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五」成功發射的背後:兩年蟄伏,一飛沖天

2021-01-09 央廣網

12月27日晚,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郭文彬/攝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曾經說過: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長徵五號的「鳳凰涅槃」之旅,就是眼下一個最好的例證。

兩年前,長徵五號第二次發射遭遇失利,這則消息像陰霾一樣籠罩在國人心頭,並一度引發質疑。如今,這枚中國最大火箭歷時900多天「浴火重生」,再次出徵。

12月27日,伴隨著一陣震天撼嶽的轟鳴聲,長徵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啟了它的第三次飛行之旅,一團耀眼的火焰簇擁著大火箭「華麗轉身」,飛出天際。最終,任務宣布成功,這枚大火箭蟄伏兩年,終於揚眉吐氣!

一飛沖天的背後,可以用「一波三折」來形容。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常掛在嘴邊的話說,「失敗是差一點的成功,成功是差一點的失敗」——過去兩年900多天的日日夜夜,中國航天人每時每刻都不敢掉以輕心。

驚心動魄2小時43分鐘

長徵五號是一枚從一出生就註定不平凡的火箭,它寄託了太多人的夢想和夙願。長期以來,談及我國的某項技術或某個領域的發展,人們已經習慣用「大而不強」來形容。但航天正在將這種說法打破,而打破這種說法的第一拳就是長徵五號——相當於「航天強國」的入場券。其研製難度可想而知。

早在1986年,我國就已經開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論證,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針對新一代火箭發動機的研究提上日程。2016年,經過30年論證研製的新一代大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萬眾矚目。

然而,首飛成功的背後,也有「差一點失敗」的插曲。

胡旭東是長徵五號首飛任務01指揮員。他至今記得,那是2016年11月3日,發射時間從原定的18時整,推遲到20時43分。其間經歷令人窒息的6次時間重置,甚至一度面臨發射任務被迫取消的考驗。

觀看發射的人們因此記住了那「有驚無險」的特殊時刻,也對這枚拉開中國大運載時代序幕的火箭多了幾分直觀的認識。

時間回撥到當天17時30分,測發大廳氣氛突然緊張起來,數百名科技人員的目光一齊投向大屏——由於火箭一級循環預冷泵無法正常啟動,火箭「發燒」了。此刻大屏上顯示的溫度是238K,遠高於110K的起飛標準……

據胡旭東回憶,這時任務指揮部研究決定,如果到了19時30分,發動機預冷效果還達不到發射條件,將啟動推進劑洩回程序,取消此次發射任務。

19時28分,距離「底線」時間僅剩兩分鐘,發動機溫度降至預定值,火箭成功「退燒」。

「設定點火時間為20時40分。」胡旭東大大地呼出了一口氣。然而,即便是臨發射前的最後關頭,緊急情況卻一再發生。

20時40分,距離最後發射僅餘1分鐘,胡旭東剛下達「1分鐘準備」口令,突然聽到控制系統指揮員韋康發出「中國航天史上最牛的口令」:「01,中止發射!」

「怎麼回事?」

這一刻,胡旭東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脫口而出問了一句。

發射前10秒,胡旭東開始倒計時計數,突然又接到韋康「請稍等」的請求。

「中止發射!」胡旭東叫停了發射程序,再一次組織排查故障原因。問題最終得以解決。

「點火」口令終於下達,火箭騰空而起。

人們歡呼的背後,包括胡旭東在內的航天人開始整理分析發射數據,他們要面對的是63萬條原始數據——這些關乎著中國大火箭下一次能否依舊「轉危為安」。

猜到了開頭 卻沒猜到結局

長徵五號的前兩次發射任務,龍樂豪都在現場。他一個明顯的感受是:第一次發射任務雖然成功了,但是起飛前3小時的「跌跌撞撞」似乎更牽動人心,他說:「這也是難免的,畢竟這是一枚全新的火箭,情況太複雜。」

相應地,第二次發射,對很多在現場的人來說,「原本稱得上十分順利」。「起飛前不像長徵五號遙一(即第一次飛行任務,記者注,下同)那樣驚心動魄。」龍樂豪說,遙二的發射現場,最初幾分鐘「要平靜得多」「要好得多」。

