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8章原文解析及譯文

2021-01-13 小剛說國學

大道廢,有仁義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拋棄了,才彰顯出仁義。智巧出現了,才會產生虛偽狡詐。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時候,才會顯出孝慈;國家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忠臣。

【導讀】

在老子看來,人人所嚮往的仁義的出現,恰恰是因為大道荒廢了;那些巧詐、奸偽的出現,恰恰是因為人們恃以提防、辨別他們的智慧。同樣,孝慈、忠臣的出現無不如此。乍看老子的說法很難理解,但仔細思索卻發現,道理盡在其中。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闡述了自己的辯證思想,「大道」盛行之時,像「仁義」這些東西自然地存在於人們的行為當中,人們不缺乏仁義,所以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沒有了倡導的必要。只有當社會秩序大亂、大道缺失、仁義泯滅的時候,人們才會由於缺乏這些東西而大加倡導。

從古至今,仁義、智慧、孝慈等都是為人們所推崇的。而孔子的最高理想是「仁義」,「仁」已經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價值取向。然而,老子卻創造性地指出,人世間的大道被人為地廢棄了,人們才會制定禮儀,並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區別貴賤,結果原本沒有的虛偽和姦詐也隨之而來。

老子是一個善於洞察世事的高人,他總能從事物的表象看出問題的實質,從結果看出原因,這個本質和原因往往就隱藏在表象和結果的反面。

老子為什麼總能從事物的表象和結果的反面找到答案呢?原因就在於我們人類是最複雜的情感動物,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夠進行思考,在處理問題時,更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行為準則。人類雖然由大道生成,而且在大道中發展壯大,但隨著智慧的開啟,愈發變得狂妄自大、唯我獨尊起來。人類忘記了自己的由來,不再遵循自然大道,這種對大道的漠視態度,使得人類離大道越來越遠。

偏離大道越來越遠,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人類自取滅亡,為了避免這種慘劇的發生,人類就人為地制定了一些行為規範來加以約束,於是一些政令條文、獎懲制度、政策法規也隨之出現。這些政策法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壓力,但它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廢止大道的結果必然是有所作為,一旦有了作為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區分,對於好的、正確的我們要加以褒揚、讚頌;而對於壞的、錯誤的我們則要大加鞭撻、懲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

針對這種情況,老子提出了仁義的概念。何謂仁義?仁,從古人的組字結構上來考察,「二人」為「仁」。為什麼需要兩個人呢?因為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的標準,有參照物才能進行區別對待。假如人與人之間不用交往,那麼我們人類也就不能稱為「人」了。孔子曾這樣定義「仁_」,他說:「仁者愛人。」如果連自己的同類都不愛,還配稱人嗎?這種行為還配叫仁嗎?義,正義、道義、義氣。

「仁」和「義」合起來就是「仁義」,仁義在本章中是指那些合情合理、合乎道義並熱愛同類的行為。仁義能帶來和睦安定,不仁義必將招致禍患。人們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就紛紛行仁義,這是人們有智慧的表現。

那麼為什麼要提倡仁義?就是因為存在不仁不義,大道作為社會自然的公平準則被拋棄了。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情況呢?這是因為人是有欲望的動物,由於欲望的驅動,人們難免會利用各種手段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有些人為了職位的攀升,對上級溜須拍馬、阿諛奉承;有些人為了給自己開脫罪責,不惜矇騙別人,顛倒黑白;也有些人成天擺出一副忠實的面孔,其實心裡早已打好了坑害別人的小算盤,他們使用種種伎倆,只為一己私利。他們心中沒有半點仁義,卻要裝出十分仁義的樣子,其虛偽本質掩藏在華麗的外表和花言巧語裡,他們越是裝得仁義,就越能得到大的好處。

這種處處矇騙別人的行為就叫大虛偽,為什麼會有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的行為?就是因為人們運用機巧智慧的緣故。「偽」字該如何解釋呢?「人為」即偽。人為就是人有意去做而不是順應自然的行為,是違背了大道的行為,所以我們稱人為的東西都是虛偽的,都不是樸素自然的;人在有作為的時候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摻雜進自己的智慧,所以就有了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等行為,雖然這些行為是在暗中進行的,掩蓋在虛偽的外衣之下,但還是能被人感知,甚至被人揭露和批判。

為什麼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為六親(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了。為什麼會有忠臣出現?就是因為奸臣當道,國家太昏亂了。

