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2020年10月21日開始,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了第一篇《周易有個千古之謎,古往今來無人能解,你也可以來試試》的文章以後,已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陸續發布了二十五篇有關《周易》的文章,在此期間也收到了很多讀者網友們的評論留言,我們首先在此向各位閱讀和評論我們文章的讀者網友們表示感謝!非常感謝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支持。
從大家所有的評論留言中,我們完全能夠看得出來,大多數的讀者網友是來探討問題、交流心得的,但由於我們的時間有限,很難做到逐一回復、有問必答,只能通過這樣的一篇文章,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作出答覆,不周之處敬請大家原涼。
曾經有網友留言說《易經》不是《周易》,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對,那對於《周易》或《易經》這本書,到底哪種叫法比較合適呢?
如果按照日常口語的叫法,《周易》即是《易經》,《易經》即是《周易》,就像我們通常說的《老子》即是《道德經》,《道德經》即是《老子》。
《周易》一書的原名就叫《周易》,根據《周禮春官宗伯大卜/詛祝》:「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卜筮方法,而且都是由八個經卦重疊出的六十四個別卦組成的。
《周禮》一書,乃是周文王的弟弟周公(周公旦)所作,雖然後世對此也有爭議,但從《周禮》書中所保存的大量西周史料來看,《周禮》應該成書於西周時期。
這也是回答了某一位網友所經常問到的問題:周文王演繹周易,《史記》的說法,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礎上作六十四卦。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易傳》。但是,通行《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繫辭下》有先於周王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卦的描述。
雖然這位網友的問題頗為謬誤,什麼「《易傳》卻否定了《史記》的說法」,而且《繫辭下》中也根本沒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已使用六十(四)卦的描述」。
但我們是能夠看懂這位網友的問題的,他主要是想問:在周文王之前,有沒有六十四卦?
根據周公的《周禮》等古籍中的記載和已出土的諸多文物,都已經雙重的證明了在周文王之前,就已經有六十四卦的存在了。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司馬遷這句話的意思只是說,周文王也是從八卦演衍為六十四卦的,並沒有說周文王之前只有八卦。
作為儒家經典的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這是有明確的史料記載的,所以《周易》又被稱為《易經》,就好像《尚書》也被稱為《書經》一樣。
通常我們所說的《周易》或者《易經》,包括了經和傳兩個部分,經就是指周文王所寫的六十四卦名、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傳就是孔子所寫的十翼之傳,包括了《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上下》、《說卦》、《文言》、《序卦》、《雜卦》這十篇傳文。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有周文王所寫的卦爻辭的經文,才被稱作是《易經》,而孔子所寫的十翼傳文,則是被稱為《易傳》。
但是,在我們通常的習慣叫法上,已經把《周易》和《易經》都混叫了,有時候稱之為《周易》,有時候又稱之為《易經》,就好像我們稱呼姜子牙,有時候稱之為姜子牙,有時候稱之為姜太公,有時候稱之為姜尚,也還有稱之為呂尚、齊太公的,反正只要互相都聽得懂,都是沒有關係的,若是嚴肅的學術論文,則寫作之人必定會寫清楚是《周易》或者《易經》的經文還是《易傳》的傳文。
至於《周易》的版本,除了我們現在常用的《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等傳世版本之外,還有以下這些出土文獻。
1973年底,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有二萬多字關於《周易》的內容,其中有經文也有傳文,被稱之為帛書《周易》,也有稱之為帛書《易經》的。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帛書的經文才被稱作帛書《易經》,帛書的《二三子》、《繫辭》、《衷》、《要》、《繆和》、《昭力》這六篇傳文,則被稱之為帛書《易傳》。
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搶購到了大半部戰國楚竹書《周易》,這部《周易》只有經文沒有傳文,被稱之為楚竹書《周易》。
