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人世無爭,不屑與人事有爭,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2021-01-19 歷史國學智慧

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看透,從哲學的角度看,即從表象看實質,從現象看本質。現象是變化莫測的,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獨特的眼光。

在香港大學就讀的第二年,張愛玲看到國內知名的雜誌《西風》登出一則徵稿啟事,是為紀念雜誌創刊三周年的比賽徵文,也是五百元懸賞徵文啟事,題目叫作「我的……」。

此時的張愛玲隻身一人來到香港求學,母親再度出國,留下的錢只夠支付她的學費,生活過得甚是拮据。

她心動於這五百元的獎金,希望自己能夠掙得一筆可觀的生活補貼費用。

不久,她用中文寫了一篇散文《我的天才夢》並投稿寄予了國內《西風》雜誌。

如果能獲得名次,就有首獎獎金五百元,這就能補貼張愛玲在港大的開支。

《我的天才夢》是張愛玲的一篇自傳性質的散文。早在1932年,她在聖瑪利亞上中學的時候,就在校刊《鳳藻》上發表過一篇散文,這次投稿是有以下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獲得獎金五百元,二是為了在名雜誌上「一鳴驚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

《我的天才夢》一文顯露出張愛玲在寫作上極高的天賦,以及早慧、怪癖、自戀的特點,並且顯露出張愛玲那種渾然天成的憂鬱基調。

在港大是全英文授課。張愛玲雖然很久沒有用中文寫作,但這篇文章用中文修改後,文筆幹練,思想成熟,她以自述的口吻敘述,以一個富有靈氣的「天才少女」刻畫了自己種種超乎尋常同齡孩子的「天才」。

她在文章的開頭寫道:「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缺點。世人會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怎樣選擇音樂或美術作為我的終生事業……」

「對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當我彈奏鋼琴時,我想像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

而在文章的最後張愛玲做出這樣的結論:「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蚤子。」

用「華麗的袍」來形容生命,用詞大膽,極力地凸顯文字的張力和切膚之感。「爬滿了蚤子」,描繪的是她筆下的人生,那些瑣屑裡帶著真實的煩惱,同樣有切膚之痛。

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喜歡自己作品的人。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

她的作品裡的每一句話無不滲透著生命的真諦,無不貼切地反映著我們的魂縈。

在這篇散文裡,我們聆聽的是一個天才少女的心靈獨白。我們讀得出那流露在字裡行間的自信,甚至有那麼一點點的自負。

她在港大的朋友炎櫻也說:「從來沒有看到過這麼喜歡自己作品的人。」

因為徵文啟事中規定字數,張愛玲只好把這篇長文一縮再縮,頗有些「千古文章未盡才」的遺憾。此次徵文共有六百餘名應徵者參加,其中十三人得獎,照啟事原來規定,獲獎者應是十人,因投稿踴躍,稿件難以割捨,組織方又增加了三個名額。

但是張愛玲的佳作僅名列榮譽獎的最末位。

獲得第一名的是一篇悼亡之作《斷了的琴弦——我的亡妻》,文筆內容俱一般,且字數超過規定的許許多多。在張愛玲看來,該文章遠不如自己的參賽文章。

張愛玲的這篇《天才夢》最終在文學界得到了公認與肯定,也成了她的成名作。這篇文章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出名要趁早呀,不然就來不及了……」,激勵了當時無數的有志青年。

而後雜誌社將獲獎作品集出版所用的書名也定為《天才夢》。這就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轟動上海的,張愛玲的名作集《天才夢》。

張愛玲顯然對這次評獎結果是憤懣難平的,沒有獲獎的同時,卻使用了她的文章標題。

千古文章未盡才

這天,同學蔡師昭一邊分信一邊念名字,念到了張愛玲。她還以為是姑姑來信了,興高採烈地拆開,卻是《西風》的獲獎通知,不由又驚又喜地「呀」了一聲。蔡師昭看到她的樣子,便笑著詢問什麼事情這麼開心。

