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人更三聖,事歷三古。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作卦辭,下古孔子贊十翼,三聖治易。
孔子晚而習易,孜孜不倦,竟至韋編三絕,精研伏羲八卦之卦象及文王所系之卦辭(周公爻辭),撰述十翼,成為解讀易經的最大門派。卻為後人畫了一個走不出的圈、一個精神上線。對禮樂崩壞的社會根源的認識是民的問題、小人的問題,開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方案,不敢啟迪民思,只需民從。把思辯挖根的諸子他家排向邊沿。把易經這部生產生活的行為手冊、制定方針政策的參考書,演繹成了以尊君子除小人為主線的勸說文,以吉兇悔吝來嚇阻人的佔卜書。讓易經滑向迷信的深淵,把人們阻斷在科學的門外。
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時代,拯救國學,汲取精華,重樹自信,撥亮前程,需對文化之源的易經重新認識,展示它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水平和給我們的啟示。拿起孔門先賢在那個圈中煉就的十八般兵器:承、乘、比、應、時、位、中、錯、綜、復、雜……打出圈子,去求取真經。
但話又說回來,我們在不盲從孔子的同時,要承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孔子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