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印章,大家一聽,可能腦海中想到的就是合同落款處那個枯燥、規矩的公章。但其實,印章遠遠比大家想像得有趣得多!
從元代開始,文人雅士以印章和篆刻為樂,這種樂趣,是文人雅士「玩」出來的。乾隆以1800方璽印傲視群雄,也留下了「到此一遊」的「打卡」歷史趣味。
溥儀離開故宮,前往東北的時候,變賣了不少書畫,但唯獨將乾隆的田黃三連印章帶在身上。人對美好物品的嚮往有時候勝於一切。人和自己收藏的物品之間相互成就,相互浸潤,人潤物無聲,物潤人也無言。
乾隆的田黃三連印章
印章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從材料的選擇、製作到字體的呈現,都具有非常豐富的美學表現。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logo就是從篆刻之中產生的,這是篆刻影響當代設計的一個極致表現。
但近年來,這種風雅的藝術形式,已經在大眾傳媒銷聲匿跡,對於其中趣味,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少,這多少是一種遺憾。
對此,日站君特意邀稿老朋友著名旅日藝術家王傳峰先生,為大家上一堂「印章」的免費「公開課」。
王傳峰肖像照 攝影:Albert Watson
1992年旅日至今,王傳峰是為數不多的,在中日兩國都享有高度讚譽的藝術家。他是唯一一位在日本發行過兩套郵票的中國藝術家,也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建館100多年以來,首位在那裡舉辦畫展的在世藝術家。
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大咖,卻絲毫沒有半點架子。在幾次的交往中,王傳峰給日站君的印象,總是樂觀、積極,富有親和力與感染力,一如他筆下快樂的遊魚。
王傳峰作品:《櫻花映魚》45cm×98cm 和紙 2020年
王傳峰作品:《春來江水綠如藍》45cmx98cm 和紙 2020年
出生於山東沂蒙的他,年少時,總是跑到大山裡尋找質感合適的滑石,回到家中,尋來《說文解字》,拿起一把小鑿子、一把小刻刀,認真地把手中的石塊篆刻成了一方方印章——在一次一次的敲打之中,升騰起人生最初的儀式感。
後來,赴杭州求學於中國美術學院,和師友幽遊於花鳥市場,尋石、覓畫,自有一番趣味。這種相同的雅好,串聯起來的是幾位懷著赤子之心的藝術家,跨越數十載的友誼與交往。
篆刻:水墨畫中盛放的花!
· 印章是一種「好玩」的藝術 ·
在以石為印之前,古代文人君子便知道以青銅、象牙、牛角、金銀為印材。這些印材往往較為堅硬,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篆刻的發展。
自從元代王冕用花乳石刻印開始,篆刻驟然興起,發展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隨後,篆刻印章成為了文人雅士的青睞之物,篆刻之美也有如水墨畫上的印章一樣,打在了中國文化的長河之中。
韓天衡刻 ,王傳峰
作為藝術家,你要畫出一張好畫;而對於印章而言,你需要擁有好的石頭,需要有一個對脾性的刻印人,更需要將印章打在適當的位置——這可能都屬於愛玩之人、會玩之人的一種情趣。
陳大中刻,王之魚
在我畫工筆畫的時候,我只用一方印章就可以了,但是在我畫寫意畫之後,我就必須根據畫面的構圖,跟隨自己的思緒,選擇最為適合的印章。
韓天衡刻 ,王傳峰
我總會回想起自己最早收藏的齊白石先生的一枚印鈕,上雕登龍門,遊魚活靈活現,一瞬間就打動了我,上刻「心畫」,即為用心畫畫——這種精神也一直勉勵著我。
齊白石刻,心畫
如插花、點香、掛畫、飲茶一般,篆刻有陰陽、知內斂——印章屬於文人,卻又反哺文人,鍛鍊文人的耐性,這便是一種禪意。文人和藝術家自有狂放的一面,但印章總會讓人寧靜。
· 尋石之樂 ·
在眾多的篆刻用石中,最受篆刻家喜愛的四種石材,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石」,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在杭州和北京,我總能遇到不少好石頭。最早我喜愛雞血石,現在依然保存著幾方相當不錯的雞血石。後來,在杭州書畫社,我遇到了不少從福建拿過來的石頭,北京榮寶齋所在的書畫一條街也總讓我驚喜。
王傳峰的印章收藏
我喜歡福建的石頭,在那個年代,買石頭只要通過直觀感受,便能得到愛物——當時還沒有抹油等概念,只要是好石頭,便會如羊脂玉般透亮,現在,這樣的石頭是真的少了。
我每次回到國內,都會去這些店裡逛逛,收藏一方喜愛的印石——這也成為了我與自己的一個約定。
關於印章,你不得不知道的趣聞!
Q1 在收藏的這麼多印章中,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有什麼背後的故事可以和我們分享嗎?
