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體育重頭項目,女排對於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也有著太多的故事。從80年代開始,中國女排的成長過程就如新中國從七八十年代的貧困落後到新世紀的騰飛崛起的復甦之路那樣,她們在登上國際舞臺後,用不斷的拼搏和常人無法忍受的毅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神話,也在數次的觸底反彈後重塑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
對於國人來說,在所有的體育項目中,也只有中國女排猶如一面旗幟,女排們在以不服輸的精神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的同時,也給中國人帶來了希望和民族自信。也正因此,國人對於中國女排都有著特別深刻的記憶,也有著太多共同的話題,更有著特別的情感寄託。
特別的情感,難忘的記憶,自然也意味著拍攝這樣一部題材的電影,難度會極高,做不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做到讓帶著不同眼光和觀點的觀眾都感到滿意。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需要女排,而如果要想讓中國女排精神得以更廣更長久地得以延續,讓更多的人能夠更深入或勾起他們去了解中國女排的這面旗幟,中國女排也特別需要《奪冠》這部電影。
當然,中國電影也需要《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尤其是在如今電影商業化,影片以娛樂和票房為第一準則下,沒有人能夠否認這部帶著時代傳記色彩的影片所承擔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作為一部寫實性影片,《奪冠》基本還原了中國女排從80年代到2016年巴西裡約奧運會的四次歷程,期間中國女排的訓練過程,幾經大起大落既做到了尊重事實,又傾注了主創人員的藝術化處理。
影片的前半段,80年代是中國女排的第一次高光時刻,這也是影片前半部分重點刻畫的地方。在漳州女排訓練基地的場景,牆上的「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特別顯眼,中國女排為第三屆日本女排世界盃也是自己的首個世界冠軍備戰著。為了贏得勝利,女排們忍受著高壓,傷痛,拼盡全力,不斷提高自己身體的極限。
沒有美國高科技計算機,女排教練袁偉民採取升高攔網,在技術上提升運動員的水準,以人來彌補科技的缺陷,讓球員在技術和必贏的信念上領先對方。
為此,運動員受傷,坐在地上哭泣,袁偉民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心軟和心疼,仍然不斷用球狠狠地砸向她們,逼著她們繼續高強度訓練。中國女排們為國爭光的「冠軍」吃盡各種苦頭,這些在影片前部分得到了很全面的展示,令人心疼的同時又敬佩她們的精神。
雖然在如今看來,體育競賽在一些人心中競技大於獲得金牌,但在那個時期,當我們在各方面都弱於對手下,我們要想證明自己是一個體育強國,要想改變全世界對於中國的看法,也唯有獲得金牌,才能改變這一切。當然,如果中國女排如果一直像「扶不起的阿鬥」中國國足那樣一直沉迷,遊走在亞洲三流隊伍,那麼她們也不可能像如今那樣帶給國人那麼多的驕傲和自信,喚起更多的人關注和熱愛女排項目。所以體育項目獲得金牌仍然具有很強大的社會意義,衝擊金牌也沒有錯。
而為了達到這一點,教練和運動員都必須夠「狠」才有可能實現。
因為真實的國際比賽就是這樣殘酷,我們對女排運動員手軟,但對手卻不會,這些世界強隊也都是為冠軍而戰,她們也不可能讓實力更遜的中國女排輕易獲得勝利,中國女排的奪冠路上必然充滿汗水、傷痛、眼淚,這是必然的過程。要想獲得勝利,中國女排又別無他法,即使跌倒受傷,也只能起身繼續硬著頭皮死磕每一個球,為每一個球拼盡全力。
在影片的前部分,吳剛飾演的中國女排教練袁偉民這個人物非常出彩,也成了中國女排的「魂」,他也用各種夠「狠」的辦法逼迫中國女排成為世界第一強隊。而訓練賽場上高壓無情的訓練,背後則是他內心渴望用金牌來振奮中國人,更要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行的」。