他當時還在想,「這或許是有了第一次的曲折經歷,暴露出一些問題,繼而做了大量改進工作,有經驗了,心態比較平穩」。

的確,長徵五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第二次起飛之後,前面幾分鐘的飛行一切正常。但飛行300多秒後,問題出現了。

「突然之間,(長徵五號)飛行曲線就不大對頭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測發大廳,龍樂豪從大屏幕上看到,曲線不是按照他們預定的方向往上跑,而是在往下「掉」。

他心頭一緊:飛行曲線往下掉,就意味著火箭在漸漸失去推力,推力不夠,火箭就沒有加速度,就不能克服重力場的作用。

「那時,我預感到『完了』,這一次發射要失敗了……」龍樂豪說。

測發大廳一片寂靜。

一位在現場的測控隊員告訴記者,他們的心,就像大屏幕上的飛行曲線一樣,「一直往下掉」,很多人都默默流下了眼淚。

當晚,新華社發布了任務失利的快訊。

「這個結果,是誰都不願意見到的。」龍樂豪說,他很快就告訴自己,科學試驗失敗在所難免,當下要做的是如何儘快找出故障原因,採取措施,爭取儘早復飛,用實際行動再次證明我們的火箭是可信任的。

那一晚,龍樂豪從測發大廳離開時,並沒有和現場的航天后輩有過多的交流。但他相信,這些年輕的航天人有能力頂住壓力。「現在看起來確實也是這樣,他們並沒有被困難所壓倒——壓趴下,仍然站了起來!」龍樂豪說。

又是發動機 到底難在哪

2018年4月16日,國家航天局對外發布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故障調查情況,其中提到,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至346秒時突發故障。

故障原因為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一分機渦輪排氣裝置在複雜力熱環境下,局部結構發生異常,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致使發射任務失利。

發動機,又是發動機,是的,這個曾一度刺痛國人的航空領域關鍵技術的字眼,這一次在航天領域成了「絆腳石」。

大火箭,自然離不開大推力,而大推力,就離不開發動機。在長徵五號之前,我國現役火箭發動機單臺推力最大只有70噸左右,想要發射超大型太空飛行器,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新型的大推力發動機應運而生。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黨委書記周利民的說法,經過15年不懈攻關,8臺全新研製的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被裝配在長徵五號的4個助推器上,4臺全新研製的氫氧發動機,則在一級和二級火箭上各裝配了兩臺。

他有一個形象的說法,研製發動機的難度就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些外國專家說,即使我們設計出來,我們也不可能把它製造出來。」 這其中,遙二任務出現故障的氫氧發動機,更是「難上加難」。

周利民至今記得,面對全新的發動機,研製團隊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科技攻關,幾十種新材料、100多種新工藝一一被攻克。然而,發動機的起動成為最大的攔路虎。

他說,起動階段整個發動機處在不穩定的動態過程裡, 因為轉速從靜止狀態轉到幾萬轉,溫度要從低溫狀態進入到高溫狀態,我們的控制時序都是以毫秒級來控制動作的,任何一個動作配合不好,沒達到預想的結果都可能導致失敗。

最初讓研製團隊備受打擊的是,長徵五號首飛所用的發動機樣機研製出來後,其試車結果連續4次均遭失敗:兩次起動爆炸,兩次燃氣系統燒毀。

周利民說,這些對整個研製隊伍、設計隊伍的信心打擊非常大,「很多人做夢都夢見爆炸的場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揪出「魔鬼」 消滅「敵人」

而這些,還只是中國航天人在發動機研製階段所遭遇的「痛不欲生」。長徵五號遙二任務失利後,這些人面對的壓力變得更大,他們甚至將出現故障的發動機問題稱之為「魔鬼」。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一位試驗隊員告訴記者,為了揪出「魔鬼」,消滅「敵人」,研製團隊這兩年多承受的煎熬、困苦、曲折、質疑,前所未有。所經歷的磨礪、拼搏、奮鬥、攻關,也是研製歷史中罕見的。特別是那些隱藏很深的「魔鬼」,戰鬥之緊張之複雜,更是前所未有。