她將信遞了過去,此時此刻無比希望有人可以分享她的快樂與榮譽。如果可能的話,她願意與所有的人分享,可惜同學們大多是華僑,多半不懂中文,就只有蔡師昭熟悉中文報刊。

蔡師昭是天津來港大的學生,二十出頭,在同學中年紀稍大,為人穩重,家教嚴謹,父母給她取名師昭,就是要她效法《女訓》中的班昭,這種觀念顯然守舊。

因為比同學們年長几歲,為人又比較善解人意,對張愛玲的生活處境很是了解,深知得獎對於張愛玲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等了許多時日,正式的通知單終於下來了,但白紙黑字上卻寫著張愛玲是第十三名。並非頭等獎,僅僅是榮譽獎第三名,排在最末位。

身邊的同學還在等著進一步分享她的快樂,看到印有《西風》雜誌社字樣的信封,便詢問她是不是得到獎金了。

「不是頭獎。」張愛玲訕訕地笑著,把通知單遞給蔡師昭,聲音低低的,頭也低低的,她感覺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強烈的打擊。

蔡師昭看了,含含糊糊地嘟噥了一句「怎麼回事?」便不再說什麼,也不便說什麼。臉上沒有什麼表情,也是不知道該做何表情。她替張愛玲覺得可惜,於是張愛玲也就越發覺得難堪了。

對於自尊心和好勝心極強的張愛玲而言,她深深地被《西風》獲獎事件傷著了。「窮」字已經像個紅字般烙在額角,讓她羞窘。

好在,這次徵文的失敗卻激發了她的創作動力,也讓我們看到了早期張愛玲為數不多的一些逸事。

「窮」字已經像個紅字般烙在額角,讓她羞窘。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幾年之後,當我們再次讀到她的這篇徵文作品時,張愛玲已經是上海文壇上橫空出世的女作家。

但是徵文這次遭遇,從此成了壓在張愛玲心底的一塊石頭,長達大半輩子之久。

後來張愛玲離開祖國,時隔了幾十年後,她的最後一部作品《對照記》於臺北的《中國時報》第十七屆文學獎上榮獲特別成就獎時,《中國時報》負責人請她寫一篇得獎感言,於是她再一次提起當年徵文的事情,提筆寫了篇《憶〈西風〉》。

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看透世事、此去經年後,只剩下淡然心態。

給晚年的自己一個最後的交代:「得到《時報》的文學特別成就獎,在我真是意外的榮幸。這篇得獎感言卻難下筆。三言兩語道謝似乎不夠懇切。不知怎麼心下茫然,一句話都想不出來。但是當然我知道為什麼,是為了從前《西風》的事……」

「1939年冬還是下年春天?我剛到香港進大學,《西風》雜誌懸賞徵文,題目是《我的……》,限五百字。首獎大概是五百元,記不清楚了。全面抗戰剛開始,法幣貶值還有限,三元兌換一元港幣……」

「我寫了一篇短文《我的天才夢》,寄到已經是孤島的上海,由於字數受限,我改了又改,一遍遍數字數得我頭昏腦漲……不久收到全部獲獎名單,首獎是《我的妻》,我查看了這篇文章沒有受到字數的限制,而且比你們要求的數字長了好幾倍,從寫夫妻認識經過開始一直到婚後貧病,《西風》始終沒有提為什麼不計數字,破格錄取……」

「五十多年後,有關人物大概只有我在,由我一個人自話自說,片面之詞即使可信,也嫌小器,這些年了還記恨?」

「當然事過境遷早已經淡忘了,不過十幾歲的人感情最劇烈,得獎這件事成了一隻神經死了的蛀牙,所以現在得獎也一點感覺都沒有了。隔了半個世紀還剝奪我應有的喜悅,難免怨憤。

「《西風》從來沒有片紙隻字向我解釋,徵文結集出版還用了我的題目《天才夢》,欺負我當時只是個大學生。」

出名要趁早,因為成名到的太晚,快樂也就來得不那麼痛快。

這篇感言是目前為止所知道的張愛玲生前公開發表的最後一篇文字,甚至可以稱作「遺言」,她竟是帶著這樣一個巨大而瑣屑的遺憾去世的。

徵文事件在張愛玲長達大半輩子的生命裡如同一個刺扎在心底,隱隱作痛,但她從未在大眾面前去爭論什麼,而是潛心用寫作去證明自己的實力。

大概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她一再地說「出名要趁早」這句經典名句,因為成名到的太晚,快樂也就來得不那麼痛快。

