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2020-12-23 心慧文化

我們自2020年10月21日開始,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了第一篇《周易有個千古之謎,古往今來無人能解,你也可以來試試》的文章以後,已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陸續發布了二十五篇有關《周易》的文章,在此期間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網友們的評論留言,我們首先在此向各位閱讀和評論我們文章的讀者網友們表示感謝!非常感謝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支持。

從大家所有的評論留言中,我們完全能夠看得出來,大多數的讀者網友是來探討問題、交流心得的,但由於我們的時間有限,很難做到逐一回復、有問必答,只能通過這樣的一篇文章,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作出答覆,不周之處敬請大家原涼。

曾經有網友留言說《易經》不是《周易》,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對,那對於《周易》或《易經》這本書,到底哪種叫法比較合適呢?

如果按照日常口語的叫法,《周易》即是《易經》,《易經》即是《周易》,就像我們通常說的《老子》即是《道德經》,《道德經》即是《老子》。

《周易》一書的原名就叫《周易》,根據《周禮春官宗伯大卜/詛祝》:「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卜筮方法,而且都是由八個經卦重疊出的六十四個別卦組成的。

《周禮》一書,乃是周文王的弟弟周公(周公旦)所作,雖然後世對此也有爭議,但從《周禮》書中所保存的大量西周史料來看,《周禮》應該成書於西周時期。

這也是回答了某一位網友所經常問到的問題:周文王演繹周易,《史記》的說法,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易傳》。但是,通行《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繫辭下》有先於周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卦的描述。

雖然這位網友的問題頗為謬誤,什麼「《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而且《繫辭下》中也根本沒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四)卦的描述」。

但我們是能夠看懂這位網友的問題的,他主要是想問:在周文王之前,有沒有六十四卦?

根據周公的《周禮》等古籍中的記載和已出土的諸多文物,都已經雙重的證明了在周文王之前,就已經有六十四卦的存在了。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周文王也是從八卦演衍為六十四卦的,並沒有說周文王之前只有八卦。

作為儒家經典的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這是有明確的史料記載的,所以《周易》又被稱為《易經》,就好像《尚書》也被稱為《書經》一樣。

通常我們所說的《周易》或者《易經》,包括了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就是指周文王所寫的六十四卦名、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傳就是孔子所寫的十翼之傳,包括了《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說卦》、《文言》、《序卦》、《雜卦》這十篇傳文。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有周文王所寫的卦爻辭的經文,才被稱作是《易經》,而孔子所寫的十翼傳文,則是被稱為《易傳》。

但是,在我們通常的習慣叫法上,已經把《周易》和《易經》都混叫了,有時候稱之為《周易》,有時候又稱之為《易經》,就好像我們稱呼姜子牙,有時候稱之為姜子牙,有時候稱之為姜太公,有時候稱之為姜尚,也還有稱之為呂尚、齊太公的,反正只要互相都聽得懂,都是沒有關係的,若是嚴肅的學術論文,則寫作之人必定會寫清楚是《周易》或者《易經》的經文還是《易傳》的傳文。

至於《周易》的版本,除了我們現在常用的《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等傳世版本之外,還有以下這些出土文獻。

1973年底,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有二萬多字關於《周易》的內容,其中有經文也有傳文,被稱之為帛書《周易》,也有稱之為帛書《易經》的。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帛書的經文才被稱作帛書《易經》,帛書的《二三子》、《繫辭》、《衷》、《要》、《繆和》、《昭力》這六篇傳文,則被稱之為帛書《易傳》。

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搶購到了大半部戰國楚竹書《周易》,這部《周易》只有經文沒有傳文,被稱之為楚竹書《周易》。

如果再加上出土於1922年民國時期的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片,以及出土於1977年的阜陽漢簡《周易》殘簡,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古本《周易》,也就以上四種。

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發現了西漢海昏侯劉賀的墓。據悉,墓中出土的也還有《周易》,只可惜這些出土文獻,至今還未整理出版,只能靜待其面世。

馬王堆帛書周易

這也回答了上面這位網友在11月11日的另一個問題:《繫辭》,《易傳》之一篇。問題是孔子竟然寫了兩套不同的《易傳》,帛書僅《繫辭》名同,其它篇完全不同。《繫辭》雖名同,但文字不同,如,不是「太極」而是「大恆」。不是「四象」而是「四馬」,且凡「象」字皆為「馬」,也就不廠存在「乾為天坤為地」之象了。