「『魔鬼』時不時突然冒出來,蒙蔽研製團隊的視線,甚至把他們逼進了伸手不見五指的無邊深淵。但研製團隊並沒有被黑暗所嚇倒,沒有被擊垮。」周利民說。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的統計,僅2019年二三季度,該院北京11所氫氧發動機研製團隊累計加班就達到2.3萬小時,終於揪出了隱藏在發動機身上的「魔鬼」,消滅了負隅頑抗的「敵人」,排除了隱患,消除了故障。

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告訴記者,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失利後,經過100餘天的故障排查與定位,以及180餘天的試驗驗證,失利的原因終於確認。此後,根據故障調查的結論,研製團隊對芯一級氫氧發動機進行了設計改進,從結構、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採取了相應的改進措施,提高了對飛行環境的適應性。

故障原因找到了,查明了,也改進了。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順利。

然而,新問題又來了。

歸零過程 一波三折

2018年11月30日,改進後的芯一級氫氧發動機,在長程試車過程中出現問題。

李東告訴記者,這一次航天人反應更快,根據故障原因,研製團隊對發動機的局部薄弱環節進行了改進,提高了結構的動強度裕度。

2019年3月29日,發動機試車故障的歸零工作及改進驗證全部完成——兩次長程試車驗證順利通過,第二次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但很快,他們就迎來了第三次「遭遇戰」。

2019年4月4日,在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的總裝工作進入到最後階段時,一臺用於後續任務的芯一級氫氧發動機,在試驗數據分析過程中,出現了「異常振動頻率」。

真可謂一波三折,再次驗證了那句話:科學探索的道路從來不是坦途。

「不帶一絲疑慮上天!」李東說,研製人員順藤摸瓜,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發動機局部結構,對複雜力熱環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一旦激發,不易衰減。

2019年7月,研製人員完成了對發動機的結構改進,並完成了十幾次大型地面試驗。

至此,困擾長徵五號兩年多的發動機問題,終於排查完畢。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統計,長徵五號從2017年7月2日遙二失利,到2019年12月27日遙三發射成功,歷時908天,累計進行了40餘次關鍵技術試驗。

908個日夜,無數次跌倒後又重新爬起。而最大的「硬骨頭」——氫氧發動機,也在兩年多時間裡完成了鳳凰浴火、涅槃重生。

按照龍樂豪的說法,900多天,這樣的間隔時間——超出了任務失利後再進行後續飛行的周期,在長徵火箭的歷史上是屬於比較長的,他印象裡甚至還沒有間隔這麼長時間的「歸零」。

「我們當然希望間隔時間縮短一點,但科學研究不可能隨主觀願望改變。」龍樂豪說,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的失利,是在複雜力熱環境相互作用下,發動機某一零部件組件出現失效——這個問題隱藏得比較深,大多數情況下不出現,只是偶爾出現,然而一旦出現,就是「災難性的結果」。

在他看來,這次「歸零」,終於把這個搗蛋的「魔鬼」逮住,儘管耗費時間長,卻值得。

「我們都憋著一股氣」

事實上,揪出「魔鬼」,「再造」發動機,並非幾個團隊就能完成。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北京11所副所長顏勇告訴記者,長徵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把擁有「金牌動力美譽」的液體動力事業推向了風口浪尖,芯一級大推力氫氧火箭發動機出現的故障,讓發動機研製隊伍承受了異常巨大的壓力與考驗。該所藉助集團和六院的力量,利用一切有效資源,開展歸零工作——可以說,這是一場技術攻關的「全國大聯合」。

「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院士齊聚一堂!」北京11所質量主管呂威說,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評審,有25位院士和5位大學教授作為特邀專家來到現場,聽取發動機研製工作情況,提出意見建議,系統內的近60位領導專家也參與到交流討論中。

事實上,兩年前的任務失利之後,很多人也在躍躍欲試,期待重歸「戰場」,大顯身手。

「如果挫折遮蔽了前路的光明,那就用不悔的初心舉火夜行!」 文昌航天發射場發測站系統指揮員陳吉偉告訴記者,沒有沮喪和氣餒,大家都憋著一口氣,各個系統、各個崗位重整旗鼓、從零開始,立即投入火箭復飛的準備中。

