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篆刻與印章藝術:歷經千年傳承,了解古人心中的三千世界

2020-12-23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印章,大家一聽,可能腦海中想到的就是合同落款處那個枯燥、規矩的公章。但其實,印章遠遠比大家想像得有趣得多!

從元代開始,文人雅士以印章和篆刻為樂,這種樂趣,是文人雅士「玩」出來的。乾隆以1800方璽印傲視群雄,也留下了「到此一遊」的「打卡」歷史趣味。

溥儀離開故宮,前往東北的時候,變賣了不少書畫,但唯獨將乾隆的田黃三連印章帶在身上。人對美好物品的嚮往有時候勝於一切。人和自己收藏的物品之間相互成就,相互浸潤,人潤物無聲,物潤人也無言。

乾隆的田黃三連印章

印章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從材料的選擇、製作到字體的呈現,都具有非常豐富的美學表現。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logo就是從篆刻之中產生的,這是篆刻影響當代設計的一個極致表現。

但近年來,這種風雅的藝術形式,已經在大眾傳媒銷聲匿跡,對於其中趣味,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少,這多少是一種遺憾。

對此,日站君特意邀稿老朋友著名旅日藝術家王傳峰先生,為大家上一堂「印章」的免費「公開課」。

王傳峰肖像照 攝影:Albert Watson

1992年旅日至今,王傳峰是為數不多的,在中日兩國都享有高度讚譽的藝術家。他是唯一一位在日本發行過兩套郵票的中國藝術家,也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建館100多年以來,首位在那裡舉辦畫展的在世藝術家。

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大咖,卻絲毫沒有半點架子。在幾次的交往中,王傳峰給日站君的印象,總是樂觀、積極,富有親和力與感染力,一如他筆下快樂的遊魚。

王傳峰作品:《櫻花映魚》45cm×98cm 和紙 2020年

王傳峰作品:《春來江水綠如藍》45cmx98cm 和紙 2020年

出生於山東沂蒙的他,年少時,總是跑到大山裡尋找質感合適的滑石,回到家中,尋來《說文解字》,拿起一把小鑿子、一把小刻刀,認真地把手中的石塊篆刻成了一方方印章——在一次一次的敲打之中,升騰起人生最初的儀式感。

後來,赴杭州求學於中國美術學院,和師友幽遊於花鳥市場,尋石、覓畫,自有一番趣味。這種相同的雅好,串聯起來的是幾位懷著赤子之心的藝術家,跨越數十載的友誼與交往。

篆刻:水墨畫中盛放的花!

· 印章是一種「好玩」的藝術 ·

在以石為印之前,古代文人君子便知道以青銅、象牙、牛角、金銀為印材。這些印材往往較為堅硬,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篆刻的發展。

自從元代王冕用花乳石刻印開始,篆刻驟然興起,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隨後,篆刻印章成為了文人雅士的青睞之物,篆刻之美也有如水墨畫上的印章一樣,打在了中國文化的長河之中。

韓天衡刻 ,王傳峰

作為藝術家,你要畫出一張好畫;而對於印章而言,你需要擁有好的石頭,需要有一個對脾性的刻印人,更需要將印章打在適當的位置——這可能都屬於愛玩之人、會玩之人的一種情趣。

陳大中刻,王之魚

在我畫工筆畫的時候,我只用一方印章就可以了,但是在我畫寫意畫之後,我就必須根據畫面的構圖,跟隨自己的思緒,選擇最為適合的印章。

韓天衡刻 ,王傳峰

我總會回想起自己最早收藏的齊白石先生的一枚印鈕,上雕登龍門,遊魚活靈活現,一瞬間就打動了我,上刻「心畫」,即為用心畫畫——這種精神也一直勉勵著我。

齊白石刻,心畫

如插花、點香、掛畫、飲茶一般,篆刻有陰陽、知內斂——印章屬於文人,卻又反哺文人,鍛鍊文人的耐性,這便是一種禪意。文人和藝術家自有狂放的一面,但印章總會讓人寧靜。

· 尋石之樂 ·

在眾多的篆刻用石中,最受篆刻家喜愛的四種石材,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石」,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在杭州和北京,我總能遇到不少好石頭。最早我喜愛雞血石,現在依然保存著幾方相當不錯的雞血石。後來,在杭州書畫社,我遇到了不少從福建拿過來的石頭,北京榮寶齋所在的書畫一條街也總讓我驚喜。