對於這位網友的又一個頗為謬誤的問題:「孔子竟然寫了兩套不同的《易傳》。」我們只能說,並不是孔子寫了兩套《易傳》,是因為在古時候,同一本書籍,由於抄寫者的不同,就出現幾個不同的版本。

《易經》和《易傳》也是如此,因為抄寫者以及流傳的不同,才有了傳世的版本和帛書的版本,以及楚竹書等其他版本。

如果按這位網友的理解,那周文王又寫了幾本《周易》?老子又寫了幾本《老子》?可見,這樣的問題是要鬧笑話的。

至於說傳世本的《周易》跟帛書《周易》,有很多字不同,非但《繫辭》中有很多字不同,經文中也有很多的字不同,這就是古代漢語的特點了,在古代漢語中,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省略字等在古文中比比皆是,而這些字在現代漢語看來都屬於錯別字。

所以我們一直來都說,要學習古文,尤其是先秦的經典,必須要用古代漢語的知識,如果連假借字、古今字等知識都不具備,真沒有辦法來學習先秦的經典了,更加不用說學習出土文獻了,如上面這位網友又說:「帛書《繫辭》中的象都寫成了馬,所以帛書《繫辭》中也就不存在象了」,這豈不是令人笑掉大牙。

非但古代漢語中存在大量的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省略字,而且古人寫文章或者抄寫文章的習慣方法,也與現代人大不一樣。

這也回答了某一位網友的問題:說易傳為孔子所著純屬睜眼瞎子。易傳全書都是子曰,請問,子曰是孔子自己曰嗎?漢語語法有這樣的語法格式嗎?易經只有象,沒有文字?卦名,卦辭爻辭也叫象?

我們已反覆說過了,要閱讀理解先秦的經典,一定要懂得古代漢語,若是用現代漢語來看古文,僅僅是錯別字和版權問題,就夠一些不懂古代漢語的現代人來批評一陣子了,如果再加上倒裝句、省略句等語法,就足夠這些人批評一輩子了。

戰國楚竹書周易

就拿託名著書這個問題來說,古代有很多書都是託名黃帝寫的,常見的有《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而《道藏》中託名黃帝的道經就更多了,這對於不懂古代漢語的人來說,也是不可想像的。

另一個就是古人在抄寫文章的過程中,並不是嚴格遵循一字不改的原則來抄寫的,尤其是在秦以前,六國的文字並不統一,抄寫者就會根據自己用字的習慣,在意思不變的前提下,經常會用自己的字來替換原來文章中的字,雖然秦始皇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但漢代的文人們用字也很寬,在抄寫過程中,換字換句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

比如說帛書《繫辭》中就沒有第九章的「大衍之數」等內容,只保留了「天一地二」這一句。但是從民國時期屈萬裡先生收集的《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來看,漢熹平石經的《繫辭》中依然保存著「大衍之數」這一章。另據清代馬國翰從一行和尚的《大衍論》和王應麟的《玉海》中,找到了《子夏易傳》中的一段文字:「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者不用,太極也。」由此可見,傳世本中的「大衍之數」這一章,並不是後世之人添加的,而是早就存在於《繫辭》之中,只不過帛書的抄寫者故意不予抄錄。

傳世本《繫辭》中的「二與四,同功而異位」這兩段,並沒有出現在帛書《繫辭》中,卻出現帛書《衷》篇的最後。

傳世本《說卦》的第一二三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三章的文字卻出現在帛書的《衷》篇之中,在《衷》篇的開頭還有類似於《說卦》的「易之義誶陰與陽,六畫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剛。」

把這些不同之處跟各自的上下文內容聯繫起來看,不管是傳世本還是帛書,也都是很連貫通順的,並沒有彆扭拗口的感覺。由此也可見,這些傳世本與帛書的不同之處,並不是抄寫者的筆誤所致,乃是有意為之。

更為誇張的是,《老子》這本書,我們現在都知道《老子》有五千字,但是在郭店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楚簡《老子》,卻只有二千多字,所寫的章句更類似於《老子》的節選或語錄,但仔細閱讀楚簡,就會發現其內容是相當連貫通順的,體現的就是道家的文化思想,而且比五千言的《老子》,更為簡明精煉。顯然,這不是盜墓者留下的殘篇,而是抄寫者有意抄成了這樣子的。

