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憑什麼影響了東亞世界500年?

2021-03-05 後E視野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的荒僻之地。

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在一種困頓和痛苦之中,結合自己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終於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這一大事件,標誌著千古心學的真正開端和正式誕生,是王陽明從此邁入聖人行列的人生關鍵一刻。

王陽明在頓悟時刻認識到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為聖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這一基礎,就人人可以參悟心學智慧,向人生的更高處邁進。

就在這期間,王陽明又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誡和教導追隨他的弟子門生。

這四件事,看似普通尋常,但由於是在龍場悟道這個重要時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們重視。因為,那很可能就是心學的精華、人生的要旨。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

 

為什麼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麼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於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用現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係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則,人就會是無頭蒼蠅,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

 

王陽明又批評當時的讀書人——懶散墮落、貪玩成性,荒廢學業、浪費時日,最終註定是一事無成。

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這同樣值得我們警醒,因為我們很多人,正像王陽明所批評的那樣。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與小人之別,譬如奮鬥於人生目標者與遊手好閒的混混。

 

王陽明的這些話極具說服力,因為他自己就是例子。他少年時代就立志成為聖賢,此後終生矢志不渝、奮鬥不已,最後的確成為了聖人。

王陽明此處也再次重申:立志成為聖人,就會成為聖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推而廣之,不論你想做什麼、做成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得到什麼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礎和真關鍵。

王陽明說,立志成為君子之後,就要勤於學習,因為就像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說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如果你立了志卻做不到勤學,王陽明認為那隻說明一個問題——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堅定。要立志,還要志向堅定,這才是王陽明所強調的立志的完整內涵。

 

學習先要端正態度,王陽明所強調的態度就是——「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不以聰明機警為高尚,卻是以勤奮謙遜為上上。王陽明說,只有具備這種態度,才有資格追隨於他,才有資格接受心學的啟發和洗禮。這其實已經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適用於勤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陽明又延伸道: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明明肚子裡沒料,卻要裝得很博學很深刻,喜歡炫耀自己,愛用大話迷惑別人,還忌恨別人的長處,說到底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無能;即使他裝出高高在上的樣子,招來的也只會是別人的厭惡和鄙棄。

 

還有一種人,總是覺得自己無德無才無能,所以勤奮學習、喜歡請教別人,並堅定地實行自己所學到的;也能夠常常稱讚別人的長處,並因自己的過失而自責;他們學習別人長處的同時,也明白自己的短處,所以努力學習、修正和彌補。這種人,則即使表現得再謙下,也會得到別人的讚揚和崇尚。

 

當今時代,依然存在這兩種人,尤其是第一種,而且恐怕很難絕種。所以陽明先生的話,依然需要被深深銘記,藉以警醒和指引自己,並傳之後世。

王陽明說,就算是聖人,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聖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於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所以,人「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他又指出人應當經常反省兩個問題:平常自己有沒有不知恥、不誠信、不道義的言語行為?有沒有對父母不孝順,對他人不友愛,而與奸猾、狡詐、苟且和刻薄沾了邊?這兩點,一個關係為人,一個關係處世。王陽明說,有這些不良行為的人,要麼是不自知,要麼是沒有朋友和老師的規勸約束;說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沒有教養。

 

王陽明又特別強調了一點——積極改過是應該的,但注意不能因為犯了錯而過度地羞愧、沮喪和自卑。因為,這樣還哪有信心、心勁兒和功夫去改過?所以既要樹立起態度,還要擺正好心態。如此堅持不懈地改下去,就總有一天能夠盡除自己的惡習。

對於與朋友相處,王陽明只強調了一點——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對於朋友的過失,要做到盡力地勸告和開導,但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盡到自己對朋友忠誠愛護的心意。

 

怎樣才是好的說話方式?王陽明說,就是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要做到態度儘可能地婉轉曲折,因為只有這樣朋友才更容易接受、進而反思,於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改正,對自己則就只有感激而沒有惱怒。

 