平淡的敘述往往透著悲涼,看向別人,也看向自己。

我想,經歷了人生起起落落的悲歡離合後,看慣了人世的千迴百轉,她才有了堅定走下去的底氣。只有逍遙無所待,不背負著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去行事,才能方得始終,摶扶搖而上九萬裡。

就算在當下,誰也不能否認張愛玲是空前絕後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讓人久讀不厭。那種文字,精緻到只有中國的文字才能表達出來,迷惘到只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才能產生,冷靜到只有張愛玲才能寫得出。

看她的作品,常常可以感受到隱伏在後面的那種對人生的絕望。平淡的敘述往往透著悲涼,看向別人,也看向自己。

回顧走過的路,人世間無謂的紛爭是何其渺小。日月星辰,江河湖海,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看透世事、此去經年後,只剩下淡然心態。不與人爭,並非一种放棄有所作為的心態,而恰恰是一種不忘初心、不為追名逐利去做自己心中所厭之事的人生觀。正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與人世無爭,不屑與人世有爭。

在認清世事後,仍能做到「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的恬靜淡然的人生智慧與處世之道的人,值得尊敬。

靈魂高度自由,生活高度獨立,如果你真正想了解女性的愛情觀、世界觀,那你不妨看一看《張愛玲傳》和《林徽因傳》。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不僅有她們的傳記,還有其他優秀女性的傳記。除此之外這套書還有《三毛傳》。

這套書原價198元,活動價僅需79元,每冊20塊錢的價格。

如今的20塊錢能幹嗎?雖然什麼都幹不了,但卻能讓你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一番。

