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抱著「不爭饅頭爭口氣的心態」,凡事都喜歡一較高低,爭個勝負。
說個新聞,要爭個高低,覺得自己觀點更能立足;聊個八卦,要爭個輸贏,認為自己看法更準確。
時時處處透漏著一種「我很博學有才」的優越感,殊不知這樣並不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仰。
南懷瑾曾說:「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亂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不爭,是人生大智慧!
01
不爭對錯
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
也不是所有原則上的錯誤,都要站在理性的角度爭出個對錯,爭出個所以然來。
人生最簡單的活法,就是不爭。
心簡單,人才能簡單;人簡單,日子才能簡單;而日子簡單,人才能活得輕鬆自在。
楊絳在《我們仨》裡分享過這樣的故事:「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
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
我也不甘示弱,回敬了很多傷他的話,然後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
她說我對,他錯。
這次爭吵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人常說:感情中沒有對錯。
在我看來,不是感情中沒有對錯,而是不要在感情中爭對錯。
你體諒我的不易,我理解你的艱辛,互相包容彼此生活中的不完美。
吵架在情感中,是個消耗品,爭執的結果對於情感的維繫沒有任何的積極作用。
長此以往,也會使兩個人的心漸行漸遠,所以生活中,很多時候對於沒有意義的結果不要爭對錯,否則只會得不償失。
看過與此相對應的另一對夫妻的故事。
夫妻吵架,丈夫總讓著妻子。
妻子問:「明明我錯了,為什麼還讓著我?」
丈夫說:「因為我怕吵贏了,輸了感情,丟了你。」
是啊,凡事為什麼一定要爭個對錯呢?
不僅感情上是這樣,生活亦是如此。聰明的人,不會在言語上爭對錯,論輸贏。
不爭,不是示弱的沉默,是不計較,是愛,是珍惜,也是不把自己的寶貴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執上。
02
不爭輸贏
記得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將軍有劍,不斬蒼蠅。」
南徵北戰的大將軍,不會拿著自己的武器去斬蒼蠅。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想明白:
很多時候沒必要糾結,很多事情沒必要爭輸贏,很多人沒必要理會。
有一年,美國某地召開作家峰會,許多作家應邀而至。
當所有的人都在炫耀自己的作品時,只有一個衣著樸素的女人,從容淡定的坐在角落,靜靜的傾聽著。
她旁邊一位作家傲嬌地向大家吹噓自己有一百多部作品,一時間成了周圍人眼中最閃亮的星。
最後她被問及有幾部作品時,她微笑道:「我只寫了一本書。」
那個作家得意起來,問她的書名是什麼?她只答了一個字:飄。
那個作家立馬羞愧地不說話了。
這個女人就是瑪格麗特·米切爾。
郭德綱曾經說過一段特別經典的話:「比如我和火箭專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燒煤,煤還得精選煤,水洗煤不行。
如果那科學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發表意見,表達觀點,都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他們爭論,較勁只是為了爭贏。
作家周國平曾說:「人要有不較勁的智慧。」
很多時候,發生在嘴皮上的輸贏都沒有意義,也不代表任何有價值的成功。
不爭輸贏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
03
不爭得失
曾國藩有言:「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意思是說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私吞,一心想獨得利益必定失敗。
更深層次的涵義其實在說,人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而自毀前程,而要放眼未來,利益分享方能收穫人心。
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家和鄰居家的院落之間,有條巷子,平日供出入使用。
一日,吳家要擴建新房,想佔用這條巷子,張家死活不樂意。
畢竟,這是兩家共用的地方,憑什麼讓給你呀?
對此兩家人爭執不休,互不相讓。
張家人寄信給家中長子張英,希望以官職為家中撐腰。
沒想到回信只收到一首詩:
「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深感愧疚,於是主動讓出三尺地。
吳家人對於張家人沒有仗勢欺人,甚是感動,也讓出三尺地。
從此,便有了享譽桐城的「六尺巷」,留下了千古的佳話。
是啊,讓他三尺有何妨?
人在塵世間行走,得與失本是生活的一種常態。我們終其一生,也都在得到和失去中度過。
得到與失去,並不是絕對的好與壞,而是一種禍福相依的流轉。
曾國藩曾說:「沒了得失心,則聲氣舒展,此心與旁觀者一般,何事不濟?」
只有做到得之坦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才能真正活得安然。
人生,是一個充滿奇遇的旅途,又何必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古人有言:人生,不過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麼!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視一笑。
不爭對錯,多些包容,少些爭執,內心才會更舒坦自在。
不爭輸贏,多些退讓,少些紛爭,生活才會更簡單幸福。
不爭得失,多些看淡,少些執念,人生才會更從容淡然。
不爭,是人生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