如果再加上出土於1922年民國時期的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片,以及出土於1977年的阜陽漢簡《周易》殘簡,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古本《周易》,也就以上四種。
2011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發現了西漢海昏侯劉賀的墓。據悉,墓中出土的也還有《周易》,只可惜這些出土文獻,至今還未整理出版,只能靜待其面世。
馬王堆帛書周易
這也回答了上面這位網友在11月11日的另一個問題:《繫辭》,《易傳》之一篇。問題是孔子竟然寫了兩套不同的《易傳》,帛書僅《繫辭》名同,其它篇完全不同。《繫辭》雖名同,但文字不同,如,不是「太極」而是「大恆」。不是「四象」而是「四馬」,且凡「象」字皆為「馬」,也就不廠存在「乾為天坤為地」之象了。
對於這位網友的又一個頗為謬誤的問題:「孔子竟然寫了兩套不同的《易傳》。」我們只能說,並不是孔子寫了兩套《易傳》,是因為在古時候,同一本書籍,由於抄寫者的不同,就出現幾個不同的版本。
《易經》和《易傳》也是如此,因為抄寫者以及流傳的不同,才有了傳世的版本和帛書的版本,以及楚竹書等其他版本。
如果按這位網友的理解,那周文王又寫了幾本《周易》?老子又寫了幾本《老子》?可見,這樣的問題是要鬧笑話的。
至於說傳世本的《周易》跟帛書《周易》,有很多字不同,非但《繫辭》中有很多字不同,經文中也有很多的字不同,這就是古代漢語的特點了,在古代漢語中,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省略字等在古文中比比皆是,而這些字在現代漢語看來都屬於錯別字。
所以我們一直來都說,要學習古文,尤其是先秦的經典,必須要用古代漢語的知識,如果連假借字、古今字等知識都不具備,真沒有辦法來學習先秦的經典了,更加不用說學習出土文獻了,如上面這位網友又說:「帛書《繫辭》中的象都寫成了馬,所以帛書《繫辭》中也就不存在象了」,這豈不是令人笑掉大牙。
非但古代漢語中存在大量的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省略字,而且古人寫文章或者抄寫文章的習慣方法,也與現代人大不一樣。
這也回答了某一位網友的問題:說易傳為孔子所著純屬睜眼瞎子。易傳全書都是子曰,請問,子曰是孔子自己曰嗎?漢語語法有這樣的語法格式嗎?易經只有象,沒有文字?卦名,卦辭爻辭也叫象?
我們已反覆說過了,要閱讀理解先秦的經典,一定要懂得古代漢語,若是用現代漢語來看古文,僅僅是錯別字和版權問題,就夠一些不懂古代漢語的現代人來批評一陣子了,如果再加上倒裝句、省略句等語法,就足夠這些人批評一輩子了。
戰國楚竹書周易
就拿託名著書這個問題來說,古代有很多書都是託名黃帝寫的,常見的有《黃帝內經》、《黃帝陰符經》,而《道藏》中託名黃帝的道經就更多了,這對於不懂古代漢語的人來說,也是不可想像的。
另一個就是古人在抄寫文章的過程中,並不是嚴格遵循一字不改的原則來抄寫的,尤其是在秦以前,六國的文字並不統一,抄寫者就會根據自己用字的習慣,在意思不變的前提下,經常會用自己的字來替換原來文章中的字,雖然秦始皇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但漢代的文人們用字也很寬,在抄寫過程中,換字換句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
比如說帛書《繫辭》中就沒有第九章的「大衍之數」等內容,只保留了「天一地二」這一句。但是從民國時期屈萬裡先生收集的《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來看,漢熹平石經的《繫辭》中依然保存著「大衍之數」這一章。另據清代馬國翰從一行和尚的《大衍論》和王應麟的《玉海》中,找到了《子夏易傳》中的一段文字:「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者不用,太極也。」由此可見,傳世本中的「大衍之數」這一章,並不是後世之人添加的,而是早就存在於《繫辭》之中,只不過帛書的抄寫者故意不予抄錄。
傳世本《繫辭》中的「二與四,同功而異位」這兩段,並沒有出現在帛書《繫辭》中,卻出現帛書《衷》篇的最後。
傳世本《說卦》的第一二三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三章的文字卻出現在帛書的《衷》篇之中,在《衷》篇的開頭還有類似於《說卦》的「易之義誶陰與陽,六畫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剛。」
把這些不同之處跟各自的上下文內容聯繫起來看,不管是傳世本還是帛書,也都是很連貫通順的,並沒有彆扭拗口的感覺。由此也可見,這些傳世本與帛書的不同之處,並不是抄寫者的筆誤所致,乃是有意為之。
更為誇張的是,《老子》這本書,我們現在都知道《老子》有五千字,但是在郭店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楚簡《老子》,卻只有二千多字,所寫的章句更類似於《老子》的節選或語錄,但仔細閱讀楚簡,就會發現其內容是相當連貫通順的,體現的就是道家的文化思想,而且比五千言的《老子》,更為簡明精煉。顯然,這不是盜墓者留下的殘篇,而是抄寫者有意抄成了這樣子的。
