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如此寫道: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說明,封神演義中周文王姬昌,被困朝歌七年是有歷史根據的。
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為了增強故事性。姬昌被紂王囚禁的過程,被添加了許多細節。
卻同樣順應歷史,讓姬昌與佔卜緊密的聯繫了起來。
費仲尤渾兩個奸臣為陷害姬昌,在他即將離開朝歌時,要求其為商湯算上一卦。
姬昌忠厚,加上喝了酒。竟然洩露了商湯將滅的天機,險些釀成殺身之禍。
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但也要面臨漫長的七年囚禁。
在這個過程中,姬昌沒有閒著,寫下了一步千古奇書,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
但在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
說起周易,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三皇之一的伏羲。
而且,還能聯想到諸多詞條,比如:佔卜、八卦、陰陽、太極、道家等等。
實際上,這些聯想有一部分是錯誤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易》的作者,不是西伯侯姬昌、也不是伏羲。
而司馬遷所說也並沒有錯。
那麼周易的作者到底是誰呢?
本文咱們儘量用簡短的文字,系統地說一說《周易》的前世今生。
簡單來說,就是所謂『易更三聖』。
在華夏先民生活的上古時期,長期與自然鬥爭,為炎黃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血脈。
而在生存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和適應,從而總結出諸多生存經驗。而學習的過程是怎樣的?
第一要素就是觀察。
華夏先民第一個學習的老師,便是自己的對手——天地和自然。
上古神話的萌芽,也正是出於人類對於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伏羲作為上古氏族的首領,肩負著族人生存的大任。別人吃飽穿暖是第一要務,而他還需要學習和領悟。
通過對天地無常、自然更迭、四季交替等變化的觀察,華夏最初的哲學體系開始萌生。
便是伏羲所創的天、地、水、火、風、雷、山、澤等八卦。同時,這種八種自然元素,在上古神話的構成中也是最核心的元素。
同時,也形成了東方文化思想的基本特徵。
既然伏羲創立了八卦,那麼為什麼不能說是《周易》的作者?
原因在於最初的八卦並非是由文字記載的,而是多以圖形出現。而且,雖然八卦是周易的內核所在,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內容。
也可以說伏羲畫的八卦,其實只是周易的一個雛形。甚至沒有《周易》這個名稱。
再說周文王姬昌。
在歷史上,姬昌被囚禁時已經八十多歲了,食無味,樂無趣。因此,只能用另一種方式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而且,姬昌作為一方諸侯,所好的就是佔卜。對於上古時期,伏羲所畫的八卦非常精通。
在漫長的七年鐵窗生涯中,姬昌將伏羲八卦通過演化的方式,變為六十四卦,以及三百八十四爻。
爻這個字,最初是一個種符號。意思為作用和交織。也是在演化變化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連接符號。
而在伏羲生活的年代沒有文字,只能用結繩記事記錄自然變化。為了記錄日影一天的變化,用了八根繩索,每一根繩索以打結的方式分成三段。
由此,八卦最初也叫八索。
姬昌將八卦通過複雜的思考和計算,又將其演化為六十四卦,八卦中的每一種元素又分為八種。
而三百十四爻則是對六十四卦的衍生產物。解釋起來極為複雜,與本文主題無關,不再贅述。
總而言之,姬昌用了七年,對伏羲留下的八卦進行了質變級的補充。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易經》。
這個過程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
然而,《易經》並不是全部的《周易》內容。姬昌也不能說是周易的作者。而且,上述內容誕生的時期,道家思想根本沒有出現。
所以說,《易經》道家也沒有什麼關聯。
而到了春秋時期,又有一位聖人對《易經》產生了興趣。並對這部古籍大為推崇,並將其列為五經之首。
這位聖人就是儒家學派的孔仲尼。
司馬遷說過: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殊不知,周易的大成與孔子有著很大的關係。
最初,孔子對《易經》是不屑一顧的,認為只是一部佔卜之書。但偶然翻了幾頁發現,其中大有文章。
為此,孔子精讀易經,將系竹簡的牛皮繩翻斷過多次,也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由來。
孔子多次讀易經,十分後悔。發現對此書認識有偏頗。易經中記載了四種聖人之道:其一察言;其二觀天;其三制器,其四才是佔卜。
在精讀《易經》的基礎上,孔子以及門徒為闡述易經,又著成了一系列的著作。
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易傳》。
易傳分七類十篇,分別為《彖傳》兩篇、《象傳》兩篇、《文言傳》《繫辭傳》兩篇、《說卦傳》《雜卦傳》。後世也將其稱為《十翼》。
至此,周易結合了伏羲八卦、文王演化出的六十四卦,又結合孔子門徒傾盡心血寫成的《十翼》。
在戰國時期才算大成。
同時,也被儒家學派列入五經,並成為五經之首。
周易歷經三代,三位聖人而大成,所以後世才稱其為『易更三聖』。
也由此可見,從《周易》一直都是儒家內容,跟道家並沒有太大關聯。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道家中也有八卦、陰陽、太極的概念。為什麼說周易跟道家沒有關係?
老子跟孔子生在同一個年代。而老子所創的道家思想,最初並沒有什麼陰陽、八卦、太極的概念。
同樣,在孔子門徒著成《十翼》之前,陰陽、太極、五行的概念也並不明晰。這幾種概念其實出自於諸子百家中的陰陽家。
陰陽家吸收了《易傳》中的內容,創造了陰陽和太極。而由於缺乏獨立的學術思想,在東漢時期衰落。
幾乎是在同期,張道陵創立了道教的雛形五鬥米教,吸收了陰陽家和周易中的內容。八卦、太極、陰陽才在道教文化中出現,並在後世演化為核心內容。
說了這麼多,可以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
周文王姬昌的那個時代,還沒有道家思想和道教。也可以說,如果沒有文王拘而演《周易》,道教的發展可能會缺了重要一環,說不定三清都不可能存在呢。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有錯誤,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