王傳峰的印章收藏

我喜歡福建的石頭,在那個年代,買石頭只要通過直觀感受,便能得到愛物——當時還沒有抹油等概念,只要是好石頭,便會如羊脂玉般透亮,現在,這樣的石頭是真的少了。

我每次回到國內,都會去這些店裡逛逛,收藏一方喜愛的印石——這也成為了我與自己的一個約定。

關於印章,你不得不知道的趣聞!

Q1 在收藏的這麼多印章中,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有什麼背後的故事可以和我們分享嗎?

我喜歡祝遂之先生為我刻下的名章,祝遂之先生是從甲骨文之中取出了我名字中的三個字。我很喜歡這種貫穿傳統、現代,包含古韻和抽象意味的「玩法」。

祝遂之刻 ,王傳峰

韓天衡先生曾為我刻下一方印章,用鳥蟲篆雕刻,刻的是「神魚」二字,那是一塊很動人的田黃,很有意境。藝術家畫畫需要傳神,他為我刻下的「神魚」,在我的理解之中,就是畫要以神為貴,用神賜的靈感來畫魚。

我收藏的東西不少,但在心念好物時,我總愛把這方石頭取出來,親近把玩。

韓天衡刻 ,神魚

陳大中先生為我刻下過一方「傳峰」名章。他別出心裁地把10日元比在印石之上,變方印為圓印。印文以篆字為基礎,稍微添加了甲骨文的元素,又在文字之側以魚形刻出了三條小魚。我有三個女兒,每次看到這三條遊魚,就會想起她們。

陳大中刻,傳峰

印章就是這樣,好的石頭,要配上好的篆刻,更要交給真心喜愛收藏的人——有愛才能延續,才有堅持。

Q2 日本人似乎在生活中使用印章的頻率比較高,您在實際生活接觸中,覺得日本人在對待印章文化時的態度與中國人有何不同?

日本人其實是把印章視作生命的,他們去銀行,有時候籤名是不好用的,只認印章。日本人普遍有一種觀點——孩子到了成年,就一定要有一方印章。

就日本民眾而言,象牙、水晶、甚至瑪瑙,都可以成為常用的印材。就像日本的孩子從幼兒園就會學習書法一樣,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

不過,在我個人看來,日本有兩樣東西是一直沒超過中國的,第一是硯臺,第二是印章。由於地理的原因,日本的硯石和印石均不甚佳,所以日本人如果要尋最好的印石,便要到中國去買。我曾在日本的收藏界中看到一些不錯的印章,大體都是明治、大正、昭和時代從中國購入的。

日本人對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於印章而言,他們會有一個很好的盒子裝起來,在外面套上一個匣子,在匣子外面再用一個盒子保護起來。打開每一方印章的時候,便會有一種儀式感,這種莊重和莊嚴的感覺,我想也是一種熱愛,一種匠心。

Q3 王傳峰美術館今年1月8日開幕了,之後會有什麼新的活動嗎?這麼多印章,是否有打算之後舉辦展覽,給大家一飽眼福?

最開始,我們計劃每年舉辦四場大型展覽。第一場展覽便是我的開幕展,第二場展覽《見魚》,由於疫情的原因在網上推出。這次篆刻的展覽是今年的第三次展覽,也是我個人網絡展覽的一個新嘗試。隨後,我會把和上田義彥先生合作的青銅器插花作品作為今年的收官展覽。

王傳峰美術館 設計:隈研吾

我想,把自己的幾百方精品印章全部整理出來之後,也可以通過印譜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向過去的吳昌碩印譜、齊白石印譜致敬。好石頭,好篆刻的確是非常難尋的,能夠到自己的手上,的確需要很大的緣分。我幾百次回到中國,這幾百方印石也是對我人生軌跡的紀念,是我對故鄉、對祖國的眷戀。把最好的藝術介紹給大家,也是我們海外華人的一種義務,一種對祖國的回報。

