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2020-12-22 驛鹿向北

生活中,很多人抱著「不爭饅頭爭口氣的心態」,凡事都喜歡一較高低,爭個勝負。

說個新聞,要爭個高低,覺得自己觀點更能立足;聊個八卦,要爭個輸贏,認為自己看法更準確。

時時處處透漏著一種「我很博學有才」的優越感,殊不知這樣並不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仰。

南懷瑾曾說:「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不爭,是人生大智慧!

01

不爭對錯

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

也不是所有原則上的錯誤,都要站在理性的角度爭出個對錯,爭出個所以然來。

人生最簡單的活法,就是不爭。

心簡單,人才能簡單;人簡單,日子才能簡單;而日子簡單,人才能活得輕鬆自在。

楊絳在《我們仨》裡分享過這樣的故事:「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

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

我也不甘示弱,回敬了很多傷他的話,然後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

她說我對,他錯。

這次爭吵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人常說:感情中沒有對錯。

在我看來,不是感情中沒有對錯,而是不要在感情中爭對錯。

你體諒我的不易,我理解你的艱辛,互相包容彼此生活中的不完美。

吵架在情感中,是個消耗品,爭執的結果對於情感的維繫沒有任何的積極作用。

長此以往,也會使兩個人的心漸行漸遠,所以生活中,很多時候對於沒有意義的結果不要爭對錯,否則只會得不償失。

看過與此相對應的另一對夫妻的故事。

夫妻吵架,丈夫總讓著妻子。

妻子問:「明明我錯了,為什麼還讓著我?」

丈夫說:「因為我怕吵贏了,輸了感情,丟了你。」

是啊,凡事為什麼一定要爭個對錯呢?

不僅感情上是這樣,生活亦是如此。聰明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爭對錯,論輸贏。

不爭,不是示弱的沉默,是不計較,是愛,是珍惜,也是不把自己的寶貴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執上。

02

不爭輸贏

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將軍有劍,不斬蒼蠅。」

南徵北戰的大將軍,不會拿著自己的武器去斬蒼蠅。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想明白:

很多時候沒必要糾結,很多事情沒必要爭輸贏,很多人沒必要理會。

有一年,美國某地召開作家峰會,許多作家應邀而至。

當所有的人都在炫耀自己的作品時,只有一個衣著樸素的女人,從容淡定的坐在角落,靜靜的傾聽著。

她旁邊一位作家傲嬌地向大家吹噓自己有一百多部作品,一時間成了周圍人眼中最閃亮的星。

最後她被問及有幾部作品時,她微笑道:「我只寫了一本書。」

那個作家得意起來,問她的書名是什麼?她只答了一個字:飄。

那個作家立馬羞愧地不說話了。

這個女人就是瑪格麗特·米切爾。

郭德綱曾經說過一段特別經典的話:「比如我和火箭專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燒煤,煤還得精選煤,水洗煤不行。

如果那科學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發表意見,表達觀點,都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他們爭論,較勁只是為了爭贏。

作家周國平曾說:「人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很多時候,發生在嘴皮上的輸贏都沒有意義,也不代表任何有價值的成功。

不爭輸贏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

03

不爭得失

曾國藩有言:「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意思是說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私吞,一心想獨得利益必定失敗。

更深層次的涵義其實在說,人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自毀前程,而要放眼未來,利益分享方能收穫人心。

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家和鄰居家的院落之間,有條巷子,平日供出入使用。

一日,吳家要擴建新房,想佔用這條巷子,張家死活不樂意。

畢竟,這是兩家共用的地方,憑什麼讓給你呀?

對此兩家人爭執不休,互不相讓。

張家人寄信給家中長子張英,希望以官職為家中撐腰。

沒想到回信只收到一首詩:

「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深感愧疚,於是主動讓出三尺地。

吳家人對於張家人沒有仗勢欺人,甚是感動,也讓出三尺地。

從此,便有了享譽桐城的「六尺巷」,留下了千古的佳話。

是啊,讓他三尺有何妨?