「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中國女排互相配合比賽,發揮出每個人的優勢,拼搏進取以及不言敗的氣勢,這是袁偉民對中國女排的詮釋,也是中國女排贏取一場場勝利的關鍵,迅速成為世界強隊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影片的前部分,《奪冠》很好地將女排的精神詮釋出來,也留下了太多難忘的記憶。
在影片中,袁偉民向女排們講述自己的經歷,「我第一次出國,走進賓館房間裡邊,我傻了。冰箱、彩電、空調,我沒有見過。那一宿我真的沒睡覺,我望著窗外的高樓大廈,我哭了。中國太落後了」刺痛了每個國人的心。中國被世界甩得太遠了,中國要發展,中國人太需要鬥志了, 體育是振奮國人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國體育必須強。
也正是在全體中國人對於「冠軍夢」的渴望下,中國也終於實現了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的轉變,用日後一個又一個的冠軍書寫著中國人的驕傲,改變著世界對中國固有的看法。
而這種女排精神的傳遞,也在黃渤飾演的女排教練陳忠和,以及鞏俐飾演的郎平身上得到延續。中國女排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獲得金牌後一度低迷,告別世界強隊,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的中國女排運動員們缺少了之前「中國女排」的那股精神。
中國女排在輝煌之後經歷低谷,要想實現騰飛,恰恰需要的就是當年女排訓練的那種拼勁,需要在戰術和心態上作出調整。
而這也是郎平執教中國女排後,鞏俐在影片中問運動員,「她們愛排球嗎?」以此喚起她們內心的那股力量。
時代已經在變化,中國女排要想改變眼前的頹勢,除了運動員對自我的反省,以及在團隊上的有力配合外,在戰術上和訓練上也需要做出一系列的調整,這是影片後半部分重點刻畫的地方,那就是讓已經處於谷底的中國女排重回巔峰,登頂世界第一強隊。
為此,鞏俐飾演的郎平上任之時提出了變革,「三把斧」的改革也為中國女排提供了更多的活力。
最終,中國女排在不被外界看好,在屢遭質疑下,走出低谷,再次用一連串的世界冠軍的榮譽捍衛著世界三大球中唯一一個代表著世界第一的地位。
總體而言,影片前後兩部分處理很得體,前部分突顯中國女排為榮譽而戰,樹立第一座高峰;影片後部分強調中國女排在墜入低谷後如何迎風破浪,再拾女排精神。
有意思的是,影片《奪冠》和中國女排在命運上極其相似,在此次上映之前,不少人仍然對《奪冠》在國慶檔的表現並不看好,但是影片在國慶檔卻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即便在《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急先鋒》《一點就到家》等影片中,影片開始逆襲,並在多項數據的表現上依舊有著上佳的表現。
上座率上,進入上映第二周的《奪冠》已經從10月1日的上座率第三,逆襲《急先鋒》《姜子牙》上升到第二,並牢牢佔據著優勢;單日票房佔比上,《奪冠》也從10月1日的5.9%的大盤佔比,不斷上升,並在《姜子牙》《急先鋒》單日票房佔比不斷減少下,反而憑藉更高的口碑與上座率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
此外在評分上,《奪冠》在豆瓣達到7.3分,貓眼和淘票票分別達到9.1分和9.2分,在當前國慶檔影片上處於前列,相對於《姜子牙》《急先鋒》等影片佔據明顯的優勢。
可以預見,在更多的觀眾認可下,《奪冠》也將在不久將來,完全有可能在單日票房以及總票房逆襲《姜子牙》,成為10億以上,甚至衝刺20億影片的電影。
當然,在票房之外,《奪冠》能夠受到觀眾認可更說明了中國電影需要體育題材的影片,尤其是缺少優秀的體育題材影片。相信《奪冠》這次為中國體育影片開了一個好頭,能夠激發更多同類型或題材的影片創作。
作者:雪夜我獨行filmer
郵箱:625149349@qq.com
聲明: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若未經作者同意,私自轉載到其它平臺擅自使用原創功能的,一經發現,作者將對其投訴並追究其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