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人」呂小怡:讓蘇繡「潮」起來的創意繡娘

2020-12-18 中國青年網

「繡在指間」,這是「行走的非遺集市」裡蘇繡攤位的招牌。

在攤位上,有形狀各異的十幾個蘇繡成品,山水、荷花、銀杏與錦鯉甚至萌萌的招財貓都成了傳統蘇繡上的新圖案。這個攤位是由全國青聯委員、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鬱麗勤姐妹繡莊的年輕繡娘呂小怡擺放的。「我想做年輕人喜歡的刺繡,能讓傳統手藝也成為一種流行元素。」她說。

2016年,憑藉「個性化創意蘇繡」,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成為首位蘇繡領域獲此榮譽的青年。

小時候,刺繡是一種家教。呂小怡出生在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州市高新區鎮湖街道,蘇繡中的八成產品都出自這裡。近水樓臺先得月,「家家有繡娘,戶戶有繡繃」的刺繡氛圍讓這裡幾乎每個孩子都和蘇繡有著天生的親近感。

呂小怡更是如此,由於太奶奶、奶奶以及母親都從事蘇繡工作,在五六歲的時候,她就被要求學習刺繡。「在我們當地,做刺繡是一項家教。以前女孩子找對象,首先要看刺繡手藝好不好,人品如繡工,這是非常重要的。」呂小怡說。

刺繡是一門需要靜下心來的手藝,對當時還是孩子的呂小怡來說,坐幾個小時擺弄繡針非常無聊,尤其是有小夥伴要她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每到這時候,母親或是奶奶就會「摁」住她,要她做完一定時間才能出去。

不過,在記憶裡,刺繡有時候還會給她帶來快樂。小時候,呂小怡喜歡畫畫。一次,母親看到她畫的一幅小船擺在桌上,建議她把畫做成刺繡。「其實,我對自己繡的東西並不滿意」,她回憶說,但爸爸將它裝裱起來並放在了工作室。沒過多久,有專程來購買蘇繡的顧客竟選中並買走它。「那時就覺得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認可,很有成就感。」

儘管生在刺繡世家,但呂小怡卻並沒有打算接過繡針。隨著年齡漸長,她慢慢體會到了刺繡背後的艱辛:媽媽經常為了趕製作品通宵熬夜,爸爸辛辛苦苦在外地銷售也常常賣不到滿意的價錢。「小時候,我基本是伴隨著家人繡花的聲音入睡。」她說。

從那時起,她就在心裡給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好好學習,以後考大學,然後做一個坐辦公室的白領,再也不能像父母這樣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了。2006年,呂小怡如願以償地考上了蘇州一所大學的電子商務專業,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憑藉出色的表現,她僅用1年時間就得到晉升,成為一名公司白領。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10年,這一次又是親情將她與蘇繡「縫」在了一起。

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呂小怡的母親鬱麗勤受邀前往蘇州館進行刺繡表演。由於母親普通話不太好,需要一位既懂蘇繡手藝,又擅長交流溝通的幫手,呂小怡自然成了不二人選。於是,她請了3天假幫媽媽打下手。

短短3天,蘇繡憑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吸引了國內外遊客的駐足與讚賞,尤其一幅雙面異色的繡品最為引人矚目。那幅作品一面是黃貓,一面是白貓,很多遊客驚嘆於鬱麗勤母女在同一塊面料上完成雙面不一樣繡品的手藝。「很多人都對我們豎起大拇指。」呂小怡回憶說。

這次經歷讓呂小怡感受到「刺繡再也不是以前人們養家餬口的方式了,它現在已作為一門藝術被大眾廣泛接受。」從那時起,她有了放棄自己的白領工作,回家做繡娘的想法。

以這種「半路出家」的方式進入蘇繡行業,並不是明智之舉。原來,對繡娘來說,職業的黃金年齡相對固定。培養一個技藝成熟的繡娘起碼要5年時間。理想狀態下,年輕人應該是從十二三歲開始學習刺繡,等到20歲左右手藝正好成熟,這樣可以趕在人眼視力衰退前,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而一旦到了一定年紀,視力就會衰退,一些精細的刺繡工作就做不了了。

經過大約半年的思考,最終呂小怡還是選擇辭職。原因是她不希望傳承四代的蘇繡手藝在自己這一代失傳。因此,她成為鎮湖第一批重新回歸刺繡行業的年輕人。

辭職回家後,呂小怡開始當起了全職繡娘。她並不滿足於傳承老一輩的傳統技藝,她希望改變蘇繡「單價高、年輕人買不起、不關注」的境況。「我主要的理念是想刺繡可以生活化,被大家日常所需用到,非遺需要以一種活態形式去傳承,有人喜歡、有人從事、有人購買。」

為此,她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藝術水準。她曾去清華美院接受了為期一年的素描、色彩方面的培訓,還專門學習了攝影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呂小怡獨立創作的首幅作品《流沙》獲得江蘇省「藝博獎—銀針杯」刺繡作品大賽銀獎。此外,呂小怡與母親鬱麗勤合作的兩幅作品《繁花似錦》和《希望》奪得2012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評出的刺繡類作品金獎,這也讓她成為蘇州刺繡領域獲得此榮譽的最年輕的繡娘。