陳大中刻,王傳峰美術舘

當然,屬於自己的印章能夠存留於世間,對於我個人而言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這兩三個月之間,我把所有印章整理出來,擺放在我的桌面上,就像檢閱部隊一樣每天觀賞,的確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每一件收藏都有新意,每一天的生活都不重複——無論在何時,我都會保持這種昂揚的生活狀態,都會從生活中獲得無盡的愉悅和欣喜。

印章與人:以「物」結緣,以「物」傳心

· 來自兩位先生的教導 ·

我的老師盧坤峰先生是個愛印之人,當時,他尋了些美院書法系的學生為他篆刻印章。學生們為他刻印,他便贈送學生一張小畫,不少學生以此為自豪。

我和不少書法系的朋友關係也很親密,便效仿老師,以畫易章。

王傳峰(左)與老師盧坤峰(右)

盧坤峰先生為王傳峰專門所寫《畫魚歌》

盧坤峰先生對印泥也頗為講究——無論是胭脂色、朱磦色、朱紅色,先生總會根據自己的作品選擇適合的顏色和材質。

我近些年一直喜愛朱磦色,在紅色之外添上一絲黃,也添上了一絲歲月的沉澱。將印泥原本的盒子取下,放在我自己珍藏的明清陶瓷印盒之中,便更有一種惜物的韻味了。

韓天衡刻,傳峰藏之

我又從陸儼少先生身上學到了鈐印的功夫。當時我拿著自己的作品《鯰魚圖》拜訪陸儼少先生,先生很是欣賞,為我揮毫題寫了「魚樂」二字。

當時陸儼少先生已經年逾八旬,出於對先生的尊重,我想替先生鈐印。先生和我說:「我自己來」,隨後在我的作品上鄭重地打下了三方章。

陸儼少題「魚樂」

在這之後,陸儼少先生教導我說,鈐印之中蘊含著很多學問,做藝如做人,一定要親力親為,一定要規規矩矩:「不能坐著,只有站著,才能夠氣貫長虹」,「下面一定要墊上硬物,若是用柔軟的氈布,便不能表現出精氣神」……先生的這些話,也成為了我日後藝術上的準則,人生中的準則。

青年王傳峰(左)與陸儼少老師(右)

· 日本友人,小林鬥盦 ·

1992年,我來到日本,繼續追求藝術上的精進。一年後,我舉辦了個人畫展,擁有了一筆積蓄,在回到山東探親之外,我也去了杭州探望師友。

我回到熟悉的西泠印社和杭州書畫社閒逛,突然,一塊壽山石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是一方1.5公分的小石頭,標價1800元。在我做學生時,就曾經見過這塊石頭,但當時知道買不起,便只能遠遠地過過眼癮。這次一見,只覺得十分投緣,便把它買了下來。這是我收藏的第一方好印。

得到了這方心愛的印石,我邀請日本篆刻家小林鬥盦為我篆刻——他是日本文化功勞勳章的獲得者,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加入西泠印社的日本社員。

小林鬥盦刻,王傳峰印

小林鬥盦為我刻下了一方仿漢印的名章。直到現在,我依然把它放在身邊珍藏著,由於一直把玩,已經有了些包漿的感覺,印石對於我而言,也是有靈性、很溫潤、極清涼的存在,每每撫摸印石,我的心中就會生出喜悅之情。

· 生命中3位珍貴的朋友 ·

現在我手中已經收藏了三百餘方印章,時至今日,我最常使用的還是韓天衡、祝遂之、陳大中三位先生為我刻下的最規矩的幾方章。規矩就有如圍繞靈魂的空氣,合適的氣場自然會相互成就,相互呼應。

