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

2020-12-23 李秀筆記

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

似乎在孩子的世界中,天地都是巍然不動,穩穩噹噹。因此,有些孩子學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發現整個世界都晃動起來;之後就默認為,我國的古人一定和西方的亞里斯多德一樣,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

事實上,稍有國學基礎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是清華的校訓。

這兩句話,並非清華1911年建校時期才由當時的人們撰寫的。事實上,這兩句話,出自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為《周易》寫的《象傳》。

其中,「天行健」的意思是,宇宙在不停地運轉,或者說,天地在不停地旋轉。也就是說,至少公元2000多年前,我國的先民早已知道天地在轉動。

倘若,學習《周易》,關於先天八卦圖,還會有「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說法。「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是學習《易經》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按照先天八卦來看,從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謂之左旋,從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謂之右旋。總之,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懂得天在左旋,地在右旋,也許,至少要在5000多年前,人們就知道了。

在先秦古籍《黃帝內經》中,岐伯還有「天自東向西運行,地自西向東運行」,以及「大地在虛空之中,大氣舉之」的說法。【見《黃帝內經》第六十七篇,五運行大論】

那麼,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呢?

在《易經·說卦》中,有如下的說法: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以立天道曰陰與陽。意思是說,古人對天地的經驗總結,來自上觀天,下察地

對於天空,我們現代人,仍然有著如古人一般的熱情。白天,我們看到太陽在東升西落,有時候還會有月亮,個別的星星。晚上,我們喜歡仰望璀璨的星空。

也許,上古時代的星空,比現在這個時代更加璀璨耀眼吧。於是,我們的先祖,在茫茫夜空中,北極的附近,發現了一顆穩定不動的星,除此星之外的整個夜空在圍繞這顆星旋轉運行,每天、每年都在呈周期性的旋轉、周而復始。

這顆穩定不動的星,是紫微星,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北極星。更加確切的說,把這顆不動的星,周邊的一片星空,稱作「紫微垣」,或「紫薇宮」。

圍繞紫微星旋轉的星星,尤其以北鬥七星的旋轉,最為明顯。北鬥七星,以一定的規律,圍繞北極星轉動,類似我們現在用的鐘表,與鐘錶不同的是,當我們仰望北星空,北鬥七星和整個星空都在呈逆時針旋轉。而這,就是所說的「天道左旋」。

在《春秋運鬥樞》中記載:

第一天樞,第二天璇,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

至於「地道右旋」,這就需要站到天空「紫薇宮」的位置,俯瞰大地。這個時候,就會清楚地看到,大地的旋轉方向與天的方向相反。此即,「地道右旋」。

為何會這麼說,因為在我國道家黃老學說中,經常有上天入地的說法。比如,在《莊子》中,有「扶搖而上者九萬裡」的說法,還有「列子御風而行」的說法。

也許,張衡(公元78年—139年)的說法更具說服力些。張衡在「渾天學說」中有如下的記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

