會更多,以後的路才會更順利。讓人三分有何難,留有餘地天地寬。心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做人,要常常反省自己,不要把責任和錯誤,推到別人身上。一個懂得反省的人,一定能記住別人的好處,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一定能看到別人的優點,並發現自己的缺點。人生有進退,濃淡總相宜,讓人三分有何難,留有餘地天地寬。
  • 做人做事要懂得「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
    後來又怕與老子的思想產生誤解或衝突,改譯為「無餘依」。涅槃有「無餘依涅槃」和「有餘依涅槃」之別,所以,無為就是道,也就是涅槃,也就是菩提。後來,因為要把佛道兩家的界限劃分清楚,佛經的翻譯才不用「無為」一詞。這裡老子說道體永遠是「無為」,它的用則是「無不為」,意思是無所不起作用,處處起作用。
  • 做人要懂得,家庭的興盛,取決於這五個根本
    不過,做人要懂得,家庭的興盛,取決於這五個根本。1、勤儉勤儉是治家之本勤勞能致富,節儉可持家,勤儉,則可治家。一個家庭,只要每一位成員,都勤勞,節儉,那這個的家庭,定然會興盛。因此,做人要明白,家,是大家的家,需要靠家人一起來治理,需要靠家人一起努力,一起勤儉,如此,才能讓家庭興盛。2、忠孝忠孝是齊家之本《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做人要心存高志,做事要慎始慎終
    必知不言之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 ——《管子·心術上》 【釋義】必須清楚什麼是不該由自己去說的話,什麼是不用自己親自去做的事,然後才懂得治國之道的要領。生活中,我們通常會遇到很多事情,但未必每一件事情要自己親自去做,可以「分工授權」。所謂分工授權,即大權集中,小權分散,把職務、權力、責任、目標四位一體授給合適的各級負責人。這是用人的要訣。「事無巨細皆決之。」
  • 《馮唐成事心法》:讀書,成事,修行;讀好書,成好事,不斷行
    秉承「成功不可複製,但是成事可以修行」的觀點,馮唐在《馮唐成事心法》中,用「知己、知人、知世、知智慧」四個篇章,從「做人、做事、自我修養」三方面,漸次論證了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自我修養達到「成事」的境界。 01.
  • 易經:「天欲其亡,必讓其狂」,做人要懂得閉嘴,這4句話不要說
    先哲老子先生曾經警告那些過於狂妄的人:「天欲其亡,必讓其狂」,縱觀我們身邊的狂妄者,他們從人生的高峰陷入低谷,往往就是因為自己過於狂妄了。所以,做人再有本事,也要記住,這幾句話不要說,說了,難免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禍端啊。做人,要懂得閉嘴,知進知退!
  • 做人為什麼不能太出風頭?老子的這6個字做出了最完美的回答
    據《道德經》記載,孔子曾經前往老子住處問禮,具體內容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在臨別時,老子曾經說到:「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民間諺語,「樹大招風」,與老子的「魚不可脫於淵」,「不敢為天下先」,「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也都闡述了很多這樣的道理。這些話用通俗的一點的解釋就是一個人要懂得隱藏自己的實力,不要太出眾。
  • 《菜根譚》:做人不要鋒芒畢露,要看得圓滿,放得寬平
    為人處世還是要採取低調謹慎的態度,不可處處佔上風。該藏要藏,低調做人。當然可以適當表現一下,偶爾露一下鋒芒可以給別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切忌鋒芒畢露,凡事要懂得先保護自己,收斂銳氣,切忌以自我為中心。
  • 老子認為世間萬物,剛強的存在也可能是柔軟的事物
    做人不能忘本。在關於老子和老師的故事裡有一個《太平御覽》的傳聞。老子曾經有位老師名為商容。有一天老子的老師商容得了重病,然後老子就前去探望自己的老師,老子說:「老師,您就沒有什麼遺言要留給我們的嗎?」商容就告訴老子說:「在路過故鄉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要學會下車。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做人,要學會閉嘴!
    人這一輩子,不要信口開河,要知道說話是門藝術,不要摻和是非,讓嘴賤毀了自己。不該說的話不要說,不該問的事不要問,這才是做人最大的智慧!很多時候,沉默就是金,很多事自己心裡明白就好,沒必要說出來,要學會思考反省。
  • 做人,要懂分寸!(值得看看)
    做人,要懂得分寸!凡事,都講求一個「度」字,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而為之,是為「度」,其實,就是分寸感。所以,做人,要有分寸,不要太過苛刻,讓人難堪,不要太過挑剔,讓人難過,在你認為很簡單的事,對別人未必就簡單。因為人與人的生活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我們需要,取長補短,多包容,看透不說,多維護,懂得換位思考,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
  • 人要懂得感恩的句子人生的名言
    一定要懂得感恩。 (十四) 再親密的人對你的好都不是理所應當,何況外人,不懂得感恩,是常人,以怨報德是小人。 (十五) 默念過多少阿彌陀佛,才會漸悟父母保佑,從懂得感恩開始都是裝神弄鬼的念頭。 (十六) 知恩圖報這點,是個人做人的底線。人與禽獸,終究是有區別的!
  • 成事心法:管理是一生的日常,成事是一生的修行
    ,先把自己的心管好;想把心管好,首先要把態度擺正。 格物、致知,已經在中學和大學階段基本完成了,你基本知道了世界的道理,那在你結束大學教育之後,進入職場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擺正心態。 而擺正心態,則是立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