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節來臨之際,飽受爭議的《奪冠》經歷了改名,刪減,重新配音,終於還是能夠上映了。之所以要大幅刪減,也是過去的集體精神,和現代獨立個性之間的衝突,其實女排精神的內核並沒有改變,有關部門實在是多慮了。
中國女排在過去的40多年的時間裡,經歷了白銀、黃金、新生三代,幾代人雖然所處時代背景不同,但是頑強拼搏、積極進取依然延續著。女排精神不但激勵著改革開放以來,砥礪前行的建設者們,還成為新一代年輕人心中的原動力。
在我們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在經歷帝國主義蹂躪之後,急需要提振民族自信心。於是我們把體育作為突破口,並把「三大球」作為重點項目,給予大力的支持與推廣。
建國之初,我們十分重視競技體育成績,圍繞著在國際上獲得好成績為主要目標,通過魔鬼式訓練,短期內提高成績。
1976年開始,我們的競技體育才慢慢走向正規,通過男排訓練女排,袁偉民也成為女排的第一位教練。當時袁偉民剛退役不久,個人技術非常不錯,在捷克世錦賽上,他獲得「最佳全面運動員獎」,可是男排卻無緣八強,為了集體榮耀,他把個人獎盃給砸了。
而影片的整個基調是反集體的,這或許是令某些部門不滿意的地方。我們一直認為電影審查權限很大,其實他們也是協調人,如果影片涉及其他部門,則要修改到所有部門滿意為止,所以《奪冠》能上映已經實屬不易。
中國女排的崛起,和袁偉民的貢獻密不可分,他利用與其他國家體育交流的機會,積極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訓練方法,在此期間,中國女排的獲得快速提升。在1979年,首次參加女排亞錦賽上,獲得了亞軍,成為僅次於日本的亞洲強隊。
1981年,是中國女排最輝煌的時期,中國隊7戰7勝,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這也是中國在三大球上,獲得的第一冠軍。我們在無數黑白影片當中,看到歡欣鼓舞的畫面,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激勵一代人的記憶停留在1981年到1986年,因為女排連續獲得5連冠。
進入80年代末期,老一代女排運動員逐漸退役,中國女排的成績也開始不斷下滑,從兵敗漢城,之後世界盃失利,被寄予厚望的巴塞隆納奧運會更是跌落到第7名的歷史最差成績。之後的10年時間裡,女排也再未能稱霸亞洲,更不用說站上世界之巔了。
1995年,國家體委決定重振排球,請來了郎平作為國家隊主教練,組建了歷史上白銀一代。在影片當中,有很多片段描述的是這一時期,片中很多人的名字都被隱去了,甚至歷史背景都很模糊,作為歷史記錄影片,無疑說不是一次遺憾。
雅典奧運會那一屆運動員被稱為「黃金一代」,她們幾乎遭受了「煉獄」一般的訓練生活,這種瘋狂式的訓練方式,在影片當中也遭受質疑。現實要比影片更加殘酷,據馮坤後來回憶,她們有時候在餐廳就睡著了,回到宿舍,身體的疼痛讓她們難以入眠,甚至後來多年的噩夢也是回到那一時期。
這種高強度的訓練是不可持續的,中國隊在雅典奧運會獲得冠軍之後,成績卻迅速下滑。之後女排更換了多個主教練,在家門口的奧運會上女排止步三強,女排急需改變。
2010年郎平重新執教,她摒棄了過去魔鬼式訓練方法,把科學與人性重新融入到女排精神當中,引入了康復師、醫生等科學團隊,針對每一位運動員的情況,定製個性化的訓練方式,並且把國家隊隊員從12名擴展到24名,讓更多的新鮮血液加入進來。我們在影片當中看到,鞏俐飾演的郎平,鼓勵運動員去談戀愛,這是過去任何教練都不敢說出口的。
2014年,郎平所率領的女排在義大利世錦賽上獲得亞軍,這是16年來最好的成績。第二年中國女排再次獲得世界賽冠軍,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女排再次拿到冠軍。
這麼多年過去了,女排的打法也在不斷變化,在中國女排組建初期,面對前蘇聯、日本長期稱霸和古巴迅速崛起的現實境遇,袁偉民指導敢改敢變,一改中國女排高舉高打的「歐洲型」打法和快而不強的「亞洲型」的技戰術理念;二變球隊定位,確立「博採眾長,發揚傳統的快速多變,引進歐洲型打法的長處,建立具有高度、攻防兼備的全面型球隊」的組隊理念和技戰術指導思想,讓中國女排很快登上世界排壇的高峰。
女排的技戰術打法不斷在發生變化,而我們的堅韌不屈卻一直保留下來,這也是女排精神在跨越40年的時間裡,能夠一直影響幾代人的主要原因。體育的魅力也在於此,電影肯定沒有直播現場感強,然而我們通過一系列影片歷史的回顧,明白這種精神延續的可貴之處。
過去集體主義精神或許掩蓋了這種拼搏精神,郎平給女排帶來很多革命性的改變,包括忠於自己,在如此叛逆精神的帶領下,女排依然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出她們的精彩。
在新時代,我們很難用集體主義精神去鼓勵新一代年輕人,但是女排的拼搏精神依然能夠在40年後依然獲得共鳴,雖然沒有當年的熱淚盈眶,但是我們把這種精神深深埋在心底,成為我們日後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