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有兩重境界,一是知道了對方的秘密,還假裝不知道;二是知道什麼時候不言,什麼時候不說、什麼場合不說。
電視劇《天道》,說的是任何一個命運歸根到底是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按照事物的本來規律去辦事,就是秉道而行。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就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就是一種靠救世主,靠別人施捨的文化,就是弱勢文化。
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方面,《天道》的主人公丁元英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餛飩攤的老闆收他兩次錢,他不計較,也不解釋。就再給一次錢。
拉麵店的老闆嘲笑他沒有工作,白吃閒飯,他也不計較。不同人去解釋。
想了卻病危父親的心願,要拔掉管子而遭家人的數落,他不做解釋。這裡有人道和天道的區別。
在公園裡看小丹表演跳舞,而被別人擠走搶佔椅子,他連看都不看佔它位置的人一眼。
芮小丹犧牲後,芮小丹的警察同事了解他們通話的情況,問他為什麼不勸阻芮小丹,警察諷刺他,他不做解釋。
丁元英看淡這些,是曾經經歷過,思考過,凡是從結果出發,就容易看明白。如果爭了,吵了,辯了,是誰對誰錯重要?還是時間重要?是理論上贏了重要?還是心情重要?孰輕孰重早已在頭腦裡設定過,是不需要思考的自動反應。當一個人從一開始就知道結果是什麼的時候,就不會去浪費精力,浪費時間,浪費口舌,又何必去爭,去辯,去吵,去說,去言呢?
敢於承認自己的不知道,面對孩子的時候,當你說不知道的時候,你的力量就回到你的身上。把一切都化解了。
言者不知,不說不是騙人:語言是有能量的,話出去了,會帶來什麼結果,要有覺知。
不可得而親,塞其兌;不可得而親有兩種,對於「道」這種東西不容易得到,特別診視它,因為很難得到,一件寶貝,越沒有得到之前,越珍貴;在形式上很重視,實際上不重視。同是信佛20年的道友,是真的同道之人,還是面上是同道之人?是同道之人,是真親,不是同道之人,表面上親。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同他形成敵人關係,就不會形成傷害了。要知不言,就是塞其兌。
不可得而疏:覺得很難理解的時候,這個時候要閉其門,不去評價,不去評判,別人說你求什麼道啊,信什麼佛呀,我啥也不信,我不也照樣發財了嗎?你要說,你要信呀,你如果不信,將來肯定如何呀?這就會形成爭執了。這個時候,先閉其門,把自己的嘴巴閉上。從源頭上不會製造障礙了。
很犀利的,你要挫其銳,有害的,你要解其紛,閃亮的,很貴的部分,你要和其光,哪些很賤的,你要同其塵。
對不同的人,都在和平的情況下,圓通不二。沒有形成爭議,沒有形成針鋒相對,所有的關係都是重要的。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有下士聞道,大笑了之。這種情況,你不是處理他,而是回到自己,處理自己,你要塞其兌,閉其門,不要張口閉口同別人吵,從自己開始做起,你要學會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乃為天下貴。
當你做到了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時候,不可得而親、而疏、而利、而害、而貴、而賤,所有人都會把你當做貴人,天下貴,天下都是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