【版權聲明:本文由李秀筆記原創首發,作者李秀,多平臺原創作者,籤約作家。】

相關焦點

  • 易經「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古人是如何知道天地規律的?真厲害
    易經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在很久很久之前,古人竟然知天地的運行規律,就比如「天道右旋,地道左旋」,古人那時候就已經知道天地在旋轉了,並且還知道地球在圍繞著太陽旋轉,再加上易靜中這一句「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陰順陽逆,易逆數也」,就更百思不得其解了!
  • 細數傳統文化古籍中的地動說,古人早就知道地球在運動,不簡單
    有人說,古人愚昧,不知道地球的運動。其實在李秀筆記看來,古人愚昧,今人愚昧,還是未來的人類愚昧,這都是問題,回答起來很不容易。從理性上講,地球在運動大多數人都理解,但是從感情上講,真正能接受的人,數量有多少未可知。你從感情上能接受,地球無時無刻都在旋轉嗎?
  • 佛教的「卍」字符究竟是左旋還是右旋?
    「卍」字的符號,有向右旋——「卐」,有向左旋——「卍」。根據《慧琳音義》《慧菀音義》及《華嚴經》等,總共有十七處說到「卍」字相是右旋。但是《陀羅尼集經》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扇子中所畫的「卍」字相乃是左旋,還有日本奈良藥師寺的藥師佛像腳下的「卍」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數的記載是右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溼奴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卍」字相。
  • 古人講的「天地玄黃」是什麼意思?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易經•繫辭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天道高遠,玄之又玄,深不可測,非普通智慧可以理解。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故為天玄。同樣的,從字面上來看地黃,其意即為地初始時的顏色是黃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亦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
  • 古人為何雙手合十?合不合適,說法源自何處?後天之數,大有文化
    古人為何雙手合十?合不合適,說法源自何處?後天之數,大有文化如今,表達友善、親切的人,行禮方式有多種,比如:握手、拱手、微笑、鞠躬、揖禮、跪拜等。但在古代,古人最為常見的一種交際行禮方式,卻是「雙手相向,兩掌相合」,行的是「合十」大禮,以表示對對方尊重和敬意。
  • 【易經】河圖洛書——上古星圖,宇宙魔方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其中,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二十八宿。)以上為《河圖》。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 易經:天地玄黃。古人如何確認天空是黑色?神秘卻說透了本質
    我國古代感覺天是玄色:神奇、卻直接說透了本質易經文言:天玄而地黃。千字文:天地玄黃說文: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自然,古人也有形容晴朗天空的藍色,只不過那一個顏色稱為蒼天。而當古人形容天空的藍色盛大、蔚為大觀時,將這種顏色又稱為「蔚藍」。
  • 卍和卐,一個左旋一個右旋,二者有何區別?學者:搞錯了容易挨揍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以為「卍」和「卐」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一個左旋,一個右旋罷了。但實際上,二者卻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在沒搞清楚的情況下就貿然使用,不但會犯了宗教大忌,也許還會挨上一頓胖揍。
  • 左旋和右旋別再傻傻分不清了 | 師父來了
    有什麼含義?左旋與右旋有什麼不同?師父來了「佛教冷知識」崇慈法師告訴你:△ 佛教冷知識 10:崇慈法師說「卍 」字符「卐」最早見於古印度、波斯、希臘等地,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後演變為宗教符號。佛教「卍」符,是梵語 Srivatsalakslana的意譯,譯為「吉祥海雲」。
  • 古人所謂的:「天道方向」指的是什麼?
    其中的:「天道方向」,自有歷史以來,即被確確實實的使用者,但是卻不為後世的人們所知。許多的聖哲都提倡,順天道而行的思想。所謂:「天道」意思就是要順合天地自然運行的規律以行事。這句話所包含的意義,相當深遠和重要。
  • 佛門至寶「右旋螺」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中說:「若加持螺,諸高處望,大聲吹之,四生之眾生,聞螺聲滅諸重罪,能受身舍已,等生天上。」 法螺可用於召呼天神,《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則說:「若為召呼一切諸天神,當用寶螺手。」
  • 苯磺酸氨氯地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有什麼區別?如何選擇?
    相信有不少高血壓朋友在吃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下文簡稱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下文簡稱左旋氨氯地平)有什麼區別?哪種作用更好,該如何選擇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你所不知道的左旋維他命C
    當這篇文章的題目訂出來時,像這種如雷貫耳的成分,我就不好寫大眾所熟知的左旋維他命C,既然如此我們今天就談談較為冷僻的維他命C小常識吧。
  • 天道講陰陽,地道講剛柔,人道講仁義
    我們會特別重視家庭觀念,是因為《易經》老早就告訴我們「八卦是一個家庭」。其中乾代表父親,坤代表母親。與乾卦相關的巽卦、離卦、兌卦皆是女兒,她們分別代表大女兒、二女兒、小女兒;和坤卦相關的震卦、坎卦、艮卦代表了兒子,他們分別是長子、次子以及小兒子。
  • 左旋氨氯地平?馬來酸氨氯地平?如何選擇?
    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1999年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誕生,簡單說就是去除了氨氯地平中的右旋成分,首次得到了純淨左旋體,並獲得化合物發明專利和智慧財產權。研究發現,左旋體降壓作用是右旋體的1000 倍,是1:1外消旋體的2 倍,右旋體幾乎無降壓作用。
  • 引人入勝的《易經雜說》
    不知古人象數之學,本為演繹自然、闡明《易》理而設,如所謂「懸象著明」,使人們透過了「象」的啟示達到「明」的境地,明白事的悔吝,動的休咎。人們如何才能見了這個象而知所趨避?那必須要透過一種特殊的方法與程序,這個方法,各家不同,有管輅虞翻的、有焦贛京房的、有邵康節的……但他們的基本原理卻是一樣的,也都是象、理、數的綜合運用而已。
  • 易經:一個人「發達」前有3大徵兆,如果有一個,好運或要來臨
    徵兆二:謹慎謙虛,自帶吉兆《周易·謙卦》中有言:「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言下之意就是,從天道到人道,想要獲得成功,都強調一個「謙」字,而且在古人眼裡,「謙」本就是自帶吉兆的表現。「謙」,不僅僅指的是謙虛,正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懂得「謙虛」的人,做事往往更加小心謹慎,畢竟鋒芒畢露並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