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鈐印】高手在民間!一次關於古籍上鈐印和分辨印泥好壞的深入交流

2021-02-13 古書之美

(本文由:@心峰廬 答疑  @低層打工仔提問  @桌子 整理)

關於在古籍上鈐印

起:沒蓋過,不敢蓋。

答:沒啥不敢蓋的。項子京蓋章無數非議很多,但現在有他章,反而證明傳承有序。

我覺得古書可以蓋章。最起碼得找兩套印泥。但有兩個前提,一是不能損傷估計本身,也就是印泥要好,不滲油,不遮字;二是要有一定藝術性,章得雅致點。

印泥好不會滲。我找張圖


朝鮮回流本

 上面一個,守拙齋姜氏孫景勳我一眼看到的時候,就發現這章不同尋常。幾百年了,還是宛然若新。這就是好印泥。顯微鏡下一點滲油都沒。

問:蓋古籍用什麼印泥,手工印泥? 怎判別是好泥

不要拿書畫印泥鈐蓋古籍。低於300塊一兩的印泥不要用。不求遮蓋力,但求滲油少不起茸。一定要純礦物質,也就是純硃砂。個人推薦硃膘。不要迷信杭州西泠。不能買古玩市場什麼雙維、八寶的。姜思序的我試了,不如以前。我現在用的是慶年堂。700(/兩)。咬牙買了。另外魯庵傳人李耘萍在淘寶上有店。她是上海西泠的前廠長。但是吧,李的東西現在不好說了,據說現在她主要精力在推兒子,東西誰做的不知道。蘇州慶年堂那仇老爺子的我看著他打的,後繼無人,所以比較放心。用下來不錯。有老印風格。艾絨都沒人種了。硃砂礦都枯竭了。

問:姜思序堂的手工印泥兄感覺怎樣@心峰廬? 

答:@70nd?略幹。但是印書剛好。

 

好壞印泥對比 

上面的是慶年堂鏡面朱標,下面是姜思序普通硃砂。有色差。比這還要黃一點。我看著他手工打的。當然只是那幾分鐘,要打好長時間。姜思序蘇州東大街門店賣我的.後來我找他們廠去了.仇慶年原來是國營姜思序的總工。他家就是他現在的工作室。說白了就是作坊。一切都是古法純手工,原料全是礦物。 

我發幾張好印泥的照片啊,這幾個都是百年老印,有朱標,有硃砂

 

問:兄好,求問一下,肉眼能區分純礦物珠砂嗎?

答:硃砂印泥和一般合成印泥,肉眼上不好看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加熱。加熱後都會變褐變黑,但是只要紙張不焦,離開熱源後硃砂印泥會基本會變回原有的顏色,合成的印泥就不行了。因為合成印泥主要是有機顏料,如德國洋紅一類看我剛才那張圖,都是硃砂印泥。下面的用火烤過紙張不要看我不小心烤焦的地方,看紙色略黃的部位印泥顏色基本不變。治印,印泥,鈐印。中國人玩的東西都是耗時耗神。

 

 關於印泥的使用

問:我有團泥乾了

@低層打工仔自己不要弄,花錢找印社給你加。

問:@心峰廬多久弄一次

答:看你放什麼環境。調一次用十年我看都行。

問:怎分辦不好用?什麼特徵

答:團成團容易嗎?不容易就要加了。故宮的印泥能用百年呢。當然,前提是儲存好。

問:請問西冷又分好幾種?區別是什麼?

答:西泠分的種類多了。但是只要西泠裡面說硃砂或者硃磦,那就是純礦物的。

問:我其實想找兄所說的姜號印泥

答:那個不是姜思序的。是慶年堂。這印泥還是別念想了,因為老爺子是自己在家做著玩,有上門訪客求購他才賣,對外沒有門面,也不懂網他實際主攻礦物顏料,也就是傳統中國畫裡面石青石綠薑黃啥的。蔣兄就不要糾結慶年堂印泥了。香港肯定買不到,也郵購不了。除非蔣兄來蘇上門求售。

 

問:現在有人自製蓖麻油嗎?

答:蓖麻油多的很,日曬雨淋很多年的老油就不一定了。印章得用充分裂解斷鏈了的老油。我沒有。不必事事親為,專業的事情交給專家去做,我知道訣竅和關鍵點就得了。美食家不一定非要當名廚。人生精力有限啊,好玩的事情多著呢。

仇慶年原來是姜思序的總工~在家做著玩,有上門訪客求購他才賣,對外沒有門面,也不懂網他實際主攻礦物顏料,也就是傳統中國畫裡面石青石綠薑黃。下面是@心峰廬 拜訪慶年堂時拍的一些照片

近期,我整理了一系列不錯的電子書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凡所發布資源儘量提供相對準確的古籍名稱,以及來歷說明;但可能仍有疏漏之處,希望書友可以及時指出,以便更正。

