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2020-12-15 騰訊網

按理說,在西周末期周幽王死於申侯之手後,大周政權就該退出歷史舞臺了。之後,苟延殘喘的東周,只是因為「周」這個符號是維持諸侯平衡的核心,至於周室正統只能算作是行屍走肉罷了。

公元前770年,被老爹拋棄的姬宜臼被諸侯們撿了回來,大夥尊他為周平王,讓他來主導東周王朝。

與後世的漢獻帝相比,周平王還要更慘一些,因為「挾天子」的諸侯太多了。

除了原本就實力強勁的幾個諸侯國在蠢蠢欲動,因平定犬戎而立下大功的秦襄公亦躋身諸侯之列,成了終結春秋戰國時代的伏筆。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問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傳了那麼多代,就沒有一個能挑大梁一統天下光復周室的存在嗎?他們為什麼沒進行改革復興周統呢?

因為以下幾個因素,周天子復興的難度堪比登天。

第一個因素:王室疆域狹小

周幽王是個混蛋國君,天子當的好端端的,偏偏要拿萬裡河山開玩笑。「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大家都聽說過,放到現代來看這種傻缺行為,就像大國領導人拿飛彈當鞭炮放一樣。其實烽火戲諸侯只是西周滅亡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是周幽王打算改立褒姒為王后,並廢掉了原來的王后申氏。結果,前老丈人申侯不願意了,夥同外族一塊顛覆了大周王朝。

其實,原本西周正統還是非常有公信力的,這一點從烽火戲諸侯事件中就能看出來。大王在烽火臺上點燃茅草,沒到半個月天下諸侯的人馬就都聚集在城牆下翹首以待了,如果真遇見戰爭估計這批勤王軍真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周幽王像是鬧著玩一樣將公信力揮霍一空,真到和申侯玩命時人家就不來了:反正您老人家也是尋開心,您自己樂呵去吧。

犬戎加上申侯的軍隊輕而易舉地踏平了鎬京,將這座都城毀於一旦。在戰爭期間周王室已失去了大量領土,加上後來周平王上臺後將一大片地盤送給秦國,後來又舉國遷都到洛邑,所剩的領土已非常有限了。

在東周初期的地圖上,我們能看到齊國、燕國、秦國、晉國這些巴掌大的強國,也能看到鄭、宋、中山、徐等幾十個指甲蓋大小的諸侯國。倘若,周天子有「巴掌大」的地盤,估計和諸侯們說話的態度能硬氣一點,遺憾的是周天子的地盤和指甲蓋差不多。

第二個因素:宗室內亂

周幽王帶著對諸侯的怨恨駕鶴西去了,周平王看似繼承了父親的大位,成了下一任天子,但是,他的影響力卻是非常有限的。因為他擺脫不了弒父殺君的嫌疑,所以,諸侯多半不會聽他的,只有鄭、晉兩國支持他,卻還有著政治目的。

除了這兩個支持周平王的國家之外,其餘絕大多數國家或尊周攜惠王為正統,或打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尊周攜惠王為正統。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有兩個周天子的情況恐怕只有東周初期才會出現。

這種情況,總共持續了二十一年。支持周平王的晉文侯,總算是打敗了周攜惠王。然而,在接下來的九年裡天下諸侯並未歸心,仍然沒有諸侯支持周平王。

於是,周平王做了一個十分正常的舉動,那就是:仰仗支持著他的鄭國和晉國,還有曾幫他解決內亂的秦國。

在天子的幫助下,這三個國家的勢力越來越大,天下形勢也越來越混亂。

第三個因素:周天子失去威信

誰都沒想到,在秦、晉、鄭三家勢力急速膨脹的過程中,鄭國竟第一個跳出來稱霸。根據地圖來看,鄭國屬筆者前文中說的「指甲蓋」,地盤不大兵力不足,偏偏喜歡叫囂。雖說,鄭國在短暫的風光之後,迅速龜縮在晉國與楚國之間當起了牆頭草,但鄭國的確踩著周天子風光了一小段時間。

周桓王上臺時,想要勵精圖治,讓大周重新成為天下歸心的正統王朝。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他肯定要先拿鄭國這個囂張的「軟柿子」下手。周桓王昭告天下,免除了鄭莊公在朝廷的公職。為了打擊報復周桓王,鄭莊公率兵闖入周地,在秋收時搶先割了周國的麥子。

