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說一個三國的故事。
曹操、劉備和孫權三分天下,其中最苦命的就是劉備。早年時,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兩兄弟走南闖北,卻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可謂一把辛酸淚。
中年時,劉備時來運轉,有諸葛亮這個軍師輔助,帳前人才濟濟,他贏得太輕鬆了,漸漸就有些飄了。
晚年時,劉備好似被厄運纏身,兄弟離去,戰場失利,一步錯步步錯,讓人惋惜。
劉備24歲走進軍營,48歲鹹魚逆襲,劉邦也是48歲才起義反抗大秦帝國的,兩人都屬於大器晚成的典範。他們的成功不是命,也不是運,而是時勢造英雄。
提起孔子不無人不知,說起王陽明卻略顯生澀,要是說王守仁就更稀缺了。上周跟一個剛畢業的小女生聊天,她還在問我:你崇拜王守仁幹嘛?你也想做十三香?
我說:做十三香的不是王守仁,是王守義!
王守仁,號陽明子,人稱王陽明。
王陽明一生最燦爛的成就莫過於王陽明心學,這真是造福子孫的瑰寶,只是我們沒有好好利用,日本人學去以後,開始了明治維新,從此走上富強之路。
心學這麼厲害,為什麼是王陽明創建的?為什麼不是之前的孔子,韓非子,董仲舒,朱熹等人。這個問題,不光我們疑惑,就連王陽明的弟子也疑惑。500年後,鼎鼎有名的歷史作家度陰山在《知行合一王陽明》一書中給了我們答案。
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有一天,王陽明的弟子問他:既然堯舜那麼賢明,為什麼沒有重視禮樂,偏偏到了周公時期才開始推廣禮樂?
王陽明說:聖人一生都在為百姓造福,堯舜沒有重視禮樂,只是他們所在的時代不需要禮樂罷了,周公之所以將禮樂發揚光大,是因為禮樂可以造福大周百姓。
所以說,孔子等人重視禮樂是時勢。
為什麼偏偏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也是因為時勢,時勢造英雄。因為程朱理學存在弊端,因為格物致知這條路根本走不通,因為大明朝的社會現狀,使得王陽明放棄官場,格竹子失敗,最後於龍場悟道,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實踐自己的感悟,名揚後世。
孔子是公認的聖人,王陽明是個被低估的聖人,如果說孔子是理論派,那麼王陽明就是實戰派。孔子周遊列國沒出路,最後才開始辦學授課,王陽明悟道龍場,徵戰沙場,遊刃官場,他用社會實踐捍衛了心學的尊嚴。
時勢造英雄,他們都是時代的幸運兒。歷史奔湧,大浪淘沙,就算馬雲沒有創建阿里巴巴,也會有另一個網際網路巨頭崛起,因為電商購物的風口遲早會來。正如雷軍所說,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