我喜歡祝遂之先生為我刻下的名章,祝遂之先生是從甲骨文之中取出了我名字中的三個字。我很喜歡這種貫穿傳統、現代,包含古韻和抽象意味的「玩法」。
祝遂之刻 ,王傳峰
韓天衡先生曾為我刻下一方印章,用鳥蟲篆雕刻,刻的是「神魚」二字,那是一塊很動人的田黃,很有意境。藝術家畫畫需要傳神,他為我刻下的「神魚」,在我的理解之中,就是畫要以神為貴,用神賜的靈感來畫魚。
我收藏的東西不少,但在心念好物時,我總愛把這方石頭取出來,親近把玩。
韓天衡刻 ,神魚
陳大中先生為我刻下過一方「傳峰」名章。他別出心裁地把10日元比在印石之上,變方印為圓印。印文以篆字為基礎,稍微添加了甲骨文的元素,又在文字之側以魚形刻出了三條小魚。我有三個女兒,每次看到這三條遊魚,就會想起她們。
陳大中刻,傳峰
印章就是這樣,好的石頭,要配上好的篆刻,更要交給真心喜愛收藏的人——有愛才能延續,才有堅持。
Q2 日本人似乎在生活中使用印章的頻率比較高,您在實際生活接觸中,覺得日本人在對待印章文化時的態度與中國人有何不同?
日本人其實是把印章視作生命的,他們去銀行,有時候籤名是不好用的,只認印章。日本人普遍有一種觀點——孩子到了成年,就一定要有一方印章。
就日本民眾而言,象牙、水晶、甚至瑪瑙,都可以成為常用的印材。就像日本的孩子從幼兒園就會學習書法一樣,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
不過,在我個人看來,日本有兩樣東西是一直沒超過中國的,第一是硯臺,第二是印章。由於地理的原因,日本的硯石和印石均不甚佳,所以日本人如果要尋最好的印石,便要到中國去買。我曾在日本的收藏界中看到一些不錯的印章,大體都是明治、大正、昭和時代從中國購入的。
日本人對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於印章而言,他們會有一個很好的盒子裝起來,在外面套上一個匣子,在匣子外面再用一個盒子保護起來。打開每一方印章的時候,便會有一種儀式感,這種莊重和莊嚴的感覺,我想也是一種熱愛,一種匠心。
Q3 王傳峰美術館今年1月8日開幕了,之後會有什麼新的活動嗎?這麼多印章,是否有打算之後舉辦展覽,給大家一飽眼福?
最開始,我們計劃每年舉辦四場大型展覽。第一場展覽便是我的開幕展,第二場展覽《見魚》,由於疫情的原因在網上推出。這次篆刻的展覽是今年的第三次展覽,也是我個人網絡展覽的一個新嘗試。隨後,我會把和上田義彥先生合作的青銅器插花作品作為今年的收官展覽。
王傳峰美術館 設計:隈研吾
我想,把自己的幾百方精品印章全部整理出來之後,也可以通過印譜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向過去的吳昌碩印譜、齊白石印譜致敬。好石頭,好篆刻的確是非常難尋的,能夠到自己的手上,的確需要很大的緣分。我幾百次回到中國,這幾百方印石也是對我人生軌跡的紀念,是我對故鄉、對祖國的眷戀。把最好的藝術介紹給大家,也是我們海外華人的一種義務,一種對祖國的回報。
陳大中刻,王傳峰美術舘
當然,屬於自己的印章能夠存留於世間,對於我個人而言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這兩三個月之間,我把所有印章整理出來,擺放在我的桌面上,就像檢閱部隊一樣每天觀賞,的確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每一件收藏都有新意,每一天的生活都不重複——無論在何時,我都會保持這種昂揚的生活狀態,都會從生活中獲得無盡的愉悅和欣喜。
印章與人:以「物」結緣,以「物」傳心
· 來自兩位先生的教導 ·
我的老師盧坤峰先生是個愛印之人,當時,他尋了些美院書法系的學生為他篆刻印章。學生們為他刻印,他便贈送學生一張小畫,不少學生以此為自豪。
我和不少書法系的朋友關係也很親密,便效仿老師,以畫易章。
王傳峰(左)與老師盧坤峰(右)
盧坤峰先生為王傳峰專門所寫《畫魚歌》
盧坤峰先生對印泥也頗為講究——無論是胭脂色、朱磦色、朱紅色,先生總會根據自己的作品選擇適合的顏色和材質。
我近些年一直喜愛朱磦色,在紅色之外添上一絲黃,也添上了一絲歲月的沉澱。將印泥原本的盒子取下,放在我自己珍藏的明清陶瓷印盒之中,便更有一種惜物的韻味了。
韓天衡刻,傳峰藏之
我又從陸儼少先生身上學到了鈐印的功夫。當時我拿著自己的作品《鯰魚圖》拜訪陸儼少先生,先生很是欣賞,為我揮毫題寫了「魚樂」二字。