相關焦點

  • 常思思新歌《半生煙花》吟唱張愛玲人物曲:悠悠浮雲誰人看透,愛與...
    弦樂監製:李朋錄音/混音:楊龍吉(歌詞)千山萬水聚散後/幾回新月似鉤心心念念一曲輕歌/化作往事爬心頭悲歡離合相遇後/幾番輾轉守候悠悠浮雲誰人看透/愛與恨的心盡頭 低於塵埃,趨於沉默/半生煙花燦爛過思念纏著你未了的緣/落在傾城的紙墨人生太短,故事太多/絕世如你都錯過滾滾紅塵舊的心已鎖/一腔愛戀的炙熱人生太短,故事太多/半生煙花也寂寞
  • 張愛玲:浮華褪盡,人比煙花寂寞
    想起她,總忘不了那張塵封多年的黑白照片,穿一件舊色卻華麗的旗袍,昂著高貴的頭,孤傲又漠然地看著凡塵往來,那麼的不屑,那麼的無關悲喜,她是美的,帶著極致的璀璨,亦帶著堅定的孤獨,她做個尋常平庸的女子,自是不能,在她還未邂逅過愛情的時候,就已知曉愛是一場局,聰明如她,也只能做個局外人,
  • 山河歲月空惆悵: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今生今世》
    胡蘭成二十歲與玉鳳結婚,夫妻七年,玉鳳大病而歿;二十八歲經同事介紹,與全慧文結婚;此後至三十八歲之間的風流韻事暫且擱置,三十八歲娶張愛玲。彼時,張愛玲二十三歲。他們的婚書上只寫了兩句話:「胡蘭成與張愛玲籤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 張愛玲筆下的經典句子,句句入心,總有一句能讓你熱淚盈眶
    張愛玲出生在有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也就是說張愛玲是李鴻章的重外孫女。然而這樣顯赫的家庭背景帶給她的卻是無盡的涼薄,她的童年和青春生活裡,除了混亂,剩下的就是冷酷了。父母親三觀不合,性格不合,註定了兩個婚姻關係不和.
  • 張愛玲《鴻鸞禧》:只依靠男人的女人,終將逝去靈魂
    著名女作家張愛玲一生有兩段婚姻,兩次婚姻她都將自己全部的愛戀投入進去,只是兩次婚姻都沒能走完一生。第一任丈夫是胡蘭成,當時胡蘭成已有妻兒,張愛玲相當於一個「小三」插足進去。後來胡蘭成離婚娶了張愛玲,然而愛情只維持了半年,濫情的胡蘭成很快就愛上別人了。
  • 看透「人性之惡」:那些混得好的人,正在用你不屑的手段取得成功
    文/當年一木看透「人性之惡」:那些混得好的人,正在用你不屑的手段取得成功!「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順不避媚,忠不忌曲,雖為人詬亦不可少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於人,安能逆乎?是以智者善窺上意,愚者固持己見,福禍相異,鹹於此耳。這段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呢?
  • 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隨緣識得性,無喜亦無憂「隨緣識得性」這句話是很重要的,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隨緣,都要做到不攀緣,攀緣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他會讓你身心疲憊。剛才我們解釋第二句的時候,我們說了心無住處,大家要明白,只有念起不住,不停留,心念不隨物跑,不隨著前念而動,才談的上是無念功夫,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到心念而不住,你的心就可以大放光明了,但是,學佛的人往往就是念起就住,就停留了,在這個物境上盤旋不定,就住在上面了,這是修行的一大障礙。
  • 從知識的詛咒,看張愛玲為何瞧不起冰心
    但就因為張愛玲是女孩,所以,連累照顧自己的保姆還要整日受照顧弟弟保姆的欺負。在如此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張愛玲,自小就有一顆敏感的心。後來,她父母離婚。她跟了父親。可很快,父親便有了新的女人。繼母對張愛玲視若仇敵,一點點小事便要受到繼母的辱罵,更甚至會因為繼母的挑唆而受到父親的毒打。那時候她迫切得想要離開家。
  • 想開了,心就不累了
    生活,哪有一帆風順,感情,哪有一成不變,人生,哪有一望無垠。心隨念走,身隨緣走,人不能靠心情活著,而是靠心態活著。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看到的世界。就像有書君在《解壓全書》中讀到的一句話:「一個人的壓力,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愉悅。」人生就像一個容器,裝的快樂多了,煩惱自然就少了,裝的簡單多了,糾結自然就少了。
  • 張愛玲1944一僅344字散文,盡顯相隨無望悲涼,缺憾滄桑枉遇少年
    這篇短短的小說,不但讓人看透愛情,也能令人感到愛情餘溫猶的美好。讀來釀釀有味,回味無窮。故事中的女孩子有很多人提親,可她從未答應,只是因為她在人來人往的街上多看了一眼對門的那個年輕人,從此便滿眼是他,與張愛玲不同,她輸給了無言。即使歷經風波,但回想起那個年輕人她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滿臉的回憶,那場遇見雖然看似並不痛苦,其實痛到心扉,卻說不出來。
  • 3000年前棄婦,76年前張愛玲,低到塵埃的愛情,悲劇性格是關鍵
    淇則有岸,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抒發了女子在經歷這樣一段情感後,內心仍有無邊無際的痛苦,為了擺脫這般痛苦,她決心與男子割斷情感上的聯繫。不過,她真的能做到心口一致,以決絕之態切斷過往嗎?未必,看該女子一陷入愛情就將對方視為生活的全部來看,除非對方不再尋來,以她這種痴情的」悲劇性格「來看,是很難決絕的一刀兩斷的。