如果喜歡這個公眾號,歡迎掃碼勾兌。留言郵箱地址+書籍名稱可以跟小編要電子書的源文件哦。

也歡迎大家投稿或發布古籍行業相關信息,

投稿郵箱:150556723@qq.com

============================

關注公眾號並回復集部001-015 可獲得集部部分重要古籍電子書書影:如回復「集部001」 獲得 楚辭 集部002-陶淵明 集部003-王維 集部004-孟浩然 集部005-李太白 集部006-杜甫 集部007-韓愈 集部008-柳宗元 集部009-蘇軾 集部010-黃庭堅 集部011-文選 集部012-全唐詩錄 集部013-宋詩鈔 集部014-全金詩 集部015-元人選元詩)

更多古書,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開鈐印印譜,神似、寫意之先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上海顧從德以家藏三代收集的古印,並部分好友的收藏,請安徽文人篆刻家羅王常輯成《顧氏集古印譜》,以原印蘸印泥鈐印而成。我國早期的印譜,不少都是翻摹木刻本,多採用棗梨木翻刻,而顧從德的這套印譜開創了原印鈐蓋拓譜的先河,刊行後在金石界引起了很大震動。體例仿元人《楊氏集古印譜》,其中收錄的玉印150餘枚,銅印1600枚,在數量上遠甚前代。
  • 書畫鈐印的印泥正確使用方法
    硃砂和朱磦顏料、色澤、重量上均有差別,隨書畫篆刻風格各異而喜好者各不相同。一般來說,習書畫者多愛硃砂,習篆刻者多愛朱磦。顏色偏黃的印泥不一定都是朱磦。純正的朱磦色應該是紅中帶黃,同熟透的橙子皮的顏色想像。印體顏色看上去偏黃而不無火氣,鈴出的印文卻偏紅而沉著者為最佳。
  • 書畫鈐印應怎樣使用印泥比較好?
    硃砂和朱磦顏料、色澤、重量上均有差別,隨書畫篆刻風格各異而喜好者各不相同。一般來說,習書畫者多愛硃砂,習篆刻者多愛朱磦。顏色偏黃的印泥不一定都是朱磦。純正的朱磦色應該是紅中帶黃,同熟透的橙子皮的顏色想像。印體顏色看上去偏黃而不無火氣,鈴出的印文卻偏紅而沉著者為最佳。
  • 歷朝歷代,古書古籍的作假手段!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古籍作偽、明代高濂於萬曆年間所著的《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中有關於古籍作偽的論述:「近日作偽宋版書者,神妙莫測,將新刻模宋版書,特抄微黃厚實竹紙,或用川中蘭紙,和糊裱方薕綿紙,或用孩兒曰鹿紙、簡卷,用槌細細敲過,名之曰刮,以墨浸去臭味印成。
  • 藏書章:鈐印讀書人的氣質
    藏書章對於後人了解文獻的收藏和流傳以及鑑別古籍版本等都具有重要價值。東西方藏書都有印記,西方流行藏書票,中國人有藏書印。中國西漢時期就已出現藏書章。藏書印「興於唐而盛於宋」。及至明清,盛行藏書,再加上文人刻印的興起和流行,藏印成了藏書家們必備的徵信之物。
  • 初學篆刻,除了刻刀、印石、印泥之外,還要準備哪些材料和工具?
    這是《零基礎學篆刻》系列文章的第四篇,我們來說說在刻刀、印石、印泥之外,我們還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和工具。一、筆、墨、紙、硯這四樣,是中國文人的「文房四寶」,學篆刻當然少不了這四樣,但篆刻所需要的筆、墨、紙、硯與平常練習書法所需的「文房四寶」又有所區別。1、筆。一般需要準備狼毫或兼毫小楷兩支,用於摹印、起稿、反書上石。
  • 篆刻家陳巨來自鈐印稿出版,曾被贊「元朱文為近代第一」
    《陳巨來先生自鈐印稿》,陳巨來著,徐建華編,西泠印社出版社,2020年5月。陳巨來的細朱文和薄印,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享譽一時。他創作的印章數以萬計,京、滬、皖、浙、粵、蜀等全國各大博物館及圖書館都曾邀他刻制元朱文考藏印。
  • 漫話印泥
    例如,盛放印泥的瓷盒十分精美,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加上民間認為硃砂具有避邪的作用,漳州當地有在家中置放八寶印泥以避邪的習俗,可將八寶印泥包裝成象徵吉祥的家居藝術品和旅遊紀念品。八寶印泥存放時間很長,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印泥至今仍可使用,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可將八寶印泥打造成收藏品。八寶印泥脫胎於藥膏,至今漳州民間還有人以八寶印泥治療傷口,是否可對它的藥用價值進行檢驗、分析,開發八寶藥膏?
  • 【重磅新品】硃砂印泥正式起售
    根據史書上記載,印泥的發展已有二千年的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期就已使用印泥,那時的印泥是用粘土製的,臨用時用水浸溼,這就是當時稱封泥。到了隋唐以後,社會的進步有人研製出紙張,人們又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面,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到了元代,人們開始用油調和硃砂,之後便漸發展成我們現代的印泥了。
  • 榮寶齋在線推薦文房--印泥篇
