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2021-03-01 篆刻第一網

文/金鳴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對印章的擁有和使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三個古國的印章逐漸衰落,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中國的情況不同,它緊密的與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文化、藝術等相結合,在各個領域發揮其獨有的作用,長盛不衰。

  印章崛起於秦漢,後在元明清三代進入了鼎盛時期,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印章為中心的獨特民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顯著而重要的地位,後統稱為「印文化」。 

  而印泥作為印章表達的最佳工具,歷來就是中國印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並稱其為「印泥文化」。印泥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印文化發展的子分支,同印章、金石篆刻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印章的材質、外觀、用途、篆刻形式皆不盡相同,而這種差異就決定著印泥的材質、製作工藝和表現形式。

  商代青銅器時期已有類似印模之物,以印鑄銘文字形的痕跡,當時的印章主要用於抑按陶器圖案或者文字,或者用作青銅器母範抑壓花紋或者文字。

  春秋戰國時期,以青銅印章為主,並開始出現玉璽。諸侯、官員已經開始使用印璽作為憑證,官印已經逐步形成。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秦漢時期,文字多寫在簡牘上,公文寫好後,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結處放一泥團,上蓋一印,防止文書在傳遞時簡札散失和外人拆開偷看,洩漏內情機密。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或「泥封」。「封泥」多用青泥,也傳說用紫泥或者金泥的,或者是他們的混合體。青泥質塊堅韌,故能傳千年。隨著印章在簡牘上的廣泛使用,「封泥」也開始逐漸風行。

南郡府丞

葘川府丞

  《孫慰祖:官印封泥中所見秦郡與郡官體系》《西泠印社》(第31輯)

  在東晉時期,紙書開始正式為官方採納,在南北朝期間,隨著紙的推廣,其文獻中開始出現了「朱印」和「騎縫印」,這是紙張普及和鈐印用紅色印泥的最早可考歷史憑據。當時,紙書致信時,常將印章蘸些墨或「朱」,直接鈴蓋在書卷上。「朱」,原意紅色,這裡指紅色的原始印泥。而「調朱」就是最原始的制泥方式了。「調朱」工藝十分簡單,也就是先將白芨置於水中煎煮,製成「白芨水」,冷卻後將硃砂類的礦質顏料同白芨水充分拌和,色勻而遍即可使用。最初由白芨水調出來的印泥稱為「水印」。

  由於硃砂具有色澤佳,歷時而色不變之特點,而白芨水具有較好的黏固性,所以「水印」很快就得以推廣使用。但「水印」仍具有較大流動性和滲透性,這就造成了印文字口不清晰、遮蓋力差、印文非常薄且不清晰等問題。此外,由於其硃砂加工工藝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印文厚薄不勻的現象。故當時之陰文皆鈐印不顯,易玷汙紙面,所以大約從北周開始,官印中又重新出現陽文。

  隋的統一,使混亂式微的印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隋朝推行官印的主要特點是擴大了印面(約為秦漢印的一倍左右),運用小篆(從而使書法與印章的結合成為可能,小篆的線條呈弧線型,弧線比直線靈動活潑),官印多採用陽文。隋朝官私印具有靈巧、輕盈、和諧、優雅之特點。隋印多鑿有背款,開後世官印鑿款之先河。其最初的意圖在於紀時,但它極大程度的影響了後世官印款識的發展,文人篆刻的邊款藝術源此而得以興起。

  這時,人們開始充分認識到水印的缺點,逐步採用蜂蜜代替原來的白芨水調製印泥。印泥發展階段進入「蜜印」階段。蜂蜜較白芨水更為粘稠,且具有較好的凝固性。製作時亦無需煎煮,直接同硃砂攪拌均勻即可使用。效果良好,製作便利使「蜜印」迅速代替「水印」開始在官印和私印的施用中推廣開來。但無論是「蜜印」還是「水印」,都很難達到使印文字跡清晰,歷時不暈的效果,尤其是著泥塊面較大的陰文。故隋代的官印大量採用陽文也就是這個道理。無論如何講,作為印泥的第二代發展產物,水印和蜜印仍逐步代替封泥成為璽、章、印的常用表達方式,而封泥也迅速退出了歷史舞臺。

  唐代,隨著書畫鑑藏印的迅速崛起,水印和蜜印風行一時。紅色以其明亮、鮮豔、強烈、耀眼的視覺效果引起觀者的注意力和興奮感。書畫鑑藏印在原有書畫墨色中的突出效果,能凸現收藏者的身份和收藏風格,也為書畫作品增添了亮麗風情。為了達到收藏印突出而流芳百世的效果,諸多收藏者開始自行研製獨特的印泥。有的開始在硃砂上做文章,把硃砂研磨得細些,以便使印文效果儘量勻稱厚實。有的在蜂蜜上想辦法,讓蜂蜜在陽光下曝曬一些時日,讓其去水厚實之後使用。

