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天地玄黃。古人如何確認天空是黑色?神秘卻說透了本質

2020-12-23 李大新的歷史課

《易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瑰寶,是我們民俗文化的寶庫,這並不是一句空話。因為《易經》不但在我國歷史上具備至關重要意義,對我們的現如今甚至未來依然有著至關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對古代文化的正確認知,文化自信是某一方面,更至關重要的是,在古代先哲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順著正確的方向,邁向更為美好的未來。

本文的論述將從一個簡單的對天空顏色的認知開始,使我們初階段了解一下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期望帶來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路和眼界更為開闊。

天是什麼顏色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一般會毫不猶豫的說是藍色。因為,在我們現如今人大部分的初步印象中,正常晴朗的天空是藍色的。可是稍做思考後,假若你想起人類在太空拍到的黑漆漆天空,第二步會得到一個答案,天的本質應該是黑色的。

使我們許多 現代人出乎意料的是,自上古時代起,我國的先民,就早已確認天空是玄色。

現如今人們感覺的藍色天空,不過是我們被視覺誤解所產生的一個美麗誤會。我國古代,從沒認同天是藍色:因為眼見未必為實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相。孔子就曾在千年前說過:目猶不可信。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儘管注重「眼見為實」,但那是與「耳聽為虛」相比較而言。換句話說,假如同樣的一件事,相對耳朵聽到的來說,眼睛看到的更靠譜。可是,眼睛看到的也未必可信。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幾乎每一個結論的產生,都是有條件的。

因此,在我國古代,從來沒有認同過天是藍色,也就不奇怪了。我國古代,從沒認同天是藍色:藍色源於藍草的顏色藍天,顯然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特別在經常出現陰霾的日子裡,想起藍天白雲,讓人感覺十分美好。今天的人們,經常把天空誤以為藍色,較大程度上正是來源於這個詞:天藍色。

從詞源上看,我國古代的藍色則是源於一種草(藍草)的顏色,跟天空並沒什麼關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個成語也和天空沒有任何關係。這個成語不過是說,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卻顏色比藍草更深。我們從「藍」字的草字頭就能看出來。

我國古代感覺天是玄色:神奇、卻直接說透了本質

易經文言:天玄而地黃。

千字文:天地玄黃

說文: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

康熙字典:黑而有赤色者為纁,有黃色者為玄。

自然,古人也有形容晴朗天空的藍色,只不過那一個顏色稱為蒼天。而當古人形容天空的藍色盛大、蔚為大觀時,將這種顏色又稱為「蔚藍」。

古人確認天空是黑色:源於樸素的「形而上」古代哲學

有些人也許猜測,古人是否會由於晚上的夜空是黑色,而得到天為黑色的結論。答案是,自然不會。由於在晴朗的夜晚,不管天空有星星或是有月亮,也同樣的是璀璨的藍色。

那麼古人又是怎樣獲知天空是黑色的呢?我想我們可以從莊子的《逍遙遊》中,一窺端倪。

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莊子在這幾句話中,最先提出了兩個問題:天的蒼蒼之色,是真正的天的顏色嗎?天是那麼的高遠、又無限大嗎?隨後,又給出了一個視角,那是扶搖而上九萬裡的「鵬」的視角,從九萬裡的天上往下看。

莊子說:從那一個角度往下看,亦若是則已矣。假如還是這個顏色,那肯定就不對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古人的視角是多角度的,可以從更多視角進行無法想像的觀察過程。這個答案,按如今的話說,玄而又玄。而這無法想像的過程,便是我國樸素的「形而上」的「道」的古代哲學。

我們從簡單的一個古代對天的顏色的認識,可以學習到許多 文化智慧。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要說眼見為實,與此同時也要說眼見未必為實,這兩個說法都是對的,原因源於立場不同,成立的條件不同。我國古代智慧,大多是直接點透本質的。而我國傳統文化中「道」的思想,雖然無法想像,卻包含樸素的真理。

