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泥製作技藝在上海地區的重要代表主要是魯庵印泥和潛泉印泥。
魯庵印泥是印泥中的上品,具有「印色鮮豔雅麗、質薄勻淨,細膩而粘稠度高,熱天不爛,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點,故用此印泥,即便連鈐細元朱文印十方,印文也不會走樣,一批珍貴的篆刻名作也唯有在魯庵印泥的襯託下才能完整地展現出來。
(張魯庵親制的四九印泥。在缸蓋裡他手書:「四九,一九五三年七月二日制」。)
創始人張魯庵(1901-1962),名咀英,號魯庵,浙江慈谿人,後定居上海。他系統地整理了古代油朱印泥製作的具體工藝,斥巨資從國外進口設備,又聘請復旦大學化學,物理專家陳靈生教授,把史籍中記載的印泥製作方法逐一進行了科學的分析研究,獲得了大量的數據。從1930到1948年的19年間,張魯庵進行了數百次一絲不苟的試驗,研究硃砂、蓖麻油、艾絨三種製作印泥的主要原料的質量標準和最佳搭配比例,以及有關輔料的合理添加、製作過程中的加工要求等問題,把其中53次比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了仔細記錄,再經過進一步的完善,終於研製出了三種魯庵印泥的配方:硃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這三種印泥印色彩鮮豔雅麗、質薄勻淨,細膩而粘稠度高,可以達到熱天不爛,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技術要求。
(張魯庵,他青年時從著名篆刻家趙時棢為師,搜有秦漢及名家遺印一千五百多鈕,印譜四百餘種,善制刻印刀,尤其是研製出名聞中外的「魯庵印泥」而留得佳話)
由於魯庵印泥在眾多同類中獨樹一幟,海派書畫名家吳湖帆、賀天健,書法家高振宵、王福庵,篆刻大家陳巨來等都慕名使用該印泥,因而魯庵印泥也常被作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等相關部門進行書畫鑑定的重要依據,其影響也波及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受到眾多書畫家們的歡迎。
(印泥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高式熊)
潛泉印泥創始人吳隱(1867-1922),號潛泉,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也是海內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專業學術團體——西冷印社創始人之一。
潛泉印泥主要依靠手工操作,選料嚴格,分檔去粗存精,揀盡雜質。生產時精工細作,調拌輕重均勻,錘打有度,上下梳理,比例精確。潛泉印泥質量上乘,關鍵在於研製了一套獨特的人工精煉油脂。以此油生產出來的印泥,粘稠而不幹,富有彈力,細膩濃厚,冬天不凝凍,夏天無滲油之患。
(印泥是硃料、油劑、艾絨三者的混合,操作過程包括研硃、搓艾和制油三道工序)
潛泉印泥品種繁多,色澤齊全,有紅、黃、藍、綠、白、黑、金、銀、舊色、深紅色等。其最大的特點是:細膩濃厚、有立體感、夏不滲油、冬不凝凍、色澤亮麗和高雅古樸、乾濕得宜、富有彈性、不起毛、不粘印,連續列印印文清晰。因而在印泥行業全國銷量第一,是使用最廣泛的產品,在東南亞、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香港等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
(潛泉印泥的第三代傳人李耘萍與同道在一起探討印泥的製作工藝)
(上海西冷印社現今仍在生產製作,深受書畫家、金石家讚譽)
——文章詳細內容請參考《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