    據考古和史書記載,印泥已有二千多年歷史。早在春秋秦漢時代就已使用印泥。那時的「印泥」和如今的不同,它是用粘土做的,平時搓成泥丸子,臨用時用水溼透。當時的公文和書信是用漆或者墨書寫在竹簡木牘上的,為了防止洩密或傳遞過程中的私拆,在寫好了的簡牘外面加上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用繩捆在一起,然後把繩結放入方槽內,加上一丸溼泥封上。
  • 印泥小知識
    對油脂的選擇主要是對其乾性度,粘性度和滲透性的考量。對纖維的選擇是彈拉力的強度和吸取色漿能力的大小。如何選擇印泥?好的印泥應該是容易上章,容易上紙,不滲色,基本不褪色。2.用印面蘸印泥時,不可直接戳進,需一手持穩印泥盒,一手持章使印面一側觸到印泥頂上圓光處,邊打邊轉動印章,宜輕勿重,不可擠壓、使勁敲列印胎。3.蓋章完畢後,必須及時清洗章面,防止殘餘印泥粘上灰塵汙垢後黏度強化,致使下次蓋章極易拉出艾草,影響印文的清晰度。印泥必須經常翻調,至少半年翻一次。許多人認為書畫篆刻印泥同普通辦公印泥一樣無需保養,其實是大錯特錯了。
  • 說說「印章、印泥與印譜」那些事兒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秦漢時期,文字多寫在簡牘上,公文寫好後,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結處放一泥團,上蓋一印,防止文書在傳遞時簡札散失和外人拆開偷看,洩漏內情機密。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或「泥封」。「封泥」多用青泥,也傳說用紫泥或者金泥的,或者是他們的混合體。青泥質塊堅韌,故能傳千年。隨著印章在簡牘上的廣泛使用,「封泥」也開始逐漸風行。
  • 870方自鈐印蛻高清原色精印 |《陳巨來先生自鈐印稿》正式發售
    若干年後,偶然看到偽滿文件上赫然有之,才知原來是為宣統皇帝溥儀所用。先生長期寓居滬上,期間與張大千、溥心畲、吳湖帆、葉恭綽、馮超然、張伯駒、謝稚柳等大家詩書唱和,交往甚密,藝事日益精進,深受同道嘉許。1946年張大千準備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可從北平運來的畫大多未鈐蓋印章,心急如焚,馬上想到好友陳巨來,並請他務必在十天之內鐫刻一批印章,以解燃眉之急。
  • 為印章、印泥與印譜立個小傳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秦漢時期,文字多寫在簡牘上,公文寫好後,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結處放一泥團,上蓋一印,防止文書在傳遞時簡札散失和外人拆開偷看,洩漏內情機密。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或「泥封」。「封泥」多用青泥,也傳說用紫泥或者金泥的,或者是他們的混合體。青泥質塊堅韌,故能傳千年。隨著印章在簡牘上的廣泛使用,「封泥」也開始逐漸風行。
  • 印章、印泥與印譜的前世今生,學篆刻的人應該了解!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上,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就是對印章的擁有和使用。  古人封緘用泥,泥上蓋印,故叫印泥。秦漢時期,文字多寫在簡牘上,公文寫好後,封發時用繩捆縛,在繩結處放一泥團,上蓋一印,防止文書在傳遞時簡札散失和外人拆開偷看,洩漏內情機密。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或「泥封」。「封泥」多用青泥,也傳說用紫泥或者金泥的,或者是他們的混合體。青泥質塊堅韌,故能傳千年。隨著印章在簡牘上的廣泛使用,「封泥」也開始逐漸風行。
  • 【預展】【古籍收藏交流滙】【第一古籍微拍】2016年10月22日(周六)晚上8點整【精品古籍無底價拍賣專場】預展公告
    為增強群友之間的古籍收藏交流,本群謹定於2016年10月22日(周六)晚上8點整舉行【春華秋實·楮墨芸香——古籍善本無底價拍賣專場】。是書原五十六卷,四庫館由《永樂大典》中輯出,重編為二十二卷,共著錄古籍五萬餘卷,是重要的目錄工具書。是書行格疏朗,印製精良,保存完好。為一部重要的私人藏書目錄,收錄豐富,體例完備,為後世所重,在考證古籍存佚、辨識古籍真偽和校勘古籍異同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 開本:25.9X15.2X6.5(厚)CM。陳振孫(1186-1262),號直齋,著名目錄學家。官台州知州,嘉興知府等。
  • 上海邁向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又添砝碼,上海國際古書博覽會明年...
    12月12日晚,西文善本收藏家王強與中文古籍收藏家韋力在南京東路朵雲軒舉辦了一場「中西善本觀異同談」對談會。與此同時,朵雲軒集團、草鷺文化共同宣布,2021年,雙方將作為聯合主辦方,與世界上最古老的古董書和珍本書經銷商之一英國奎文齋珍本書店,共同推出中西珍本書、善本書的線下博覽會和專場拍賣——上海國際古書博覽會,放眼世界,滿足各層次的古舊珍本書籍藏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