人在塵世間行走,得與失本是生活的一種常態。我們終其一生,也都在得到和失去中度過。

得到與失去,並不是絕對的好與壞,而是一種禍福相依的流轉。

曾國藩曾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只有做到得之坦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才能真正活得安然。

人生,是一個充滿奇遇的旅途,又何必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古人有言: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麼!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視一笑。

不爭對錯,多些包容,少些爭執,內心才會更舒坦自在。

不爭輸贏,多些退讓,少些紛爭,生活才會更簡單幸福。

不爭得失,多些看淡,少些執念,人生才會更從容淡然。

不爭,是人生至高境界。

相關焦點

  • 凌一二:不爭對錯乃方圓|琢磨齋格言聯選
    莫信輸贏皆彼此;不爭對錯乃方圓。[對聯作者]凌一二,又名凌一兩,號琢磨齋主。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人。中國楹聯學會名譽理事。全國優秀楹聯教師。歷史的長河中沒有絕對的輸贏對錯之分,一切都是相對而言的。「禍福時而成反轉;輸贏何必計分明。」看淡輸贏,不爭對錯,得失自知,以平常心對待,這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境界。此聯引人思考,不同的讀者或許會有不同的感悟和見解。(湖南劉良新點評)此聯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勝負輸贏和是非對錯觀,是閱盡人生,通透練達的寫照。從上聯看,輸贏就是勝負、成敗的意思。
  • 人生為何要懂得不爭?陶淵明的一席話振聾發聵,警醒世人
    人生之中,難以避免「爭」,就像《三國演義》裡面那首詩,「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爭就是生活的常態,而不爭的情況少有。古往今來,為名利爭了一生的英雄漢是不可勝數,可實際上,不爭才是懂得人生的做法。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個輸贏,你來我往數個年頭,項羽固然是沉眠在了烏江岸邊,可作為贏家的劉邦,沒幾年的時間,不也埋在了長陵之中,未央宮兩百年的榮衰,與他又有什麼干係?隔過百年,輸贏也就成了無稽之談,想想看,你百年歲月,就花在過眼成雲煙的輸贏上,何其虛妄。
  • 所謂的自律,就是不爭對錯!
    真正的自律就是不爭對錯,不爭自己的對錯,不爭別人的對錯,不爭社會的對錯。1.不爭自己的對錯很多人在決定自律的時候,往往會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然後列出一系列的計劃,要求自己嚴格的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大部分人在制定了計劃之後,往往都會在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選擇放棄。
  • 全真道長說不爭,不是不爭
    前些天聽了全真龍門派道長說《道德經》中不爭的講座,怎麼樣才能克服不爭之心?老子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爭天下先。」這其中說的不爭,就成了我們很多人探討的一個問題。當有人提起「不爭」,有人會說:「它是一種消極的,對社會沒有任何意義的。」
  • 老子: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不爭,反而更容易成事
    老子說的不爭,不是消極態度。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真正做到「不爭」的人,反而更容易成事。下面從3個方面,告訴大家怎麼實踐「不爭」而成。1、不自以為高,心胸寬廣,不爭是一種高級素養。老子說:「上善若水。心大的人,什麼事都看得開,容得下,人生灑脫,自己少煩惱,也可以包容他人。反過來,心胸狹窄的人,一點小事都可以無限放大,阻礙多,自然難成事。「與善仁」,對自己好,是本能,對別人也好,才是修養。水善利萬物,人若是能多做對他人有益的事,諸善奉行,反過來也會回報自身,得道者多助。
  • 王陽明:不爭,才是人生大智慧,男人慾成大器,要謹記「三不爭」
    人生太短,歲月太長。生活是公平的,要活出精彩,需要一顆奮進的心。以勤為本,以韌為基,儘自己的全力,求最好的結果,行動成就夢想,奮鬥成就人生。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從天堂墮入地獄,起落無數,磨難不斷。但王陽明卻始終沒有自暴自棄,最終悟出警醒後人的王陽明心學。
  • 女人最迷人的氣質:靜而不爭
    人生是一場修行,為的不是得到多少,而是嘗盡百味,看盡百態之後,依然能保持一顆平常心,淡然地看待這個世界,恬靜地接受命運的安排。那些在時光裡爭來搶去的人,最後又得到了什麼?每個人都得結局都一樣,一抔土罷了,又何必在意得失,何必與人爭個頭破血流。爭不是好運的開始,爭不是富足的來源,愛爭的人,終將一無所有。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是你的,不爭也會來;不是你的,爭也爭不得。與其在爭搶中消耗自己的福分,還不如靜坐一隅,受天地滋養,享悠悠歲月。
  • 【夜讀】不爭,自在人間
    許多紛擾,都源於一個「爭」字,為了渴求的名與利,爭得面紅耳赤,爭得遍體鱗傷。  爭到最後,原本闊大渺遠的世界,只剩下一顆自私狹隘的心。  紅塵多事,諸多困擾,唯有不爭,自在人間。  曾國藩深諳善退之道。梁啓超曾評價曾國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  當時,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居天下第一功,權勢、富貴唾手可得。  曾國藩卻遞交辭呈,急流勇退,從而打消了朝廷猜忌與群臣的嫉妒,免於「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看似退,何嘗不是一種進?