  • 最無情無義的3星座,表面風平浪靜,只不過是看透一切,善於隱忍
    下面,不妨讓我們看看最無情無義的3個星座,表面上風平浪靜,只不過是他們看透一切,善於隱忍,又有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呢?但是千萬不要把摩羯不爭不搶,老實努力的態度,當成是這些人懦弱,好欺負。講真,摩羯座是巨難令人看透的,由於這些人平時非常會隱蔽自個兒,他們不爭不搶的東西,很可能是興趣不大,要是他們想要的,你看看他們會有多拼!
  • 楊絳:我和誰都不爭,誰和我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的人生哲理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其中最偉大的是他的「不爭哲學」。他說: 我和誰都不爭,誰和我爭我都不屑!這句話貫穿了她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雨,楊絳先生對於愛情的態度、對文學的態度、亦或對於社會的態度都始終如一。帶著不爭的哲學,他平靜從容地活到了105歲高齡。
  • 佛家人生經典妙語精選,不爭不搶,寂靜亦芬芳!
    當我們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人;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星雲大師三、人就這麼一輩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多。學會放手,甘願捨棄,才能真正的得到。得與失,只是相對而言;認為得到時,或許正在失去;覺得失去時,也許正在得到。凡事看淡一點、想開一些,一切隨緣、隨心;無意於得,就無所謂失。
  • 重返張愛玲的「黃金時代」《張愛玲全集有聲劇》獨家上線喜馬拉雅...
    創商網分享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讀張愛玲。今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張愛玲誕辰100周年,"張迷"們也稱這一年為"愛玲愛玲年"。4月17日,由喜馬拉雅出品的全網首檔《張愛玲全集有聲劇》獨家上線喜馬拉雅423聽書節。
  • 張愛玲經典語錄:看不透生活太無知,看透了又太難過
    讀張愛玲,你會發現張愛玲就像是一把長戟,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生活最偽善的面具,在張愛玲的筆下,生活中鮮活的人性被毫不隱瞞地坦露。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在中國現代女性作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像張愛玲這樣站在女性的角度,表達對女性深切的同情和關注,她通過辛辣的筆觸揭示男權社會制度、傳統文化以及習俗對女性的摧殘。也許是張愛玲從小不平凡的出身和經歷讓她早早看清了生活的本質,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 歌詞裡的張愛玲——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如果說林徽因是人間的四月天,那麼一身冷傲風骨的張愛玲——她比煙花寂寞。華美和才情集於一身,但驕傲的她到頭來亦是難挽薄涼,胡蘭成評價她,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一般人可能會將白玫瑰輕易的代指到張愛玲身上,其實不然,紅玫瑰也有她的縮影,否則張愛玲也不會在現實中毫不介意胡蘭成有婦之夫的身份,一心一意的與他痴痴眷戀。紅玫瑰的悸動,也曾在她心中暗湧。  一紙婚約之後,胡蘭成喜新厭舊的風流習性不改,張愛玲骨子裡的冷傲是禁不住男人這般不忠的,白玫瑰的心之所向便是正統愛情觀念,性烈如焚的她解除婚約,與前夫老死不相往來。
  • 有疑書話|你了解他眼中的《民國女子》張愛玲嗎?
    翻到一篇《封鎖》,筆者張愛玲,我才看得一二節,不覺身體坐直起來,細細地把它讀完一遍又讀一遍。見了胡金人,我叫他亦看,他看完了贊好,我仍於心不足。            我去信問蘇青,這張愛玲果是何人?她回信只答是女子。我只覺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於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及《天地》第二期寄到,又有張愛玲的一篇文章,這就是真的了。這期而且登有她的照片。
  • 張愛玲《小團圓》:一篇類似自傳的長篇小說,一段遍體鱗傷的愛情
    那一年,年長張愛玲14歲的胡蘭成拜讀了張愛玲24歲時發表的小說《封鎖》之後,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闖進了從未談過戀愛的張愛玲心中。「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多麼美好的祈願與溫柔,卻為這段愛情埋下了殘忍的伏筆,胡蘭成原本就是風流浪蕩的男子,他可以輕而易舉的俘獲一個女子的心,也可以輕而易舉地離開。張愛玲原本以為這個男子是可以拉她上岸的,沒想到卻將她推入了更深的深淵之中。
  • 思維縝密,最有城府,也最有套路的三大星座,但太清高,不屑去用
    現實當中,但凡遇到那些套路很深,亦或者說城府很深的人,我們往往都不自覺地,把自己保護起來。但說實話,一旦當你遇到這類人的時候,完全不用如此。又或者說,總有這麼一類人,他們思維縝密,不管城府還是套路也都非常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