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智慧分享-《道經》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2020-12-23 清虛逍遙生

前言:小編一直認為,道教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即「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而《道德經》是道教最主要的經典,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內藏之智慧無窮無盡,實為每個中華兒女都應拜讀學習之神書。故小編鬥膽忝以拙筆與各位讀者分享《道德經》之不世智慧,拙劣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海涵。

原文: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本質是虛空無形的,但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

「道」是如此深遠,就像是萬物之本原。

挫去其鋒銳,消除其紛擾,調和其光輝,使它與塵世混同為一體。

「道」是如此幽深,即虛無縹緲又真實地存在著。

我不知道是誰孕育了它,應該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解讀心得:

「道」雖然好像無影無形,看不到摸不到,但它卻如影隨形般無時無刻不在我麼身邊,影響著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而且力量無窮,不容反逆。

因此,小編認為,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靜下心來觀察思考「道」的運行,只有認識「道」,了解「道」的運行規律,然後順應「道」,從而順勢而為,才能獲得美滿成功。否則,不但會徒耗精力體力,結局還難免敗亡。

真正的「道」,都是沒有鋒芒,沒有紛擾,上和光下同塵、與萬物和諧一體共生共存的。因此,小編認為,我們作人也要和「道」一樣,圓潤謙卑,與環境和諧共處,不露鋒芒,這樣才能人與「道」合一,做起事來才能合乎於「道」,才能取得順利美滿的結果。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二點: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一句說到了道的一個特徵,那就是道能夠解決紛爭,協調光輝還能融入塵埃當中,也就是說,道不僅是用之不竭而且還是無處不在的,很有一種萬能藥的感覺,而且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卻能夠通過抽象思維去認知和感知到它的存在。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挫其銳,解其紛」這六字首次出現在老子《道德經》的第四章。《道德經》第四章原文如下: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而「挫其銳,解其紛」這句話,不但出現在《道德經》的第四章,還第二次出現在《道德經》的第五十六章。《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的原文如下:「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道德經正義》四:「和光同塵」是不是教我們「明哲保身」?
    ↑↑↑ 關注「尚學庸」,以國學啟智慧人生不盈章第四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別本讀或不盈淵兮為一句)《道德經》字解衝是衝和。淵是深遠的意思。宗是宗主。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和光同塵,安寧恬淡
    和光同塵 或許在別人眼中,自己猶如花叢中一株普通的野花,任我芬芳調零,無暇顧及。然而在親人眼裡,我又是一棵可以依靠的果樹,春華秋實,年年繁茂。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來自《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 在於「和光同塵」,和氣生財
    白巖松也說《道德經》,曾仕強也說《道德經》,人氣挺旺。我只能說我聽了白巖松與曾仕強說的,略有耳聞,略有好感,並不能大徹大悟。基本上我是個油鹽不進的人,我所說的「頓悟」是「鈍悟」。遲鈍的人悟了,才是真正的頓悟。這句話是我說的,耍小聰明的人悟了,不算覺悟。《道德經》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道德經》「和光同塵」原來是這個意思,難怪秦奮要用這個詞
    比如在《非誠勿擾2》中,秦奮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別儀式上,中規中矩又帶著幽默和辛酸說了祝福李香山的一段話,其中「和光同塵」這個詞組,就讓很多觀眾覺得有點找不著北,大致知道個意思,卻又很難具體解釋這個詞組。這個詞組來源於《道德經》第四章,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在中國古文的翻譯上,有些是能準確的翻譯成白話文的,但有些是模糊的。
  • 笑談《道德經》,《道經》卷四和光同塵
    第4章 和光同塵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一章,從《道德經》來說是極普通的一篇,之所以拿出來說,是因為對顯性世界實在太重要了。(這段古文字我實在懶得去打字解釋,就開始正文吧。)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段《天道》的臺詞,大家都不會陌生。而「和光同塵」這4個字,其實是所有宗教的終極奧義。挫銳,解粉,和光,同塵。
  • 和光同塵,與時舒捲
    」和光同塵「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一共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大概意思就是:「道」是空虛而無形的,但是它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源泉。
  • 《道德經》:「不言之教」的智慧
    《道德經》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按照事物的本來規律去辦事,就是秉道而行。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就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就是一種靠救世主,靠別人施捨的文化,就是弱勢文化。
  • 《道德經》:和光同塵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衝:通盅,器物虛空,虛也。用之,因此。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器也,引申為盡;弗盈,即是不溢。
  • 它,用之不盈,萬物之宗,和光同塵,是誰?象帝之先
    第四章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的妙用也在於此,謙衝不已,猶如來自山高水遠處的流泉,流注不止,終而匯聚成無底的深淵,不拒傾注,永遠沒有滿盈,無止境。《道德經》後面的章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亦可以說明這一點,我們需要一個東西,我們為什麼需要它?比如,我需要一隻杯子,因為我要用它裝水,我需要一間房子,要住人、裝東西;我需要一條褲子,我要用它來裝我的腿;我們其實需要的是什麼?是空,是無,對嗎?
  • 讀成語、知典故——和光同塵
    成語和光同塵,讀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成語,典出於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經粉飾過的語言雖然華麗但失去了誠信的價值。善良的人不會對他人的質疑和誤解指責進行開脫辯解。總是找理由為自己開脫罪責的人就失去了對善良擔當的勇氣。智慧的人能夠見微知著沒必要用廣博的知識來支撐,沒有定力而去追求廣博多聞的人已經失去了深刻的洞察能力而不能獲得真知。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道德經如此受人歡迎精髓在哪?精髓這裡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德經中老子的幾句話總結出了本書精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感情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塵本意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隨俗而處,不露形跡,不顯鋒芒。出處:《道德經》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老子》說淵:「道衝,而用之或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匯眾水,納群川,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居象帝之先。」【大道空無,而因之有大盈無盈若空。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