當時陸儼少先生已經年逾八旬,出於對先生的尊重,我想替先生鈐印。先生和我說:「我自己來」,隨後在我的作品上鄭重地打下了三方章。
陸儼少題「魚樂」
在這之後,陸儼少先生教導我說,鈐印之中蘊含著很多學問,做藝如做人,一定要親力親為,一定要規規矩矩:「不能坐著,只有站著,才能夠氣貫長虹」,「下面一定要墊上硬物,若是用柔軟的氈布,便不能表現出精氣神」……先生的這些話,也成為了我日後藝術上的準則,人生中的準則。
青年王傳峰(左)與陸儼少老師(右)
· 日本友人,小林鬥盦 ·
1992年,我來到日本,繼續追求藝術上的精進。一年後,我舉辦了個人畫展,擁有了一筆積蓄,在回到山東探親之外,我也去了杭州探望師友。
我回到熟悉的西泠印社和杭州書畫社閒逛,突然,一塊壽山石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是一方1.5公分的小石頭,標價1800元。在我做學生時,就曾經見過這塊石頭,但當時知道買不起,便只能遠遠地過過眼癮。這次一見,只覺得十分投緣,便把它買了下來。這是我收藏的第一方好印。
得到了這方心愛的印石,我邀請日本篆刻家小林鬥盦為我篆刻——他是日本文化功勞勳章的獲得者,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加入西泠印社的日本社員。
小林鬥盦刻,王傳峰印
小林鬥盦為我刻下了一方仿漢印的名章。直到現在,我依然把它放在身邊珍藏著,由於一直把玩,已經有了些包漿的感覺,印石對於我而言,也是有靈性、很溫潤、極清涼的存在,每每撫摸印石,我的心中就會生出喜悅之情。
· 生命中3位珍貴的朋友 ·
現在我手中已經收藏了三百餘方印章,時至今日,我最常使用的還是韓天衡、祝遂之、陳大中三位先生為我刻下的最規矩的幾方章。規矩就有如圍繞靈魂的空氣,合適的氣場自然會相互成就,相互呼應。
韓天衡先生的鳥蟲篆非常有名。韓天衡先生為我刻下的第一方印章就是我的齋號,魚樂齋。這是韓天衡先生很滿意的作品,就連作為印材的壽山石都是先生贈與我的。
韓天衡刻,魚樂齋
後來,我購買到了一批很不錯的石頭,其中最大的一方是8公分的——當時我人在北京,受邀為釣魚臺國賓館創作巨幅繪畫《四季之魚》,一位福建人專程坐飛機把一批印石拿到我面前,在其中我便選中了這樣一方大章。
買下了這方石頭之後,我興奮了許多天,邀請韓天衡先生在這方石頭上刻下了白樂天的詩句「為龍未必勝為魚」。這是我收藏的最大的一方印章,我也一直將它珍藏到現在。
韓天衡刻,為龍未必勝為魚
祝遂之先生是美院培養出的的新中國第一批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生。他來日本講學過一年,在我這裡,他可以看看石頭,聊聊藝術,我們非常投緣。祝遂之先生為我刻的這批石頭是我自己收藏之中的精品。
祝遂之刻 ,王傳峰印
陳大中先生和我的年齡相仿,在美院讀書時,我們曾經漫步於同一片校園之中。在日本交流期間,陳大中先生也經常來我這邊喝茶,暢談藝術,非常投緣。
陳大中刻,吉慶有魚
陳大中先生是篆刻的佼佼者,他的篆刻工穩有氣韻,頗有意趣。我得到好石頭之後,總會交到陳大中先生手中。現在,我手中數量最多的篆刻便是陳大中先生的作品。
陳大中刻,王傳峰寫蘭
陳大中刻,王傳峰珍藏印
陳大中刻,知魚之樂
· 精神傳承:年輕的朋友們 ·
在疫情之中,通過微信,我得以和國內的不少朋友保持密切的交流。
朋友和我介紹,國內最近發現了一種新的石頭,品相很像田黃,又有些青田的韻味,只要他們遇到好石頭,便會向我介紹,有一些很合我的眼緣,我便選了五十餘方。
隨後,我拜託國內的幾位好友推薦年輕人,他們為我推薦了三位年輕的篆刻家,蕭智芳、張弘呈、貝思敏。現在,篆刻是頗為小眾的趣味,但足可以以小見大,藉以體味東方精神。
張弘呈刻,魚樂齋王傳峰珍藏印
蕭智芳刻 ,魚遊自可樂,禽鳥不知歸
貝思敏刻,繞池閒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於是,我邀請這三位年輕人為我刻下了一些很規矩的印章,其中既包括我自己的名章和齋號,又包括饋贈友人坂本龍一、蔡國強、隈研吾等先生的名章。守規矩,才能成方圓,這也是我對未來年輕人的期許。
印章之中,蘊藏著源遠流長的東方文化。藝術在於傳承,過去屬於前輩大家,現在屬於同輩,而幾十年之後,未來就要交給晚輩。將規矩代代延續,將心性代代傳承,在印章之中,蘊藏著天地,蘊藏著天地之理,蘊藏著人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