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伊朗似乎是一個非常保守封閉的國家,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漫說參政議政,就連在公眾場合露面都要受到嚴格的限制,甚至連生命權都無法得到保障。其實,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女性的地位相當高,不乏有在政壇擔任高官者,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末代王后兼副國王法拉赫·巴列維。
法拉赫原姓狄巴,1938年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一個貴族家庭,屬於亞塞拜然族。法拉赫曾就讀于于德黑蘭聖女貞德女中和拉齊高中,畢業後赴法國深造,進入巴黎建築專科學校讀書。1957年,伊朗國王巴列維訪問法國期間,偶然間邂逅了身材高挑、氣質迷人的法拉赫,不禁為之傾倒。此後,巴列維便開始積極追求法拉赫,並最終俘獲她的芳心。
其實,巴列維在熱戀法拉赫期間,第二任王后索拉婭還沒有跟他離婚,但由於索拉婭婚後一直沒有生育子女,導致國王夫婦面臨著來自王族內部和宗教界的強大壓力。為了王國的未來,巴列維需要更換妻子,然後跟她一起生下王儲,而法拉赫似乎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正因如此,在1958年3月,巴列維通過電臺宣布跟索拉婭離婚,隨後冊封相識僅有半年多的法拉赫為新王后。
相較於索拉婭的溫柔沉靜、傳統保守,法拉赫則顯得活潑明快、極具國際範,喜歡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並且經常能展現出自己的親民形象,因此深受國民的愛戴,而巴列維對此也甚是欣慰。更難能可貴的是,法拉赫的肚皮非常「爭氣」,婚後不久便為法拉赫連生兩子三女,由此徹底解除巴列維心中的憂患。
法拉赫的親民形象和她為王室誕育兩位男性繼承人的「功績」,幫助她奠定了在王室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在巴列維的大力支持下,法拉赫開始進入政壇,起初主管文化、藝術和社會服務方面的事務,之後又兼任教育、衛生和文化組織的主席,直到1979年王朝被推翻,前後長達十餘年時間。
不僅如此,巴列維還授意議會通過立法,規定一旦國王遭遇不測,法拉赫將行使王權,直到王儲成年後。這項立法不僅保障了王儲禮薩的位置不會被取代,而且還大大提升了法拉赫的政治地位,使其在王室政治圖譜中的重要性,明顯高於國王的弟弟們。正因如此,法拉赫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被國民稱呼為「副國王」,由此可見她的重要性。
法拉赫自從嫁給巴列維後,在伊朗度過了20年的高貴奢華生活,但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卻打破了這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原來,巴列維在位期間,推行過一系列極具爭議的現代化、世俗化政策,從而遭到傳統巴扎商人階層的強烈抗議,並失去什葉派教士的支持。1979年初,在高級教士霍梅尼的鼓動下,包括各階層在內的伊斯蘭革命爆發,並在極短的時間內便推翻王朝統治。
1979年1月,巴列維攜妻帶子,倉皇地逃出首都德黑蘭,在隨後的1年時間裡,輾轉流亡摩洛哥、巴哈馬群島、巴拿馬、墨西哥、埃及等國,真好比一隻「喪家犬」。1980年7月,巴列維在埃及首都開羅病逝,臨終前還念念不忘回國復闢。隨著「頂梁柱」的離世,法拉赫及其子女的命運由此發生劇變。
巴列維去世後,法拉赫帶著5個子女移民到美國,住在馬裡蘭州的波託馬克市,開始過上普通人的生活。由於失去經濟來源,加之倉皇出逃時沒有攜帶多少財物,導致法拉赫一家很快便陷入困窘之中。為了維持生計,昔日的王后不得不變賣自己的婚嫁飾品,甚至還要低聲下氣地向親友借錢度日,此中心酸苦楚,絕非外人所能體會。
然而,命運對法拉赫的打擊並非僅限於此。2001年6月10日,法拉赫的幼女萊拉因常年被抑鬱症和厭食症所困擾,最終在倫敦服藥自盡,終年才31歲。10年後,法拉赫的次子阿里,同樣因為飽受抑鬱症的煎熬,最終在美國開槍自殺,終年45歲。幼女、次子的相繼自殺,讓法拉赫深受打擊,時至今日依然難以撫平心中的傷痛。
為了緩解心中的哀痛和生活的拮据,法拉赫將大部分精力用來撰寫回憶錄《永恆的愛:我和巴列維的歲月》,而這本書在美國、法國出版後,給她帶來超過15萬美元的稿費收益,從而幫助她度過經濟困境。如今,法拉赫已是年過八十的老婦人,餘生最大的夢想便是能重返祖國伊朗生活,但就實際情況來看,這個夢想能實現的可能性很小。
資料來源:《伊朗史》、《劍橋伊朗史》、《列國志:伊朗》、《永恆的愛:我和巴列維的歲月》