綜上,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確博大精深,包含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大智慧。值得我們當代人深入探究、學習。我國古代歷經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哪怕一個字,倘若理解透徹,對我們都是莫大的助力。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古人講的「天地玄黃」是什麼意思?
    」天地玄黃從六世紀以來,《千字文》一直是用來教導孩童認知漢字的重要啟蒙讀物之一,它和《三字經》、《百家姓》合稱「三百千」。實際上,「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易經》。古代儒家尊《易經》為「五經」之首,有人將其與《黃帝內經〉〉、《山海經》並稱上古三大奇書,從成書年代來看當屬無稽之談,這裡只強調一個「奇」字。《易經》由「經」和「傳」所組成,其中「經」源於《周易》,「傳」為《易傳》。春秋時,孔子刪《詩》、《書》,而為《周易》作《十翼》,後人稱其為《易傳》。《易經•坤文言》云:「天玄而地黃」。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 的下一句是什麼?
    「天地玄黃,宇宙bai洪荒「下一句是」日du月盈昃,辰宿列張」出zhi自《千字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簡述天地自然的原始狀態。「 天」,本義是:頭頂上方的蒼穹。在《說文解字》裡的解釋是:顛也,至高無上。《爾雅》: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
  • 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
    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似乎在孩子的世界中,天地都是巍然不動,穩穩噹噹。其中,「天行健」的意思是,宇宙在不停地運轉,或者說,天地在不停地旋轉。也就是說,至少公元2000多年前,我國的先民早已知道天地在轉動。倘若,學習《周易》,關於先天八卦圖,還會有「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說法。「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是學習《易經》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那該 如何去理解玄字的意義,玄字究竟表達的是什麼意思?玄妙玄字在現代漢語字典中的三種釋義,本義為赤黑色或黑色,因赤黑色或黑色顏色較為模糊,由此引申出深奧,玄妙等意思。而玄為懸的古字,表示由繩懸掛,又引申出天空,幽遠等意思。
  • 我先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01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千字文》天空是青黑色的,大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一片混沌荒蕪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遍布在無盡的天空中。
  • 桂海傑講易經:五行的起源和五行的思維
    這些動態的現象給我們的人類產生了極大的作用,尤其後來我們發現這些現象制約著我們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的生長。我們的古人帶著一種好奇心仰望著天空,似乎想了解自然界的這些神秘現象。後來我們經過漫長歲月對自然界的了解,發現了兩種現象。這兩種現象影響著我們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這就是太陽和月亮。
  • 《易經》中有6個神秘數字,一般人都悟不透,但卻跟人們息息相關
    《易經》被人們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代表中華文化的最高智慧,它涵蓋範圍廣,可稱為中文百科全書,具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也可作為教材使用。因此,書中的內容非常值得我們悉心學習,從而能夠很好地運用到生活和職場中。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個《易經》中的6個神秘數字,能讀懂的人不是天才便是鬼才。
  • 易經「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古人是如何知道天地規律的?真厲害
    《周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其中「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當是最有懸疑的內容了,至今未有定論。易經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在很久很久之前,古人竟然知天地的運行規律,就比如「天道右旋,地道左旋」,古人那時候就已經知道天地在旋轉了,並且還知道地球在圍繞著太陽旋轉,再加上易靜中這一句「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陰順陽逆,易逆數也」,就更百思不得其解了!
  • 品讀|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 蒙學十三經教育之《千字文》每日一字詳解③「玄」字起源已不可考
    ,而且小的繩扣可能再進一步打成大繩扣,一層又一層、一重又一重,這些繩疙瘩就非常難解了,只有打結的那個人自己才知道怎麼打開,別人是看不透的。本義:赤黑色,黑中帶紅)黑而有亦色者為玄。——《說文》五入為緅,七入為緇。——《考工記·鍾氏》。注:「凡玄色者,在緅緇之間,其六入者與。」夏纁玄。——《周禮染人》。注:「玄纁者,天地之色。」八月載績,載玄載黃。
