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不爭,反而更容易成事

2020-12-14 易說蓮花

老子說「不爭」,很多人不能理解,他們認為只有爭取才會贏,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也說明了讀《道德經》的人很多,領悟《道德經》的人很少。

老子說的不爭,不是消極態度。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真正做到「不爭」的人,反而更容易成事。

下面從3個方面,告訴大家怎麼實踐「不爭」而成。

1、不自以為高,心胸寬廣,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滋潤萬物,而不爭功勞;人若是缺水,也無法存活。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眾人喜歡高高在上,厭惡處下,水卻在低處匯集成小溪、江河,奔流到海,終成百穀之王。

水處下不爭,不自以為大,卻終能成其大,成百穀之王。

老子說,水這種特性,就是接近於道。我們人要悟道,就要向水學習,上善若水。

具體的做法,老子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水處下為善。我們為人處世,也要學會謙卑,放低姿態,不自以為高。這是上善。

驕傲的,鼓吹自己的,自以為高的人,無論去到哪裡,做什麼事,都很難有人相助,因為大家都不喜歡這樣的人。

心胸寬廣,為「心善淵」。心大的人,什麼事都看得開,容得下,人生灑脫,自己少煩惱,也可以包容他人。反過來,心胸狹窄的人,一點小事都可以無限放大,阻礙多,自然難成事。

與善仁」,對自己好,是本能,對別人也好,才是修養。水善利萬物,人若是能多做對他人有益的事,諸善奉行,反過來也會回報自身,得道者多助。

一個人擁有謙虛、不自以為高、心胸寬廣、與人為善的素養,自然不會去爭。這是相輔相成的。

那些斤斤計較、睚眥必報,好勝心強,彰顯自己比別人高的人,才喜歡跟別人一爭高低。通過擊敗、打倒對方,得到一點暫時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是小人物心理,不是悟道人的素養。

2、言而有信,清靜自在,不爭而不可動搖。

老子說:「言善信,正善治。」

傳統文化有二十四節氣,雨水的來去,通常有一定的規律。這是「信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水有信期,我們人要做到「上善若水」,自然要「言而有信」。

在工作、生活中,言而無信的人,好像很常見,但是長遠來說,沒有信用,只會對自己有害,不利於自己成事。

無論成家,還是立業,我們都想找一個可靠的人。言而有信,就是可靠的特徵。

正善治。」行得正,坐得端,為人處世不搞陰謀詭計,光明正大走正道,則人自正,不爭而不可動搖。

一個人清靜自正,不好的事情,也不會來找你。

有些人總是倒黴,那是因為自己不夠「清靜自正」。一個雞蛋自己有裂縫,才有蒼蠅來叮。一個雞蛋完好無缺,自然不會招來蒼蠅圍繞。

3、做事有實力,善於掌握時機,不爭更容易成事。

老子說:「事善能,動善時。」

天道不爭,春天過了,夏天就來;冬天來了,春天不遠。天底下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人做的事,都有「時機」。

時機到了,該來的東西,自然會來;該走的東西,自然會走。

時機沒到,你強求,也不來;你抗拒,也不走。

這是自然規律,其中有時機。爭的人,喜歡強求,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不按自然規律做事,不懂時機,自然受挫,難以成事。

