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通常我們講誰不仁不義,是帶著尖銳的批評態度的。
老子清澈洞明地告訴我們,天地無所謂仁慈和偏愛,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
什麼是「芻狗」?
狗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六畜之一,以狩獵為生的上古人類,最初飼養狗也是作為食物來儲備的,在祭祀活動中狗也就相應的成為了一種祭品。當人們飼養的家畜越來越多,食物來源很充足的時候,再加上狗在圍獵中能幫助人們捕獲獵物,狗就不再作為一種食物,作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隻形象的狗來代替,這個用草紮成的狗就叫「芻狗」。
祭祀活動中的所有祭品,作為人類與神靈溝通的物質,都具有虔誠、禮敬和神秘的色彩,被人們所尊重,當祭祀結束後,這些祭祀往往被丟棄,視同廢物。《莊子·天運》有一段具體生動的描寫:
「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說,芻狗在沒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裡,用錦繡毛巾蓋著,主祭者還要齋戒沐浴之後才能把它放到祭壇上,等到祭祀活動結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頭和背,砍柴的人還要把它拿去當柴燒。
由此可見,「芻狗」表示一種用完就被丟棄,不被珍惜和愛護的東西。
天地看待萬物也正是如此——即使自詡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在天地面前都像是沒有靈魂的芻狗一般普通,與別的生靈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自然也不會有仁愛的存在。
換句話說就是,天地對每個事物都是一樣的,沒有偏愛,眾生皆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因是人而優待 。
不因是動植物而薄待,大自然的一切如陽光、雨露、空氣都可以共享,若破壞了這些自然規律,天地怒,眾生滅。
不仁
這段話的難點在於「不仁」二字。
聖人所講的「仁」,都知道是仁愛、仁義的意思,那麼不仁呢?就是站在仁愛的對立面,就是惡毒嗎?不是的,成年人的思想,不能非黑即白,黑白之間還有一片灰色呢。
仁愛與惡毒之間的灰色地帶,就是既不仁愛,又不惡毒,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仁」。
咱們普通人,在說到天地、說到聖人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進行道德綁架,覺得他們天生就應該對世間萬物有一種博愛,讓人如沐春風。這是不對的,天地和聖人又不是你媽。
所以這段話中所謂的天地和聖人不仁,是指他們不會幹預製約百姓,而是讓其順應自然規律,自己發展,自力更生。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其實,老子還有很多話都很容易被後人誤讀。
像這句「道法自然」,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說「道家的思想無所拘束,順應自然」。有些很多修仙小說中把這句話當做某種充滿了奧妙力量的哲言,或者是道家修行的某種高級境界。
實際上,這句話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句句式一模一樣,而前三句中的「法」顯而易見是個動詞,大意為「效法」,或者「順應」。「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效法自己」,也就是「道不需要效法誰」。換句話說,「道」不依賴於其他事物存在,是永恆的,是終極真理。
那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就是終極真理。」
要正確地理解《道德經》中的思想,我推薦大家讀一下這一版《道德經》,書中不僅收錄了足本全文,而且對原文進行了經典解讀,並進行了說文釋義,還逐章對相應的經典思想進行了活學活用。
《道德經》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更指出了處世的方略。不僅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恰逢新年大促,這套典藏版的《道德經》僅需59元,卻能為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
想要購買的朋友們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