如果不這樣,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先揭發他的過失,並進行斥責,讓本就心懷愧疚的朋友更加無地自容,那麼就只會激怒他,他就不僅不會反省和改正,甚至還可能變本加厲,並對你產生怨恨,那這朋友就沒得做了。

王陽明又進一步說,如果是當面這樣對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當的問題了,還是在用揭別人的短、抖露別人的隱私,去體現自己的正直,這是人品有問題。

 

王陽明的這些話,已經超越了朋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說話之道。歸結起來,就是不論對朋友、長輩、師長、領導還是他人,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雖然坦言但不至於惡言冒犯,不因為避諱而不說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實實在在地有益於別人,有益於增進彼此的感情。這是修養的體現,也是說話的智慧。

 

王陽明這番話,明顯是建立在對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縱觀王陽明頓悟時刻明白的這5件事,「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可謂基礎,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勤學推展開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改過是修養德性、提升自身之法,責善推而廣之完全是說話之道,已經把人生的幾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

同時,心學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觀念,也已經蘊含其中。所以我們才說這是心學精華、人生要旨,銘記、領悟並踐行,人生必無所憂、無所失。

► 為防止您與E君失聯,您可添加E君微信,進入粉絲交流群。(添加時請備註簡要個人信息,暱稱+學生或某公司職位或從事行業。無備註恕不添加。感謝理解~)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E君微信

