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
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
這些規律有的恆定不變,被稱為「常道」,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血親直接的倫理關係是恆定不變的,所以它是「常道」的一種;還有些規律是變幻莫測的,比如天地大道,天地的規律變換無常被稱為「非常道」。
我們常說「天長地久」,天地為什麼會長久呢?老子說:「因為它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不會為了自己的存在而去改變世間的事物,因此它反而長久存在了。
所以道家先賢把天地的「非常道」總結成「無為」二字。
什麼是「無為」?
「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芻狗
芻狗,通常解釋為祭祀用的草狗,狗在遠古文明中具有非常意義,古人認為狗可以通靈,它可以為亡靈引路,所以在古代的喪禮中,死者的親人會用一根紅繩系住一隻狗,焚化給死者,讓狗給死者引路。
後來文明進步了,人們不再焚化活狗為死者引路,而用草扎個草狗燒給死者,這草扎的狗被稱為芻狗。同樣在民間祭祀中活狗也被草狗取代。
芻狗與古代禮制也有關係,在古代的祭祀禮制中,
君王祭祀被稱為「太牢」,君王用的祭品是牛肩,
諸侯王的祭祀被稱為「中牢」,諸侯王用的祭品是羊肩,
民間百姓的祭祀被稱為「少牢」、「小牢」,百姓用的祭品是豬、狗、雞,其中狗最為常用,民間大小事情都有人祭祀,所以「芻狗」隨處可見。
聖人
說天地有「道」,那人間有「道」沒?人間當然有「道」,不過人間的都是「小道」,所以人要向天學習「大道」才能像天地那樣長久存在。
「天道」在人身上體現出來被稱為「德」,德至高之人被稱為「聖人」,當然這裡說的聖人並不是孔子孔聖人之流,而是四海共主「聖人天子」,也就是君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們常常感嘆「海內無天子」,就是因為找不到一位至德之人來統領天下,所以春秋時期處於諸侯國割據的狀態,說白了就是誰也不服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道無為、不仁,它對待世間萬物就像被人丟在一旁的芻狗一樣,不聞不問;所以聖人要像天地一樣對待百姓,無為、不仁,視如芻狗,如此才能長久。
把草狗(芻狗)比作人,雖然能夠表達出《道德經》中這句話的意思,但把狗比作人終究有些不妥,感覺有點像罵人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許被篡改過,道教正一派創始人張道陵在《老子想爾注》中引用道德經中這句話是這樣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苟;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苟」】,古人將飼養的家畜分為芻類和豢類,芻類指牛、羊、馬;豢類指豬、狗,而芻苟,就是飼養芻類家畜用的野草。
所以《道德經》最初的原話或許是把人比作隨處可見的野草(芻苟),而不是用草扎的草狗(芻狗)。
關注作者可查看更多有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