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鈐印印譜,神似、寫意之先

2021-01-14 清風徐來慢拂柳

神跡心畫說與顧從德的《顧氏集古印譜》篆刻講堂七十九

之前我們提到明代中後葉,流派篆刻藝術興起的四個條件:印材、印人、印譜、印論。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上海顧從德以家藏三代收集的古印,並部分好友的收藏,請安徽文人篆刻家羅王常輯成《顧氏集古印譜》,以原印蘸印泥鈐印而成。我國早期的印譜,不少都是翻摹木刻本,多採用棗梨木翻刻,而顧從德的這套印譜開創了原印鈐蓋拓譜的先河,刊行後在金石界引起了很大震動。體例仿元人《楊氏集古印譜》,其中收錄的玉印150餘枚,銅印1600枚,在數量上遠甚前代。由於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秦漢印的神採,在以吳門為中心的文人篆刻家中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此後,因此印譜只鈐印二十部,不出十年,便有今已失傳之說,拓印本悉數為好事者競相購去,無以廣博,故又將起補充後以木刻本行世,改名《印藪》,也稱《集古印譜》。雖然木刻版本被很多篆刻家所詬病,但是依然掀起了萬曆年間仿漢印的熱潮,其時,都以能親眼見原印和鈐印本為幸。

這部印譜的影響超過了之前歷史上任何一部印譜。其中的原印,一是明正德以後吳門一帶文人篆刻家已經崛起,如文徵明、文彭父子,王祿之、許初、何震等,這些印人通過這部印譜進一步的了解古代優秀的印章遺產,並藉以吸收並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另一方面是這部印譜在其序言中提出的收集此印譜的動機和印章審美理論。

明代有價值的印論的出現和元代很相似,都是首先出現在集古印譜的序言題跋中。

我們來看《顧氏集古印譜》沈明臣(字嘉則、號四明山人,明代著名學者)所作的序言:

顧氏兄弟常曰:六經尚矣,六經之外,唯有彝鼎款識;彝鼎款識之外,惟有秦漢碑版鏤刻,此皆古人心畫神奇所寄。然歲久,風日蝕剝落毀泐,存者無幾,而金石版鏤皆摹拓重翻,未免失真多矣。唯茲印章,用墨用硃、用善楮印而譜之,庶後之人,尚得親見古人典型,神跡所寄託,心畫所傳,無殊耳提面命也已。

可見此部顧從德鈐印此集古印譜的初衷是使當時及後世之人可以「親見古人典型」。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神跡心畫說」,漢代揚雄有「書為心畫」之說。這裡再做發揮,將秦漢印章與秦漢碑版鏤刻並舉,指出了集古印譜乃古人「神跡所寄,心畫所傳」。將印章歸入純藝術的範疇,從印論的角度看,乃是對印章藝術審美認識的升華。

無論是客觀上,讓更多的文人印人親見古人典型,所產生的影響,還是在主觀上,對印章藝術審美的升華,為之後明清印論的「神似說」、「寫意說」等開先聲。《顧氏集古印譜》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

之前我們在介紹明代諸位篆刻家中,也多次提及《顧氏集古印譜》對他們的影響。顧從德雖然不是篆刻家,但是其《顧氏集古印譜》對篆刻藝術興盛的作用是無法埋沒的。此後我們看到的印譜,也大多仿其例,用原印蘸印泥鈐印,此類型的印譜亦是印譜中的極品。

對於如今學習篆刻,買一部此類型的印譜是最佳的學習材料。印譜是彙輯古今印章藝術結晶的專書,是攻習篆刻藝術不可或缺的臨習範本。但是如今我們已經很難看到此類印譜了,如果你身邊的博物院有此類的展覽,一定要前往觀賞學習。現在我們比較常見的是製版印刷的印譜,這是我們比較容易找到的可以好好學習的資料。用石質等印材或者木刻翻摹的印譜,均失神韻,不推薦大家用來參考學習,但是也有例外,如我們之前介紹的明代篆刻家甘暘,因為感慨行世的木刻印譜的神韻皆失,而自己仿刻的印譜。

