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言之教」的智慧

2020-12-16 豐富天地

《道德經》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有兩重境界,一是知道了對方的秘密,還假裝不知道;二是知道什麼時候不言,什麼時候不說、什麼場合不說。

電視劇《天道》,說的是任何一個命運歸根到底是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按照事物的本來規律去辦事,就是秉道而行。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就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就是一種靠救世主,靠別人施捨的文化,就是弱勢文化。

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方面,《天道》的主人公丁元英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餛飩攤的老闆收他兩次錢,他不計較,也不解釋。就再給一次錢。

拉麵店的老闆嘲笑他沒有工作,白吃閒飯,他也不計較。不同人去解釋。

想了卻病危父親的心願,要拔掉管子而遭家人的數落,他不做解釋。這裡有人道和天道的區別。

在公園裡看小丹表演跳舞,而被別人擠走搶佔椅子,他連看都不看佔它位置的人一眼。

芮小丹犧牲後,芮小丹的警察同事了解他們通話的情況,問他為什麼不勸阻芮小丹,警察諷刺他,他不做解釋。

丁元英看淡這些,是曾經經歷過,思考過,凡是從結果出發,就容易看明白。如果爭了,吵了,辯了,是誰對誰錯重要?還是時間重要?是理論上贏了重要?還是心情重要?孰輕孰重早已在頭腦裡設定過,是不需要思考的自動反應。當一個人從一開始就知道結果是什麼的時候,就不會去浪費精力,浪費時間,浪費口舌,又何必去爭,去辯,去吵,去說,去言呢?

敢於承認自己的不知道,面對孩子的時候,當你說不知道的時候,你的力量就回到你的身上。把一切都化解了。

言者不知,不說不是騙人:語言是有能量的,話出去了,會帶來什麼結果,要有覺知。

不可得而親,塞其兌;不可得而親有兩種,對於「」這種東西不容易得到,特別診視它,因為很難得到,一件寶貝,越沒有得到之前,越珍貴;在形式上很重視,實際上不重視。同是信佛20年的道友,是真的同道之人,還是面上是同道之人?是同道之人,是真親,不是同道之人,表面上親。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同他形成敵人關係,就不會形成傷害了。要知不言,就是塞其兌。

不可得而疏:覺得很難理解的時候,這個時候要閉其門,不去評價,不去評判,別人說你求什麼道啊,信什麼佛呀,我啥也不信,我不也照樣發財了嗎?你要說,你要信呀,你如果不信,將來肯定如何呀?這就會形成爭執了。這個時候,先閉其門,把自己的嘴巴閉上。從源頭上不會製造障礙了。

很犀利的,你要挫其銳有害的,你要解其紛閃亮的,很貴的部分,你要和其光哪些很賤的,你要同其塵。

對不同的人,都在和平的情況下,圓通不二。沒有形成爭議,沒有形成針鋒相對,所有的關係都是重要的。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有下士聞道,大笑了之。這種情況,你不是處理他,而是回到自己,處理自己,你要塞其兌,閉其門,不要張口閉口同別人吵,從自己開始做起,你要學會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乃為天下貴。