只有六親不和睦了,才會提倡孝和慈,為什麼這麼說呢?六親不和睦是人有智慧的結果,有智慧就會有私慾,私慾得不到滿足時必然會發生矛盾和爭鬥,這種爭鬥由小及大會危及國家的安寧,於是不得不制定一些行為準則:做兒女的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應該疼愛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孝和慈。可當人們的心中沒有這些概念的時候,就無所謂孝和慈,大家其樂融融,無老無少,無長無幼,一派祥和的景象。而一旦頭腦中有了這樣的標準,人們就要時時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孝和慈的標準,別人以他們的標準來看我們的行為,只要我們稍有不慎,就會被別人橫加指責,其樂融融的祥和景象就會遭到破壞。「國家昏亂,有忠臣o"這句話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國家混亂了,才有忠臣,而應當理解為,在國家安定的情況下,人民富足、自由,有忠臣又有何用武之地呢?這就如同高明的統治者不被人所知道一樣,仲裁者和平安定的時期是不會顯山露水的,只有在國家出現混亂的危機關頭他才會挺身而出,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從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義、孝慈,是對儒家仁義忠孝的抗爭,但實際上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並不矛盾,他們的目的都是實現社會的公平、公正,只是孔子強調要建立社會的道德體系,要人們遵循公平、公正的行為準則,是從正面說的;而老子則主張直接回到人類的本始狀態,是從反面說的。

【經典解析】

本章表現了老子在仁義道德領域的辯證法思想。仁義、智慧、孝慈、忠誠本是世人最看重的美德,但老子卻認為它們和大偽、巧詐、不和、昏亂是一氣相連的。王弼說:「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了]。」仁義的出現恰恰是因為大道的毀棄,沒有荒廢的大道就不能顯示出仁義,孔孟之所以被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們生活在禮崩樂亂的亂世,能在亂世中呼籲自己的德治主張而被世人尊仰。智慧也是如此,人人都沒有心機,大家都按規律行事,怎麼會有偽詐出現呢?一家和睦團結,父慈子愛,兄弟相親,夫婦和諧,如何能突出誰孝順、誰不孝順呢?天下和平無事,上有道,下有守,哪裡會需要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忠臣呢?

舜帝是孝的典範,然而他的孝卻恰恰是他父親昏聵、兄弟奸詐而凸顯出來的。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鬥笠跳下逃脫;讓舜捆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可見他的父親、繼母、兄弟不是一般的不仁慈,這樣的環境之中才有了舜的孝名。提到忠臣,人們就會想到嶽飛、史可法、文天祥、方孝孺等,可是他們之所以有忠臣之名,就是因為遇到了亂世,天下大變,而他們所得到忠名的代價也都是悲慘的。在那些盛世之中,很少有人被稱為忠臣,因為這時的天下用不著忠臣來為它犧牲,用不著用生命來表現自己的崇高道德。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看人看物的時候,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一個人的好壞忠奸、一件事的利弊對錯都應採取辯證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去分析。這樣才不會過於偏頗。

【哲理引申】

漢成帝後期沉湎於酒色之中,大權逐漸被外戚王氏家族所掌握。太后王政君的七個兄弟都被封為侯,尤其是王鳳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總理朝政。王莽就是主鳳二弟王曼的次子。但因為父親和哥哥早亡,所以他並未封候,和寡母過著十分清寒的生活。但也正是這種早早挑起家中大梁的經歷和清貧的生活讓王莽和其他紈絝的王氏後人截然不同。他在家裡孝敬寡居的母親,照顧兄長的遺婿,耐心教育侄子:在外面結交一些有才華的朋友,拜當時著名的學者陳參為師學習《論語》,孜孜不倦地攻讀經書,待人按物恭敬有禮,侍奉執掌大權的伯父、叔父們更是小心翼翼。他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從不跟堂兄弟們去尋歡作樂,保持潔身自好、謙恭謹儉、溫文爾雅,頗有儒者的風範,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

大伯王鳳病倒時,王莽在床前盡心竭力地侍奉伯父,幾個月如一日,衣不解帶。最後累得蓬頭垢面,疲憊不堪。這讓王風大受感動,臨死時拜託皇大後王政君和外甥漢成帝,讓他們關照這個長期被自己忽視的侄子。他的另一個權權、大司馬王商也感到這個侄子不同凡響,向成帝上書願將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給王莽。朝廷大臣對王莽的名聲、人品早有耳聞,紛紛向皇帝稱讚王莽。王莽立刻聲名鵲起,引起了成帝的極大關注。

