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敦煌工作的六年
文 / 張啟明
前言
《敦煌工作篇》是《我的草根年譜》中的一節,稍作刪改,也算一束敦煌人文野史,供熟悉這段敦煌歷史的同仁和感興趣的讀者參閱。本文就相關問題專門求教於當年敦煌的老同志張仲、朱文山、段興文、習定財、魯勤學等,特表謝意。親人也幫忙不少。如尚有不實和紕漏,請讀者不吝賜教。1950年4月 擔任敦煌五區一鄉第二初級小學教員我於1949年畢業於敦煌中學。當年8月,與朱文山、尚齊、楊生華(後曾任酒泉地區工會副主席)、任天成、任福成6位同學,以優異成績考取國立酒泉河西中學,朱文山一舉奪得頭名狀元,轟動酒泉,名噪一時。這在此前敦煌中學歷史上絕無僅有,既開創了敦煌中學集體外出求學成功的先河,又為當時敦煌中學校史續書寫了輝煌的一頁。解放前夕,河西中學解散,終止了我們的學業返回敦煌。解放後大家分別陸續參加了工作。1950年3月,我去酒泉國立河西中學復學未成,返回敦煌後,竇俠父兄動員我到城裡當老師,同窗好友楊生華讓我到城關區當幹部。父親嫌我年紀小,不放心我遠去,讓在農莊右側的新肅州古廟教書,學校為五區一鄉第二初級學校,一校一班,複式教學,先後教過5個年級的課程。忠誠老實運動即忠誠老實政治自覺運動,當時在酒泉中學進行。參加忠誠老實運動的教師,需如實交代個人在舊社會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並對其解剖分析,破舊立新。開展忠誠老實運動,先學習有關文件,交代政策,明確目的,消除疑慮。經過學習討論,提高認識和積極性,使大家卸下包袱,輕裝上陣。交代問題以自覺自愿為前提,可以互相討論與幫助,絕少所謂批判和鬥爭。忠誠老實運動使廣大教工初步明確了為什麼人的問題和怎樣為人民服務的問題,為辦好學校、教好學生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個人表現尚好,被批准加入青年團。期間,有幸參加了在酒泉中學舉辦的酒泉專區運動會,取得第二名的佳績。
1952年9月 調任敦煌縣掃盲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幹部1952年9月,我被調往縣掃盲委員會辦公室,消息一出,曾引起了小小的轟動。就在我準備搬運行李去縣上報到時,附近的老鄉聞風來送行和圍觀,單純的同學們則堵在辦公室門口不讓我離開。在僵持不下時,民兵連王連長心生一計,將行李從校外的窗戶遞了出去,待同學們發現時,行李已經遠去,不少同學竟自失聲痛哭,足見其師生的深厚情誼。以後但凡我下鄉順道去看望熟識的老鄉和同學們,他們都非常熱情。即使我離開敦煌多年以後,他們也還在打問我的情況並表示祝願。當時農村的學生、幹部和群眾的感情非常淳樸,我至今仍十分懷念那段農村生活的經歷。1952年年底,我轉入文教科任科員。當時考察幹部,很注重工作態度、學習精神和政治學習中的積極性和發言水平。我調入縣政府就吃大灶,住在辦公室的套間,全身心投入本職工作,晚上的時間都用於工作和自學。主要是自修政治理論書籍,如毛主席的《實踐論》《矛盾論》,《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還有胡繩、于光遠、王惠德合著的《科學社會主義基礎講座》等。