通過市場分析並結合當下消費群體的需求,呂小怡還決定實施「個性化創意蘇繡」項目。她大膽地將刺繡與家裝設計融合在一起,結合客戶家裝風格,定製與之相統一的刺繡作品。

同時,一系列融合了手工刺繡的各種工藝品孕育而生,如圍巾、包袋、飾品等,這些產品價格低、方便攜帶,適合大眾消費,同時又融入了蘇繡的傳統工藝,當作禮品贈送也很合適。她還轉變繡品題材,不再局限於百鳥朝鳳、花開富貴,開創了一些簡約古風的內容,這樣繡工簡化,「意境又不差,比較受年輕人的喜歡」。由於個性鮮明、價格適中,呂小怡的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年輕消費者的熱捧。

現在,呂小怡在忙碌之餘還會抽時間照顧自己的雙胞胎女兒,每每看到她們也學著家裡人的樣子模仿刺繡動作,她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蘇繡:絕技繡出美好生活
    刺繡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近代以來,形成了蘇、湘、粵、蜀四大名繡,而蘇繡以其「精細雅潔」的特點位居四大名繡之首。江蘇省蘇州市鎮湖是蘇繡的起源地,有著2000多年的刺繡史。今天的鎮湖依然有400繡莊、8000繡娘,還有5000餘人從事刺繡相關行業,「刺繡小鎮」聲名遠揚。
  • 蘇繡:絕技繡出美好生活(文化脈動)
    今天的鎮湖依然有400繡莊、8000繡娘,還有5000餘人從事刺繡相關行業,「刺繡小鎮」聲名遠揚。以古為師,銳意創新「簡直像活的一樣!」在參觀刺繡藝術大師蔡梅英的工作室時,一位遊客看著畫面上的考拉不禁驚嘆起來。作品上的考拉毛茸茸的,身上的每根細毛都清晰可見,散發著富有質感的光澤,兩隻眼睛炯炯有神,憨態可掬。
  • 「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蘇繡內容即將放送
    在即將到來的「匠心傳夢·非遺守護」第六站當中,《夢幻西遊》電腦版將帶大家一起走進蘇州這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天堂之城」,一睹具有「古今中華第一繡」之稱的蘇繡風採,感受其獨特的製作技藝。在此前的「想見你」2020線上發布會中,夢幻西遊向大家透露了此次非遺守護計劃的部分內容。為了給大家帶來更多精彩,夢幻西遊將與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慧芬展開跨界合作,用全新的方式再現蘇繡魅力。
  • 「繡三代」鬱竹君:「90後的蘇繡當然不一樣」
    新款式新銷路,創新帶來「重生」 今年27歲的鬱竹君出生於蘇州鎮湖的蘇繡世家,她的外婆是「繡聖」沈壽的第四代傳人,母親也是鎮湖有名的繡娘。算起來,鬱竹君已經是家裡蘇繡的第三代傳人了。但在從事蘇繡工作之前,她卻有過一段時間的游離和猶豫。
  • 博湖:非遺文化展藝彩 繡娘繡出新生活
    比賽現場,身著民族盛裝的繡娘們專心致志地穿針引線,不停地整理著手中的繡花針和彩色細線,眨眼的功夫,精美線條、逼真花樣已經在繡布上活靈活現顯現出來。  博湖縣國家級蒙古族刺繡記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米代也參加了此次的比賽,今日一早,她便提前來到了比賽現場,精心地為今日的比賽做準備。在比賽中,她精湛的刺繡技藝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在她的巧手中,精美的刺繡作品瞬間誕生。
  • 「針」功夫:百裡見秋毫——記蘇繡大師鄒英姿、惠淑珍
    在鄒英姿看來,能觸動人內心的,往往是很微小的東西。於是,她又利用「滴滴繡」紮實穩定的針腳,飛針舞線表現微觀世界——「繡蟻」。滴滴針法繡出的螞蟻。對於一個從事刺繡50多年的繡娘來說,鄒英姿的母親惠淑珍覺得,蘇繡就應該堅持傳統的審美和風格。
  • 借力「一帶一路」蘇繡煥發新生長力
    近30年來蘇繡的知名度和美譽不斷提升,其不僅是文化藝術的載體,而且是支撐蘇州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蘇州現有8000名繡娘,2015年蘇州市繡品產值超過12億元。近年來,蘇繡產業不斷創新求變,通過產業化運作方式,求得新生,在發展中贏得了市場。
  • 獨步天下的「蘇繡」
    鼎盛時期,蘇州周邊鄉村曾有數千繡娘從事盤金繡的繡制,但目前僅在長橋鎮新南村一帶,尚有四百多位老藝人為廣東、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裝飾花,年輕人因該手藝枯燥單調,工價又不高,不願習此藝,盤金繡已呈後繼乏人之勢。
  • 繡娘「匠心」——「非遺」三林刺繡繡出上海風韻
    你聽說過蘇繡、粵繡、蜀繡、湘繡,可曾聽說過「三林刺繡」?
  • 刺繡《星空》:「姑蘇繡郎」張雪針尖上的蘇繡宇宙