《顧氏集古印譜》原有六冊。現西冷印社收藏的《顧氏集古印譜》,為張魯庵舊藏,僅四冊。一九二六年夏,謝磊明囑方介堪攜此印譜拜謁吳昌碩,想請吳昌碩題宇。吳氏看到印譜,驚嘆不已,謂平生曾觀金石書畫珍品無數,但未獲睹全帖《顧氏集古印譜》,深以為憾,暮年獲睹此寶物,為宏福也,足見此印譜之地位。後來,此譜歸謝氏女婿方節庵收藏,今不知下落。

看印譜之時,大家亦要有所甄別,鈐印印譜可遇不可求,後世整理的印譜亦要看其所用之印,印刷的版本亦要看其選取的是何種印譜。

小結:

《顧氏集古印譜》原印蘸印泥鈐印而成。

《集古印譜》擴充之後的木刻版本。此印譜集印1800方,其中玉印160餘方,銅印1600餘方,均為先秦和漢代的官、私印。其印量大,質佳,分類精細。

神跡心畫說:將秦漢印章與秦漢碑版鏤刻並舉,指出了集古印譜乃古人「神跡所寄,心畫所傳」。

相關焦點

  • 印譜收藏第一人
    清乾隆間鈐印改稿本 連史紙 一函四冊《靜樂居印娛》四卷 (清)汪啟淑輯——韋力得書記
  • 說說「印章、印泥與印譜」那些事兒
    「調朱」工藝十分簡單,也就是先將白芨置於水中煎煮,製成「白芨水」,冷卻後將硃砂類的礦質顏料同白芨水充分拌和,色勻而遍即可使用。最初由白芨水調出來的印泥稱為「水印」。  由於硃砂具有色澤佳,歷時而色不變之特點,而白芨水具有較好的黏固性,所以「水印」很快就得以推廣使用。但 「水印」仍具有較大流動性和滲透性,這就造成了印文字口不清晰、遮蓋力差、印文非常薄且不清晰等問題。
  • 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調朱」工藝十分簡單,也就是先將白芨置於水中煎煮,製成「白芨水」,冷卻後將硃砂類的礦質顏料同白芨水充分拌和,色勻而遍即可使用。最初由白芨水調出來的印泥稱為「水印」。  由於硃砂具有色澤佳,歷時而色不變之特點,而白芨水具有較好的黏固性,所以「水印」很快就得以推廣使用。但「水印」仍具有較大流動性和滲透性,這就造成了印文字口不清晰、遮蓋力差、印文非常薄且不清晰等問題。
  • 印章、印泥與印譜的前世今生,學篆刻的人應該了解!
    「調朱」工藝十分簡單,也就是先將白芨置於水中煎煮,製成「白芨水」,冷卻後將硃砂類的礦質顏料同白芨水充分拌和,色勻而遍即可使用。最初由白芨水調出來的印泥稱為「水印」。  由於硃砂具有色澤佳,歷時而色不變之特點,而白芨水具有較好的黏固性,所以「水印」很快就得以推廣使用。但「水印」仍具有較大流動性和滲透性,這就造成了印文字口不清晰、遮蓋力差、印文非常薄且不清晰等問題。
  • 襄汾賈永《松園印譜》
    近日終於在復旦大學印譜文獻虛擬圖書館(http://yin.fudan.edu.cn//ypindex.action)中看到了全部的內容,這是一個免費分享印譜的網站,看介紹:本資料庫以著名金石學者林章松先生松蔭軒(印學資料館)所藏印譜為基礎,複製全文圖版,編撰書志目錄,配置檢索系統,建立以「專門、學術、開放、公益」為宗旨之服務平臺。
  • 圖文教程:雁來紅寫意畫法薈萃
    宋代楊萬裡詠雁來紅有「開了元無雁,看來不是花。若為黃更紫,乃借葉為葩」的句子,體物入微,為人傳誦。不久前我們欣賞了白石老人的雁來紅作品,並學習了雁來紅的畫法,今天再介紹幾種雁來紅的畫法教程,供朋友們選擇學習。點擊回顧精彩內容:霜葉如花正佔春——齊白石雁來紅作品欣賞圖文教程:雁來紅的寫意畫法
  • 篆刻家陳巨來自鈐印稿出版,曾被贊「元朱文為近代第一」