顯然,鄭莊公根本沒把天子放在眼裡,此舉無疑是在挑釁。於是,周桓王立馬拉攏周圍的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組建聯軍討伐不知好歹的鄭國。

不得不說,雖然鄭莊公比較膨脹,但他確實有兩把刷子。

在戰爭爆發以後,鄭國立即以「魚麗」的陣型迂迴進攻,將陳國、蔡國、衛國的軍隊全部打跑(有可能是這三個國家沒有出力),然後,圍殲了天子的周軍。

周桓王一敗塗地,逃跑時肩膀還中了一箭。

天子之師,加上四個國家的援兵,竟讓小小的鄭國打得像喪家之犬一樣敗逃。雖然,周桓王的失敗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對於諸侯而言,結果就是一切。周桓王敗了,周天子已失去一切權威。即便表面上大夥還管他叫一聲天下共主,但已沒人把天子當盤菜了。

第四個因素:王室顏面掃地

楚國君熊通用暴力手段脅迫隨國,讓隨國國君向天子請命,申請讓熊通當第一任楚王。其實與其說是請命,不如說是「通知」。因為楚國已經成為強國,人家有那個資本稱王。偏偏式微的周桓王沒有領會到這一點,強硬地拒絕了請命。

熊通表示:向你請命不過是給你面子,真當我聽你的?

沒過幾天,熊通便在宮裡掛上了楚王的大旗。周桓王這時的態度相當微妙,熊通的態度擺明了是在挑釁,如果不給他個教訓那將來誰都會在周王室的頭上踩一腳。偏偏硬氣的周桓王軟了下來,放任了熊通的行為,權當沒看到。

如果說,熊通時代的楚國只是有了稱王的資本,那麼,到了楚莊王時期的楚國就已經是足以撼動周統的龐然大物了。

楚國在與晉國打了一場之後,楚懷王曾將人馬開到洛邑,還問前來遊說的王孫滿:「你說王宮裡擺著的九鼎重不重?我想搬起來試試。」

估計如果沒有王孫滿的一番勸導,楚莊王就真的將九鼎帶回楚國了。

既然弊病這麼多,那麼,周天子為什麼沒有進行改革呢?這裡面的因素有三個:

第一個因素:人才凋零

鑑於前面四個因素,周天子已式微到了極點,相信每個周天子都想到了改革。然而,但凡改革,總得有商鞅一樣的人才,周王室根本沒有能耐延攬到這樣的人才。

東周時期天下人對周王室缺乏認同感(除了孔子和他的門生),誰會選擇一個停盤的公司打工呢?比起去周王室當官,倒不如去齊、楚、秦等幾個有發展潛力的公司。

沒地盤,人才不入境;沒前景,人才不效忠;沒聲望,人才不歸心。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周王朝根本招募不到像回事的改革官,改革自然無從談起。

第二個因素:周禮廢弛

哪怕是後世的儒生,都在談「復興周禮」。禮說的不止是禮儀,還有規矩和傳統。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一套現存的法律或規則的約束,改革是缺乏執行力的。

然而,從周王室的表現上我們不難發現其公信力缺失、周禮廢弛的原因。

趙魏韓三家分晉以後,周威烈王對這起事件沒有給出裁定,而是直接認同新三家為諸侯。這種做法,讓諸侯們看到這種口頭名分的實質:只要你有地盤,你就是諸侯。

後來。周安王認同了田氏的齊王地位,等同於他默認了齊國與周國等同的地位,這是完全不合乎禮法的。

為什麼周桓王不敢認同熊通?

就是因為這樣做會直接讓殘存的周禮徹底失去公信力。

連基本的規則都沒有了,改革是根本無從落腳的。

第三個因素:缺乏有魄力的領導人

即便缺乏人才,即便缺乏這樣那樣的條件,作為領袖的天子不該自暴自棄,該排除萬難主導改革,才能給周王室換來一線生機。

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沒有一個周天子擁有改革家應該具備的能力和魄力。在東周時期的周天子中,我們很難挑出優秀的領導人。

春秋戰國時代,為什麼各諸侯國的發展速度一會快一會慢?

