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孔子,韋編三絕悟到啥

2020-12-23 金烏問天

易,人更三聖,事歷三古。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作卦辭,下古孔子贊十翼,三聖治易。

孔子晚而習易,孜孜不倦,竟至韋編三絕,精研伏羲八卦之卦象及文王所系之卦辭(周公爻辭),撰述十翼,成為解讀易經的最大門派。卻為後人畫了一個走不出的圈、一個精神上線。對禮樂崩壞的社會根源的認識是民的問題、小人的問題,開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方案,不敢啟迪民思,只需民從。把思辯挖根的諸子他家排向邊沿。把易經這部生產生活的行為手冊、制定方針政策的參考書,演繹成了以尊君子除小人為主線的勸說文,以吉兇悔吝來嚇阻人的佔卜書。讓易經滑向迷信的深淵,把人們阻斷在科學的門外。

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時代,拯救國學,汲取精華,重樹自信,撥亮前程,需對文化之源的易經重新認識,展示它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水平和給我們的啟示。拿起孔門先賢在那個圈中煉就的十八般兵器:承、乘、比、應、時、位、中、錯、綜、復、雜……打出圈子,去求取真經。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在不盲從孔子的同時,要承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孔子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歷史上韋編三絕的由來,孔子勤奮好學,把書都讀爛了
    歷史上韋編三絕的由來,孔子勤奮好學,把書都讀爛了孔子,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以德治國,反對嚴政苛律和過分的刑罰。在至今2000多年的文化傳承中,儒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極大,秦始皇更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見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同時孔子也是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全國各地興辦私學,廣收門徒,到別國傳教授業,突破官府的壟斷,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孔子在晚年編訂的文化典籍《詩》、《書》、《春秋》等成為千年來流傳的經典,孔子對我們文化的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易童子問》王聖夫: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是他太笨嗎?
    在《榕村語錄》卷九(福建人民出版社《榕村全書》第五冊第221頁)中,李光地提到父親李兆慶曾經開玩笑說:「沒有比孔子更笨的了!《周易》經文不多,他讀起來卻『韋編三絕』,這是為什麼呢?」據說晚輩們都回答不上來。( 先君子嘗為謔詞雲:「資質魯鈍者,無如孔子。《周易》經文不多,讀至『韋編三絕』,何也?」每舉示弟侄輩:「此是一宗公案,試思之,作何解?」皆不能答。)2.
  • 「韋編三絕」新釋
    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後人多以「韋編三絕」形容孔子讀《易》的勤奮,也用來激勵人們用功讀書。「韋編三絕」的解釋歷來多有紛爭。以往釋義爭議多聚焦於「韋」字,一般認為「韋」指熟牛皮繩,有研究者提出「韋」同「圍」「緯」,指編聯的狀態。「編」為以次編聯,「三」為概數,表示多次,「絕」為斷。顏師古對「三」的理解是確數「三」。
  • 《十翼》真是孔子韋編三絕所著嗎?只有七篇文章,為何稱十翼
    學習《周易》,愛好「易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致使韋編三絕的典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孔子晚年時期,喜歡鑽研《易經》,並對《易經》進行了評價和論述,先後寫下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當然還有司馬公沒有羅列的《序卦》和《雜卦》七種文章,對《易經》進行註解和評論。孔子喜歡《易經》到什麼程度呢? 因為翻閱《易經》,把穿竹簡的的牛皮都翻斷了三次。這些著作被合稱為《十翼》,也就是《易傳》。
  • 【成語故事 · 春秋】韋編三絕
    成語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成語釋義: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起來。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 「韋編三絕」之下的教育觀
    大家都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據史料記載,孔子晚年喜歡看《周易》,看的比數多了,就把捆綁書簡的牛皮繩給翻斷了。春秋時期的書寫載體主要是竹簡,用專門的刻刀在單片的竹條上從上到下刻字,然後鑽孔,用繩子從右向左依次串聯起來。
  •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推行忠孝仁義,是因為崇拜舜帝嗎?
    引子:孔子曾說:「舜其大孝也與」;孟子言必稱堯舜,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後來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也稱「堯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由此可見,儒家學派為推行其倫理道德,對堯舜帝推崇備至。「舜的傳說」已於2011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孟子·離婁下》記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 高貴和專注:孔子成才成聖的兩駕馬車