我們在對出土的《周易》、《老子》、《五行》等文獻的校對過程中,還發現有很多的字,既不是通假字、假借字,也不屬於古今字、異體字、省略字,但兩個字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最典型的就是漢以前的「邦」,在漢以後改成了「國」,顯然這也是抄寫者有意的換字。

由此更可見,古代的抄書者不是複印機,並不秉承一字不變的抄寫原則,在自己能看懂的前提下,會隨著自己的習慣和需要,調整文章中的字句,會對部分內容進行增加、刪減或調整位置,而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省略字的運用,更是非常的普遍。

漢熹平石經周易

「子曰」這兩個字,也無非就是這兩種情況下出現的。

一,在帛書的《二三子》、《衷》、《要》、《繆和》、《昭力》這五篇傳文中,充滿著「子曰」、「孔子曰」、「先生曰」,看上去極像是專講《周易》版的《論語》。

我們大家都知道,《論語》並不是孔子親自寫作的,而是孔子的學生們把孔子的講話記錄下來再彙編成冊的。帛書《易傳》這五篇傳文,無疑也是孔子的學生們,根據孔子的授課內容彙編整理而成。

所以《易傳》中的《繫辭》,也不一定是孔子親自寫作,而是孔子的學生們,根據孔子的授課內容彙編整理而成,也就跟《論語》和帛書的其他五篇《易傳》一樣,裡面充滿了「子曰」。

二,就算《繫辭》全部是由孔子寫作而成,也會有後世的抄寫者,模仿《論語》的形式,在抄寫過程中加入「子曰」,以增強孔子說話的語氣。

當以上兩種情況同時出現的時候,在《繫辭》中出現「子曰」,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定要以《繫辭》中出現了「子曰」,就認定《繫辭》不是孔子的思想,那只能說明此人太沒有古代漢語的知識了。

所以我們說,只要懂得了古代漢語,看到在《易傳》中出現「子曰」,就會覺得這是完全能夠理解的,用不著什麼大驚小怪,更犯不著用上「睜眼瞎子」這樣的不文明語言。

以上內容,還可以回答另外一個網友的留言提問:何為象?孔子何時作易?春秋無人說孔子作易,孔子自己也未說作易,戰國無人說孔子作易,孔儒後人也未說孔子作易,到了漢人才說孔子作易,盜前人說粉孔子用以嚇人而已。十翼各篇文筆不問,用語不同,那一個人的文筆如此之亂?孔子是如此之人嗎?休言孔子作易了,強辭奪理二千多年了,這種無理取鬧何時休?

首先糾正這位熱心網友的一個錯誤,孔子並沒有作易,《周易》或者《易經》,乃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都不會說「孔子作易」這樣的話。

我們當然知道這位網友說的是《易傳》,但既然要來進行學術探討,自己說話就不要犯錯哦!如果自己短短的一百多個字就有明顯的錯誤,讓人家一看就知道他是個沒讀過書的人,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減分了。

至於這位網友所說:「十翼各篇文筆不問(同),用語不同。」這一觀點,並不只有這位網友如此說,有不少的文人學者也是這麼認為的。

南懷瑾先生《白話易經》的《敘言》(敘言當為序言,此也乃南懷瑾之誤也)也認為:事實上,《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確認同是一人的觀點。複次,除了《象辭》、《彖辭》以外,關於《系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辭、思想,處處有先後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絕對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

但是,在我們看來,《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彼此並沒有任何出入!完全可以確認這是出自一人的觀點!對於《彖辭》、《象辭》《繫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這十篇傳文的文辭、文筆、思想、論調、用語,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都是完全一致的,非常的連貫通順,一點也不亂!絕對可以認為都是屬於孔子的思想,如果一定要硬說這些《易傳》的文筆、用語不一致,只能怪自己不認識駱駝就說馬背腫了。

我們已經利用十篇《易傳》,對《易經》中的離、益這兩卦,作出過完整的講述,並以此來作為理解整部《易經》的標準模式,也利用大過、隨這兩卦作為例子,來講述周文王創作《易經》的原理和過程。

如果還有讀者網友對此存有疑惑的話,就請查閱我們以前發布過的《對周易的離卦,應該綜合孔子的易傳,進行綜合讀解》等多篇文章,如果有哪一位讀者網友或者學術界的專家教授,能夠有理有據的指出我們這幾篇文章中的錯誤之處,哪怕是牽強附會之處,我們也都將感激不盡!