1953年夏,隨同李森福科長參加了酒泉地區文教工作會議,會議在地區專員公署舉行。下面的照片就拍攝於專署文教科前,圖中左側第一位即當時的文教科副科長、曾經國立河西中學的副校長林樹三。1955年又被派往蘭州進行了培訓。這些都為我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不久,先後被選為縣政府團支部委員、副書記(書記由黨員、秘書室王珍主任兼任)和共青團敦煌縣機關團總支委員會文體委員(委員還有翟文魁、劉佑之、丁金響、竇俠父等)。並經黨支部成員民政科長陳福、財政科長王鳳山(後升任縣長)、秘書科長王珍談話、動員,寫了入黨申請書,被列為重點培養對象,並安排為第一批審幹對象,為發展我入黨做準備。這個時期的黨風、黨的幹部的作風和執行政策的水平應該說是解放後最好的時期,真是風清氣正,工作中,不必提心弔膽;生活中,不用有戒心;更多感到的是激勵、鼓舞和促人上進的環境和氛圍,哪有什麼貪贓枉法、賣官鬻爵和爾虞我詐骯髒之類事兒。因此,我至今都難以忘懷。在縣政府工作時,我的表現曾引起過縣長黃仕福的重視。53年下半年起,他不通過科長,就把一些文件的傳遞和工作任務直接交給我,據說這是他提拔和培養幹部的先兆,但我卻渾然不知,當時壓根兒也沒有這種念想。黃的辦公室(套間住家)在文教科辦公室套間後面的東側,他出入都要經過文教科的前門和後窗,夜間我們的燈光可以互相照映,他自然有機會實地觀察我的工作和學習情況。可53年底他不這樣作了,我也視為正常,並未介意。後來和同志們閒聊時,才知道這是他選拔和培養幹部的奧秘,引起我的追憶。黃進我的辦公室和房間都是晚上,最後一次正是我上床拉開被子要睡的瞬間,他無疑看到我不久前用補發工資添置的那床繡花緞被面,可能產生了剝削階級思想的聯想。在縣政府工作,給我鍛鍊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良好機遇。團支部主要任務就是帶領和激勵團員搞好本職工作,壯大組織,活躍機關文藝活動。天津支邊青年來到敦煌後,很多分配在了縣級機關,縣政府就有10多人(下圖左起依次為民政科宋厚雲、秘書科劉惠珍、財政科平守雲)。機關團總支和縣政府團支部工作更上了一層樓,文娛活動搞得紅紅火火。在三幹會期間,我們組織過有朱文山、竇禪父、寧興業和我等人參加的話劇演出(《新局長到來之前》),我還和縣婦聯的張淑清表演了雙人舞。為了組織周末的文娛活動,我學會了拉二胡、跳交誼舞,為歡迎蘇聯專家,我們還和七裡河石油勘探局指揮部工會,在縣委大禮堂前廣場組織了露天盛大舞會等。鑑於此,1954年被評為優秀團員,1955年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工資也連升三級,到了64元。▲敦煌縣鎮府民政科宋厚雲、秘書科劉惠珍、財政科平守雲同志解放後,縣政府保留和利用了民國時期舊縣衙的全部建築,只做了部分翻建和修葺。下圖縣政府大門和1—9為原有建築,其中9為新式建築,其餘均為瓦脊式結構的古建築;2、3和5、6之間有過道(如左側示意圖所示),1、4、7、8有前廊柱。標示紅色的為翻建新屋。建設科1956年3月之後改名農業科。 縣長黃仕福,秘書室主任王珍,幹事劉慧珍、張桐華。文教科 (含掃盲辦公室) 前期副科長李森夫,科員王珍、武建新 、何進孝,掃盲辦王振華、王鴻儒、朱鴻義、張啟明;後期副科長李森福、何進孝,科員王振華、王鴻儒、朱鴻義、張啟明、嶽文訓。財政科 科長王鳳山、副科長張忠,科員朱文山、竇禪父、韓廷瑋、趙顯庭、諶家豪、朱燦、姚正祥、閆國棟、王洪義、平守雲。民政科科長陳福、副科長秦學仁,科員邊文龍、王本成。建設科科長何其昌,副科長姬福、常永貴,科員呂錫九、王遇俊、李萬瑄。衛生科科長李瑤圃,科員宋厚雲、袁瑞卿。工商科科長徐九國,科員庬瑞林。後勤科員嚴順、姚正祥。法院院長邸滋,工作人員習定財、何棟、權振華。 1955年9月 選拔為中共敦煌縣委宣傳部專職理論教員1955年上半年縣委選拔幹部,5月份,先傳出要調我到縣團委工作的消息,不久又說是縣委宣傳部,最後按通知去了宣傳部,任專職理論教員。到職不久,又被選為縣委團支部的宣傳委員,以後還被評為模範團員。當時講課有津貼,按小時計算,每次大約幾元錢,但算卻是聞之未聞的破天荒之舉,它比改革開放初期的發獎金的舉措早了許多年。當時的幹部的政治學習,偏重於經濟建設方面,那時上級提倡和指定的是《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和《社會主義建設讀本》。縣委還特意成立了一個由縣委副書記劉孟晉為組長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心小組,組員有尚齊、張仲、劉成基、朱文山等,而學習毛主席著作卻尚未提上日程。