    看《史記》和《論語》孔子的自述,好像是如此。但研究表明,孔子自幼就受過良好的關於典章、禮儀等文化方面的教育和薰陶。《史記》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仲尼就是孔子的字。他的十世祖是宋國的君主——宋愍公,而遠祖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他們家是幾十代的貴族。他太公雖然被逼到魯國,但也是大夫,直到他父親,都是「大夫」的貴族爵位。周朝貴族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士四個等級,而孔子父親屬於第三等。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在年輕時曾對易經不屑一顧,不知天道,只想憑藉自己的個人才能闖蕩天下,徵服世界,卻在骨感的現實面前一次次碰壁,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但在經歷了人生的顛沛流離和種種不如意後,對易經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老年時對易經愛不釋手。
  • 北大教授:反對孔子就是反對中國文化,孔子創立《易經·十翼》!
    北京大學著名的李教授認為孔子的偉大性絕不是秦漢以後封建統治者的盲目樹立可以解釋的,因為秦漢以後,比孔子思想博大的思想家很多,但是孔子有一項成就,足以讓其偉大性蓋棺論定,那就是中國文化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易經·十翼》的超級人文性。
  • 孔子:君子的精神
    孔子一生執教,據說弟子三千,門徒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對學生的教育中,談到學習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孔子老年時,因為常讀《周易》,導致「韋編三絕」。可見,他老人家是樂在其中。孔子的一生,求學不止,有時竟至廢寢忘食。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
    王陽明悟道處公元1508年春的一個夜晚,在貴州的龍場(今貴州修文縣)的一個山洞中,被貶到此處擔任驛丞的王陽明突然從夢中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喊叫起來。他悟得了聖人之道,也就是「聖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簡單說就是所謂的「道」與生俱來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能分清善惡的「良知」,「良知」與生俱來,「良知」無所不能,有了他人們可以解決任何事情,不需要依靠外界的幫助。王陽明龍場悟到的總結來說就三個字「心即理」。這個「理」就是儒家所謂的天理,王陽明稱之為「良知」,道家稱之為「道」,佛家稱之為「性」,所謂「見性成佛」。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 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如果回到公元前500年前後,在北緯25度到35度區間,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突破時期。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印度有釋迦牟尼,古希臘有蘇格拉底,而我們中國有孔子。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把它叫做「軸心時代」。三位哲人同時照亮文明的夜空。
  • 追問:啥是「限高令」?
    「限高令」到底是啥?如何申請?如何解除?記者進行了採訪。【案情】駕駛麵包車撞上行人,他不願賠償被告上法庭2019年6月,蘇某駕駛小型麵包車由北向南行駛至某路口一立交橋下時,與行人唐某相撞,致使唐某受傷,造成交通事故。後經交警部門認定,蘇某負事故全部責任,唐某無責任。肇事車輛在保險公司投保有交強險,且事故發生在保險期內。
  • 原來孔子易經應用這麼厲害,不說大家還不知道呢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儒學大家,他的學術和思想被後學世代稱頌,他的千古著作《論語》,是人們世世代代學習必修書籍,給人們指明了許多的治學方法和做人道理,至今仍被我們推崇和應用。可以這樣說,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無與倫比。
  • 為什麼說孔子和《易》有不解之緣?
    孔子則寫易傳,評論周易,註解周易,並且把周易上升到了學問的地步,發揚易學精義。所以,後人有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大傳一說。易更三聖由於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所以又有易更三聖之說。由伏羲畫八卦開始,經過文王、周公、孔子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系統。因此可知易更三聖一語,嚴格地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孔子與周易儒家與《易》的關係,可以從孔子和《易》說起。
  • 《悟學.第129篇》升堂入室
    《悟學.第129篇》論語. 先進第十一.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406 亥-子1113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譯文】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旁時,溫和正直;子路則剛強英武;冉有、子貢是安詳從容。孔子覺得很高興,說:「像仲由那樣,是不得好死的樣子。」
  • 《悟學.第286篇》楚狂接輿
    《悟學.第286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504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楚狂這個人是有名的隱士,給孔子碰一個很大的釘子,如說他對孔子不欣賞,他偏要來唱這首歌給孔子聽,可見他是有心的,孔子曉得,孔子懂他,下來想向他請教,可是他又走開了。歷史上隱士們都這樣,做了許多怪事,點到為止。這是孔子碰到了和他唱反調的第一個隱士。在這一篇裡,這些唱反調的統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