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新譯本:道法自然,翻譯的觀念世界

2020-12-15 澎湃新聞

近日,居延安教授寄來他《道德經》的新譯本,囑我以中英雙語的方式閱讀,接著,便是幾聲急急催促。他是關注這個譯本作為交流的媒介,讀者會作何回應。他不甘耗費十年功夫磨就的一劍,在刺破零零細雨之後,竟無半紙消息。他要親耳聆聽,跨越十年的翻譯斷橋之際,那些時光的碎片去了哪裡。他是否能吱呀推開歷史的重門,看見自己曾與這部經典原作艱難合一的陣痛過程。

《道德經》老子 著  居延安 翻譯 編注
上海譯文出版社

這是一部尊重原作與譯作,譯者與作者,譯者與讀者的關係分類系統,遵循那些具有支配性的翻譯法則之外,更貼近《道德經》原作的詩意表達與神性交流的作品。居延安在譯後記裡記述了他翻譯《道德經》的四道門坎:一是原作有長達二千五百多年的時間跨度;二是原作有越過太平洋再涉大西洋的空間難度;三是古漢語與現代英語之間存在不可通約性;四是《道德經》不可譯的內在神性。這些超歷史的問題從開始便如陰影,橫亙在譯作與原作之間,使他在翻譯《道德經》時,仿佛置身「萬丈深淵的斷橋」之上,只能用試探的方式,不斷清除語言的障礙。他戰戰兢兢,十年過一橋,「經常是早晨跳過去了,晚上又得跳回來」。無疑,這是一個漫長的前進與後退的過程。他必須以不妥協而專注的精神,不斷排除各種狀況,來來回回,出出進進,直到觸及被語言所遮蔽的意義最深的層面。

老子《道德經》存在於特殊時空中,文本獨特,譯作眾多,新譯本必須與已經形成的時序保持差別,無疑,這種狀況加劇了原作難譯和不可譯的處境,譯事變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推出新譯本是否可能?延安用不可通約性形容古本今譯的巨大難度。庫恩的觀點是「不可通約性就是不可翻譯性」。在探討經典作品翻譯的可能性條件時,本雅明主張從作品的語言與可譯性的關係入手,先擺脫帶有奴隸性的直譯還是意譯的翻譯標準的束縛,直接進入到翻譯的可譯性問題中來。他指出,由於可譯性隱藏於原作的「某些特殊的意蘊」之中,因此,這個問題並非一目了然。他承認任何作品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無法翻譯的,但拋開翻譯必須臣服原作與支配翻譯的傳統法則之後,本雅明通過可譯性存在的證明,從「純粹語言層面」洞察到翻譯的本質特徵。他指出:「所謂翻譯,就是通過連續的轉化,將一種語言轉變為另一種語言。貫穿翻譯的,是連續的轉化,不是抽象的相同性與相似性。」可以說,翻譯作為一種語言轉化的形式,從根本上就深藏於原作之中,不僅如此,翻譯還可以試探譯者的創造力如何。本雅明這一思想假設有一個前提:如果承認翻譯是一種形式,那麼人們的思考就會返諸原作,就會看到原作已經自帶作品的可譯性了,因此「可譯性必須是特定作品的本質特徵」。可譯性是與原作同時存在的。原作的水準越高,可譯性就越大。這種特徵要求翻譯通過探討語言中的隱秘之物,來展現語言之間的彼此聯繫,實現原作的特殊蘊含,從而完成譯者的使命。進一步而言,翻譯迫使原作與譯作發生密切關聯,反過來,不可譯性又通過原作使翻譯成為一種有目的的呈現,在這種形式層面,可譯性既表現為歷史的、天然的、自由的,也成為連接譯作與原作之間的生命線。所以延安心目中的「斷橋」必須通過翻譯的創造性高度,使之不斷得到連接和建造,才能重新恢復「橋」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狀態。