1956年,鑑於國家經濟建設所需幹部匱乏,而大學生源又嚴重不足,所以國家動員在職幹部積極報考大學,為了圓我丟失的大學夢,作為試吃螃蟹的一員,便大膽報了名。經過不足半年工作之餘的苦讀,夜晚挑燈鏖戰惡補,特別是應考前在武威中學的一個月系統複習,最終被西北師院中文系錄取,成為敦煌張氏門中第一個大學生。我和寧興業等也成為敦煌以調幹身份正式考入大學的先驅者。
但考大學並不一帆風順。在我積極準備報考大學期間,黃仕福書記聲言我不會考取,被錄取之後又不準報到入學。為什麼?當時正值黨整風運動之際,縣委在大禮堂召開大會,聽取各單位所派代表向縣委提意見或建議。我作為縣委的代表,也照例提了建議,但不知觸犯了黃仕福書記他老人家的那根神經,開始給我穿小鞋。胳膊擰不過大腿,無奈我鬥膽向《人民日報》編輯部申訴並得到支持,使我絕處逢生,實現了夢寐以求進入大學神聖殿堂的夢想。
劉孟晉為當時敦煌本土人士級別最高的官員,他給予支持我積極支持《人民日報》編輯部的批示就是他轉告我的。80年代以前,我們一直有聯繫和交往。他以後調往酒泉地區,曾擔任酒泉中學黨支部書記。他善待知識分子,工作頗有成就。時任蘭州一中黨支部副書記的李俊章同志,曾與他共事酒泉中學,更了解其情況,見證了他作為第一把手獨立擔綱的能力。大約是84年的時候,我和李書記動議,聯名向省教育廳力薦他出任蘭州一中的黨支部書記,我們還一起拜見了主管人事工作的湯九夫副廳長。最終卻未玉成其事。不久省教育廳就委派副廳長汪都兼任了蘭州一中黨支部的書記。
縣委機關佔用的是解放前民眾教育館原址。和縣政府不同,縣委只保留了原來的大門和大禮堂兩座建築,當時的平房院落是在拆除民眾教育館全部建築基址上修建的。 當時的機關平房院,包括了縣委所有的隸屬部門,每個部門少則一二人,多則四五人,總共不足百人。
中共敦煌縣委1955年——1966年回憶平面示意圖附:1955---1956年中共敦煌縣委工作人員名單書記黃仕福,副書記劉孟晉,檢查委員會書記黃仕福(兼)、副書記魏毓鍾。秘書室主任張戈,工作人員魯勤學、韓壽。組織部部長尚齊,工作人員張建華。宣傳部部長權正光,工作人員劉成基、郭法孝、陳天祿、張啟明。廣播站郭佔法、靳生瑞。統戰部部長侯世清,武裝部部長(?),財貿部部長徐清波,文教部部長 鹹裕興,生產合作部副部長王成彥。團委書記李忠,工作人員張曉春。縣工會副主席段新文。縣婦聯 副主任竇如蘭,工作人員姚殿英、張淑珍、石秀英。後勤處工作人員 韓(?)。註:由於我在縣委工作時間只有1年多,工作人員大多記不起,部門辦公室也只有模糊的記憶,難免陰差陽錯和張冠李戴。敦煌人,張志先生次子,1950年參加工作。1956年考入西北師範學院中文系,期間被評為院級優秀學生,獲銅質獎章;1960年畢業並留校任教,受到黨總支書記吳軻的器重,以「才華過人」嘉譽。1962年調入一中,後任副校長。省教委主任王松山也曾以「治學有道」鞭策。1995年退休。現任陝西省劉古愚教育思想研究會顧問。出版《清末民國時期的蘭州一中》 《甘肅高等學堂劉古愚文集》等10餘種著作,回饋社會近2000冊。主要著作被包括國家圖書館等眾多省市、院校圖書館收藏。其業績曾由蘭州晨報、蘭州日報多次採訪報導。
TEL:13993752595 1739375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