    這件曾獲江蘇省藝博獎金獎的蘇繡作品,是薛氏刺繡第四代傳人——張雪的作品。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張雪不是「繡娘」,而是一位「繡郎」。 在自己的微博上,這位1988年出生的年輕人自稱「姑蘇繡郎」,擁有22萬多粉絲,是繡技網紅。 刺繡曾被稱為「女紅」,直到現在,這個行業依然帶有明顯的性別標籤。
  • 繡花郎張雪:讓世界文化遺產蘇繡回歸生活
    「現在年輕人學蘇繡的太少了,我要把這個技藝傳承下去。」張雪總是要不斷給人解釋他的選擇。    親友們反對他學刺繡,那是沒上過大學的女孩子幹的活兒。母親薛金娣卻很欣慰,「他喜歡就好,隨他了」。    從小做繡娘的薛金娣對蘇繡近乎痴迷,她當初就想生個女兒,長大跟著她學蘇繡,儘管沒能如願,但仍給兒子取了個女孩的名字——張雪,是夫妻倆姓氏諧音的組合。
  • 蘇繡雖好,這件蝴蝶形刺繡掛件卻是更接地氣!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審美,而它們卻依舊堅挺,或許這就叫文化而如今,蘇繡更是受國家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蘇繡,基本都是手工刺繡;或許品類檔次有區別,但都是繡娘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它凝結的是無限的文化和勞動,還有繡娘的大量時間和心血!
  • 來看看「蘇繡皇后」的手工藝品!
    幾個月後,姚建萍收到了墨西哥總統的感謝信,成為蘇州鎮湖第一位收到   異國總統感謝信的繡娘。40年後,姚建萍沒想到自己也能得到這份殊榮,甚至成為蘇繡非遺傳承人,擁有自己的刺繡藝術館。站在店鋪雲集的街市上,姚建萍想了又想:「98%的人不願碰的事情,我願意,98%的人願意做的事情,我儘量迴避。」
  • 入門蘇繡,你必須知道的事!
    漫步蘇州,小巷裡的人家,街道邊的商戶,都會出現蘇繡的影子。吳儂軟語間,繡娘們互相探討了繡法,坐在繡繃前端莊地雙手交替使用著針線。又有剛繡完的繡作下了繃送去裝裱,而她們的身後往往都會有幾幅完成的繡作,已經擺成裝飾。
  • 14歲即拜師學蘇繡,殿堂級傳承人牟志紅
    中國繡娘有很多個,可牟志紅只有一個。作為沈壽的第三代傳人以及蘇繡殿堂級大師,牟志紅並不是出生在蘇繡之家的。牟志紅的奶奶,喜歡繡一些鞋面和絲帶,手藝也是遠近聞名的。1961年開始,牟志紅便在刺繡研究所跟隨老師金靜芬學習蘇繡,從沒有離開過這些針線和繡繃。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勤奮學習,牟志紅受得老師真傳,自己也成為了一位卓越的蘇繡老藝人。刺繡研究所製作的第一幅雙面三異繡《鸚鵡環形仕女圖》,便是牟志紅帶領其他幾位繡娘繡制而成的,這幅繡作被許多繡娘模仿,但始終達不到牟志紅的高度。
  • 美麗繡娘丨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在蘇繡的主要發源地——蘇州鎮湖,曾經是「戶戶有刺繡,家家有繡娘」。如今,機器代替了手工,從事刺繡的繡娘越來越少了。還有多少人懂得手工的價值?還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願意傳承刺繡的文化血脈呢?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別奉獻《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職業季,今天播出第三篇:《美麗繡娘》。
  • 非遺文化展藝彩 繡娘繡出新生活
    比賽現場,身著民族盛裝的繡娘們專心致志地穿針引線,不停地整理著手中的繡花針和彩色細線,眨眼的功夫,精美線條、逼真花樣已經在繡布上活靈活現顯現出來。  據了解,近年來,為了提高全縣各族群眾對「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更好地保護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化,博湖縣文化館不僅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及發放宣傳單等形式進行加強宣傳和展示,同時以節慶賽事為載體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
  • 蘇繡|絕美的中國符號
    「劈絲」,有利於繡娘對細節處的表現,例如處理動物的毛髮。 蘇繡《獼猴》 經驗豐富的繡娘,劈出最細的絲時,絲線的直徑只有5-8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的十分之一,已經輕巧到能夠漂浮在空氣中。
  • 人的性格有多大的不同,蘇繡的風格就有多麼的豐富!
    它們都同屬於蘇繡,採用真絲布和桑蠶絲線,由經驗豐富的繡娘一針一線純手工刺繡而成; 可不同的是它們各自的風格,以及帶給人的感覺,甚至是不同的適用人群,就好比《乘風破浪的姐姐》裡性格截然不同的三位姐姐,各自耀眼卻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