韓天衡先生的鳥蟲篆非常有名。韓天衡先生為我刻下的第一方印章就是我的齋號,魚樂齋。這是韓天衡先生很滿意的作品,就連作為印材的壽山石都是先生贈與我的。

韓天衡刻,魚樂齋

後來,我購買到了一批很不錯的石頭,其中最大的一方是8公分的——當時我人在北京,受邀為釣魚臺國賓館創作巨幅繪畫《四季之魚》,一位福建人專程坐飛機把一批印石拿到我面前,在其中我便選中了這樣一方大章。

買下了這方石頭之後,我興奮了許多天,邀請韓天衡先生在這方石頭上刻下了白樂天的詩句「為龍未必勝為魚」。這是我收藏的最大的一方印章,我也一直將它珍藏到現在。

韓天衡刻,為龍未必勝為魚

祝遂之先生是美院培養出的的新中國第一批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生。他來日本講學過一年,在我這裡,他可以看看石頭,聊聊藝術,我們非常投緣。祝遂之先生為我刻的這批石頭是我自己收藏之中的精品。

祝遂之刻 ,王傳峰印

陳大中先生和我的年齡相仿,在美院讀書時,我們曾經漫步於同一片校園之中。在日本交流期間,陳大中先生也經常來我這邊喝茶,暢談藝術,非常投緣。

陳大中刻,吉慶有魚

陳大中先生是篆刻的佼佼者,他的篆刻工穩有氣韻,頗有意趣。我得到好石頭之後,總會交到陳大中先生手中。現在,我手中數量最多的篆刻便是陳大中先生的作品。

陳大中刻,王傳峰寫蘭

陳大中刻,王傳峰珍藏印

陳大中刻,知魚之樂

· 精神傳承:年輕的朋友們 ·

在疫情之中,通過微信,我得以和國內的不少朋友保持密切的交流。

朋友和我介紹,國內最近發現了一種新的石頭,品相很像田黃,又有些青田的韻味,只要他們遇到好石頭,便會向我介紹,有一些很合我的眼緣,我便選了五十餘方。

隨後,我拜託國內的幾位好友推薦年輕人,他們為我推薦了三位年輕的篆刻家,蕭智芳、張弘呈、貝思敏。現在,篆刻是頗為小眾的趣味,但足可以以小見大,藉以體味東方精神。

張弘呈刻,魚樂齋王傳峰珍藏印

蕭智芳刻 ,魚遊自可樂,禽鳥不知歸

貝思敏刻,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於是,我邀請這三位年輕人為我刻下了一些很規矩的印章,其中既包括我自己的名章和齋號,又包括饋贈友人坂本龍一、蔡國強、隈研吾等先生的名章。守規矩,才能成方圓,這也是我對未來年輕人的期許。

印章之中,蘊藏著源遠流長的東方文化。藝術在於傳承,過去屬於前輩大家,現在屬於同輩,而幾十年之後,未來就要交給晚輩。將規矩代代延續,將心性代代傳承,在印章之中,蘊藏著天地,蘊藏著天地之理,蘊藏著人們的心。