趕上強大的國君,國家發展速度自然快;遇上坑爹的諸侯,國家的發展速度自然慢。

領導人,是主導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

顯然,歷代周天子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和魄力。

歸根結底,一切都是西周分封制埋下的隱患。那些昔年推翻殷商的開國元勳,他們的後代紛紛與大周天子唱反調,縱使姬發有遠見卓識,也絕對預見不了這番場面。難怪秦始皇剛當了皇帝便改制。把天下分給其他諸侯共治,在封建時代著實不是什麼英明之舉。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早已名存實亡的周王室,地處中原,實力微弱,本應該是各個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卻為何直到戰國末期才被秦國滅掉?本來只有巴掌大點地盤的周王室,又為何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呢?周王室能夠苟延殘喘的存活這麼久,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因為周朝的禮法制度。
  • 建立東周的周平王在西周滅亡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周王朝以東西二周合稱八百年天下,而西周與東周的分野是周平王東遷洛陽。如此看來,周平王可稱為東周的開創者,然而這位開創者實際又是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這一切還得從周幽王身上講起。 周幽王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很高,堪比夏桀和商紂。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這裡就得提一下當時的周王室是個什麼狀態了,它們可是忙得很。
  • 《大秦賦》一對活寶:西周君與東周君,為何周朝同時有兩個君?
    然而誰能想到,局勢很快發生翻轉,韓、魏兩國居然打了起來,原來他們此次援周,名為救周,實則為搶奪周之城池。就在韓、魏內亂之際,秦將蒙驁大軍殺到,韓、魏敗走。呂不韋不費吹灰之力攻下東周城,東周君口中含玉,赤裸上身,跪地請降,800年周朝自此滅亡,乾乾淨淨。
  • 周王朝的興衰,周平王東遷後東周開始,東周為何分為春秋和戰國?
    此時加上公元前367周天子被迫分封的東周公國,周王朝的王畿之地已經被分裂為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公國,東周此時形成了三周,即周王室、西周公國和東周公國,而周天子僅剩下周王宮,是寄居於東周國。
  • 楚國為何在西周就稱王,看周王室是怎麼對待他們的,都是被逼的
    當時正值周王室衰落,中原各國叛亂,所以楚國趁機大肆擴張,實力也不斷強大。楚國強大起來之後,熊渠開始膽大了,自己開始稱王。他不僅自己稱王,還封自己兒子為王。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遊的三個要地。要知道,西周時期,周王室權力非常大,實力也是強大,諸侯沒有敢不聽周王室話的。那麼,楚國為何敢僭越稱王呢?
  • 平王東遷,西周已滅,為何戰國時還有東西周?
    秦接受了西周君所獻的人口和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看完司馬遷所記載的這段歷史,許多人可能會產生疑惑:平王東遷後,西周不是已經滅亡了,為何到戰國中後期還有一個西周?眾所周知,歷史上的周朝包括西周和東周。西周的最後一任國王就是荒淫殘暴周幽王。
  • 西周滅亡,周平王實是第一罪人
    周王朝以東西二周合稱八百年天下,而西周與東周的分野是周平王東遷洛陽。如此看來,周平王可稱為東周的開創者,然而這位開創者實際又是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這一切還得從周幽王身上講起。然而申侯也不過是一個小國,並不足以與周王室抗衡,為了保護女兒和外孫,申侯作了一個決定,勾結犬戎對抗周幽王。犬戎是西方蠻夷,自西周建立以來就是周王室的死敵,申侯此舉無異於通敵叛國。在申侯的引導下,犬戎一路長驅直入,大敗周王師,最後連周幽王和他與褒姒的兒子伯服也被犬戎殺死於驪山腳下。周幽王可算是咎由自取,太子姬宜臼卻難辭其咎。
  • 秦國7年內連續滅掉了西周和東周,東西周同時存在?會不會搞錯了
    特別是在秦昭襄王嬴稷生命的最後10年間,在取得長平之戰後,他持續「東出」,六國無力招架 ,周王室也忌憚不已,周朝最後一代君王周郝王姬延不惜聯絡諸侯再次「合縱」對抗秦國。然而,很不幸,秦昭襄王竟然直接攻打王畿,滅掉了西周國;七年後,秦莊襄王再一次攻打東周,東周滅亡。
  • 東周和西周到底是朝代還是國家?
    西周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以後建立的,定都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東周則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陽以後才有的。自從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就一落千丈,沒有任何權威,再沒有中興的可能。然而在東周時期,這一段歷史又被分為兩段,即以公元前476年為界,因為這一年齊國田氏代齊。這段歷史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才終於結束。
  • 《大秦賦》:由一對活寶東周君和西周君,看最長壽王朝的最後瘋狂
    而周天子控制的地盤不斷縮小,因循守舊吃老本不說,內部還不斷窩裡鬥。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戰國中後期出現的「三周並立」局面。三周分別是周王室(東周)、西周公國、東周公國。天預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對周朝真真是至理名言。