  • 不爭: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在《甄嬛傳》裡有一句臺詞:其實,越是智慧的人,越「不爭」。所謂的不爭,不是懦弱,不是認輸,恰恰是懂得自己要什麼的人,他才越放得下,也越捨得下。不去爭那些無用的理,無用的情緒,無用的功利,才能得人生真正的坦然、自在和心安。
  • 太極拳玄機:401何為不爭?
    道德經云: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又云: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又云:夫唯不爭,故無尤。又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什麼是不爭呢?道德經云: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興,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老子從四個方面解釋了不爭。可是,站在太極拳技擊的角度理解不爭,似乎還是不清楚。
  • 王陽明:人生有「3不問和4不爭」,越是不爭,越能帶給自己好運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的生活,也時常在名利場中不得施展,鬱郁不得志。很多人去拼命爭取利益,但也有的人看破了物質需求,轉而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因此每個人的思想境界也不盡相同。 其實王陽明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需要做到「三不問和四不爭」,越是不問不爭,我們越能獲得好運,福氣也會不請自來。
  • 不爭,已經被社會淘汰了嗎?
    在這物慾橫流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太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辱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
  • 不爭,才是一個女人最大的智慧
    可那些真正聰明的女人,看似什麼都不爭,最後卻什麼都會獲得。朋友小婷就是一個不爭的女人,她和男友結婚後,在吵架的時候不爭,意見不合的時候不爭。有時候我們總覺得這樣是懦弱,這樣會被丈夫欺負,但現實卻恰恰相反。
  • 王陽明:「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越能「積德積福」
    老祖宗曾說:「只有不問,方能無疑;只有不爭,方能無憂」,心學大師王陽明必然也明白這一個道理,他告誡後人"三不問,四不爭"。王陽明:"三不問,四不爭",越是"低調不言",越能"積德積福"三不問,一不問人心王陽明:「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矣。」常言道:人心隔肚皮。猜人心就好似隔皮猜瓜,難知好壞。
  • 讓男人愛到靈魂的女人:靜而不爭
    靜妃就是那個靜而不爭的女人,她知道只有自己活下去,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讓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義。 靜而不爭的女人,內心強大,從不取悅他人而活,她的生活多了一份從容。 周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靜而不爭的女人,內心強大,不與他人計較,會讓男人覺得她是一個寶藏,等待他去挖掘。
  • 餘生,靜而不爭~
    楊絳說,我不爭,我誰都不屑爭。是啊,到了一定年齡的人,早就沒了分別心,嫉妒心,日子從容從指尖划過,不驚不擾,放下了所有的情緒的羈絆,有了惰性,平淡如水。 靜而不亂,靜而不爭,不爭就少了煩惱,多了溫和。人生短短一輩子,有什麼值得爭得呢?
  • 不爭、不理、不解釋
    等你走過半生,便會慢慢看淡看輕人情世故,便會明白,人啊,只有學會不爭,不理,不解釋,才會活得更舒心更從容自在。不爭,是一種格局,是我們胸襟寬廣的體現,是為人的大境界。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去與人爭論,不去計較,不是因為我們懦弱無能,更不是怕事,而是不想與人結怨,不想惹太多是非,只想安靜舒心地活。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所謂的「不爭」,並不是說要放棄自己、害怕爭鬥、不敢爭鬥,而是要以一種不爭的方式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頗有幾分道家「以柔克剛」的味道。
  • 王陽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古語云:「唯有不問,方能無疑;唯有不爭,方能無憂。」世間萬物,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要探個究竟,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爭個高低輸贏。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 運用好不爭的智慧,不僅可以處理好人際關係,還能提升做事能力
    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若是懂得不爭,那麼在天底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TA,一個人不參與爭鬥,別人也沒辦法贏TA。 為什麼說一個人不去爭,天下就沒人能爭過他呢?因為一個人選擇不去跟別人爭,就不會給別人提供輸贏的條件,所以自然就不會有人能爭過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