  所以,應該說從唐代開始,特別是印譜的誕生,對印泥日益高漲的需求,使印泥製作進入了啟蒙階段。雖然,當時的印譜人仍然注重其學術功能,但印譜的誕生,對印章由實用轉向藝術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印章由實用向藝術過渡的關鍵時期,石質印材的出現不僅為文人親手刻印創造了條件,也為篆刻藝術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而私印中又分化出書畫款印,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篆刻藝術孕育而生。到了南宋,為了增加書畫的美感,大凡書畫家都會在創作完作品後鈐上一至二方自用印。書畫款印是書畫家性情的表露,從印章的內容到鈐蓋的方式,從鈐一印到數印並用,從大小統一到大小、方圓、正異配合使用,無一不是從書畫本身考慮,使款印成為書畫作品中有機組成部分。

  因此,到了宋代,印譜的編輯已經非常普遍。印譜的普及,不僅對於學術研究裨益多多,而且為文人或者印章製作者提供了模仿樣式。宋代文人的印風極具多樣化,除了九疊篆之外,有的人還追求古璽漢印的古風,或用細朱文、楷書、圖案、花押等方式篆印,可以說印譜扮演著十分重要的橋梁角色。 

《顧氏集古印譜》

  到了南宋末年,有人首先提出使用「油印」,並賦予實際製作。「油印」作為紙張和石質印章的最佳拍檔在印泥發展史上粉墨登場。但是由於當時油料加工的局限性,雖可克服「水印」、「蜜印」止口不清晰,厚薄不勻等諸多問題,但其滲油泡油的現象卻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油印周圍多有油跡跑出,不但影響印文效果,而且隨著時間流逝,印文也大多會出現模糊跡象。  

清·《西泠四家印譜》初拓本

  元代是篆刻創作的倡導期。集古印譜的編輯傳世,「印宗秦漢」審美觀的確立,篆刻工具書的普及,印學教育活動的展開都為篆刻藝術的迅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明代中後期,隨著書畫家對書畫款印的再度重視,使印學又有了一定的振興。古印譜的重刊以及集古印譜的新編,為明代文人提供了可師可法的範本,為篆刻隊伍的不斷擴大和篆刻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此時,油印基本上取代了蜜印,而蜜印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而油印中植物纖維的添入,成為印泥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特別是到了萬曆年間,更始掀起了一股摹古熱潮,地域之廣、人員之多超過以往任何朝代。在此熱潮中篆刻家以石刻印,印家樂此不疲,不僅篆刻藝術得到了普及,創作出無數作品,許多篆刻家還開始把自己的作品彙編成冊,以作觀賞和傳世。

選自西泠印社藏吳昌碩十二枚自用田黃印

  清代是中國篆刻藝術的鼎盛期。清初印壇可謂人才濟濟,隨著丁敬浙派的崛起,篆刻藝術進入了其鼎盛時期。無論是大家之多,參與人員之眾,還是流派發展之盛,都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時期。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熱忱於篆刻藝術的有識之士開始尋訪、搜集印人的資料,為他們撰寫傳記。此外,各類集古印譜、篆刻家印譜、篆刻工具書也是競相面世,極大的促進篆刻藝術的蓬勃發展。隨著印泥需求量的不斷提高,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入,印泥的生產方式也由原來的自產自銷,逐步轉化為集體製作,作坊生產。隨之而來就是「官泥」和「民泥」的出現。另外,從隋唐開始,皇宮內就有專門製作御用印泥的部門,到了清代,轉由「造辦處」製造「御用印泥」。

  晚清印壇在趙之謙等人倡導及眾多印人的實踐推廣下,篆刻藝術已經出現多元發展的格局。而清末民國時期的篆刻發展狀況可以歸結為清代各個流派的延續。與此同時,如吳隱先輩相似,一些家資富有的新文人,如張魯庵等人開始倡導對印泥進行「復古創新」,在仿照古人精選原材料,精細加工的基礎上,開始引入西方原材料、西方實驗設備和西方加工工藝。在進行了數年的獨立研究後,「魯庵印泥」、「藕絲印泥」紛紛粉墨登場。一時,新品印泥開始在喜好書畫篆刻的文人大家手中出現、在各種書畫篆刻社團中風靡流行。時至今日,印泥市場群雄逐鹿,百舸爭流。