不爭的人,會掌握時機。時機沒到,就耐心等,潛伏積累,提升自己的實力,時機到了,迅速抓住,順勢而上,不爭而贏。

讀到這裡,你應該能真正地讀懂老子的「不爭」。不爭,是一種高級的素養,並不是消極處事。

「夫唯不爭,故無尤。」實踐不爭之道,一生都會無尤。

相關焦點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主張「無為而治」對當時以及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的精華就是樸素辯證法。所以儘管過去兩千多年,老子的思想依舊飽含深意、充滿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所謂的「不爭」,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害怕爭鬥、不敢爭鬥,而是要以一種不爭的方式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頗有幾分道家「以柔克剛」的味道。
  • 太極拳玄機:401何為不爭?
    道德經云: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又云: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又云:夫唯不爭,故無尤。又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什麼是不爭呢?道德經云: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興,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老子從四個方面解釋了不爭。可是,站在太極拳技擊的角度理解不爭,似乎還是不清楚。
  •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誤解
    老子:表面不爭,就沒人可以爭得過你?這其實是對老子的最大誤解這個世界上,處處是一個爭字:人人爭先恐後,爭名奪利,爭權奪勢,爭長論短。因為優質的資源就那麼多,如果不爭,就得不到最好的。然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一書中告誡人們不要爭,為什麼老子要這麼說呢?
  • 全真道長說不爭,不是不爭
    前些天聽了全真龍門派道長說《道德經》中不爭的講座,怎麼樣才能克服不爭之心?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爭天下先。」這其中說的不爭,就成了我們很多人探討的一個問題。當有人提起「不爭」,有人會說:「它是一種消極的,對社會沒有任何意義的。」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時時處處透漏著一種「我很博學有才」的優越感,殊不知這樣並不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仰。南懷瑾曾說:「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爭,是人生大智慧!不爭,不是示弱的沉默,是不計較,是愛,是珍惜,也是不把自己的寶貴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執上。
  • 運用好不爭的智慧,不僅可以處理好人際關係,還能提升做事能力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是懂得不爭,就能減少很多麻煩,減少我們很多煩惱。 當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不爭,也並不是告訴我們要放棄一切,而是說在面對有些事情時,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
  • 老子說的不爭是精神勝利法嗎?《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古人所講的彎曲反而能保全,豈會是虛話呢?它確實能夠達到呢!不爭並不是精神勝利法,爭是目的,不爭是手段是,大家都有爭,你不爭反而能融入大家,來達到你的爭。比如你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新的商業公司,有的人喜歡錢,有的人喜歡榮譽,有的人喜歡權利,有的人就喜歡解決問題(工作),有的人想讓錢變更多的錢,那麼你就可以拿著這個人的錢去招收這些人然後去實現你的商業公司。他們都有自己的爭,你也有爭但是你是爭嗎?
  •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利而不害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給身邊的人,甚至其它生命更多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損害他們、傷害他們,這樣做,不一定馬上就可以獲得利益或者得到好處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這個問題數千年來沒有人提出過,但它卻觸及到對中國哲學的核心理解。當我們回顧世界哲學文明史,就會發現中國的哲學觀與希臘的哲學觀迥然不同。哲學誕生於生活和藝術,而後兩者受地域影響極大。從「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那能利火嗎」這一問題,我們可管窺古中國和古希臘兩大文明的終極差異。
  • 【夜讀】不爭,自在人間
    許多紛擾,都源於一個「爭」字,為了渴求的名與利,爭得面紅耳赤,爭得遍體鱗傷。  爭到最後,原本闊大渺遠的世界,只剩下一顆自私狹隘的心。  紅塵多事,諸多困擾,唯有不爭,自在人間。  處世不爭,避去事端;待人不爭,免去糾紛。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事到末端,留一尺青山在。  很多時候,退,是進的另一種姿態,是一種低調的智慧,懂得取捨,急流勇退,寧靜致遠。  聰明人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滋養萬物,奉獻不求回報嗎?
    老子講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指有所為而不恃,有功勞而不居。其實質是要求統治者但求奉獻,不求索取。老子常常以水作例子來宣傳這個道理。老子在第八章中論述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老子說「水善利於萬物而不爭」,這話在書法實踐上就是聖旨
    因為昨天首次使用4釐米長峰毛筆抄寫狂草《道德經》,寫出一種特殊的感覺,駕馭長峰毛筆寫草書非常給力,而且寫出不一樣的效果。昨天用右手寫了一天,頭腦很精神,故而到了晚上睡不著了,我有個習慣,如果睡不著就不管他,找個事情做,直到想睡時再睡,會立馬睡著。
  • 眸瑞吉祥物誕生記:為而不爭「牛模王」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不爭和無為,是老子道教思想的核心。這裡的「無」,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實有似無」。老子所著《道德經》傳頌兩千年,被譽為萬經之王,全書總共81章,末章內容為:短短57字,被稱道出世間真理,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最後四字:「為而不爭」。可以說這四字便是眸瑞科技將最重要產品命名為「老子云」的原因。
  • 凌一二:不爭對錯乃方圓|琢磨齋格言聯選
    莫信輸贏皆彼此;不爭對錯乃方圓。[對聯作者]凌一二,又名凌一兩,號琢磨齋主。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人。中國楹聯學會名譽理事。全國優秀楹聯教師。看淡輸贏,不爭對錯,得失自知,以平常心對待,這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境界。此聯引人思考,不同的讀者或許會有不同的感悟和見解。(湖南劉良新點評)此聯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勝負輸贏和是非對錯觀,是閱盡人生,通透練達的寫照。從上聯看,輸贏就是勝負、成敗的意思。宋代大文豪蘇軾曾有首《觀棋》詩,詩中有道「勝固欣然,敗亦可喜」,體現蘇軾淡看一局輸贏的達觀。
  • 不爭,已經被社會淘汰了嗎?
    做不到不爭,但是可以儘量做到不事事都去爭,事事必爭的地步。沙海茫茫天一色,水接天、沙連地現在的有些年輕人,過度於去爭,暴露了人性,反而害了自己!不是不爭,而是要先儲備自己才能。打鐵還需自身硬,有好的平臺,自身沒實力,也會在那個位置上待不久。有能力了,有些東西不用去刻意爭,它也會得到。不爭,能培養出好的心性,而且能在適宜的時候爆發出巨大的能量。有好的心性,自然而然地,身邊的人或事也會受到感染,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通過小我影響大家。
  • 不爭,才是一個女人最大的智慧
    可那些真正聰明的女人,看似什麼都不爭,最後卻什麼都會獲得。朋友小婷就是一個不爭的女人,她和男友結婚後,在吵架的時候不爭,意見不合的時候不爭。有時候我們總覺得這樣是懦弱,這樣會被丈夫欺負,但現實卻恰恰相反。
  • 不爭: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在《甄嬛傳》裡有一句臺詞:其實,越是智慧的人,越「不爭」。所謂的不爭,不是懦弱,不是認輸,恰恰是懂得自己要什麼的人,他才越放得下,也越捨得下。不去爭那些無用的理,無用的情緒,無用的功利,才能得人生真正的坦然、自在和心安。
  • 王陽明:人生有「3不問和4不爭」,越是不爭,越能帶給自己好運
    其實王陽明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需要做到「三不問和四不爭」,越是不問不爭,我們越能獲得好運,福氣也會不請自來。 三不問 01.不問結果 有句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春天我們播種一粒種子,但是到了秋天才會有滿載的收穫。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做人不爭是最好的爭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上善是古人認為人的一種最高境界,做人應當如水一樣,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質最接近天道,水有「三德」,即滋潤萬物,與世無爭,海納百川。做人能夠海納百川,與人不爭,潔身自好,就能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