    《陳巨來先生自鈐印稿》,陳巨來著,徐建華編,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5月。陳巨來的細朱文和薄印,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享譽一時。他創作的印章數以萬計,京、滬、皖、浙、粵、蜀等全國各大博物館及圖書館都曾邀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
  • 齊白石的草蟲畫算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工致和寫意只是兩種方法
    齊白石學畫之初就是從工筆入手,難怪他的草蟲造型比例準確,表現工致細膩。像這樣細緻的草蟲很少有人能做到,古代倒是有很多大師能做到,這個時代太浮躁了,很多人太急。這些集工致草蟲與老辣花草組合的國畫作品,到底算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呢?
  • 870方自鈐印蛻高清原色精印 |《陳巨來先生自鈐印稿》正式發售
    著名篆刻家王北嶽曾稱:「大體而論,昌老(吳昌碩)以拙厚蒼茫勝,是近一代寫意一派的宗師。叔老(趙叔儒)以典雅淵穆見長,是以傳統的發揚與庚續為主。這一派自有妙造,陳巨來先生便是趙老門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佼佼者。他的細朱文和薄印,在三四十年代曾享譽一時。」他創作的印章數以萬計,京、滬、皖、浙、粵、蜀等全國各大博物館及圖書館都請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趙叔孺先生贊其「刻印醇厚,元朱文為近代第一」。
  • 客廳畫就選當代寫意花鳥畫巨匠石開老師的作品
    客廳畫就選當代寫意花鳥畫巨匠石開老師的作品!石開,中國當代寫意花鳥畫大家,山東人氏,書畫世家,擅長花鳥畫,從事教育及書畫創作四十餘年,文化部中藝卿雲書畫院書畫家,中國國際書畫名家研究院院士,中藝名書畫院常務副院長,國家品牌戰略委員會理事,系文化部評定的一級美術師、一級書法師,國禮書畫家。其寫意花鳥畫作品,可謂是空靈灑脫,超凡自然,欣賞一下以下這些作品吧。
  • 始於形似,終於神似
    評價了他在中國畫創作,尤其是在20世紀寫意花鳥畫領域的「打進去」又「走出來」的藝術成就。其花鳥畫創作,不再以寫形狀物為旨歸,而是體悟造化生命的境界,筆墨圖式不僅是形式的內涵,也是一種人文精神性的象徵,其幽微的境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獨具時代特徵。「畫須始於形似,終於神似,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方為上品。」高冠華的花鳥畫正達到了他所說的「上品」境界。
  • 古稀高齡畫家 石開寫意花鳥藝術淺談
    石開·當代實力派寫意花鳥畫家石開,易從網籤約藝術家,原名張佩華,祖籍山東,現居北京。他是一位古稀高齡畫家,主攻寫意花鳥,作品水墨淋漓蒼潤,色彩豔而不俗。石開新品寫意牡丹圖《惠風和暢》作品來源:易從網牡丹,石開老師尤為喜愛創作的花卉,在造型上求似求真,構圖上豐富多樣,喜愛賦以鮮豔明媚的色調,繪出盛開的花朵與飽滿的自然生命。牡丹花開,花大色豔,色澤亮麗,迎風搖曳,莖蔓相連,墨韻酣暢。
  • 藏書章:鈐印讀書人的氣質
