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的朋友圈可能被90歲還「坐班」的袁隆平刷爆了吧?還有很多像他一樣雖然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但仍在各自領域苦心專研,他們當中年長的已將近百歲,年輕的也將近80歲,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國之棟梁!
97歲楊振寧為中國科學發展做了數不清的貢獻
2000年《自然》評選了人類過去千年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全人類總共只有20多人上榜(人類物理學終極封神榜單),楊振寧先生在這個評選中名列18位,並且他還是這個榜單裡唯一一個活著的物理學家。
很多國人對楊振寧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娶了一個28歲夫人的程度。1956年,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次年即獲得諾貝爾獎,和李政道一起成為第一位華人諾獎得主。這些年,楊振寧為中國科學發展做出了數不清的貢獻,把中國在部分領域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同時還推薦了上千名優秀學生赴國外深造。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
1983年12月28日,楊振寧向鄧小平建議:「國外認為,搞軟體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體專業。
1984—1986年,楊振寧倡議的「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吳健雄物理獎」和「陳省縣數學獎」相繼成立。
1997年,在楊振寧建議下,清華大學決定根據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經驗,成立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把在清華的工資都捐了出來,用於引進人才和培養學生。
2003年底,楊振寧回北京定居。楊振寧以物理學第一人的身份,用「面子」為中國請回多少人才?為中國科學家打開了怎樣的視野?與世界科技前沿拉近了多少距離?
如今90歲的他,自回到祖國故土之後,一直在意祖國的高等教育工作,給本科生上課,用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啟發指引著這些中國科學界的未來人才。他參與建設了中國六十多個頂級的物理實驗室,為祖國吸引人才,促進當時的中美學術交流,對於教育,楊教授一刻也沒有懈怠過獻出了自己的力量。
89歲袁隆平
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覆蓋全球夢」
「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覆蓋全球夢」,雜交稻。就這個要求,兩個夢想。」
不久前在長沙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那個在致辭中獻上一段英文,並在致辭中表示自己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非常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那個慈祥的老人——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一株野生的雄性敗育稻開始,袁隆平引領著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因為在這個領域的突出貢獻,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對於這位和雜交水稻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科學家來說,除了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禾下乘涼夢」。他曾夢見試驗田裡的超級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麼大,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兩個夢想我們都在追逐,第一個禾下乘涼夢,我們超級稻不斷向高產衝刺。」當記者問道兩個夢想,您覺得您離哪個夢想更近一點時說。在談到「高產」他強調道,這個是沒有盡頭的。不封頂,不封頂。
89歲屠呦呦
「三無」科學家入選「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
從年齡上講生於同年(1930年)12月份的的屠呦呦先生可能是袁隆平的妹妹了。
BBC今年1月發起了「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票選活動,並公布了榮耀名單。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位列28位候選人名單之中。
對於屠呦呦的入選,BBC給出了三大理由:
「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
「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
「她的成就跨越東西」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今年
屠呦呦團隊正式公布
「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的最新進展
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而她和研究團隊發現青蒿素的歷程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82歲錢七虎
將「800萬獎金」全部捐獻出的耄耋老人
錢七虎,1937年10月26日出生於江蘇省崑山市,少將軍銜,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專家、軍事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截至2019年1月,錢七虎先後共指導博士研究生55名,博士後40名,10餘名國家級科技人才。
錢七虎長期從事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解決了孔口防護等多項難點的計算與設計問題,率先將運籌學和系統工程方法運用於防護工程領域。
2019年1月,錢七虎院士提出把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出來,在崑山成立助學基金,資助更多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子女有學上、上好學。2019年6月26日,入選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公示名單。
75歲任正非
震驚世界的科技王國
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作為研製程控交換機的場所,五十多名年輕員工跟隨任正非來到這棟破舊的廠房中,開始了他們充滿艱險和未知的創業之路...........
作為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理性而充滿自信的言論,無疑有著穩定人心、維護企業平穩運轉的積極作用。從更大的意義講,任正非以一位中國企業家的身份,身體力行地傳播著現代企業精神,重申了一些人容易遺忘的常識,為中國企業面對外部壓力如何保持定力樹立了榜樣 。
下面為任正非接受《金融時報》主編JamesKynge的專訪的內容:
當記者問任正非:如果他(川普)想給您打一個電話,你願不願意接聽他的電話?任正非:他可能太忙了,有時間打電話聊家常嗎?我覺得不大現實。記者:如果他願意,您願意接受嗎?任正非:但是我聽不懂英文。記者:可以翻譯。任正非:翻譯不懂政治,我也是搞電子的,可能表達的語言方式不同,溝通困難一些。(再說)我也沒有時間見他,忙著「補洞」呢。
任正非還告訴《金融時報》,美國限制華為的下一個領域,將是物聯網(IoT)和智能工廠。任正非的判斷是,「如果要讓大家投票表決物聯網標準,他們會投給華為,因為高通在物聯網領域還沒做多少工作,而我們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
經濟學家張五常評:在中國的悠久歷史上,算得上是科學天才的有一個楊振寧,算得上是商業天才的有一個任正非。其他的天才雖然無數,但恐怕不容易打進史書去 。
來源:綜合網絡
編輯:範琪
審核:侯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