一次又一次地推演流程,一項又一項地預想回想,一遍又一遍地操作演練。發測站某系統空氣壓縮機運行不是很穩定,設備廠家反覆做了數十次改進試驗,問題依然存在。

有很多人都勸陳吉偉,「又不是制約性因素,差不多就行了」。但他的回答卻不依不饒,「影響任務的因素,就得不打折扣,解決到底!」

如今,長徵五號終於打贏這場「翻身之戰」,它也成為中國航天2019年最具標誌性的任務。而這,不僅是因為它決定著後續嫦娥五號、載人空間站和首次火星探測等重大工程任務的執行,更在於它將科學試驗由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以這樣一種直觀的方式呈現到公眾面前,讓人為之牽動,讓人為之驚嘆。

除了錢學森的那句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有過一句被科學界奉為圭臬的「金句」,大意是: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長徵五號做到了。中國航天人做到了。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兩張圖火了,「胖五」熱搜第一!還有另一個胖子?
    12月27日20時45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十號衛星。這是中國最大火箭在2017年7月發射失利後的首次出徵。兩年蟄伏,一飛沖天來看60秒多角度回顧長徵五號升空過程:視頻來源:青蜂俠超燃!
  • 長徵五號重生記 揭秘「胖五」成功背後的一波三折
    12月27日晚,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郭文彬/攝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的錢學森曾經說過: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兩年前,長徵五號第二次發射遭遇失利,這則消息像陰霾一樣籠罩在國人心頭,並一度引發質疑。如今,這枚中國最大火箭歷時900多天「浴火重生」,再次出徵。12月27日,伴隨著一陣震天撼嶽的轟鳴聲,長徵五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開啟了它的第三次飛行之旅,一團耀眼的火焰簇擁著大火箭「華麗轉身」,飛出天際。最終,任務宣布成功,這枚大火箭蟄伏兩年,終於揚眉吐氣!
  • 對話「胖五」總裝測試團隊:成功發射沒有一絲僥倖可言
    天津日報訊 2016年我國首個5米直徑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將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長徵五號總裝測試團隊(以下簡稱「胖五」總裝測試團隊)帶入了大眾視野。幾天前,這一團隊又圓滿完成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任務,部分隊員也於25日順利返津。
  • 胖五發射成功,中國新版「太空梭」問世,比美國SPACEX的性能強
    就在節日假期的最後一天,從文昌發射中心傳來一個重大喜訊,中國長徵5號B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喜訊傳來後,國家第一時間發來賀電,各大媒體紛紛報導,航空界各位大佬也陸續發文祝賀,為什麼一個火箭發射引來如此大的動靜?
  • 連續發射失敗並不可怕,胖五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火箭發射本身就是風險比較大,發射失敗也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作為發射最為頻繁的美國成功率還不及中國,當然俄羅斯的發射成功率也不如中國高,因此會覺得中國火箭發射失敗是個不可思議的事情,其實這都是可以接受的。首先是歐洲航天局,在阿麗亞娜火箭最近的發射107次中成功率為93%,再來看美國的德爾塔運載火箭發射251次,成功率為94.4%,俄羅斯的聯盟系列火箭發射800次,成功率97%,我國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了235次,成功率高達98%。當然火箭的發射失敗和成功並存,還沒有國家可以實現火箭發射成功率達到100%。
  • 濱海造「胖五」成功搭載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內容提要: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前兩次火箭發射失敗,70天內找出原因,「胖五」今天成功升天!
    ①:3月16日,長徵七號甲發射失敗;②:4月9日,長徵三號乙發射失敗。這些都不要緊,今天應該是「胖五」載入史冊,重要的一天!「胖五」(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今天(5月5日)下午18時零分,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運返回艙實驗艙,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在近地軌道,按照預定時間及時入軌!這也就預示著胖五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首戰告捷。
  • 「胖五」發射「嫦五」 為何選在凌晨?
    原標題:「胖五」發射「嫦五」,為何選在凌晨?此次護送嫦娥五號登月的,是有「胖五」暱稱的長徵五號火箭。「胖五」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製,是我國目前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胖五」身高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使我國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2.5倍。有了長徵五號系列,中國可以將更大更重的太空飛行器送到太空,如嫦娥五號探測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以及空間站的艙段。
  • 俄羅斯發射俄版的「長徵五號」大火箭,與胖五相比誰更強?