  自起源至今的幾千年傳承和發展,篆刻印章已然以書法、章法、刀法在印面上的一步步走來的完美結合,詮釋了這門篆刻藝術的風採;千百年時光的流傳推移,印泥也以最默契與恰當的表達醞釀著方寸藝術的最好表達;最終以硃砂的印跡匯錄成冊,那一頁頁連結著遠古與現代的印譜,終究讓彼時的金石藝術清晰的呈現在了千百年之後,也成為了中國印章藝術賴以傳承的重要載體。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籤約作家或網絡,網絡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相關焦點

  • 說說「印章、印泥與印譜」那些事兒
    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三個古國的印章逐漸衰落,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中國的情況不同,它緊密的與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文化、藝術等相結合,在各個領域發揮其獨有的作用,長盛不衰。  印章崛起於秦漢,後在元明清三代進入了鼎盛時期,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印章為中心的獨特民族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顯著而重要的地位,後統稱為「印文化」。
  • 印章、印泥與印譜的前世今生,學篆刻的人應該了解!
    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三個古國的印章逐漸衰落,慢慢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中國的情況不同,它緊密的與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文化、藝術等相結合,在各個領域發揮其獨有的作用,長盛不衰。  而印泥作為印章表達的最佳工具,歷來就是中國印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並稱其為「印泥文化」。印泥文化的發展歷史是印文化發展的子分支,同印章、金石篆刻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 印泥小傳
    其印泥選料精良,製法考究,久為中外書畫家所喜愛而爭求,被奉為印林至寶。▲龍泉青瓷印泥  用龍泉印泥蓋在宣紙上的印章,將印章雕刻的線條反映得條縷清晰,絕對不可能出現蹩腳印泥「蓋糊了」的現象,它受到國內諸多書畫大家的喜愛
  • 開鈐印印譜,神似、寫意之先
    神跡心畫說與顧從德的《顧氏集古印譜》篆刻講堂七十九之前我們提到明代中後葉,流派篆刻藝術興起的四個條件:印材、印人、印譜、印論。唯茲印章,用墨用硃、用善楮印而譜之,庶後之人,尚得親見古人典型,神跡所寄託,心畫所傳,無殊耳提面命也已。可見此部顧從德鈐印此集古印譜的初衷是使當時及後世之人可以「親見古人典型」。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神跡心畫說」,漢代揚雄有「書為心畫」之說。這裡再做發揮,將秦漢印章與秦漢碑版鏤刻並舉,指出了集古印譜乃古人「神跡所寄,心畫所傳」。
  • 藝叢專題丨張魯庵與魯庵印泥
    他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張家開設在杭州市中心的張同泰國藥號,經過家族幾代人的經營,為當時杭州六大國藥鋪之一。優越的生活環境為張魯庵涉足古璽印、歷代名家印章以及印譜收藏領域,創造了條件。但20世紀20年代的杭州與上海相比,經濟、文化、商業等都要遜色得多。
  • 襄汾賈永《松園印譜》
    搜索賈永,有其兩種版本印譜,一個兩卷本,一個四卷本,前者每頁印章多至四五個,後者每頁一至二個,皆有釋文和刀法介紹。據網上松蔭軒藏印譜目錄,有王潤翰的兩種,其一即《汲古堂印譜》,另一為《遊藝齋印譜》,不過網站中尚未有這兩種印譜的在線資源,可能後期會公布。另查得王潤翰有詩集《輞川雜詠》(嘉慶十二年刻本),南京圖書館有藏。
  • 韓天衡:印章如美人,我與「美人」心心相印
    到了魏晉南北朝,紙張普遍應用,竹木簡退出歷史舞臺,印章由鈐蓋於泥,轉變為鈐蓋於紙。這一歷史性轉折,促使了印泥的產生。在官印中,白文印變為了朱文印。印章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古璽印誕生於三千多年前,直到宋代,文人在欣賞印章之餘,才開始研究印章,印譜就此出現。  印譜是專門彙輯印章作品的書籍,是印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北宋時代,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印譜——楊克一的《圖書譜》。早期的印譜都是木板翻刻的,並不能真實地反映秦漢原印的面目。
  • 漫話印泥
    後來以「麗華齋」為號,專門生產銷售「八寶印色」。(閩南話稱印泥為「印色」)   印泥是我國特有的文房之寶,無論是文件籤署,還是歷史文物以及金石書畫之鈴記,都需要使用印泥。它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介物。它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所表達的效果。
  • 硨磲印章知識大全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印章的鑑賞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印譜的鈐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並不墨拓款識,直到西泠印章藝術昌盛繁榮的晚期,才有林雲樓以拓碑帖的方法為趙之深墨拓印款,置於印譜後面。此後大家都來仿效,蔚然成風。印譜的鈐拓分為二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濡朱鈐印必須選用優質印泥,好的印泥細膩光澤、不走油、不變質、厚而勻,具有立體感,鈐出的印譜持久如新、光豔可人。