    及至明清,盛行藏書,再加上文人刻印的興起和流行,藏印成了藏書家們必備的徵信之物。藏書印通常由書籍的擁有者鈐印在書籍內頁,可以表示個人所藏有,也可以表示是家族、學校或書閣、圖書館、租書店、寺院等機構的藏品。印文內容一般包括姓名字號、生年行第、鄉裡籍貫、家世門第、仕途經歷、愛好志趣和警語箴言等。閒章內容一般涉及愛好志趣和警語箴言,所謂閒章不閒,是藏印的一大特點。
  • 美術研究|寫意是一切藝術最高的要求和最終的目的!
    而「大寫意」既是對寫意品質的一種強調,對寫意範疇的一種擴展,更是對寫意從畫種、材料之「器」層面向「道」層面的提升和升華。中華民族是一個寫意的民族,中國人的思維特徵就是「意」的思維。中國是一個從社會學經驗出發的民族,其特有的穿越表象透視本質的品質使其得以「不以目視而以神遇」。
  • 當代「寫意牡丹王」——畫家石開的牡丹藝術賞評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  這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句流傳至今,充分展現了世人對牡丹之花的喜愛。  當代畫壇,有這樣一位畫家,將自己對牡丹花的喜愛傾注於筆端,俯身耕耘幾十載,為牡丹揮毫灑墨。  他就是國禮書畫家——石開,人稱「寫意牡丹王」!  ?石開
  • 《徐子屛百福百壽印譜》鑑賞
    《徐子屛百福百壽印譜》鑑賞遠方的寂靜林海 - 遠方鐘鼎骨氣,金石精靈——讀《徐子屛百福百壽印譜》啟郵箱讀之作品,如入鐫刻之世界,福壽之海洋,鐘鼎骨氣凜然,金石精靈盈徹,使餘如痴如醉,讚嘆不已。餘自知修淺筆拙,為之序,只能勉為其難也。餘與徐兄子屏先生亦屬故交了,可溯至十餘年前。始之於筆會,交之於書道,厚之於融情。其曾為餘治印多方,皆至精之品,餘甚惜之,置為日用。子屏兄出生於上海,一九八四年遷居深圳。
  • 《丁丑劫餘印存》一部可以陪伴印人一生的印譜
    一九三七年,淞虹會戰爆發,杭州、平湖等地相繼淪陷。據此印邊款可知,在輯拓此部印譜之初,葛昌楹之藏印在窖藏之中,尚未取出。每部四函,計二十冊,輯明清以來篆刻名家二百七十三人,印作一千九百餘方,傳品精典作品甚多,版式、鈐拓精美,堪稱「流派印譜之王。」2019年中國嘉德春拍,《丁丑劫餘印存》「成」字部更是以724.5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全球印譜拍賣最高價。 紀錄片中的《丁丑劫餘印存》《丁丑劫餘印存》有幾個特點。一是集印之盛。
  • 印譜曠世巨作,最善本《十鐘山房印舉》出版預售
    >編集古印逾萬數成就一部印譜可稱奇蹟!在陳介祺撰寫的《十鐘山房印舉事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於《印舉》編輯的整體策劃,其中包括了用紙、版式、印泥、鈐印、用墨、刻工、裝幀等相關方面的具體說明,此外,陳介祺還對《十鐘山房印舉》的編輯體例作出了進一步的規劃,將全譜編定為三十舉。
  • 你們知道什麼是寫意畫嗎?不知道的可一定要看看!
    寫意畫的由來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中國的寫意畫又細分為寫意花鳥畫,寫意人物畫,寫意山水畫。寫意畫主張神似,追求似與不似之間,蘇東坡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意思就是:這是因為兒童年代生活經驗與知識範圍,看畫只能看到形的似與不似,而認識不到形以上更深一層的思想意義。所以寫意的精神就是求神,運用筆墨表達創作者的內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