由於讀者網友們的評論留言太多,這篇文章只能回復部分的提問,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陸續回復其他的評論留言。

再次謝謝大家的閱讀和評論!

研究《易經》,是要理解整句卦爻辭的象,而不是單詞的卦象

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專家們都不同,卻跟孔子一模一樣

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

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

相關焦點

  • 馬王堆帛書易經...
    《帛書易經》共四4934字,與傳世的王(弼)本不同的字為957個,約佔%19.39,如:「孚」作「復」、「謙」作「嗛」、「徵」作「正」。《帛書易經》與王本《易經》有35個卦名不同。如:「乾」作「鍵」、「坤」作「川」、「否」作「婦」、「離」作「羅」。《帛書易經》六十四卦,分八宮排列,每宮八卦,按八卦相重的原則排列。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歷代以來研究《易經》的文人學者,對於象的任何一種觀點,都離不開孔子《易傳》的範圍。這是因為《易經》畢竟是由孔子而傳,根據《史記》和《漢書》所列出的《易經》傳授名單,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孔子傳商瞿直至西漢田何,是有明確的師承關係的。
  • 每天五分鐘一起學易經《易傳之繫辭內容之三》
    上篇文章很多易學愛好者轉發收藏,看來很多易學者大都沒有看到過易傳或是繫辭等專類文章,因為易傳或是繫辭,在現在出版中的各種周易或是易經著作中,並沒有把它作為易經的主要內容加以論述,就是有單獨論述的很多也是斷章取義。包括我現在看的書目裡,大多不全。
  • 如何判斷別人講解的《易經》對不對?《繫辭》中這段話就是試金石
    二,極力迴避對十二蓋取的解釋,這一類文人學者在著書立說時,可以把《易經》的其他內容一講再講,就是不講解十二蓋取,也不敢對具體事物與卦之間的對應關係作出進一步的解釋。三,只照本翻譯卻不展開講解,就像著名人士南懷瑾先生,在他的《易經系傳別講》中,也只是僅作字面上的翻譯,根本就沒有講解,更加談不上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解釋了。
  •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我們在上一篇《讀易經必須先讀繫辭,繫辭第一章就有三個重點》的文章中,已經對《繫辭》第一章的內容作了講解分析。《繫辭》第一章共有三個重點內容:一,伏羲採用取象類比的方法,把天地萬物分為八卦。二,八卦的互相作用,造成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變化。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易經》之所以難讀,是因為這本書中的很多文字句子,雖然字都認識,但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總讓人看得莫名其妙,即使能夠明白其中的一二句,如果再聯繫上下文的話,則又覺得前言不搭後語,就算是看《易傳》中的內容,也會讓人覺得似乎懂了道理,但道理與道理之間又難以連貫通順。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夫子好易,韋編三絕在《帛書》中還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子贛之間的一段對話: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易經佔卜從來沒有百佔百中,這種人從來不存在,所以如果有人向你吹噓他如何百佔百中,如何神通不凡,你最好離他遠一點,這基本上可以判定是個騙子了。孔子對易經發展的最大貢獻是帶領門人弟子編寫了《易傳》。《易傳》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十篇解說文章,是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
  • 易經源於生活,生活也有很多源於易經,易學正道
    周易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泉,中國文化長河處處受易經思想影響,所以批判易經無異於否定中國文化,其實這些批判易經之人其實他們時常還用易經的詞彙,但由於自己認識淺薄,用易經的思想、易經的詞彙而不自知。就像吃著牛奶長大,卻說牛該殺,牛奶是害人的!自己讀不懂周易,卻說周易是迷信,是偽科學!可笑之極!
  •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中的恆與《易經》恆卦
    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與通行本略有不同,一個為'恆',一個為'常','常'一般解釋為永恆不變,就不夠準確。帛書《老子》用的'恆'比通行本用的'常'略微好些,不過都要正確理解它的意思。從這裡可以看出,帛書《老子》雖然有很多異體字、有錯別字、有缺損,但是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理解了'恆'的真義,再來看《易經》恆卦,就不會解釋錯了。