相關焦點

  • 張德勝(中國篆刻)印章藝術作品欣賞—方寸之間
    中國篆刻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因以製作印章為主,又稱印章藝術。篆刻藝術作為國粹之一,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一以貫之、厚重的悠久傳統。其融萬千氣象於方寸之間,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印章、印泥與印譜的前世今生,學篆刻的人應該了解!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對印章的擁有和使用。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秦漢時期,文字多寫在簡牘上,公文寫好後,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結處放一泥團,上蓋一印,防止文書在傳遞時簡札散失和外人拆開偷看,洩漏內情機密。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或「泥封」。「封泥」多用青泥,也傳說用紫泥或者金泥的,或者是他們的混合體。青泥質塊堅韌,故能傳千年。隨著印章在簡牘上的廣泛使用,「封泥」也開始逐漸風行。
  • 吳昌碩的篆刻藝術
    倉碩 俊卿之印在吳昌碩的藝術世界中,篆刻無疑佔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之所以有此論斷,依據有三,一是他涉足篆刻最早,對篆刻藝術探索和追尋的時間最長;二是其書、畫均受篆刻影響較深。經歷了模仿和探索之後,吳昌碩的篆刻藝術進入創新期和風格形成期,化古法和多法為己法,並形成了個人獨有的面貌。吳昌碩晚年,人書俱老,經過沉澱,篆刻藝術得到了一定的升華。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自元代起,石印得見天日,逐漸從地下世界中的非實用品變身為文人生活中的實用藝術品。 他對篆刻創作的介入停留在字體設計層面,具體的刻制則交由專業的工匠完行。因此,米芾的私印風格大體合於當時工匠制印的主流,不過印章上的字體則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展現出書法大家的藝術追求。元朝書法家趙孟頫的幾方齋室印,即他取自己所居的松雪齋之名而鐫刻成的印章,亦是他自行寫就印稿後由工匠刻成。有了這些藝術素養較高,在當時即富有盛名的文人的參與,篆刻在藝術高度和成品格調上從此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間。
  • 篆刻不能少了書法氣
    「篆刻,這是一門飲中華民族源頭之水的藝術,十分古老。弘揚篆刻、愛好篆刻、學習篆刻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義深遠。幾年前西泠印社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說明篆刻這種藝術形式已經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再談書法,書法藝術由點和線組成,不管是什麼書體,都是由一點一線組成文字,再由文字化成一行行的行氣,最後由行氣形成章法,創作出完整的作品,而點與線的結合、變化、急緩、快慢等表現形式直接反映了作者個人的風格。」
  • 手工篆刻一枚印章,是怎樣的過程?
    將一塊小小的方形石料嵌入印床,手持刻刀,讓刀鋒在石料的表面或輕或重地划過,一筆筆刻下心中的文字,不斷精雕細琢直至成型,最後再將刻好的印章粘上印泥,印在宣紙上面,一枚印章才算真正篆刻完成。「心靜下來之後,感覺做什麼都順暢了,在浙江的那四年應該是我刻印章最多的,也是技藝進步最快的時候,什麼內容都刻過,詩詞、名言,最多的是名章。」他說。隨著技藝的進步,陸明對於印章的了解也不斷深入。他告訴記者,影響印章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印章的材質、篆刻的刀功、書法的水平、內容、字體的選擇等。「真要細細研究,涉及的方方面面非常複雜,真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陸明說。
  • 展訊 ll《當代鳥蟲書篆刻邀請展暨古代鳥蟲書印章專題展》致詞
    鳥蟲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作為中國文字的奇葩,一直伴隨著篆書的整個時代,成為秦書八體和漢書六體之一,其以優美、詭異、姿肆,為篆刻家所青睞。   歷經長時間的沉寂,到明清時期,隨著文人涉足篆刻的風氣,鳥蟲書篆刻可見復燃之勢。
  • 夏丏尊 篆刻+篆刻印章的邊款
    文人和印章,或者準確地說,印章和文人,常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文人未必個個都雅好印章,但雅好印章的,那毫無疑問,一定就應該是文人了。
  • 古老的篆刻藝術,在當下如何現代化?
    撰文丨董牧孜上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書法熱」的興起,篆刻藝術亦有所繁盛。篆刻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歷史,如何在傳統中求變,成為當代篆刻藝術的機遇與困境。篆刻藝術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