居延安的譯本具有語言上的和諧之美。他為翻譯《道德經》付出了全部的經驗和努力。在歷經二十幾部著作和上百萬字的出版磨練後,他已是語言上的得道者。他善用「斷橋」作為翻譯的隱喻,負重前行,不斷從斷裂處攀援而上。他以這種形式,使自己在時時一瞥中,想像語言的危險存在。當他不斷在橋的斷裂處冒險跳躍時,還要回身強迫自己與「斷橋」的狀況相同謀,即便冒著掉下去的風險,他仍然相信若沒有迴旋餘地,「斷橋」就會失去意義,他一定會找到一條隱秘的小徑,重新站穩腳跟。毋庸置疑,他是從斷裂的困煞中,不斷發現不同語言在相互轉化時所發生的互補關係,在語言相關性的原則上,看見彼此互譯,彼此展示,呈現出的原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相親和的關係之美。這種美雖然充滿象徵和暗示,卻與翻譯對原作事物的認識並行不悖。因此,延安才能在飽受數日的磨難之後,得到諸如「綿綿若存,用之不勤」(continuously flows the valley, confirming life’s eternity) 這樣的翻譯佳句。

從斷橋式的不可譯到翻譯的語言創造所帶來溝通的彌和感,延安的翻譯實踐足以表明,在所謂的「本源語」(source language)和「譯體語」(target language)的對立之間,譯者仍然可以從不同語言文化所帶來的分裂性關係中站立起來,讓翻譯的語言恢復為最為本己的生命體,如此才有力量自覺地走進構成這種對立而斷裂關係的歷史脈絡中去,將語言之間的差異與排斥轉化為語言的和諧之美,將原作對翻譯的約束關係轉變成與翻譯共存和共享的創造性關係。正因如此,「斷橋」才會有止境,譯者才能在架設溝通之橋時,心甘情願地充當橋的主體,而不至於從一個深淵跌入另一個深淵。

可以說,「斷橋」塑造了原作與譯者的交流方式,消彌了語言之間的相互排斥。延安歷經十年磨礪的譯本已讓我們覺察不到介於兩種語言之間的陌生感,甚至連他自己也會分辨不出譯作與原作哪個算他的外來語言,誰主誰次,誰又受到誰的影響。無疑,這是在語言之間經歷相互確認和解之後,才會獲得譯本的整體感與和諧感,這也給閱讀者帶來了愉快和明晰的感覺。因此,我們可以接著他在後記裡的話繼續替他說:在延安講授跨語言溝通的歷史場景中,無論有多少學生坐滿他的課堂,他都可以很自信地誇下海口:讓他來為他的學生翻譯一本「全世界最容易讀的《道德經》英譯本」。

應該肯定,這種唯美的翻譯實踐既是一種跨語際的交流過程,也是跨文化的交際過程,其間充滿跨文化遭遇的困境。20世紀80年代末,以色列特拉維夫翻譯學派的代表人物基迪恩·圖文(Gideon Toury)提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過程的觀點。中外跨文化交際的翻譯經驗是一致的。佛經被譯成漢文時,因文化差異會有增損。錢鍾書先生指出:糟糕的譯文不外乎表現為「彼此隔閡不通」 (failure in communication)。但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懂得這種溝通交流的人一定會給予補償,會在翻譯水準與再現文化特徵上佔先。延安在兩種語言文化環境中都有超過30年的沉浸。他憑藉多年跨兩種語言文化教學的優勢,既能以「本源語」文化為依歸,又能以「譯體語」文化為使命,在兩種文化的傳譯之間,他以十年的耐力,小心地使用必要的緊張感,以縮小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當他在兩種看似不可通約的語言文化之間,為翻譯的可譯性尋求溝通的基石,構建出語言的內在關係時,橋的斷裂之處便被彌合。

圖片來源:上海譯文

居延安的譯本有語言的簡明之美。老子有言「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的難事,一定從容易做起。延安特別看重閱讀上的easy感。在眾多《道德經》譯本中,延安用easy表明新譯本的突出特點。「easy」的含義是「容易」,作為清除閱讀障礙的著手之處,他要在使文本讀起來感覺不難,明白曉暢之處用力,但做到明白通順卻十分不易。應該說「easy」的感覺不是從簡化譯者所遇到的問題得來,容易讀的譯本也不是靠直譯取勝,不是尋找抽象的帶有相同或相似性的語詞進行遺詞造句,只對字面含義進行解釋,更不是照搬句式,忽視語言之間的聯繫,或將變化多端的語言處理得過於隨意。翻譯的難處是譯者如何創造性地呈現那些潛在地包含在原文中的意蘊或內容,小心地將其處理得簡明易懂。