當你做到了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時候,不可得而親、而疏、而利、而害、而貴、而賤,所有人都會把你當做貴人,天下貴,天下都是貴人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聖人到底指誰?
    聖人一詞,在道德經中,共26章提到聖人,總共出現31次。那麼,它到底是指什麼樣的人呢?歷來都有不同的解釋。但不論哪種解釋,似乎都太完美了。完美到需要重新做一次深刻的總結才行。其實,只要知道《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就不難理解了。《道德經》論道、論德,但實際上,它更是一本講述如何治理國家的書。因為老子每次論道論德,都是為了引出聖人「無為之治、不言之教」的治國道理。
  • 學科教學語文複試常考話題之《道德經》與不言之教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選自《道德經第二章》解釋一下這段話,談談什麼是隱性德育,道德經的這段話給你帶來哪些教育啟示?參考回答:翻譯:天下的人都認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為醜的存在;都能認清善良的事物,那是因為存在不善良。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道德經》中「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真正道理!
    老子《道德經》的智慧在於,書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和名流大咖,下至黎民百姓和江湖之士,幾乎所有的人,都從《道德經》的智慧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人生方向。老子「無為而治」和「道論」來自於《道德經》第二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是: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句話解釋為現代文是: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 《道德經》名言賞析——生活中的智慧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一件難度很大的事,要從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從最細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無論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從細節入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 《道德經》:如何不做利益的傀儡?看「四絕」的智慧(下)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道德經》:最高級的拙是大巧若拙,最睿智的人懂得裝傻,學習了
    那麼不妨一起來看看《道德經》中,學習老子在其中第四十五章所提醒世人的大巧若拙。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此章解讀,人到三十還處處碰壁,定是不知《道德經》中的外圓內方,大巧若拙: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釋義:最完美的事物總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區別就在於,上等人談智慧,中等人談事情,下等人談是非。今天我們不說中等人和下等人,暫且就以《道德經》為例,先來說說這上等人談的"智慧",指的是什麼。我們也可以拿石頭和水去對比,在《道德經》中也形容大道的智慧和水的狀態是一樣的柔軟,遇到堅硬的東西就可以躲避,能夠順流而下,這就是一種智慧。或許這三點,正是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當我們把《道德經》中的這樣一種智慧,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時候,也同樣適用。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 老子《道德經》中的八大中華傳統智慧
    2500年前的老子《道德經》,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智慧。本文介紹其中的八大著名智慧。一,上善若水動物、植物、人的生長都需要水的滋潤。水滋潤萬物的生長有功,卻不願意居於高地位,而是願意居於很普通的低洼之地。這種有功卻不求回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是上等的善。
  • 道德經的智慧,懂得道德經就懂得管理的精髓
    所以說至今,正一派龍虎山的道士不吃牛肉。為什麼不吃牛肉呢?就是因為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騎。尹喜一看到這個老子路過於此,就虛心向他求教。老子先生你出國之後很多的知識寶庫沒有流傳下來,你能不能把你的思想寫成一本書。我幫你傳播下去呢 ?於是老子就在函谷關住下來了寫了這一本書《道德五千言》。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經。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道德經》的世界性
    近世以來,西方各國爭相從中國道家典籍中尋找民族持續發展的智慧動力,譯介和研究老子思想已經成為國際漢學界的一種風尚,學術界甚至把《道德經》翻譯和研究成果的多寡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漢學研究是否發達的重要標準之一。《道德經》是被譯介得最多的中國典籍,據統計,已經被譯為73種語言文字,凡數千種,其在英語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和《薄伽梵歌》。
  • 《道德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可以講,只要理解了無為,就能基本上理解了《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了。聖人他做事「無為」,處的事做的事居的事都是「無為」的。「行不言之教」,他教化百姓不靠言語。「無為」,這個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歷朝歷代,各家有各家的講法,理解以及詮釋。至於誰對誰錯,我們先拋開它。
  • 寶寶起名用《道德經》不僅別具一格,而且有智慧有內涵
    寶爸寶媽如果想給寶寶取個有智慧有內涵的名字,《道德經》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而且別具一格,不會和他人一樣千篇一律。明彰:《道德經》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勤行:《道德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 《道德經》的智慧:一被別人罵,你就立馬反擊?那你就輸了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國哲學家 尼採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被記載在著作《道德經》之中,一直深深的影響著後世。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齊善鴻是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一大串的名頭就不一一列舉,他用了三十年尋道、悟道和行道,他將中國道學智慧充分融入到自己的的生活和生命之中,可見其對道的領悟已經達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高度。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道德經的智慧分享-《道經》第四章 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前言:小編一直認為,道教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即「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而《道德經》是道教最主要的經典,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內藏之智慧無窮無盡,實為每個中華兒女都應拜讀學習之神書。故小編鬥膽忝以拙筆與各位讀者分享《道德經》之不世智慧,拙劣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