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各個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學會受用無窮

2020-12-23 百般揣

我國古代哲學經典《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所著,全書根據版本的不同,字數有很大出入,總的說來在5000字上下。

《老子》中共包含成語100多個。

雖然只有5000字,但該書字字珠璣,句句哲理。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包括:功成身退、暴風驟雨、虛懷若谷、受寵若驚、紫氣東來、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等等。

《老子》中成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下面,我就以「功成身退」為例來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歷。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叫做「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可以解釋為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這是順應上天的道理,自然的規律。這句話後來就演變成了「功成身退」的成語。

功成身退,後來被世人看作是功成名就的人,明哲保身的人生處世哲學。這也是老子所說的「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自然規律在人世間的體現。

《老子》中的成語道出了深刻的人生處世準則。

古往今來,遵守功成身退,多能頤養天年。不能功成身退,常遭滅頂之災。這樣正反兩方面的例子數不勝數。其中,能夠功成身退最著名的人物就是範蠡。

範蠡輔佐勾踐消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他三次經商成巨富,曾感嘆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三散家財,後定居於陶丘,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能夠抵制高官厚祿功成身退的人如鳳毛麟角。而不能做到功成身退,最後身首異處的名人則如過江之鯽。

韓信便是其一。他身為西漢開國功臣,由於功高蓋主,而又不能功成身退,留戀名利,最後被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總結:

成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漢語詞彙系統中的精華。而關於《老子》的語句中,形成的成語更是內涵深刻,富有哲理。學會運用這些成語,能夠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正確領會這些成語中蘊含的深刻哲學思想,能指導我們的人生實踐,指引我們從平凡走向成功,從成功走向成熟。

你認為《道德經》中的哪個成語對您影響最深,請在留言板裡寫下來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老子的成語,有的在歷史上常被引用,而今生疏了;有的至今仍鮮活地被我們不時運用。如「與時俱進」、「內聖外王」、「相濡以沫」、「螳臂擋車」、「薪盡火傳」等等。 還有一些成語,古今的意思已經有變化了,如「功成名遂」,原指成就了功業,才有聲名,後引申為功績和名聲都已取得。「吐故納新」原義為吐掉故 氣,吸收新鮮空氣,今天多用於人事組織方面的更新。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綠標收聽朗讀音頻文/民生周刊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所著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但字字珠璣,句句哲理。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 《道德經》說透人生智慧的7句話,讓你一生受用不盡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02.物極必反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不要過於追求完美、追求極致,給生命中留一點白;當一件事物完美到極致時,必然會走向反面。
  • 《滕王閣序》中的8句話,蘊含深刻,終身受用!
    《滕王閣序》中的8句話,蘊含深刻,終身受用。時機和命運都不好,在人生道路上遭遇許多不幸。傑出的人出生或者經過的地方,這個地方便會成為名勝之地。在早晨失去的,晚上將其補回來。引申的意思是:開始雖有所失,如經補救還來得及。現多用以比喻青春年華雖已逝去,珍惜老年尚不為晚。君子都能安於清貧的生活,通達事理的人知道天命。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大巧若拙
  • 《齊善鴻講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它是古代祭祀的時候用草紮成的狗,用來做祭品用的。我們經常看到古代祭祀的時候通常要擺上豬牛羊等祭品。這豬牛羊好歹是活物來的,祭祀完還有食用價值。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道德經》裡邊蘊含著古往今來的大道,對我們的思維方式、人生格局、精神境界都會有很大的啟發和啟迪。它是一部哲學著作,蘊含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命題「道」;也是一部管理著作,教導士和王如何成為聖;也是一部傳統文化著作,裡面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密碼,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很多我們頻頻引用的成語典故;也是一部育兒書,老子把一切高尚神聖的詞彙與「母性」相連接,譬如「萬物之母」「天下母」「國之母」「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可以啟發教導小孩熱愛母親;也有人把它當作烹飪書籍,「治大國若烹小鮮」;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兵書,「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孔子: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 《道德經》中,不可不懂的「四大人生天規」
    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林語堂曾說:「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今天,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本文為大家推薦《道德經》中所蘊含的道理:人生中不可不懂的「四大天規」。
  •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其才華,非常人所能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兩部經典,知道的人多,而讀過的人少,讀完並能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兩部經書就是《易經》和《道德經》,其中《道德經》為老子所寫,洋洋5000多字,蘊含無窮的人生哲理。甚至連儒家的創始人老子,專門向老子求道,回來之後,向自己的弟子感嘆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我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老師和同學們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