「易」,在現實運用中常與 「淺」、「微」、「俗」、「小」、「拙」等詞相近,又與「簡」密切關聯。然而,老子言說的「簡」是「由簡致遠」,一種充滿無窮意味的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這種大道至簡的思想貫穿了延安的全部譯文。這與他做翻譯時一貫推崇「字字皆辛苦」的氣質有關。延安的翻譯風格追求返本復初,激發並昭示原作「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的隱含意義。他極力把握老子樸素的辯證思想,抓住漢字字義中蘊含的辯證法,建立事物之間對立與轉換的交融關係。比較手中《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的兩個譯本,可見「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在譯法上的區別。任繼愈先生的譯本是「Whether it is many or few, good or evil, I always repay with virtue」,這一譯句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在句首使用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來加強主語的語氣,向讀者傳遞作者「我」對一種價值觀念的主觀性選擇;二是譯者使用「good or evil」(善惡)這對更為抽象的價值語詞替換了原作中「大小」這一對表示事物性質關係的語詞,而且省略了與「德」相對應的「怨」字的翻譯。相比較,延安的居譯本是:「See big in what is small, and see more in what is less. Return virtue for hatred」,延安用了一個能調動感官的相似動詞,加上what引導的賓語從句,創造性地呈現出「大生於小,多起於少」之間隱含的,不易感知與覺察的思想聯繫。如果說任譯本給讀者顯露的是主體在主觀上的一種意願的封閉性表達,那麼居譯本則通過擴展譯文的界限,完全敞開了主體的選擇和意願。這種譯法更接近本雅明說的譯作參與創生了原作世界觀的實質性部分,不僅使「大小多少」這些不同因素之間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而且還揭示出「大小多少,相因而有」的辯證思想。確切地說,這種更為自然的處理方式與老子的辯證觀根植於事物本身是相稱的。延安的翻譯正是帶著這樣一種樸實的面孔,通過諸如「see」之後的一彰一隱,一前一後,使原作的辯證思想在讀者心中映出清晰的回聲。

簡明的翻譯之美講究接近事物本身。古代翻譯理論講「辭旨如本,不加文飾,飾近俗,質近道」,不用修辭,反而更易相通。「從此而省彼,因此而及彼」,儘管簡約,卻辭微而義遠,能觸及要點。翻譯不一定非用大詞,或用特別抽象的詞,用得不當,容易失真。取詞用力太大也不行,鞭長莫及馬腹。小之勝大,用好小詞雖然不易,但用好了,可以春風化雨。延安說「我寫書、講課的一個最大的秘密就是簡單」。可以想見,翻譯之難,難在用簡明處理不同語言之間的緊張關係,難在譯者正要「貼合原文」意蘊時,還必須及時保持審慎的舉步維艱。

