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2021-01-19 紅衣記史官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通常我們講誰不仁不義,是帶著尖銳的批評態度的。

老子清澈洞明地告訴我們,天地無所謂仁慈和偏愛,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

什麼是「芻狗」?

狗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六畜之一,以狩獵為生的上古人類,最初飼養狗也是作為食物來儲備的,在祭祀活動中狗也就相應的成為了一種祭品。當人們飼養的家畜越來越多,食物來源很充足的時候,再加上狗在圍獵中能幫助人們捕獲獵物,狗就不再作為一種食物,作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隻形象的狗來代替,這個用草紮成的狗就叫「芻狗」。

祭祀活動中的所有祭品,作為人類與神靈溝通的物質,都具有虔誠、禮敬和神秘的色彩,被人們所尊重,當祭祀結束後,這些祭祀往往被丟棄,視同廢物。《莊子·天運》有一段具體生動的描寫:

「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說,芻狗在沒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裡,用錦繡毛巾蓋著,主祭者還要齋戒沐浴之後才能把它放到祭壇上,等到祭祀活動結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頭和背,砍柴的人還要把它拿去當柴燒。

由此可見,「芻狗」表示一種用完就被丟棄,不被珍惜和愛護的東西。

天地看待萬物也正是如此——即使自詡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在天地面前都像是沒有靈魂的芻狗一般普通,與別的生靈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自然也不會有仁愛的存在。

換句話說就是,天地對每個事物都是一樣的,沒有偏愛,眾生皆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因是人而優待 。

不因是動植物而薄待,大自然的一切如陽光、雨露、空氣都可以共享,若破壞了這些自然規律,天地怒,眾生滅。

不仁

這段話的難點在於「不仁」二字。

聖人所講的「仁」,都知道是仁愛、仁義的意思,那麼不仁呢?就是站在仁愛的對立面,就是惡毒嗎?不是的,成年人的思想,不能非黑即白,黑白之間還有一片灰色呢。

仁愛與惡毒之間的灰色地帶,就是既不仁愛,又不惡毒,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仁」。

咱們普通人,在說到天地、說到聖人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進行道德綁架,覺得他們天生就應該對世間萬物有一種博愛,讓人如沐春風。這是不對的,天地和聖人又不是你媽。

所以這段話中所謂的天地和聖人不仁,是指他們不會幹預製約百姓,而是讓其順應自然規律,自己發展,自力更生。

老子《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其實,老子還有很多話都很容易被後人誤讀。

像這句「道法自然」,表面上看好像是在說「道家的思想無所拘束,順應自然」。有些很多修仙小說中把這句話當做某種充滿了奧妙力量的哲言,或者是道家修行的某種高級境界。

實際上,這句話的原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四句句式一模一樣,而前三句中的「法」顯而易見是個動詞,大意為「效法」,或者「順應」。「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效法自己」,也就是「道不需要效法誰」。換句話說,「道」不依賴於其他事物存在,是永恆的,是終極真理。

那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就是終極真理。」

要正確地理解《道德經》中的思想,我推薦大家讀一下這一版《道德經》,書中不僅收錄了足本全文,而且對原文進行了經典解讀,並進行了說文釋義,還逐章對相應的經典思想進行了活學活用。

《道德經》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更指出了處世的方略。不僅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恰逢新年大促,這套典藏版的《道德經》僅需59元,卻能為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體驗。

想要購買的朋友們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講了聖人之道,接著第四章就講了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天之道,第五章裡老子把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放在一起論述,著重說明了聖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學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或者地攤文學之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無情的意思,被理解為是,天地沒有仁義,踐踏萬物,所以人應該自私自利,理所當然地就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樣理解,也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理解錯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在《道德經》這章想表達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為:天地無情,無所謂仁愛還是不仁愛,它把世間萬物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一律平等對待。聖人無情,沒有任何偏愛,把天下百姓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不分親疏遠近,從不厚此薄彼。」這裡的「不仁」指得是「不偏愛」。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人們關於《道德經》中最熟悉的一句話了吧。這本寫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中國哲學的一大代表,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哲學。但事實恰恰相反,今天我們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的角度講解中國哲學的知識。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道德經》是對老子思想的闡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道」,講究道法自然,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多數人理解錯了。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引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萬物當春而榮,當秋而殺,而不住其常榮,此天地不仁。百姓得其時則富貴,不得其時則貧賤,而不任其常富貴,此聖人之不仁。「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的,所以聖人大仁就好像不仁,這跟天地一樣的道理,讓老百姓自己去過自己的生活。這樣,他的存在就好像不存在的一樣。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因此,老子才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的心態都是一樣的。為什麼老天應該是沒有仁愛之心,老子在《道德經》中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道德經》第三章說道:「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齊善鴻講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們常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們說起這個是為了警示人們,多行善事,少作惡念,以免遭到報應。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裡面就提到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是常常偏向做善事的人的。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最主要的哲學觀點之一就是:自然無為,他認為宇宙萬物的存在以及發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會受到任何外在意志的支配。說通俗一點,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發展就像放羊,但沒有牧羊人。這個觀點深深植根於《道德經》,然而《道德經》還有另外一席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為何又說天地在幹預「萬物」呢?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芻狗芻狗,通常解釋為祭祀用的草狗,狗在遠古文明中具有非常意義,古人認為狗可以通靈,它可以為亡靈引路,所以在古代的喪禮中,死者的親人會用一根紅繩系住一隻狗,焚化給死者,讓狗給死者引路。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用草紮成的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何以不仁,萬物何以為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點是理解 「芻狗」和「仁」的含義。「芻狗」是草扎的狗,上古時候狗是六畜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