  • 《大秦賦》中的西周、東周是怎麼回事?看了這篇就全明白了
    不過前幾集中出現了東周和西周,把很多對歷史不太了解的觀眾弄糊塗了——西周早就滅亡了,怎麼還有西周呢?其實這是沒弄清楚東周朝、西周朝和東周國、西周國的區別。中學歷史課本裡教的、大家第一印象想到的東周、西周,是指東周王朝和西周王朝,當然西周王朝在前、東周王朝在後,具體說周王室建都豐鎬時期就是西周王朝,等到犬戎破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的周朝,歷史上就叫它東周王朝了。而《大秦賦》裡所說的東周和西周,則是指東周王朝在東周王畿內分封的兩個小諸侯國,即東周國和西周國,中國古代朝和國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能明白。
  • 都知道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但在東周時期,其實還有另一個「西周國」?
    之後,周武王強迫其他部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按照與王室的親疏關係進行分封,為周王朝提供保障。西周后期社會矛盾激化,期間爆發的國人暴動更是動搖了國家基礎。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太子宜臼隨後即位,是為周平王。鑑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西元前770年,遷都洛邑成立了東周。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君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東周君聽聞後懊惱悔恨交加,不得不開城門向呂不韋投降。手持劍,額頭系白布,帶領眾人向著秦軍跪地請降,言道:「望大秦丞相善心,留我周王室血脈。 周赧王、東周君、西周君、周朝、西周國 、東周國這些到底該如何區分。而不是將自己的記憶點僅停留在教科書上的那個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看到東周君為保留宗室血脈投降秦國,就想當然以為這個東周君就是周朝最後一位君主周赧王。
  • 八百年歷史的周朝(西周和東周)為什麼有兩個滅亡時間?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還原了秦朝滅亡周朝的全過程。不過有人感到奇怪的是,《大秦賦》第四集通過旁白說八百年的周朝滅亡,但第九集又演了周朝君主投降。那麼八百年的周朝為什麼有兩個滅亡時間呢?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並攻佔關中,周平王東遷洛邑,中國歷史從西周進入東周。周天子東遷後基本失去了對天下的實際統治權,諸侯爭霸的大變革時代——春秋拉開了大幕。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甚至連洛邑周邊的一塊土地的統治都無法保留了。
  • 周平王東遷是西周與東周的分界線,為何沒讓周朝變強反而走向衰落
    那麼,一次遷都行為何以能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呢?實際上在這次遷都行為的背後所蘊藏著的,是周王室與其分封的諸侯勢力間的一次大洗牌。    周代遷都圖_圖  西周滅亡  公元前775年,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因自己的一時喜惡決定廢掉原立的申王后及太子宜臼,同時封自己心愛的褒姒為王后並將褒姒子伯服立為太子。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大秦賦》畢竟是部歷史劇,講述了戰國末年秦始皇嬴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的創世偉業,但關切到歷史的一個個小細節,不是很熟悉歷史的人,難免會看得有些迷惑,或者說是知識的淺薄,造成了先見為主的想當然。比如,這部劇裡有周天子,還有西周君,東周君,一時令人傻傻分不清楚。
  • 戰國時除了周王朝還有東周國與西周國,兩位諸侯將周天子徹底架空
    在最近上映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了一個西周國和一個東周國。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
  • 東周長達500多年,為何一直都沒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
    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小國,而春秋時共有140多個諸侯國。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天子不能擔負天子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逐漸在風頭上蓋過了周王室。周考王時,國勢益弱,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
  • 周平王只是遷了個都,為何就把西周玩沒了?
    然而,周平王並沒有舉辦轟轟烈烈的登基儀式,而是在秦、晉、鄭、衛等國的護送下,匆匆前往周王朝在東部的新都-洛邑。雖然遷都之後的周王室仍然姓姬,還是周武王的子孫,然而周平王不會想到的是,在他之後的周王朝卻被後人冠以了「東周」的名稱,並進一步分成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為何周平王只是遷了個都,就把西周王朝遷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