— 往期熱文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是王陽明創建了心學?而不是孔子?500年後度陰山寫出真相
    提起孔子不無人不知,說起王陽明卻略顯生澀,要是說王守仁就更稀缺了。上周跟一個剛畢業的小女生聊天,她還在問我:你崇拜王守仁幹嘛?你也想做十三香?我說:做十三香的不是王守仁,是王守義!王守仁,號陽明子,人稱王陽明。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觀,說的既是學習,也是行動;既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自己的要求。他一生都身體力行踐履這一主張。陽明心學作為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發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學說不僅盛行於明代中後期,而且深刻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甚至亞洲地區的社會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今天,我們從王陽明及其學說當中,能夠得到什麼有益的啟示呢?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我們憑什麼說看熱鬧那個意就是惡的,提醒那個意就是善的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善知惡。那麼,我們下面要做的事就是「為善去惡」,如果只是知道善意和惡意,卻不去行動,那也不是致良知。所以,我們必須提醒那個睡覺的倒黴鬼,有石頭要砸你,趕緊起來。這就是「格物」,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煉心」,它煉的就是我們那顆慈悲的心。我們要經常實踐自己的善意來煉心,把自己的心煉成仁者的心。
  • 無敵聖人王陽明心學的重要基石—「心即理」
    近年心學越來越得到推崇,主要還是因為陽明心學的博大精深,影響世界五百年。而若干年前「心學」曾被誤解為唯心主義,只有少數利根之人,也就是悟性好的,能直從本源上悟入,比如明朝徐階、徐渭、明穆宗,清朝紀曉嵐、曾國藩、左宗棠,近代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現代稻盛和夫……等等。
  • 王陽明能夠創建「心學」,離不開他經歷的這些!
    在王陽明還未滿十歲時,他的父親就問他:「你長大了的理想是怎麼樣的?」王陽明答道:「聖人。」這個答案讓他的父親非常的惱火,因為在古時候,人們對聖人是非常尊敬的,普通人是不能夠妄議聖人的,更不用說像王陽明那樣隨隨便便就說出自己要和聖人相提並論的話來,所以王陽明這句話在封建社會是非常不禮貌的,一不小心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王陽明心學影響深遠,但他才是明朝「一哥」,貢獻和影響力巨大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出過許多偉大的人物。《永樂大典》的編撰者解縉、連中三元的奇才商洛、延續大明200年國祚的于謙等等,這些人都深深被刻在歷史功勞簿上。但是,當我們說到「大明第一人」時,總會想到這兩個名字:王陽明和張居正。
  • 「陽明心學」為何在日本獨樹一幟,甚至反過來影響起源地的中國
    1853年美國對日本施加「黑船事件」,日本發起倒幕運動、明治維新,最終大功告成,經日俄戰爭一役,震驚世界,躍居亞洲強國之列! 衰落成「東亞病夫」!梁啓超也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國內無數仁人志士為之沸騰,將東洋學和西洋學並列,並以昔日的學生為師,掀起留學日本、效仿研究陽明心學的浪潮,並對辛亥革命等事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王陽明的4個人生頓悟,為何影響中國500年,看完才明白
    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人是誰,想必答案可以有許多,但是如果問明朝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想必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那就是王陽明。我們普通人沒有時間了解大儒的全部思想哲學,只要了解了王陽明的4個人生頓悟,就可以明白他為何影響中國500年。1、立志這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
  • 獵鷹解期:王陽明心學三大核心是哪三點?
    獵鷹解期:王陽明心學三大核心是哪三點?  1、陽明心學——取之不盡的寶藏    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  到了近代,蔣介石更是痴迷陽明心學,不僅自己研讀,還讓自己的兒子研讀,更是把臺灣的草山命名為「陽明山」。而毛澤東自青年開始,就視王陽明為自己的精神導師,一生踐行,獲益匪淺。  1、陽明心學——取之不盡的寶藏  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
  • 談到「心學」,都知道王陽明,但此人才是心學的開山之祖
    我們首先來看看南宋心學的開山之祖。致力於復興儒學的宋代理學家,是接續了孟子關於心性關係的概念:「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宋代程顥和程頤開創了「理學」,不過,自二程之後,理學發展走上兩條道:其中一支就是影響很深的朱熹理學;另一支開始偏向了心學。
  • 陽明心學讀書會:「心學的智慧」
    他創立的陽明心學,曾經影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曾國藩、毛澤東、孫中山、梁啓超、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其影響遠至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關於陽明心學,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點擊關注,沐子讀史,換個角度看世界。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
    王陽明心學智慧:中年男人慾有所突破,人脈次之,需牢記4字真言人類歷史上,有2個5歲才開始講話的人,都對人類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德國的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改變了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一個是我們中國的王陽明,他的心學,改變了人們對自我的認知。
  • 王陽明「心學」:福運弱的人,往往會敗在這四個人身上,要警醒
    王陽明是誰?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本應被人追捧的聖人,卻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王陽明是可以與孔子相媲美的聖人,是中華五千年裡唯二的聖人。多年來,文史界的學者和專家都肯定了「陽明心學」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義。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知行合一」你真的明白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其一就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其二就是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王陽明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呢?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及軍事家,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據說,陽明先生出生也是一段傳奇故事,他的母親生下他時已經超過了10個月。
  •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
    被很多人視為精神導師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到底有多厲害?文/無計讀書1508年,這是一個神奇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很多的事情。36歲的王陽明在貴州的龍場悟出了心學的真知,後人稱這件事為「龍場悟道」。他所創立的心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受到他的心學的薰陶,發動「明治維新」;曾國藩、康有為、毛澤東都把他當作精神上的偉大導師。到底心學有什麼樣的作用,能讓人如此著迷,下面我們來揭開心學的神秘面紗。
  • 王陽明:最高明的實踐心學,其實是這八個字,成就了我一生
    王陽明:最高明的實踐心學,其實是這八個字,它成就了我一生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在鑽研哲學、精研書畫、教育子弟的同時,竟還能有條不紊地帶兵打仗,治國理政。而王陽明就是這樣一個奇人。王陽明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而且他還精通詩詞歌賦。
  • 王陽明心學:人生再得意,在這三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
    王陽明心學:人生再得意,在這三種人面前也要「低調」,很有道理在陽明心學的發展過程中,許多人一直關注「心學」。其實,所謂的「心悟」並不神秘。它是人們經過長期思考後突然認識到的一種新認識、新感知,它是新認識對舊認識的超越,新感知對舊感知的超越。陽明心學講的「心」指什麼?其實,王陽明對「心」有明確的解說:「心」就是「真我」「真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