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這是孔子為《易經》所做系傳第一章中的一段。闡明了兩個道理,首先,《易經》所說的是宇宙乾坤之道。其次,《易經》所講述的道理至簡至易,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而非神秘的。
《易經》在後世的研究中,之所以被「神秘」的觀念所遮擋,是因為千人看《易經》有千人的理解,中國的孔孟之道、道家老莊之學、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受到了《易經》的影響,故而不懂的人,覺得《易經》是神秘的天書;而讀懂《易經》的人,又覺得易學至簡至易。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易經》揭示的是宇宙最原始的最初始的道理,正是由這個最初變化出宇宙間萬事萬物,故而《易經》中亦蘊含著千變萬化「易」,但又有一個始終不變的「不易」。聽起來很繞,但是就像我們看一顆大樹,如果你只盯著葉子看,那一片葉子一個樣,看到死可能都不能說清楚樹長的什麼樣,為什麼長這樣;但是如果我們只順著樹枝,樹幹再去看,好像看清一顆樹長成什麼樣子;而《易經》直接去找樹的源頭,那個粒種子,知道是什麼樣的種子,自然就知道會長出什麼樣的樹幹,什麼的樹葉!
《易經》蘊含了宇宙最樸素的道理,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從《易經》中得到自己的智慧,端看你想得到何種智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