「無為」是延安新譯本中的私有觀念。翻譯要忠實原作,譯者必須臣服於原作,這一著名翻譯理論首推嚴復的「譯事三難:信、達、雅」。這一經典的理論概括成為人們談論翻譯問題與評價翻譯水準的第一準則。人們喜歡拋開譯者的私有觀念,直接從字面上斷定譯作的水準。中國的譯論傳統,源遠流長,對譯事非難者多。據錢鍾書先生考證,佛經「譯梵為秦」以來,便有「五失本」「三不易」之說,人們批評翻譯會使原文失去本來面目,甚至有「本」不「失」不成翻譯之說。佛典漢譯國師羅什形容翻譯如同「嚼飯與人」。人們給翻譯的定義是:「誤解作者,誤告讀者,是為譯者。」 20世紀初,王國維對辜鴻銘英譯《中庸》的批評未留有半點情面,梁實秋在翻譯的論爭中更是批評魯迅的翻譯是「硬譯」。種種批評讓譯者如同一隻「羽毛被抜光的飛鳥」,醜陋得只能從黑暗中起飛。事實上,翻譯的觀念是決定譯文能否喚起對原作的回聲的關鍵,因此,考察譯者如何在翻譯層面介入自己的認識與思考,應該是探討翻譯品質問題的另一個著眼點。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翻譯,以瞿秋白為代表的翻譯觀念獨樹一幟。這種觀點認為翻譯可以為本土話語輸送養分,能「幫助我們創造中國的現代言語」。魯迅對翻譯的理解也是如此。他認為「譯意」絕不是「亂譯」,「硬譯」也非「死譯」。在與瞿秋白的書信討論中,魯迅從閱讀的角度指出,譯書是翻譯給有讀者層的大眾讀的,大眾可分為「受了教育的」甲等;「略識字的」的乙等和「識字無幾的」丙等三種。如供給受了教育的甲種人讀的翻譯就不能那樣省力,不會像吃茶淘飯一樣,用幾口就可以吃完,而必須費牙來嚼一嚼。因此,翻譯不僅是輸入新內容,更重要的是輸入新的表現方法,甚至有重構文化的意義。因此,魯迅的翻譯觀念寧可是「守信而不順」。他認為與原意相同便可為「信」。這可以體現在他的一個白話文的譯例上:「山背後太陽落下去了」,雖然讀起來不順,但他也決不改作「日落山陰」。這種「硬譯」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但這不順裡也有突出強調的不同重點,有新鮮的、有聽不慣、看不慣的,有新的字眼、新的句法、新的表現方法。林語堂則強調翻譯要「傳情達意」。忠實於原文的翻譯應該有「傳神」的功效。他認為「凡字必有神」。「字神」是指「一字的邏輯意義以外所夾帶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用薩皮爾(Sapir)的語詞表示是feeling-tone(情調)而已。每個字都有一個字神。林語堂最不情願自己做一個移譯者:「我不想僅僅替古人做一個虔誠的移譯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現代腦筋裡的東西表現出來。這種方法當然有缺點,但是從大體上說來,確能使這工作比較誠實一些。因此,一切取捨都是根據我個人的見解。」 對於這樣的個人見解,延安也十分追隨,他在翻譯時所獲得神來之筆也該歸功於一種屬於私有的翻譯觀念。他在翻譯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The spirit of the valley never dies, which informs the mysterious femininity) 中,將「是謂」譯作which informs…,這一點睛之筆等於在「穀神」誕生的地方,為方便閱讀燃起一堆既陌生又熟悉的生命之火。

那麼,何者為《道德經》英譯的善本?陳鼓應先生指出「中國古典文化譯成外國文字,以老子的譯本最多,時至今日,每年仍有多種不同的老子譯本問世。」 20世紀50年代,北大圖書館已有英譯本十幾種。事實上,幾百種不同譯本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所謂原文也未形成標準,不管是郭店的,還是帛書的,都是互為參照。無論中國讀者,還是外國讀者,他們都各處一個多元的語言文化系統中,譯作的成敗標準只能通過翻譯實踐或實際的使用創造出來的,最終的是非正誤取決於實踐溝通原則的效果,也取決譯文與原作與讀者之間的需求是否相匹配。譯者不能暴力地對待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事物或不能翻譯的語詞,對這類意義進行艱辛而合法的建構,持續上下求索的掙扎,也許只有為翻譯而苦的人才能領會。這也正是本雅明作為譯者的一種獨特體驗。他說:「譯作絕非兩種僵死語言之間的乾巴巴的等式。相反,在所有文學形式中,它承擔著一種特殊的使命。這一使命就是在自身誕生的陣痛中照看原作語言的成熟過程。」