永始元年(前16年),漢成帝下語封王葬為新都候,提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待中。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請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也都稱讚歌頌王莽。

公元前8年,三十八歲的王莽出任大司馬,他執政後,克已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上,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僕。漢哀帝繼位後,重用自己的祖母傅大後與丁皇后的外戚,王莽卸職隱居於封國,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其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養嚴厲地責罰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大義滅親」的好評。哀帝死後,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王莽立刻被王太后召回,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

此時,王莽的野心也開始暴露。他培植自己的黨羽。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王莽為了繼續博取仁義之名,不斷建言加大對官員百姓的賞賜,使鰥募孤獨都得到好處,他建言太后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漢平帝元始五年(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病死。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蕎立孺子嬰(即劉嬰)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不久又篡位稱帝,改國號為「新」,成為後世篡位奪權奸臣的典型。

王莽親近大儒,滿口仁義,在未篡位之前被天下人稱為周公一樣的「聖人」,然而在他死後,卻成了奸臣的代表。白居易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一語道盡了後人對他的感慨。的確如老子所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世間萬物之真偽,又復誰知?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其實也反對以德報怨?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譯文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有道的聖人保存借據的存根,但並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據的聖人那樣寬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樣苛刻刁詐。自然規律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永遠幫助有德的善人。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憂恥第十三)
    途中,求診的姐姐說我發布的道德經很有意思,她也關注了我,成為了我的粉絲,並讓我要堅持下去,把道德經的詮釋寫完。有一點點感動,能夠被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姐認可,真是有些不容易的。老山前行第一批通訊兵,從死人堆裡爬回來的英雄姐姐,閱盡世間的百變滄桑,已經看透世情的人生閱歷,而今做著一位逐花而生活的人,每年逐著花期行走各地去收集鮮花來煉製精油,很有一些出世修行的高人範了。交流間,談到了一些往事和時事,讓我更加覺得確實有必要把道德經的解讀認認真真的當成一件事來做好,而不是一時興起的愛好!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道德經第80章 老子眼中的「理想國」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xǐ)。雖有舟輿(yú),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
    譯文:以道蒞臨天下,鬼(就)不會(顯示)神(力)。 簡析:有些版本的《道德經》,把「蒞」寫為「蒞」、「䇐」或「涖」。這四個字在古文中相互通用。《說文解字注》中記載:「經典蒞字或作涖,注家皆曰臨也。」,上面為代表「面具(鬼頭)」的「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應該怎樣理解?
    《道德經》中的 「無為」是老子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智慧,那麼就得正確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只有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含義,才能從老子《道德經》中體悟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積極的指導作用。
  • 《老子道德經》——中國人的思想智慧根源
    《老子道德經》中國人的思想智慧根源。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就將《老子》的思想運用到科學研究領域;企業家張瑞敏則運用《老子》將海爾打造成世界知名企業;從小熟讀《老子》,領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爾不凡。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讀懂老子》解析深入淺出,明白曉暢,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讀本。書末還附有《老子》參考書目,為深入精研的讀者,提供了借鑑資料。 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重在整體論述,有對老子其人及其思想淵流的考證,更有對道家的宇宙觀、認識論、人生觀、價值觀的系統梳理;下編重在分章釋讀,每一章都由原文、譯文和解析三部分構成。
  • 《道德經》第64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敢為。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在《道德經》這章想表達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前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老子拋出的觀點。老子想要表述的是偉大如天地、智慧如聖人都保持著一種不偏愛的態度來對待萬事萬物。中間兩句:「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裡老子是做一個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
  • 《道德經》第1章到底講了什麼,字義弄清楚就明白了-汪致正系列
    前言通讀《老子》,你能體會到「老子的偉大…….」 《汪注老子》字義若不清,句義則不明。首先要明白關鍵字的初義,同時依據近古較真的原典,然後再讀《道德經》,你就能體會到老子所說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看了才知道,這些常用古典名句出自《道德經》,你知道願意嗎?
    老子讀書大器晚成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譯文:往往有大智慧大用處的人,很難很早就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孔子問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出處:《道德經》第八十章譯文:與其他國家相鄰,互相能夠聽得見對方家裡的雞鳴狗叫,但是就是互不往來,直到老死。
  • 《道德經》第十二章(上):你在被什麼操控著?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二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二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