我們在對出土的《周易》、《老子》、《五行》等文獻的校對過程中,還發現有很多的字,既不是通假字、假借字,也不屬於古今字、異體字、省略字,但兩個字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最典型的就是漢以前的「邦」,在漢以後改成了「國」,顯然這也是抄寫者有意的換字。
由此更可見,古代的抄書者不是複印機,並不秉承一字不變的抄寫原則,在自己能看懂的前提下,會隨著自己的習慣和需要,調整文章中的字句,會對部分內容進行增加、刪減或調整位置,而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省略字的運用,更是非常的普遍。
漢熹平石經周易
「子曰」這兩個字,也無非就是這兩種情況下出現的。
一,在帛書的《二三子》、《衷》、《要》、《繆和》、《昭力》這五篇傳文中,充滿著「子曰」、「孔子曰」、「先生曰」,看上去極像是專講《周易》版的《論語》。
我們大家都知道,《論語》並不是孔子親自寫作的,而是孔子的學生們把孔子的講話記錄下來再彙編成冊的。帛書《易傳》這五篇傳文,無疑也是孔子的學生們,根據孔子的授課內容彙編整理而成。
所以《易傳》中的《繫辭》,也不一定是孔子親自寫作,而是孔子的學生們,根據孔子的授課內容彙編整理而成,也就跟《論語》和帛書的其他五篇《易傳》一樣,裡面充滿了「子曰」。
二,就算《繫辭》全部是由孔子寫作而成,也會有後世的抄寫者,模仿《論語》的形式,在抄寫過程中加入「子曰」,以增強孔子說話的語氣。
當以上兩種情況同時出現的時候,在《繫辭》中出現「子曰」,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一定要以《繫辭》中出現了「子曰」,就認定《繫辭》不是孔子的思想,那只能說明此人太沒有古代漢語的知識了。
所以我們說,只要懂得了古代漢語,看到在《易傳》中出現「子曰」,就會覺得這是完全能夠理解的,用不著什麼大驚小怪,更犯不著用上「睜眼瞎子」這樣的不文明語言。
以上內容,還可以回答另外一個網友的留言提問:何為象?孔子何時作易?春秋無人說孔子作易,孔子自己也未說作易,戰國無人說孔子作易,孔儒後人也未說孔子作易,到了漢人才說孔子作易,盜前人說粉孔子用以嚇人而已。十翼各篇文筆不問,用語不同,那一個人的文筆如此之亂?孔子是如此之人嗎?休言孔子作易了,強辭奪理二千多年了,這種無理取鬧何時休?
首先糾正這位熱心網友的一個錯誤,孔子並沒有作易,《周易》或者《易經》,乃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都不會說「孔子作易」這樣的話。
我們當然知道這位網友說的是《易傳》,但既然要來進行學術探討,自己說話就不要犯錯哦!如果自己短短的一百多個字就有明顯的錯誤,讓人家一看就知道他是個沒讀過書的人,豈不是自己給自己減分了。
至於這位網友所說:「十翼各篇文筆不問(同),用語不同。」這一觀點,並不只有這位網友如此說,有不少的文人學者也是這麼認為的。
南懷瑾先生《白話易經》的《敘言》(敘言當為序言,此也乃南懷瑾之誤也)也認為:事實上,《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有許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實在難以確認同是一人的觀點。複次,除了《象辭》、《彖辭》以外,關於《系傳》以及《序卦》、《說卦》等篇,不但它的文辭、思想,處處有先後異同的論調,嚴格說來,絕對不能認為都是孔子的手筆。
但是,在我們看來,《象辭》與《彖辭》對卦象的論斷,彼此並沒有任何出入!完全可以確認這是出自一人的觀點!對於《彖辭》、《象辭》《繫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這十篇傳文的文辭、文筆、思想、論調、用語,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都是完全一致的,非常的連貫通順,一點也不亂!絕對可以認為都是屬於孔子的思想,如果一定要硬說這些《易傳》的文筆、用語不一致,只能怪自己不認識駱駝就說馬背腫了。
我們已經利用十篇《易傳》,對《易經》中的離、益這兩卦,作出過完整的講述,並以此來作為理解整部《易經》的標準模式,也利用大過、隨這兩卦作為例子,來講述周文王創作《易經》的原理和過程。
如果還有讀者網友對此存有疑惑的話,就請查閱我們以前發布過的《對周易的離卦,應該綜合孔子的易傳,進行綜合讀解》等多篇文章,如果有哪一位讀者網友或者學術界的專家教授,能夠有理有據的指出我們這幾篇文章中的錯誤之處,哪怕是牽強附會之處,我們也都將感激不盡!
由於讀者網友們的評論留言太多,這篇文章只能回復部分的提問,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陸續回復其他的評論留言。
再次謝謝大家的閱讀和評論!
研究《易經》,是要理解整句卦爻辭的象,而不是單詞的卦象
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專家們都不同,卻跟孔子一模一樣
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
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