  • 欣賞(文房用具)—印泥盒/筆盒
    現在你向書畫家求字求畫,書畫家婉拒,也常常祭起「不好意思今天沒帶印章」的大旗。看來,印的實際作用,其實是要排在首位。印的使用,離不開印泥,有如墨之於筆。而印泥的用量其實微乎其微,一張畫畫上三五天,印章有時只需一枚,就算蓋上十枚八枚,真正的用量,也不值一提。於是印泥的存放就是個大問題。古人發明存放印泥的器具,就叫印盒,又叫印泥盒。現在書畫家也將印盒稱之為裝印章的盒子。
  • 印泥製作技藝(魯庵印泥、潛泉印泥製作技藝)
  • 走進書法印章知識大全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印章的鑑賞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印譜的鈐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並不墨拓款識,直到西泠印章藝術昌盛繁榮的晚期,才有林雲樓以拓碑帖的方法為趙之深墨拓印款,置於印譜後面。此後大家都來仿效,蔚然成風。印譜的鈐拓分為二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濡朱鈐印必須選用優質印泥,好的印泥細膩光澤、不走油、不變質、厚而勻,具有立體感,鈐出的印譜持久如新、光豔可人。
  • 手工篆刻一枚印章,是怎樣的過程?
    從14歲迷上印章篆刻開始,36年來,那些經陸明手雕琢,從一塊塊平凡無奇的石頭變成一枚枚蘊含不同意義的印章,或靜靜地躺在他屋裡的某個角落,或遷徙到一個個友人的家中,只有手頭留下的兩本《小六山人印譜》,清晰地記錄著他和印章結伴走過的歲月痕跡
  • 《丁丑劫餘印存》一部可以陪伴印人一生的印譜
    所載一千九百餘方印作是四個家族經過幾代人的精心收集,且多為印人之代表作,匯聚而成,難能可貴。這些印章後大都進入博物館等公藏機構,流入民間者甚少。其二鈐拓精美,在1938-1939年間,是民國第一拓手王秀仁精力最旺盛的鈐拓尖峰時間,相較其之前與之後所拓印譜,《丁丑劫餘印存》明顯更勝一籌。
  • 中國印章知識大全(收藏篇)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印章的鑑賞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印譜的鈐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並不墨拓款識,直到西泠印章藝術昌盛繁榮的晚期,才有林雲樓以拓碑帖的方法為趙之深墨拓印款,置於印譜後面。此後大家都來仿效,蔚然成風。印譜的鈐拓分為二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濡朱鈐印必須選用優質印泥,好的印泥細膩光澤、不走油、不變質、厚而勻,具有立體感,鈐出的印譜持久如新、光豔可人。
  • 印泥的收藏和使用
    所以購買印泥要注意,篆刻鈐印或書畫上用的印泥,並非是免一般文具店所售之印泥。文具店所售印泥因其質粗,油重,色浮,不能表達印章之本來面目。其實,它不是印泥而只能稱為印色。因此,決不可用作治印鈐樣或書畫蓋印之用。好的印泥,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沉厚不走油,拓用之後,印泥上結一層光澤,「用手拂之亦不脫落」。
  • 印章知識大全,說的太好了!
    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鑑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鑑、慢慢欣賞。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我們在前面一章中已經有所了解,「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鑑賞價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鑑賞可言。
  • 印泥小知識
    印泥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則印章不能生色。好的印泥,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沉厚不走油,拓用之後,印泥上結一層光澤,「用手拂之亦不脫落」。印泥質量如果達到了以下六個要求,則印泥肯定使優良的。
  • 榮寶齋在線推薦文房--印泥篇
    最後用印章鈐上印記,作為封檢的標記發出去。這種泥丸稱為封泥,也稱為泥封。用泥丸封信的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封泥到了隋唐以後,有了很好的紙張,公私書信一律改用紙,簡牘也就廢止了,用泥封信的陳舊做法也不再適用。於是,人們又改用水調硃砂於印面,再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
  • 雜家大士髙龍藝術作品 :《印泥閒話》篇
    後來我一直以為印泥裡所用就是蒲棒的絨毛,每每還向朋友煞有介事地介紹,想來實在是蠢的可笑。     早年,家居京城南鑼鼓巷,老宅院裡的西牆根兒有個芭蕉扇大小的老罈子,打我記事起好像就呆在那裡無人問津!文革前的一天中午,院子裡靜悄悄的,午時煩燥的熱蒸氣令人百無聊賴的無所事事,無意間看到了那個老罈子,我得看看裡面到底裝了什麼?棕黑流軸的罈子口封的緊緊的滿是灰塵,令人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