    據外媒12月15日的報導稱,在12月14日,俄羅斯成功將一枚安加拉-A5重型航天火箭從俄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的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俄總統普京表示該項目對於國家安全意義重大。它此次發射任務是運送一顆衛星模型到太空當中,此次成功的試射為下一步的使用打下堅實基礎。安加拉系列火箭是俄羅斯研製首個多用途運載火箭,目前涵蓋了3種型號,運載能力從1.5-25噸不等,未來俄羅斯可能研製近地軌道為35噸的安加拉-7型火箭。圖為安加拉系列運載火箭它與胖五誰更強?
  • 為什麼「胖五」發射嫦娥五號要選在凌晨?
    航天發射工程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不像飛機的起航一樣簡單。「胖五」發射更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整個過程中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才能保證「胖五」的成功起航。所以發射的氣候成為重中之重。在「胖五」發射之前的很多天,專家們都會對氣象進行深入的研究,確保發射的時間段是最佳的天氣狀況。凌晨天氣狀況比較穩定,基本不會出現突然的天氣變化,有利於「胖五」發射。
  • 發射「嫦五」的「胖五」來自這個神秘的火箭家族
    日前,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胖五」送「嫦五」出徵,真正進入倒計時!
  • 「探火」任務為何要用胖五發射?
    作為目前我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被親切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此次將迎來它的第四次發射。那麼,為什麼說「探火」任務非「胖五」莫屬?長徵五號運載火箭2006年由國家正式批准立項研製,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可謂十年磨一「箭」。
  • 三戰三捷,「胖五」成就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第一功臣」
    事實上,重溫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胖五」一掃2017年發射失利的陰影,三次出徵,都承接著我國重大航天發射任務,並且三次均告捷,是2020年中國航天發射名副其實的「第一功臣」,下面我們再來重溫這段歷程。
  • 嫦娥攬月|為什麼「胖五」發射嫦娥五號要選在凌晨?
    可以說「胖五」是中國航天名副其實的「夢想號」。那麼即將肩負著月球採樣返回的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胖五」,為什麼要選擇凌晨升空?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月球探測與火星探測一樣,都屬於深空探測,在火箭發射軌道設計上,要考慮到地月相對位置關係,因此相比通信衛星等發射任務,約束條件更多。
  • 為什麼「胖五」發射「嫦五」要選在凌晨?看完你就懂了→
    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複雜的航天任務,為了盡全力保障本次任務,中國航天名副其實的「夢想號」、運載能力最強的「胖五」——長徵五號親自上陣,護送最複雜的航天探測器——嫦娥五號,力圖保證「嫦五」順利落月,帶回月球第一抔土。
  • 一箭雙星發射成功!「海陽出廠」長徵十一號遙九火箭一飛沖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順高 通訊員 侯俊南12月10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海陽市委宣傳部獲悉,10日4時14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對我國有什麼重要的作用?
    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今年3月16日和4月9日,中國航天發射連續兩次失利,再次顯示航天事業的高風險。一個多月以來,型號隊伍和航天專家同舟共濟、夜以繼日、集中會戰,深入開展問題復盤、原因分析、試驗驗證等歸零工作,目前兩次失利的故障定位和機理已基本明確。
  • 圓滿完成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任務 「胖五」天津總裝團隊凱旋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而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便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製,在濱海新區天津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以下簡稱天津大火箭基地)「誕生」的。
  • 未受連續兩次發射失利影響,大國重器豎立海南,「胖五」再戰太空
    將於5月5日左右發射的長徵五號B遙一火箭再次引起了國人的關注,不只是因為前兩次發射失敗,而是將要發射的被稱為「胖五」的重型火箭是大國重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也有著極為重要意義。 長徵五號B是在長徵五號基礎上改進來的,這次發射是該系列火箭的第四次發射。在已經完成的三次發射任務中取得了兩勝一敗的成績,不過最近一次發射在去年年底大獲成功,把實踐20號衛星成功送入了預定軌道。
  • 勇往直前 初心未改——專訪「胖五」總裝測試團隊
    內容提要:2016年我國首個5米直徑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將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長徵五號總裝測試團隊(以下簡稱「胖五」總裝測試團隊)帶入了大眾視野。大火箭長徵五號遙五箭試驗隊員長徵五號總裝現場 圖片由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提供天津北方網訊:2016年我國首個5米直徑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將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長徵五號總裝測試團隊(以下簡稱「胖五」總裝測試團隊)帶入了大眾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