  • 我國存在2幅上古神秘圖,《易經》來源於此,被譽為「宇宙魔方」
    他們以太極和八卦理論為基礎,引入農耕文明的價值判斷,給出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並指出與之相對應的方法論,這是《易經》被中國古人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根本原因。那問題又來了,伏羲八卦是來源於哪裡?《周易·繫辭上》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 道德經至深至奧玄之又玄,究竟玄在哪裡?眾妙之門指的又是什麼?
    是天地運行之源。萬物的本源叫作道,也叫作母。是萬物生發之根。 宇宙的規律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所以稱之為無;萬物的生發可以用五官感受到,所以稱之為有。無和有是道的兩扇大門,當然也是萬事萬物的兩個屬性,就像太極的陰和陽一樣,來源相同,但是名稱不同。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始,大道之源,所以道德經也是老子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大家講解易經的智慧,只是說得更加形象,更加有邏輯性罷了。
  • 帶你從零學草書|草書千字文「001」——天地玄黃
    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天地玄黃」四個字,先來看一下智永的寫法:(左邊為草書,右邊為真書)首先來看「天」字:接下來看「玄」字:趙孟俯草書:玄②上面講「天」字的時候說過,「玄」字下面的寫法和「天」的草書很像,這裡我想說的是,其實「玄」字去掉首點和末點之後就是個「天」字。
  • 引人入勝的《易經雜說》
    》作者:閻修篆 《易經》是一部十分難讀的書,很多人想讀《易經》而不知從何著手,大家都以為《易經》是一部很神秘很玄妙的書。象數之學,偏重心靈玄秘,是探賾索隱,尋求前識的學問,亦即近代所謂的心靈學、神秘學之類,在人們心理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兩種思想,極其涇渭,前者形成士大夫的獨家殿堂,後者流入江湖,往往成為江湖術士混飯吃的工具。不知古人象數之學,本為演繹自然、闡明《易》理而設,如所謂「懸象著明」,使人們透過了「象」的啟示達到「明」的境地,明白事的悔吝,動的休咎。人們如何才能見了這個象而知所趨避?
  • 易經智慧的來龍去脈
    那什麼東西能代表民間老話,民間諺語和記錄天地之間規律的圖騰、圖案呢?這就是告訴我們《易經》的易字其實就是記錄了太陽、月亮的變化規律。那有人要問,那《易經》的易字,為什麼是日月的組成,而不是其他的組成。難道古代的時候,日月是最重要的嗎?其他的東西就不夠重要嗎?其實我們古代的人仰望著天,俯瞰著大地,看到時間的春去秋來,看到大地上面萬事萬物的生長發育,看到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生老病死,看到天地之間的風霜雨露,日月星辰。
  • 被譽為「三玄之冠」的易經是迷信?無知人才說無知話,別再被騙了
    一提到《易經》,很多人一直向全世界批判伽利略,嘲笑「太陽中心說」一樣的去批鬥它。在道家,三玄指《易經》,《老子》,《莊子》;《易經》被稱為「三玄之首」。易經》其實不止在道家有一定的地位,在儒家也是《五經》之首。那麼能在儒道兩家學說裡都佔有重要地位的《易經》,真的只是迷信嗎?
  • 《易經》「窮則變,變則通」,記住這1句話,參悟人生成敗的本質
    今年共享車說黃就說黃;我上個月工作順利,這個月老闆說裁員就裁員;甚至也許今天還握著對象的手暢談未來,明天可能就會分手了。變化構成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刻,無數的意外匯集在一起,但面對劇烈的變化,絕大多數人都很不安,從焦慮到煩躁,再到脫髮和失眠,甚至任何麻煩都可能使神經系統崩潰。然而,變化並不可怕。
  • 《易經》成功破解生命密碼:生命究竟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可是他們突然之間驚訝的發現,我國的《易經》與《遺傳密碼》有著令人震驚的一致性,可以直接再現了生命的本質。《易經》能夠預測人生,因為它本身就是打開生命密碼的鑰匙,之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我們將《易經》與DNA相比較時,會驀然回首,察覺到一定有一片我們並未知曉的天地!為什麼DNA恰恰是六十四組而不是別的數?為什麼就連生命最隱秘之處也與《易經》相通?《易經》成功破解生命密碼:生命究竟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蔡國慶攜兒子登上央視演唱《千字文》,太美了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這些朗朗上口又意境宏闊的句子,出自中國非常重要的一部蒙學經典——《千字文》。
  • 《易經》:深刻解析為人處世之道,早掌握早受益
    生活的本質實際上是時光旅行,有的人在旅行之中看懂了生活,就會進入到新的領域境地,有的人活了一輩子都看不透這其中的真相。自古以來,無數人受到周易的啟發改變命運。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五個句子,看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1、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許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從上天來的保佑是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