  • 說說「印章、印泥與印譜」那些事兒
    商代青銅器時期已有類似印模之物,以印鑄銘文字形的痕跡,當時的印章主要用於抑按陶器圖案或者文字,或者用作青銅器母範抑壓花紋或者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以青銅印章為主,並開始出現玉璽。諸侯、官員已經開始使用印璽作為憑證,官印已經逐步形成。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
  • 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秦漢時期,文字多寫在簡牘上,公文寫好後,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結處放一泥團,上蓋一印,防止文書在傳遞時簡札散失和外人拆開偷看,洩漏內情機密。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或「泥封」。「封泥」多用青泥,也傳說用紫泥或者金泥的,或者是他們的混合體。青泥質塊堅韌,故能傳千年。隨著印章在簡牘上的廣泛使用,「封泥」也開始逐漸風行。
  • 鄧明閣:平遙家的藝術傳承
    若論書畫藝術,尤其不能忽略磚圈門巷的祁家,沿村堡村的劉家,乃至這些家族傳承的藝術與弟子。祁恩元有十一子一女,九子、十一子與女兒一起回到平遙,九子祁瑞曾娶鄧明閣姑姑為妻,十一子福曽(字儆哉)長子祁印令(字仲弢)即生於平遙。定居平遙的祁家,崇尚文化,工書畫,治六藝,帶著獨門的刻瓷書法、繪畫藝術,為平遙一方水土新添活力。
  • 李永輝 楊國棟|趙之謙篆刻藝術研究綜述
    葉一葦在《中國篆刻史》中對趙之謙的篆刻藝術貢獻概括為五個方面,他認為趙之謙篆刻「開闢了新的摹漢印之路」,「拓展了印章文字廣闊的前景」並且「開創了印章邊款藝術的新紀元」這種總結見解應當是公允之論。蕭高洪《趙之謙篆刻風格的形成及其緣由探析》一文,則將趙之謙篆刻藝術的特殊性歸結為三方面:入印文字取資廣、範圍大;刻印的隨意性;感情的流露。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篆刻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顧名思義,即是篆書刻成的印章。」這是人們對篆刻最普遍的認識。然而「篆刻」卻不是刻制印章這門傳統藝術最準確的稱呼,更不能作為理解這門藝術給它下定的依據。用「篆刻」稱呼它也不是什麼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真理。從語言上分析,「篆刻」的稱呼必然是在各種書體大量應用之後,為了突出刻制文字的獨特性而使用的。
  • 「黃世壘」:匠心細琢,用心傳承千年海黃藝術精品
    海南黃花梨是目前世界上最珍貴的硬木之一,堪稱「木中之冠」是真正意義上的「木黃金」,都說「世界花梨看中國,中國花梨看海南。」黃花梨家具式中國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結合,最為豐富的物質載體,因此引得更多的收藏家爭先收藏。
  • 水文化|「書香涇惠」:我的篆刻情結
    篆刻,這種起源於殷商時期,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老藝術。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的歷史厚重感,不知道它的國粹蘊味,不知道它的藝術鐫美。喜歡上篆刻,完全是一個偶然。這還要追溯到我的高中時代,高二那年暑假,我去戶縣鐘樓看了一次書法展覽,看到每個行雲流水的書法作品,尾款都會蓋有幾個特別醒目的紅色印章,顯得特別高大上。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雖然他並非前驅引路的開創者,但作為集大成者,將篆、隸、真、草及篆刻全面付諸碑學,別開生面,引領一代新風。安徽博物院藏鄧石如作品豐厚,現以安博藏品為例,結合鄧石如生平實際,探討鄧石如書法篆刻的藝術成就。 一、家貧志學 笈遊天下 1.
  • 中國當代書畫篆刻藝術名家——沈昌賢
    現獲國家一級篆刻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旅部頒發的篆刻十級證書,中國當代書畫篆刻藝術名家,中國當代傳承藝術名家,國際當代篆刻100首唐詩的開創者、篆刻巨匠,古今中外第一人!2019年9月他篆刻的100首唐詩作品被中國北京時尚經典藝術文化中心入選70首特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在民族文化宮展示!2019年12月100首篆刻作品被中國市長雜誌刊登發表!2020年1月特邀參加中國國際公益事業大典,榮獲:「我和我的祖國」中國當代書畫篆刻藝術名家,最高榮譽!
  • 韓天衡:印章如美人,我與「美人」心心相印
    西亞的印章大多刻在瑪瑙、玉石之上,所刻畫的主要是人物。而中國古代的璽印則以青銅為主,印章上所刻的主要是文字。  三千年前,中國的青銅藝術已經非常發達,玉雕藝術也無與倫比,但當時的璽印卻十分簡樸,沒有過分的雕飾。韓天衡認為,這是因為中國印章在誕生之初就帶有很強的實用性:徵信防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