(本文作者王怡紅,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文明的政出在於道德經的道法自然
    由於道是大腦中心形式統攝者的現代性哲學定義,以及道法自然的道德經的終級哲學結論,我們就可以從哲學的視野和哲學的角度,論證中國古代文明的政出根據,是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王。
  • 《道德經》中的「神即道,道法自然」怎麼理解?
    道法自然,是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也說,道在神之先,不知其名而謂之。老子深信大道宇宙在神存在之前就已存在,人在這裡其實指的是千萬平民,地則是指諸侯,天是指天子和神。而道是在這些之先的,宇宙自然衍生出來的規律如來,是出自佛家的經典,感嘆世界如恆河沙塵,無所如來,無所如去,後來被中土佛學信徒形容大覺者。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道是本質,術是表象,道以不變應萬變,而術可千變萬化。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老子的這四個詞中,每個詞都有一個法字,前三個詞中的法都代表規矩;最後一個「道法自然」的這個法就不是規矩的意思了,它是方法的法。因為老子習慣用這樣的書寫方式,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前邊的道和後邊的道就是兩個意思。
  • 《道德經》:道法自然,學會順勢而為
    《道德經》二十五章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再有,從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來看,《道德經》八十一章中,解說世界演變方面(世界觀)最能與第一章接續的,是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 解說道德經之道法自然篇
    道法自然。——道德經譯文: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東西,他在天地之前就已經誕生了。它無聲無形,獨立存在而不消亡,循環往復而不停歇,可以稱為宇宙最初的本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稱它為道。勉強的在它前面加個大字。世界上有四種最大,而人是其中一個。人取法於地的法則,地取法於天的規律,天遵循道的規律,而道透過天地人等等的一切現象,來表達出自身所蘊含的實相真理。宇宙一切的事物都是道地顯現,法身真如智慧的顯現,所以說佛的法身遍一切處。自然界的一切無不蘊含如來法性的道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能究竟宇宙萬象的本源,就是明白了老子說的那個不可言的道。
  •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法字含有依據的意思,不僅僅是效仿,或以什麼為標準。2、「人法地」的地,還指大地上生存的萬事萬物,不僅僅是土地。所以人法地,實質是指人要觀察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尋找其中的規律,或者學習萬事萬物能夠生存下來的本領,並以此為法。
  •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筆者看到很多人將道法自然的自然理解為大自然,認為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和遵循大自然或自然世界,不僅啞然失笑。道作為最高位格的存在,是萬事萬物的本原和規律,是萬事萬物的起始和歸宿,怎麼可能去取法和遵循自己創造的大自然世界呢?那不是捨本逐末嗎?那不是本末倒置嗎?那麼道法自然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呢?答案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道法自然,先天地生」
    《道德經》,「道法自然,先天地生」【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樣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看不到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可獨立長存而永不衰竭,循環運行而永不停息,它可以看作宇宙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為「道」,勉強的給大家形容它非常「大」。
  • 《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道德經》全篇最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的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忠信與操縱――當代基督教《聖經》中文譯本研究
    (Lefevere 1992:4-9)這並不是說,世界上有一群奸險猾詐的「重寫者」躲在那裡,出賣、背叛每一篇原文。相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戰戰兢兢、誠誠懇懇的,他們都以為自己所做的是唯一的途徑,背叛了原文也不知道;而且他們既然身處於一個文化的邊界之內,而又想影響這個文化的演變進程,他們就沒有別的途徑可選擇,而想影響文化的演變進程是很自然的事情。
  • 道家文化:《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道德經》中流傳千年的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告訴你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體,有一個最終的根源—道。人類千萬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破壞天地的和諧秩序,如果天無以寧靜,地無以寧靜,受害的最終還是人類,道不會受任何損傷。
  • 《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對個體的啟示是什麼?
    《道德經》的脈太多太多,說不完,講不清,有道脈、文脈、法脈、數理脈、丹脈、藥脈、醫脈、術脈、卜脈。還有專門研究周天星鬥的「天機」脈,專門研究風水堪與的「風水」脈,專門研究驅鬼闢邪的茅山道術、陰山道術、還有很多禁忌法門。流傳西方最廣的修者脈就是呂祖《太乙金華宗旨》被翻譯成《金花的秘密》流傳西方世界,當成心理學入門典籍被學習。
  • 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最高的不是《聖經》,而是這部中國經典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的統計數據,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最高的不是《聖經》,而是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也是世界上外文譯本總數最多的經典名著。歷史上,老子是一個十分神秘的人,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很少,只寫了他是哪裡人,活了多少歲——有人說160歲,有人說200歲,司馬遷無法確定。
  • 《道德經》的出國色彩,一位德國人的收穫和誤解
    這句話在翻譯引進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變化,總體意思就是談合理性與存在的關係。通俗地說,你覺得不合理的事,不該發生的事發生了,那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在《道德經》中,揭示了福禍相依、高下相隨這種合理現象,也論說了「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終極真相,點明了人的認識來源以及世界的源頭根本。
  • 經典反思:道法自然,造化萬千!
    《道德經》一出,照亮了華夏文明的天空。《文始真經》思想與《道德經》一脈相承,又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星空。一、道法自然,有道之人向自然學習。《文始真經》: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