  • 法天象地,開物成務,易經入門之如何認識易經
    但熟悉這個詞不代表就對其有準確的認識,不少人都會將易經與命理、算卦混為一談,這說明人們對於易經的認識是普遍存在偏差的,因此僅從減少被忽悠的概率這個角度來說,對易經做個簡單的了解也是有必要的。用繫辭裡面的話來說就是「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開物」就是認識客觀世界,「成務」就是有效的改造客觀世界,冒是覆的意思,「冒天下之道」是說易經廣大悉備,能「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
  • 譯論|劉華文:理雅各《易傳》翻譯的哲學中立化:一種自證和互證方法
    [6]黃明誠把《易經》和《易傳》看成是解釋儒家道德思想的形上學文本。儘管文本中出現了「道」這一概念,確實包含了天道、人道和地道。這三個「道」之間的關係不是平行或平等的,而是人道和地道受制於天道。《易經》試圖描述天道的運行,並且制定出人遵循天道而行事的準則,沉浸於先行描述在道轉化成器之前道的運行,就像《易經》所述:「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
  • 三個問題告訴你,《易經》《易傳》《周易》的異同及核心
    《易傳》跟他們又有啥關係?他們的區別與聯繫又是什麼?核心思想是啥?真的只是算卦的?下面我們就通過幾個問題來解答大家的疑惑:01三易是啥?02《易經》與《易傳》的區別與聯繫現在我們講《易經》,一般都是講《周易》。
  • 《易經益卦》的六爻到底說了什麼?必須配合《易傳》來讀解
    我們在上一篇《用孔子易傳思想,讀解周易益卦,感覺非常通順》的文章中,已經利用孔子《易傳》的思想,對《易經》的益卦作了初步的分析。根據《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雜卦》:損益,盛衰之始也。益,原來就是增益的意思;益卦,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了增益、增長、增多這一類事情。
  • 《易經》《繫辭傳》第一章
    《繫辭傳》序《易經》被尊為萬經之首,講盡世間變化。
  • 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專家們都不同,卻跟孔子一模一樣
    說白了,所謂《易經》中的象,就是這麼兩種:一,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務,即卦象和卦名的象,象徵了具體的事務;二,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來作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指導方針,即卦爻辭的象,象徵了人們對事情的正確做法。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孔子告訴他,我跟史巫、算卦的不一樣,我看的是《易經》裡面的德。
  • 《易傳》經典名句,值得收藏
    要學習《易經》就要讀《易傳》,《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是詮釋《易經》的經典著作。下面分享一些易傳名句: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 《易經》中的「象」具體是什麼?與時間有什麼關係?
    《易經》文本中,未出現「象」字,幾乎所有「象」都是在《易傳》之中才得到闡明。但這並非說《易經》中沒有「象」,恰恰相反,「象」是在佔築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而言,它是《易經》和佔問者、佔築者三者溝通的基礎,也是過去、現在、未來三者相契相通的津梁。
  • 易經應用|探源《易經》的流派——明義理、解象數
    文:袁芊蕁 yuan-qianxun原創文章 抄襲必究《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成書於周朝,伏羲氏畫出先天八卦,周朝的周文王演繹八卦,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將其發揚擴充,而成書《易經》,經乃卜筮之書;《易傳》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以孔子為代表的易學家對它做了哲學、政治學方面的新詮釋,寫成《易傳》,也叫《十翼》,發揮《易經》思想而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
  • 易經學習筆記:傅佩榮詳解易經64卦第一集
    傅佩榮詳解易經64卦的第一集:包羅萬象,易經的基本概念。一、八卦的來歷1、易經是周朝以前知識的總結。2、易經卦爻辭文字太精簡。易傳是孔子及其門人所作的。3、易理是做人處事的道理,象數是指卦象和佔卦。望子成龍就是從這裡來。易經是給領導人看,領導的繼承人就是長男。巽為長女,為風,為股,為雞,為順利。坎為中男,耳朵,為豬,為坎險。離為中女,眼睛,為雉,為附麗,依附。網艮為山,為手,為狗,為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